湛若水墓

湛若水墓

湛若水墓位於增城市永和鎮陂頭的天蠶山麓。全墓用灰沙三合土板築,氣勢恢弘。隨山勢而下分成四級,每級平台低下0.55米~0.85米,逐級擴展。該墓規模大,版築精工,保存較完整。1989年遭盜掘破壞,墓碑被砸(現白雲石碑是1991年其後裔子孫重立),破棺棄骨。僅追繳回18個彩繪小陶俑。

基本信息

文物簡介

位於永和鎮陂頭村的天蠶山麓,是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該墓由灰沙夯築而成,十分堅實。墓內分三級墳堂,形如交椅,面寬50米,進深17米,墓後牆逐漸縮小至22米,墓道長達150米,兩旁豎有文武石人兩個、石馬兩匹,離主墓50米處,有幾條斷了數截的石華表,堆放在一起。在緊接墓道的第三級墳堂左、中、右三面,有由灰沙夯築成的望柱和圍欄板,顯得十分雄偉壯觀。

湛若水介紹

湛若水墓湛若水墓
湛若水(1465~1560年),新塘湛氏七世祖,字元明,號甘泉。明代著名理學家。明朝時增城人,40歲定名為若水。師從陳白沙,本來頗厭惡仕途,但因母親力勸“壯年居家,非事君之道”,才上京趕考,從此踏入仕途。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等職,官至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弘治七年(1494年)師事陳獻章(白沙),成為陳白沙晚年得意第子和學術繼承人。後與王守仁(陽明)同時講學,二人交誼甚好,各立門戶,一時學者稱“王湛之學”。著有《湛甘泉集》32卷、 《聖學格物通》100卷、 《春秋正傳》37卷、 《禮經傳訓》68卷、 《黃通志·翁泉大全》60卷、 《增城縣誌》19卷、《四書訓》19卷、 《詩釐正》42卷等。此外,他還是個詩人書法家,至今省內多處旅遊景點都有他的墨跡。後人為紀念他一生致力著作和講學的堅毅不拔精神,為他在新塘建了尚書府、在荔城建了三部尚書牌坊。
功:居官30多年,歷任吏部侍郎禮部侍郎兵部尚書,深得世宗倚重與信任。主張“天下民庶實為邦本”,反對宦官專權。歷任政績卓著,晚年致仕時,皇帝曾3次留任。
在教育學上有突出貢獻。親自修訂《大科訓規》 ,對教育管理的體制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一生熱心捐款贊助書院,得其“館穀”的書院竟達28所,從他的家鄉到廣州南海揚州池州徽州武夷,遍布半箇中國。
言:對“白沙學說”進行揚棄,成為與王陽明分庭抗禮的理學大宗,天下士子爭入其門,門徒達4000多人。其學說在當時與王陽明並稱為“王湛之學”。
德:以孝道事母,以忠恕之道事君。無阿諛奉承之言,無取巧鑽營之私。師道尊嚴,關心愛護自己的學生。

歷史記載

真墓依山建
據載,湛若水去世後,為防止墓葬遭盜,出殯時七路同出,其親人弟子共為他修建了多處疑冢衣冠冢。因此傳說湛若水墓地共有7處,分別在增城新塘東浦永和天蠶山鎮龍大涵九樓等地,現仍有多處墓葬被民間指認為“湛尚書”墓。因這些墓葬地表建築十分相似,規模建制也相當,其真實墓地究竟在何處一直不為世人所知。直到1989年,天蠶山的湛若水墓發生盜墓事件以後,該墓才被認定為湛若水的真墓。墓地位於天蠶山的一片荔枝園中。雖經歷了400年風雨,至今仍大致保持完好,而該墓葬規模之大,堪為嶺南明墓之最。

建築結構

湛若水墓湛若水墓
湛若水墓位於新塘鎮陂頭村天蠶山東麓,據《增城縣誌·名勝志·塚墓》(民國十年版)載:“賜葬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諡文簡湛若水墓在清湖都天蠶嶺。羅洪先墓表、洪垣墓志銘俱見藝文志。”始葬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現仍保存明代墓葬風格,是一座灰砂三合土版築交椅墓,氣勢恢弘。墓依山坡而建,坐西朝東,由墓道、三級平台、享堂、墳頭和護嶺組成,總寬44米,深(墓道除外)36.3米,墓牆高2.2米,厚0.6米,占地面積1597.2平方米。

第一級平台寬14米,深6.4米,正面及左右墓牆上均用望柱挾欄板圍成一匝,成池座。第二級平台寬14米,深5.46米,頗寬敞。第三級平台寬9.77米,深5.47米,正中設拜台,版築,寬5.15米,深2.55米,高1.13米。左右山手版築牆上分別雙鉤篆文“山斗八座真儒千載”,“九十五年全歸不朽”十六個大字,是稱譽湛若水學術輝煌一生的贊銘,刻字與版築同出。享堂用版築牆繞成半圓筒形,寬7.28米,深5.43米,正中墳頭用灰砂版築成一座四柱三間廡殿頂雙層仿古建築碑樓,頂已殘,高3.8米,下層寬4.05米,深3.22米,正間辟碑龕,寬0.76米,高1.46米。上層亦四柱三間,四面縮減,正間有篆文“諭葬”二字。碑樓的立面呈“凸”字形,形狀獨特。

護嶺用灰砂、山石砌築,成半圓形繞於墓外,直徑44米。墓前的墓道上距墓50米處原有一座石牌坊,現僅存殘石柱和柱礎。100米處有一對石雕文武官吏俑,左為文官,頭已不存,殘高1.56米,右為武官,高1.9米。150米處有一對石雕馬俑,其中左石馬高1.57米、長1.86米,右石馬高1.62米、長1.93米。約600米處有一對石雕狗和一隻石雕羊俑,其中一隻石狗高1.2米,另一隻高1.05米,長均為1.23米。石羊高0.96米,長1.25米。這些石雕俑均用一整塊玄武岩鴨屎石)石打鑿而成,雕工精緻細膩,形像生動逼真,栩栩如生。

湛若水墓在全省的明墓中屬於規模大、板築精工的典型。仿古雙層廡殿頂碑樓在全省明墓中實屬罕見。墓道較長,上有石牌坊,石雕文武官俑、馬俑、狗俑和羊俑,更顯氣派。該墓保存完整。1984年被增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可惜在1989年遭盜掘破壞,破棺棄骨,墓碑被砸(現白石碑是1991年重立),破案後,僅追繳回18個彩繪小陶俑。

規劃建公園

增城市正計畫依託湛若水墓,開發建設一座面積達8萬平方米的“湛若水公園”,將之與附近的古民居、古村落一起,共同構成增城新的文化旅遊項目。按照計畫,湛若水公園建設與開發工程將分兩期完成,現在已經開始的第一期工程主要是對墓葬這一文物主體進行修繕和環境整治。記者現場看到,有多名工人正在清理墓葬中的藤蔓雜草。當地文物、文化主管部門也正與廣州大學等高校的建築專家合作,對墓葬建築進行研究,尋找最科學合理的修繕方式。而二期開發工程,則將原貌恢復墓前原有的拜亭華表牌坊等建築與設施,並新建一座湛若水紀念館,用於展示湛若水生平事跡與著作等內容。

陶俑工藝精

湛若水墓湛若水墓
增城市博物館收藏著一批在1989年從盜墓者手中收繳回的湛若水墓的陪葬品。多為陶器,其中最為珍貴的9件小陶俑,是廣東地區明代墓葬中首次發現的彩繪陶俑,被定為二級文物。這些陶俑造型生動,工藝精緻,是研究明代中葉廣東地區的服飾和家居習俗的珍貴實物資料。其中有一件讀書俑在陪葬陶俑中顯得比較特別,反映墓主的教育家身份。張小鋒介紹說,因為明代葬制一般從簡,流行薄葬,而湛若水本人又畢生以興學育賢為念,陪葬品較為簡單,因此出土的文物數量不是很多。
荔枝名“尚書”
在“荔枝之鄉”增城,有一種叫“尚書懷”的荔枝品種,以口味獨特、豐產穩產、耐旱耐濕、適應性強而著稱。據傳說該荔枝是明朝弘治年間湛若水用自己從福建帶回的荔枝核培育而成,鄉人因此將這種荔枝取名為“尚書懷”。該品種至今仍是增城主打優質荔枝品種之一。當地人也計畫借湛若水的英名,打文化牌,進一步提升當地荔枝產業的名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