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央一號檔案的題目是《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這個檔案提出了2008年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部署了2008年八項主要任務。為了更好地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檔案,我們以問答的形式,分50個題目,對中央一號檔案進行引讀。
公布時間:1月30日。這是近5年來第5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檔案,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0個以“三農”問題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檔案。
主要內容:一、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二、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三、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四、著力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基本支撐;五、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六、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深化農村改革;七、紮實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八、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檔案全文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
黨的十七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順應時代要求,遵循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加強“三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戰略部署。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強化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不斷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堅持市場取向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堅持改善民生,不斷解決農民生產生活最迫切的實際問題。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農業和農村發展呈現出難得的好局面。糧食連續4年增產,農業生產全面發展。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加快改善,社會事業發展和扶貧開發邁出重大步伐。農村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發展活力不斷增強。農村黨群幹群關係明顯改善,農村社會穩定和諧。農業和農村形勢好,為改革發展穩定全局作出了重大貢獻。實踐證明,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是完全正確的。
當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農業和農村正經歷著深刻變化。農業資源環境和市場約束增強,保障農產品供求平衡難度加大,要求加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產品貿易競爭加劇,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和適時適度調控進口難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農業競爭力。農業比較效益下降,保持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要求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農村生產要素外流加劇,縮小城鄉差距難度加大,要求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轉型,兼顧各方利益和搞好社會管理難度加大,要求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全黨必須深刻認識“三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全面把握新機遇新挑戰,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緊迫感,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繃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終堅持。
2008年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
在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農業的多種功能日益凸現,農業的基礎作用日益彰顯。必須更加自覺地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
(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強化農業基礎,必須引導要素資源合理配置,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切實向“三農”傾斜,大幅度增加對農業和農村投入。要堅持並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做到縣級以上各級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增長幅度高於其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2008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主要用於“三農”,重點加強農田水利、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維護建設稅政策,各地預算安排的城市維護建設支出要確定部分資金用於鄉村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從2008年起,國家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新安排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生態建設等公益性強的基本建設項目,根據不同情況,逐步減少或取消縣及縣以下配套。加強農業投入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快農業投入立法。
(二)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按照適合國情、著眼長遠、逐步增加、健全機制的原則,堅持和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不斷強化對農業的支持保護。繼續加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增加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擴大良種補貼範圍。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種類,提高補貼標準,將農機具購置補貼覆蓋到所有農業縣。認真總結各地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的經驗和做法,穩步擴大試點範圍,科學確定補貼品種。全面落實對糧食、油料、生豬和奶牛生產的各項扶持政策,加大對生產大縣的獎勵補助,逐步形成穩定規範的制度。根據保障農產品供給和調動農民積極性的需要,統籌研究重要農產品的補貼政策。強農惠農政策要向重點產區傾斜,向提高生產能力傾斜。繼續對重點地區、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
(三)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格局。要通過結構最佳化增收,繼續搞好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和建設,支持優質農產品生產和特色農業發展,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要通過降低成本增收,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促進秸稈等副產品和生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要通過非農就業增收,提高鄉鎮企業、家庭工業和鄉村旅遊發展水平,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改善農民工進城就業和返鄉創業環境。要通過政策支持增收,加大惠農力度,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合理調控重要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進一步明確農民家庭財產的法律地位,保障農民對集體財產的收益權,創造條件讓更多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
(四)探索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著眼於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加快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努力形成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和社會管理一體化新格局。健全城鄉統一的生產要素市場,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向農業和農村流動,逐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發展互動互促。切實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完善各級行政管理機構和職能設定,逐步實現城鄉社會統籌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
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物質基礎。必須立足發展國內生產,深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保障農產品供求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安全。
(一)高度重視發展糧食生產。切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最佳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積極發展稻穀生產,擴大專用小麥播種面積,合理引導玉米消費。繼續實施糧食生產各項工程。根據糧食產銷格局的變化,進一步完善糧食風險基金政策,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實施糧食戰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生產水平高和調出量大的糧食核心產區;在保護生態前提下,著手開發一批資源有優勢、增產有潛力的糧食後備產區。擴大西部退耕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要穩定糧食自給水平。支持發展主要糧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險。大力發展油料生產,鼓勵優勢區域發展棉花、糖料生產,著力提高品質和單產。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防災減災工作。支持農墾企業建設大型糧食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充分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
(二)切實抓好“菜籃子”產品生產。繼續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菜籃子”產品生產穩定發展。積極推動蔬菜等園藝產品的規模化種植。加快轉變畜禽養殖方式,對規模養殖實行“以獎代補”,落實規模養殖用地政策,繼續實行對畜禽養殖業的各項補貼政策。完善原料奶價格形成機制,嚴格執行液態奶標識制度。推行水產健康養殖,強化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落實禁漁休漁制度,加強漁業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發展遠洋漁業。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和精細農業。建立健全生豬、奶牛等政策性保險制度。
(三)加強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加快農業標準修訂製定工作。繼續實施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扶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範戶和種養大戶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依法開展質量安全監測和檢查,鞏固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成果。深入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健全農產品標識和可追溯制度。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啟動實施“放心農資下鄉進村”示範工程。積極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培育名牌農產品,加強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
(四)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繼續實施農業產業化提升行動,培育壯大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經營,促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中央和地方財政要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支持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節能減排和基地建設等。探索採取建立擔保基金、擔保公司等方式,解決龍頭企業融資難問題。抓緊研究完善農產品加工稅收政策,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健康發展。允許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向社會發行企業債券。龍頭企業要增強社會責任,與農民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讓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化經營成果。健全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動態管理機制。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或參股龍頭企業。支持發展“一村一品”。
(五)加強和改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適應生產方式、產銷格局和資源環境的變化,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國內農產品供給和生產發展。兼顧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運用經濟槓桿引導農產品價格保持合理水平。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儲備體系建設,完善吞吐調節機制,引導企業建立商業性儲備。抓緊建立健全重要農產品供求和價格監測預警體系。鼓勵優勢農產品出口,推進出口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支持發展農產品出口信貸和信用保險。完善大宗農產品進口管理和貿易救濟預警制度。探索採取符合國際慣例的有效手段,調節農產品進出口。駐外機構特別是我駐農產品主要貿易國使領館要加強國際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和農業合作交流。
三、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強化農業基礎的緊迫任務。必須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儘快改變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
(一)狠抓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抓緊編制和完善縣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整體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將大中型灌區末級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澇設施建設納入補助範圍。以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興建山區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採取獎勵、補助等形式,調動農民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積極性。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探索非經營性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辦法,明確建設主體和管護責任。支持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發展,提高服務能力。
(二)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繼續把大型灌區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力爭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農業綜合開發要增加中型灌區骨幹工程和大中型灌區田間節水改造資金投入。搞好節水灌溉示範,引導農民積極採用節水設備和技術。擴大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技術改造規模和範圍,實施重點澇區治理。對農業灌排用電給予優惠。
(三)抓緊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幅度增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資金投入,健全責任制,加快完成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各地要加快編制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規劃,增加建設投入,中央對中西部地區給予適當補助。引導地方搞好河道疏浚。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落實庫區移民政策。加快西南地區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設。擴大實施山洪災害防治試點,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四)加強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畫,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建立和完善土地違法違規案件查處協調機制,切實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和林地。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的投入,要重點支持基本農田整理、災毀復墾和耕地質量建設。繼續增加投入,加大力度改造中低產田。加快沃土工程實施步伐,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規模。支持農民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加快實施旱作農業示範工程,建設一批旱作節水示範區。
(五)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迫切需要,也為振興農機工業提供了重要機遇。加快推進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穩步發展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機械化。加強先進適用、生產急需農業機械的研發,重點在糧食主產區、南方丘陵區和血吸蟲疫區加快推廣套用。完善農業機械化稅費優惠政策,對農機作業服務實行減免稅,對從事田間作業的拖拉機免徵養路費,繼續落實農機跨區作業免費通行政策。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項目。扶持發展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專業服務公司。加強農機安全監理工作。
(六)繼續加強生態建設。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多渠道籌集補償資金,增強生態功能。繼續推進山區綜合開發,促進林業產業發展。落實草畜平衡制度,推進退牧還草,發展牧區水利,興建人工草場。加強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體系和防火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搞好長江、黃河、東北黑土區等重點流域、區域水土保持工作。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加大坡改梯、黃土高原淤地壩和南方崩崗治理工程建設力度,加強濕地保護,促進生態自我修復。加強農村節能減排工作,鼓勵發展循環農業,推進以非糧油作物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能源研究和開發。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抓緊制定規劃,切實增加投入,落實治理責任,加快重點區域治理步伐。
四、著力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基本支撐
加強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建設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必須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農業社會化服務邁出新步伐,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實現新提高。
(一)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套用。切實增加農業科研投入,重點支持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加強先進實用技術集成配套。加強產學研密切結合,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推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提升農業區域創新能力。啟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實施種子工程和畜禽水產良種工程。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深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加大重大技術推廣支持力度,繼續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切實加強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對國家政策規定必須確保的各項公益性服務,要抓緊健全相關機構和隊伍,確保必要的經費。通過3到5年的建設,力爭使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具備必要的辦公場所、儀器設備和試驗示範基地。國家可採取委託、招標等形式,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形成多元化農技推廣網路。充分發揮氣象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職能和作用。
(二)建立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快構建網路健全、隊伍穩定、保障有力、處置高效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抓緊落實官方獸醫和執業獸醫制度,繼續加大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投入力度,擴大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範圍。對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免費強制免疫,完善重大動物疫病撲殺補償機制。加快研製高效安全農藥、獸藥。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基礎工作,健全村級動物防疫員隊伍,並給予必要的經費補助。繼續實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專業化防治隊伍,推進重大植物病蟲害統防統治。
(三)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組織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重點培訓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等。加快提高農民素質和創業能力,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創業富民、創新強農。繼續加大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加快構建縣域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發展城鄉一體化的中等職業教育。支持高等學校設定和強化農林水類專業。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對在高等學校農林水類專業就讀的學生給予傾斜,對畢業後到農村基層從事農林水專業工作達到一定年限的畢業生,實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助學金政策,對農林水類專業學生給予傾斜。
(四)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服務組織。全面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抓緊出台配套法規政策,儘快制定稅收優惠辦法,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費。各級財政要繼續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申請承擔國家的有關涉農項目。支持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用水管理和倉儲運輸等服務。鼓勵發展農村綜合服務組織,具備條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和公益服務站。
(五)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大市場、大流通。繼續實施“萬村千鄉”、“雙百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等工程,落實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按工業用地對待的政策。加強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開展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試點。供銷合作社要加快組織創新和經營創新,推進新農村現代流通網路工程建設。通過實施財稅、信貸、保險等政策,鼓勵商貿、郵政、醫藥、文化等企業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積極穩妥發展農產品期貨品種。加快落實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省內外車輛無差別減免通行費政策。
(六)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按照求實效、重服務、廣覆蓋、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資源,共建平台,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推進“金農”、“三電合一”、農村信息化示範和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等工程建設,積極探索信息服務進村入戶的途徑和辦法。在全國推廣資費優惠的農業公益性服務電話。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為農民和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
五、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水平。
(一)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對全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擴大覆蓋面,提高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和校舍維修經費補助標準,加大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加強農村教育經費使用的規範管理。努力提高農村中國小教師素質,實施中西部農村和邊疆地區骨幹教師遠程培訓計畫,選派和組織城市教師到農村交流任教,鼓勵和組織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
(二)增強農村基本醫療服務能力。2008年在全國普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國家補助標準,適當增加農民個人繳費,規範基金管理,完善補償機制,擴大農民受益面。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加強農村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和藥品監管,規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加大農村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優先在農村落實擴大免費預防接種範圍的政策。
(三)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推進新農村新家庭計畫,繼續實施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別扶助制度。穩定農村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隊伍,加強農村計畫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村流動人口的計畫生育工作。
(四)繁榮農村公共文化。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農村社會風尚。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民書屋工程,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大力創作和生產農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產品,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農村民眾文化活動,著力豐富偏遠地區和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廣泛開展農村體育健身活動。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農村文化建設。
(五)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健全政策法規和運行機制基礎上,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家庭全部納入低保範圍。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要逐步增加農村低保補助資金,提高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保障五保供養對象權益。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鼓勵各地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
(六)不斷提高扶貧開發水平。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增加扶貧開發投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加大對農村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繼續做好整村推進、培訓轉移和產業化扶貧工作。加大移民扶貧力度。集中力量解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特殊類型地區貧困問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事業。
(七)大力發展農村公共運輸。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性資金、國債資金投入力度,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強化農村公路建設質量監管,推進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加快實施渡改橋及渡口渡船改造等工程。完善扶持農村公共運輸發展的政策措施,改善農村公共運輸服務,推進農村客運網路化和線路公交化改造,推動城鄉客運協調發展。
(八)繼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增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投入,加快實施進度,加強飲水水源地保護,對供水成本較高的可給予政策優惠或補助,讓農民儘快喝上放心水。加強農村水能資源規劃和管理,推進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建設規模。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增加農村沼氣投入,積極發展戶用沼氣,組織實施大中型沼氣工程,加強沼氣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有條件的農牧區發展太陽能、風能。有序推進村莊治理,繼續實施鄉村清潔工程,開展創建“綠色家園”行動。完善小城鎮規劃,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重視解決農村困難民眾住房安全問題。
六、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深化農村改革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深化農村改革是強化農業基礎、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源泉。必須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激發億萬農民的創造活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一)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是憲法規定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在實踐中加以完善。各地要切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認真開展延包後續完善工作,確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到戶。加強農村土地承包規範管理,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繼續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試點。嚴格執行土地承包期內不得調整、收回農戶承包地的法律規定。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農村土地承包契約管理部門要加強土地流轉中介服務,完善土地流轉契約、登記、備案等制度,在有條件的地方培育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市場環境。堅決防止和糾正強迫農民流轉、通過流轉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等問題,依法制止鄉、村組織通過“反租倒包”等形式侵犯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等行為。穩步推進草原家庭承包經營,穩定漁民的水域灘涂養殖使用權。
(二)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繼續推進征地制度改革試點,規範征地程式,提高補償標準,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征地糾紛調處裁決機制。對未履行征地報批程式、征地補償標準偏低、補償不及時足額到位、社會保障不落實的,堅決不予報批用地。對違法違規占地批地的,堅決依法查處。嚴格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嚴禁通過“以租代征”等方式提供建設用地。城鎮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民住宅或“小產權房”。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鈎的試點,必須嚴格控制在國家批准的範圍之內。依法規範農民宅基地整理工作。
(三)積極推進鄉鎮機構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加快轉變鄉鎮政府職能,著力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有利環境。從不同地區實際出發,明確鄉鎮工作任務和工作重點,嚴格控制對鄉鎮黨政領導的“一票否決”事項。完善縣鄉財政體制,增強基層財政實力,建立健全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探索建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支持建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試點。進一步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工作,推進減輕農民水費負擔綜合改革試點,繼續開展重點領域農村亂收費專項治理工作。
(四)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將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戶。在不改變林地用途前提下,承包人有權依法處置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可依法自主經營商品林。積極推進林木採伐管理、公益林補償、林權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險等配套改革。切實加強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組織領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確保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順利進行。穩步推進國有林場和重點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
(五)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加快推進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試點工作。加大農業發展銀行支持“三農”的力度。推進農業銀行改革。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治理結構,維護和保持縣級聯社的獨立法人地位。郵政儲蓄銀行要通過多種方式積極擴大涉農業務範圍。積極培育小額信貸組織,鼓勵發展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通過批發或轉貸等方式,解決部分農村信用社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加快落實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將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當地的政策。推進農村擔保方式創新,擴大有效抵押品範圍,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業和銀行多方參與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制定符合農村信貸業務特點的監管制度。加強財稅、貨幣政策的協調和支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到農村開展業務。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機制和發展模式。建立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逐步形成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擔機制。
(六)妥善處置鄉村債務。各地要抓緊清理鄉村債務,在鎖定舊債、制止新債前提下,分類進行處置。對公益性債務的化解,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要予以支持;對生產經營性債務,應按照市場原則協商解決。當前,要重點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歷史債務化解試點工作,有條件的要以省為單位試點,暫不具備條件的也要進行局部試點。主要通過增加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化解農村義務教育的歷史債務。
(七)全面加強農民工權益保障。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加快大中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探索在城鎮有穩定職業和固定居所的農民登記為城市居民的辦法。各地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農民工的就業指導和服務。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建立農民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制定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與現行制度相銜接的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擴大工傷、醫療保險覆蓋範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通過多種形式,提供符合農民工特點的低租金房屋,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農民工輸入地要堅持以公辦學校為主接收農民工子女就學,收費與當地學生平等對待。農民工輸出地要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寄宿和監護條件。深入開展“共享藍天”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行動。
七、紮實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農村基層組織是落實農村政策、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組織基礎。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基層組織帶領民眾發展生產、共建和諧的能力。
(一)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鞏固和發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堅持和完善基層組織建設的有效經驗和做法,深入推進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定和活動方式,加強和改進對流動黨員的服務和管理。進一步規範和完善黨員推薦、民眾推薦、黨內選舉“兩推一選”的辦法,選好配齊配強村黨組織領導班子。加強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建立城鄉黨的基層組織互幫互助機制。廣泛開展農村黨員設崗定責、依崗承諾等活動,健全農村黨員聯繫和服務民眾的工作體系。
(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民眾自治制度。進一步規範和完善民主選舉,依法保障農民民眾的推選權、直接提名權、投票權、罷免權。完善村民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充分發揮農民民眾在村級治理中的主體作用。有條件的地方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可交叉任職。堅決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家族勢力干預基層經濟社會事務管理的行為。堅持和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切實推行村務公開,建立答疑糾錯的監督制度。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村基層幹部和民眾的法制觀念。規占地批地的,堅決依法查處。嚴格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嚴禁通過“以租代征”等方式提供建設用地。城鎮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民住宅或“小產權房”。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鈎的試點,必須嚴格控制在國家批准的範圍之內。依法規範農民宅基地整理工作。
(三)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按照辦事公道、作風正派、能帶領民眾致富的要求,注重從農村知識青年、退伍軍人、外出務工返鄉農民、農村致富帶頭人中培養選拔村級組織骨幹力量。制定鼓勵政策,引導高等學校畢業生和選派縣鄉年輕幹部到鄉村任職。繼續加大從優秀村幹部中考錄鄉鎮公務員、選任鄉鎮領導幹部的工作力度。推廣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民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擴大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範圍。普遍開展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穩定農村基層幹部隊伍,探索建立農村基層幹部激勵保障機制,逐步健全並落實村幹部報酬待遇和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四)探索鄉村有效治理機制。引導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更好地發揮黨聯繫民眾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在黨組織領導下,培育和發展服務“三農”的社會組織,發揮在擴大民眾參與、反映民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層民眾自治有效良性互動。鼓勵有條件的村建立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益服務員制度。支持和幫助鄉鎮企業建立工會基層組織。發揮民兵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不斷增強社會自治功能,創新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模式,優先在城市郊區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工作,加強農村警務和消防工作,搞好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努力把農村社區建設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八、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是我們黨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歷史任務。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三農”工作主動權。
(一)毫不鬆懈地抓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站在政治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新時期“三農”工作的艱巨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保障農產品供給、穩定市場物價作為關係全局的大事來抓,認真落實中央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在工作安排、財力分配、幹部配備上,切實體現重中之重的要求。充分發揮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機構的協調作用,加強農村工作綜合部門。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調查研究,努力把握“三農”工作規律,不斷提高領導“三農”工作的水平。
(二)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各地和有關部門要站在改革發展新的歷史起點,研究謀劃關係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2008年和今後一段時間,要利用財政增收形勢較好的有利時機,針對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集中力量辦成幾件大事,力爭在農田水利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安全飲水、動物疫病防控、農業科技研發推廣、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要科學制定規劃,明確工作目標,確定時間步驟,建立保障機制,確保如期完成。
(三)努力營造全社會參與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氛圍。鞏固農業基礎、加快農村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各行各業要結合自身特點,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採取政策支持、輿論宣傳、榮譽激勵等形式,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對農業和農村進行結對幫扶、捐資捐助和智力支持,營造強農惠農的濃厚社會氛圍。
加強農業基礎,做好“三農”工作,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紮實工作,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新的貢獻。
檔案解讀
陳錫文詳解“一號檔案”:為何主題是農業基礎建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30日正式公布。這是近5年來第5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檔案,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0個以“三農”問題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檔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3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就今年的一號檔案進行簡要介紹。
一、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的形勢
2007年,在災害多發嚴重的情況下,我國農業農村保持了近幾年來穩步發展的良好勢頭。一是糧食生產繼續穩定發展。總產10030億斤,比2006年增加0.7%。二是農民收入增速加快,收入水平邁上新台階。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40元,比2006年增加553元,是歷史上增加最多的一年;名義收入增長15.4%,實際收入增長達到9.5%,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年份。其中,工資性收入和家庭農業經營收入分別增加221元和224元,是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因。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加快改善,社會事業發展邁出重大步伐。鄉村道路、安全飲水、農村沼氣、農村用電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覆蓋全國85%以上的縣(區、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在全國初步建立,扶貧開發取得新進展。四是農村改革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各項試點邁出較大步伐,擴大了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範圍。五是農村社會繼續穩定和諧。
近幾年農業農村形勢好,原因是多方面的,關鍵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政策好,初步形成了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和有利於統籌城鄉發展的新的農村政策體系。但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社會結構深刻轉型、利益格局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資源環境制約日趨嚴峻,農產品供求總量趨緊、結構性矛盾上升,來自國際市場的影響明顯加大,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農民新的就業門路不多,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不適應農民需求等。因此,各地都熱切期盼2008年中央能再出一個主題明確、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一號檔案。
二、為什麼要將主題確定為農業基礎建設
一是貫徹十七大精神的要求。黨的十七大對“三農”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對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關鍵要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和農村的各項基礎性工作。
二是突出了保持經濟穩定和促進農業發展的關鍵。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就。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仍處於供求緊平衡狀態,若干農產品還需進口作補充,耕地持續減少、淡水資源短缺、金融和科技支持不足、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等問題對農業穩定發展的制約日益突顯,農業仍然是整個國民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加強農業基礎、突破瓶頸制約、確保農產品供給,是當前保持經濟穩定與社會和諧所面臨的突出任務,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
三是可統籌兼顧農村各方面的工作。這個“主題”,既突出了重點,強調了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科技、人才、服務等基本支撐能力,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等基礎性工作,也能兼顧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和加強農村社會事業與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內容。
三、關於檔案的框架和主要內容
(一)分析形勢,提出總體要求
在分析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進展和正在經歷的深刻變化的基礎上,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闡述了如何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一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可以概括為“三個明顯”、“三個調整”,即財政支農資金、國家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政府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村的增量,都要明顯高於上年;調整耕地占用稅、城市維護建設費的使用方向,調整國家貧困縣公益性、生態性建設項目的地方配套比例。二是繼續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主要措施為“四個增加”,即增加對農民的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綜合補貼。同時,要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格局,探索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
(二)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
確保農產品供給是當前農業農村工作面臨的緊迫任務,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確保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檔案明確提出了一要高度重視發展糧食生產,要求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最佳化品種,提高單產。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要大力發展油料生產,鼓勵發展棉花、糖料生產;二是切實抓好肉禽蛋奶菜等“菜籃子”產品生產;三是加強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四是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五是加強和改善農產品市場調控。
針對基礎設施薄弱,尤其是水利建設滯後,嚴重製約我國農業生產的長遠發展的局面,檔案明確要求以水利建設為重點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共講了6條。一要狠抓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區末級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澇設施建設的支持;二要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擴大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技術改造規模和範圍,搞好節水灌溉示範;三要抓緊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四要加強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五要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六要繼續加強生態建設。在資金投入方面,明確提出了“兩個大幅度”的要求,即大幅度增加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專項資金、大幅度增加對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的投入力度,直接體現了中央對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決心。
(三)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一是關於強化農業科技和生產性服務體系的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套用,建立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服務組織,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二是關於著力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服務和農村公共文化水平;三是在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時,不斷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四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運輸和繼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這部分中,明確提出了“四個提高”的要求,即提高對農村義務教育、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補貼標準和逐步提高農村扶貧標準。
(四)加強體制和組織保障
這部分強調要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改革和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一是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權益;二是積極推進鄉鎮機構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妥善處置鄉村債務;三是全面加強農民工權益保障,要求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探索在城鎮有穩定職業和固定居所的農民登記為城市居民的辦法,建立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加強就業、社保、居住、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四是紮實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要求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強鄉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探索鄉村有效治理機制。
檔案還強調了要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要求各地黨委政府和中央各有關部門毫不鬆懈地抓好農業農村工作,既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地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又要深化改革、轉變觀念,努力營造全社會參與和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氛圍。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檔案”
“三農”問題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檔案”,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這五個“一號檔案”,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成為專有名詞——“五個一號檔案”。時隔18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2003年12月30日簽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央一號檔案再次回歸農業。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第七個一號檔案公布。2006年2月21日,新華社受權全文公布了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的2006年中央“一號檔案”。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發。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下發。至此,中央在新世紀已連續出台了五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檔案”。鑒於中央一號檔案的重要作用,我們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次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檔案的主要精神,供大家回顧和參考,從中可以看出中央在農村改革和發展方面的政策軌跡。
突破僵化體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檔案”,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並對當年和此後一個時期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檔案突破了傳統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乾到戶或大包乾“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
聯產承包制是偉大創造
1983年1月,第二個中央“一號檔案”《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布。這個檔案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檔案提出,穩定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是當前的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森林過伐、耕地減少、人口膨脹,是我國農村的三大隱患。解決上述三個問題,必須強調黨員、幹部帶頭,模範地執行政策,杜絕不正之風。要按照我國國情,逐步實現農業的經濟結構改革、體制改革和技術改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
承包土地15年不變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一號檔案”。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為鼓勵農民增加對土地的投資,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周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檔案明確了農村進行商品生產的重要性,提出只有發展商品生產,才能進一步促進社會分工,把生產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才能使農村繁榮富裕起來,才能使我們的幹部學會利用商品貨幣關係,利用價值規律,為計畫經濟服務,才能加速實現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的現代化。繼續堅持計畫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擴大市場調節力度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四個“一號檔案”。取消了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採取國家計畫契約收購的新政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系統化,同時從農產品統派購制度、產業結構調整、交通、支持鄉鎮企業、鼓勵人才流動、放活金融政策、加強小城鎮建設等十個方面活躍農村經濟。檔案還提出擴大市場調節,使農業生產適應市場的需求,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進一步把農村經濟搞活。國家還將農業稅由實物稅改為現金稅。
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一號檔案”。肯定了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檔案進一步擺正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同時,強調增加投入,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同時明確提出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允許其存在和發展。檔案指出農業的物質技術基礎還十分脆弱,一部分地區農民種糧的興趣有下降的跡象,在農村經濟新舊體制交替過程中出現了不協調現象,城鄉改革匯合後各方面利益關係的調節更加複雜。要認識到,發展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不但反映經濟規律,也反映著自然規律,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它作為一個長期的戰略方針。
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針對近年來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增長緩慢的情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下發,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的第六個“一號檔案”。檔案要求,要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儘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七個“一號檔案”。檔案要求,要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發,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八個“一號檔案”。檔案要求,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發,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九個“一號檔案”。檔案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下發。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十個“一號檔案”。檔案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格局,探索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並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檔案以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為主題,切中了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要害,抓住了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問題,是黨中央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從農村發展迫切需要出發,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陳錫文解讀檔案解讀2008年中央一號檔案含金量高跨越藩籬 超越夢想——寫在第10個一號檔案公布之際 我國將長期堅持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
2008年中央一號檔案問答
2008年中央一號檔案的題目是《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這個檔案提出了2008年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部署了2008年八項主要任務。
為了更好地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檔案,我們以問答的形式,分50個題目,對中央一號檔案進行引讀。
1、如何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做好“三農”工作?
黨的十七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做好“三農“工作,要從四個方面加以落實:一是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二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三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四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2、黨的十六大以來,“三農”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順應時代要求,遵循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加強“三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戰略部署。集中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強化對農業和農村工作領導;二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不斷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三是堅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四是堅持市場取向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五是堅持改善民生,不斷解決農民生產生活最迫切的問題。
3、2008年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什麼?
2008年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2008年“三農”工作總體上有哪些重要部署?
共有八項任務:一是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二是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三是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四是著力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基本支撐;五是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六是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深化農村改革;七是紮實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八是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5為什麼要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
這是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大國,有十幾億人口,這樣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的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都絕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我國這么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只能靠自己來解決,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這是基礎脆弱決定的。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基礎脆弱仍然是是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我國農業面臨的新矛盾新挑戰,具體表現為五個加大:一是保障農產品供求平衡難度加大;二是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和適時適度調控進口難度加大;三是保持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四是縮小城鄉差距難度加大;五是兼顧各方利益和搞好社會管理難度加大。
這是供求緊平衡決定的。我國主要農產品仍處於供求緊平衡狀態。特別是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大量農產品生產者逐步轉變為農產品消費者,整個國家的人均農產品消費量也將隨之顯著增加。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6當前如何加強農業基礎建設?
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必須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農業農村投入,集中力量辦成幾件大事。要按照適合國情、著眼長遠、逐步增加、健全機制的原則,堅持和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不斷強化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強農惠農政策要向重點產區傾斜,向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傾斜。
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必須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要狠抓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抓緊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繼續加強生態建設,儘快改善生產性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
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必須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要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繁榮農村公共文化,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更多地將公共資源用於農村,加快縮小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差距。
7、什麼是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
長效機制一般是指能夠長久保證和有效保證達到某項目標而帶根本性的措施。
在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方面,包含以下四個內容:一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切實加大“三農”投入;二是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三是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格局;四是探索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8、在切實加大“三農”投入方面有什麼舉措?
在投入方面,要做到兩個“堅持”:堅持做到縣級以上各級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增長幅度高於其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
除了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和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三個“增量”)明顯高於上年外,在稅的使用方面,要注意兩方面:一是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主要用於“三農”,重點加強農田水利、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完善城市維護建設稅政策,各地預算安排的城市維護建設支出要確定部分資金用於鄉村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
從2008年起,國家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新安排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生態建設等公益性強的基本建設項目,根據不同情況,逐步減少或取消縣及縣以下配套。
9、在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方面有什麼內容?
總的來說,按照適合國情、著眼長遠、逐步增加、健全機制的原則,堅持和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不斷強化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具體來說,一是繼續加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增加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擴大良種補貼範圍。二是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種類,提高補貼標準,將農機具購置補貼覆蓋到所有農業縣。三是穩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範圍,科學確定補貼品種。四是全面落實對糧食、油料、生豬和奶牛生產的各項扶持政策,加大對生產大縣的獎勵補助。五是統籌研究重要農產品的補貼政策。
10、在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格局方面,有什麼政策?
一是要通過結構最佳化增收,二是要通過降低成本增收,三是要通過非農就業增收,四是要通過政策支持增收。有新意的是,“進一步明確農民家庭財產的法律地位,保障農民對集體財產的收益權,創造條件讓更多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
11、在探索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方面有什麼措施?
一是著眼於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加快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努力形成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和社會管理一體化新格局。二是健全城鄉統一的生產要素市場,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向農業和農村流動,逐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發展互動互促。三是切實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完善各級行政管理機構和職能設定,逐步實現城鄉社會統籌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2、如何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
有五個渠道:一是高度重視發展糧食生產;二是切實抓好“菜籃子”產品生產;三是加強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四是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五是加強和改善農產品市場調控。
13、在發展糧食生產方面有什麼政策?
主要是根據糧食產銷格局的變化,進一步完善糧食風險基金政策,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在實施糧食戰略工程過程中,不僅建設糧食核心產區,還要在保護生態前提下,著手開發一批資源有優勢、增產有潛力的糧食後備產區。要擴大西部退耕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
14、在抓好“菜籃子”產品生產方面怎么做?
在園藝產品方面,積極推動蔬菜等園藝產品的規模化種植。繼續實行對畜禽養殖業的各項補貼政策。在完善原料奶價格形成機制方面,嚴格執行液態奶標識制度。在推行水產健康養殖方面,強化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落實禁漁休漁制度,加強漁業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發展遠洋漁業。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和精細農業。建立健全生豬、奶牛等政策性保險制度。
15、如何加強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繼續實施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深入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畫。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積極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培育名牌農產品,加強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
16、如何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
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經營,促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支持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節能減排和基地建設等。允許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向社會發行企業債券。龍頭企業要讓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化經營成果。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或參股龍頭企業。支持發展“一村一品”。
17、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六項任務是什麼?
一是抓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二是大力發展節水灌溉;三是抓緊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四是加強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五是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六是繼續加強生態建設。
18、在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方面有哪些政策措施?
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將大中型灌區末級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澇設施建設納入補助範圍。以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興建山區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採取獎勵、補助等形式,調動農民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積極性。
19、在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方面有什麼舉措?
繼續把大型灌區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農業綜合開發要增加中型灌區骨幹工程和大中型灌區田間節水改造資金投入。對農業灌排用電給予優惠。
20、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方面有什麼方法?
大幅度增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資金投入。中央對中西部地區給予適當補助。搞好河道疏浚。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1、在加強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方面應該怎么做?
一是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畫,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建立和完善土地違法違規案件查處協調機制,切實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和林地。
二是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的投入,要重點支持基本農田整理、災毀復墾和耕地質量建設。
三是加大力度改造中低產田。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規模。支持農民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加快實施旱作農業示範工程,建設一批旱作節水示範區。
22、如何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
首先,加快推進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穩步發展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機械化。其次,完善農業機械化稅費優惠政策,對農機作業服務實行減免稅,對從事田間作業的拖拉機免徵養路費,繼續落實農機跨區作業免費通行政策。第三,扶持發展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專業服務公司。
23、怎樣加強生態建設?
做好九個方面工作:一是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二是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三是促進林業產業發展;四是落實草畜平衡制度;五是加強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體系和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六是搞好長江、黃河、東北黑土區等重點流域、區域水土保持工作;七是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八是加強農村節能減排工作,推進以非糧油作物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能源研究和開發;九是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快重點區域治理步伐。
24、如何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
除了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套用、建立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外,主要是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對在高等學校農林水類專業就讀的學生給予傾斜,對畢業後到農村基層從事農林水專業工作達到一定年限的畢業生,實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助學金政策,對農林水類專業學生給予傾斜。
25、在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服務組織方面有哪些精神?
一是全面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儘快制定稅收優惠辦法,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費。二是各級財政要繼續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申請承擔國家的有關涉農項目。三是支持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用水管理和倉儲運輸等服務。四是鼓勵發展農村綜合服務組織,具備條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和公益服務站。
26、怎樣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
繼續實施“萬村千鄉”、“雙百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等工程,落實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按工業用地對待的政策。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積極穩妥發展農產品期貨品種。加快落實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省內外車輛無差別減免通行費政策。
27、如何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
按照求實效、重服務、廣覆蓋、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資源,共建平台,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為農民和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
28、怎樣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從八個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二是增強農村基本醫療服務能力;三是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四是繁榮農村公共文化;五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六是不斷提高扶貧開發水平;七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運輸;八是繼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29、怎樣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
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方面,對全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擴大覆蓋面,提高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和校舍維修經費補助標準,加大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力度。
在努力提高農村中國小教師素質方面,實施中西部農村和邊疆地區骨幹教師遠程培訓計畫,選派和組織城市教師到農村交流任教,鼓勵和組織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
30、怎樣增強農村基本醫療服務能力?
2008年在全國普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國家補助標準,適當增加農民個人繳費。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加強農村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和藥品監管。加大農村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優先在農村落實擴大免費預防接種範圍的政策。
31、怎樣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
繼續實施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別扶助制度。穩定農村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隊伍,加強農村計畫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村流動人口的計畫生育工作。
32、怎樣繁榮農村公共文化?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農村社會風尚。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民書屋工程,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
33、怎樣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家庭全部納入低保範圍。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要逐步增加農村低保補助資金,提高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保障五保供養對象權益。
34、怎樣不斷提高扶貧開發水平?
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繼續做好整村推進、培訓轉移和產業化扶貧工作。加大移民扶貧力度。集中力量解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特殊類型地區貧困問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事業。
35、怎樣大力發展農村公共運輸?
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性資金、國債資金投入力度,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加快實施渡改橋及渡口渡船改造等工程。推進農村客運網路化和線路公交化改造,推動城鄉客運協調發展。
36、怎樣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一要增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投入,對供水成本較高的可給予政策優惠或補助,讓農民儘快喝上放心水。二要推進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建設規模。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三要增加農村沼氣投入,積極發展戶用沼氣。四要支持有條件的農牧區發展太陽能、風能。五要有序推進村莊治理,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37、怎樣處理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深化農村改革的關係?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深化農村改革是強化農業基礎、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源泉。正確處理二者的關係,就必須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激發億萬農民的創造活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38、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哪些內容?
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是憲法規定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在實踐中加以完善。其內容:
一是切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認真開展延包後續完善工作,確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到戶。嚴格執行土地承包期內不得調整、收回農戶承包地的法律規定。二是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在有條件的地方培育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市場環境。三是堅決防止和糾正強迫農民流轉、通過流轉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等問題。
39、怎樣保障農民土地權益?
一是規範征地程式,提高補償標準,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征地糾紛調處裁決機制。二是對未履行征地報批程式、征地補償標準偏低、補償不及時足額到位、社會保障不落實的,堅決不予報批用地。對違法違規占地批地的,堅決依法查處。三是嚴格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嚴禁通過“以租代征”等方式提供建設用地。城鎮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民住宅或“小產權房”。
40、怎樣推進鄉鎮機構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在推進鄉鎮機構方面,加快轉變鄉鎮政府職能,著力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有利環境。嚴格控制對鄉鎮黨政領導的“一票否決”事項。
在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完善縣鄉財政體制,增強基層財政實力,建立健全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支持建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試點。
41、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哪些內容?
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將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戶。在不改變林地用途前提下,承包人有權依法處置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可依法自主經營商品林。積極推進林木採伐管理、公益林補償、林權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險等配套改革。穩步推進國有林場和重點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
42、如何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
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快推進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試點工作。二是加大銀行支持“三農”的力度。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小額信貸組織都要發展貸款業務。三是加快落實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將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當地的政策。
43、如何妥善處置鄉村債務?
妥善處置鄉村債務,要分類進行處置:對公益性債務的化解,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要予以支持;對生產經營性債務,應按照市場原則協商解決。當前,要重點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歷史債務化解試點工作。通過增加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化解農村義務教育的歷史債務。
44、如何全面加強農民工權益保障?
有八大措施:一是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二是加快大中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探索在城鎮有穩定職業和固定居所的農民登記為城市居民的辦法。三是各地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農民工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四是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建立農民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五是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制定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與現行制度相銜接的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擴大工傷、醫療保險覆蓋範圍。六是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通過多種形式,提供符合農民工特點的低租金房屋,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七是農民工輸入地要堅持以公辦學校為主接收農民工子女就學,收費與當地學生平等對待。八是農民工輸出地要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寄宿和監護條件。
45、怎樣紮實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農村基層組織是落實農村政策、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組織基礎。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基層組織帶領民眾發展生產、共建和諧的能力。
要從四個方面努力:一是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二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三是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四是探索鄉村有效治理機制。
46、怎樣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
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要深入推進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進一步規範和完善黨員推薦、民眾推薦、黨內選舉“兩推一選”的辦法,選好配齊配強村黨組織領導班子。加強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建立城鄉黨的基層組織互幫互助機制。
47、怎樣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要進一步規範和完善民主選舉,依法保障農民民眾的推選權、直接提名權、投票權、罷免權。完善村民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充分發揮農民民眾在村級治理中的主體作用。有條件的地方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可交叉任職。要堅持和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切實推行村務公開,建立答疑糾錯的監督制度。
48、怎樣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
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要注重從農村知識青年、退伍軍人、外出務工返鄉農民、農村致富帶頭人中培養選拔村級組織骨幹力量。要制定鼓勵政策,引導高等學校畢業生和選派縣鄉年輕幹部到鄉村任職。要繼續加大從優秀村幹部中考錄鄉鎮公務員、選任鄉鎮領導幹部的工作力度。要逐步擴大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範圍。要探索建立農村基層幹部激勵保障機制,逐步健全並落實村幹部報酬待遇和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49、怎樣探索鄉村有效治理機制?
引導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更好地發揮黨聯繫民眾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鼓勵有條件的村建立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益服務員制度。發揮民兵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不斷增強社會自治功能,搞好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努力把農村社區建設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50、如何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毫不鬆懈地抓好農業和農村工作;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努力營造全社會參與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氛圍。
參考網頁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30/content_7530520.htm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8-01/31/content_9621823.htm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8-02/03/content_9646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