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召棠

林召棠

林召棠(1786~1872年) ,清朝道光年間癸未(1823年)科狀元,字愛封,號芾南,諡文恭,吳陽(廣東吳川)霞街村人,父泰雯,任東安縣教諭。其一生主要著述有《心亭亭居詩存》、《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筆記》等手抄本。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粵西唯一的狀元林召棠的故鄉吳川市吳陽鎮有一座文筆塔,名為“雙峰塔”,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

林召棠 林召棠

召棠少年隨父教館攻讀。清嘉慶八年(1803年),17歲為秀才,學使姚文田稱讚為“海濱俊才”嘉慶十七年,學使程國仁評閱其考卷,認為極有前途,選拔為貢生,並讓其與自己兒子一起研讀。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狀元及第。皇帝閱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問。”授職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喪返家丁憂。道光八年返京供職。道光十一年,任陝甘正主考官,此次選擇舉人65名,其中呼延甲、張芾(曾任廣東巡撫)、牛樹梅等11名,後皆中進士,頗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場污濁,以終生奉母為名告假還鄉。

召棠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其父雨屏曾任東安縣教諭。召棠年十一隨父到館學習,攻讀《莊子》及《王漁洋集》,酷愛四六文,喜學詩詞。年十八,應童試,取得生員資格,學使姚文田贊之為“海濱秀才”。嘉慶十七年(1812年),學使程國仁(河南商城人)選充癸酉科拔貢生,命入官署肄業。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應順天鄉試中舉,志猶未已。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道光元年(1821年),先後兩次參加會試均落第,以功名有餒意志,不欲逐角文壇,即回東安見父。適值此時,程國仁受職廣東布政使,召棠前往拜會,深受程國仁的教誨與激勵,從而繼續奮力進取。道光三年(1823年)召棠第三次參加會試,被取中二十八名,殿試拔為一甲,狀元及第,授職翰林院修撰,充國史館纂修官。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為陝甘正主考,立心為國求才而自我告誡:一不徇私舞弊,受賄貪財;二不崇尚浮華,誤選紈鷈;三務求真才實學,擇其優秀。其言必行,行必果,備受陝甘士人讚頌。當年九月,回京復命,適逢軍機大臣穆彰阿慶壽,召棠無奈送上五百兩白銀作為壽禮,穆彰阿嫌少,拒而不受。時隔不久,穆彰阿向召棠索借二萬兩白銀,召棠無法籌措,自度不能於群奸中立足,翌年以乞終養老母而告退還鄉。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受制軍盧厚生之聘,主講於肇慶端溪書院,長達十五年。召棠治學嚴謹,教導有方,造就了一批俊秀良才。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奉旨到廣東查禁鴉片,曾致書召棠詢問查禁鴉片事宜。召棠敬復,讚頌林則徐嚴厲禁菸的壯舉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林則徐也極為欣佩召棠的不願與清廷穆彰阿之徒同流合污,引退歸田,教書育人,造福桑梓,特書“彩衣榮似三公袞,珂第祥留五色雲”對聯贈寄,以表敬意。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召棠離端溪書院回吳川老家頤養,不習奢華,甘居平淡,待人平和,好為善事。當時,與他同科的探花王廣蔭在京任職,知悉召棠淡泊生涯,起念同僚之誼,奏準將吳川鹽圍稅予以補給,召棠卻而不受。此金保存省里多年,後由同鄉陳蘭彬代送回京。族中祭祖,所分給他的穀物,半留義倉,以備賑濟饑民。召棠不僅注意修身,而且注意齊家,撰寫《治家格言》,教育兒孫時刻要牢記:“食飯當思耕田人之苦,著衣當思織布人之勞。”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農曆十二月,林召棠逝世於家,終年87歲,現葬於吳川淺水鎮雙塘村。

個人作品

林召棠晚年,或吟詠於高雷山川濱海,或揮毫落筆於書齋。其書法,歐底趙面,自成一家。其詩詞頗多佳作,清麗可頌,膾炙人口。一生主要著述有《心亭亭居詩存》、《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筆記》等手抄本,而刊行於世的則散載於《萬花谷》(專載清代翰林班詩作)、《高州府志》、《吳川縣誌》。  

民間故事

故事一

在清代,吳川縣出了一個才子,名叫林召棠。他父親從小對他管教甚嚴。有一回,他父親聽人說,林召棠戲弄女性,行為不端,十分生氣,本想責罰兒子一番。後來,他想到事情尚待證實,便出一合字上聯,令兒子對下聯,從中進行試探。上聯是:奴手是拏,切其亂拏奴手;

少年林召棠聰慧過人,猜到有人誣告自己,父親正信疑參半,於是對以下聯:人言是信,不能輕信人言。他父親見下聯對得好,言之有理,便去調查,證實是鄰人誣告。  有一天,林召棠來到鑒江古渡的南橋頭,想過河去,撐渡的老船工對他說:“林公子,早就聽說你一肚文才,我有一句上聯,你若對通,我立即撐你過河,如何?”林召棠回答說:“這有何難?請把上聯道來。”老船工出的上聯是:南橋頭二渡如梭,橫織江中錦繡。林召棠望了一望兩岸的寶塔,略一沉思,便對出下聯:西岸尾一塔似筆,直寫天上文章。老船工聽後,見下聯果然對得工整貼切,立即開船,渡林召棠過河。

林召棠自幼聰慧好學,秀才、舉人皆一試而中。道光三年(公元—八二三年),他赴京應試,又一舉考中了頭名,在殿試時被皇帝欽點為狀元,並當眾誇獎。訊息傳遍九州,南北文人既羨慕又妒嫉。

不久,林召棠告假回家省親,路經蘇州,投宿廣東會館。會館主人宴請林召棠,也請來一批蘇州才子作陪。蘇州是個文化發達的古城,在座的蘇州才子看見林召棠衣著樸素、談吐無華,便懷疑他的“佳元”之才。於是以蘇州的關帝廟欠缺一副對聯為由,請林狀元揮毫題對。林召棠看出蘇州才子的意圖,頷首微笑,也不推辭。只見他飽蘸濃墨,一揮而就: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單刀會魯肅,江南士子盡寒心。蘇州才子看後,一個個吐舌難縮,深深佩服。

再說,恩平縣城郊的林家村,姓林兩房人新建了一座祠堂。一房人認為:論資排輩,他們的先祖林松椒是叔公,祠堂應取名為“松椒家祠”。另一房人則認為:“松椒雖然是叔公,但自己這房的人多,捐來建祠堂的款也占多,應該以自己的祖先林崇岐命名,叫作“崇岐林公祠”,雙方吵吵嚷嚷,爭持不下。

這時,新科狀元林召棠回鄉省親,路過此地,問明情況後,就出面進行調解。他叫人取了紙筆墨,從容揮毫寫下“林家祠”三個行書大字,然後又寫了一副對聯: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叔公;崇山宗,岐山支,山山疊出盡宗支。然後落款:“新科狀元林召棠題。”兩房人見到新科狀元才華出眾,辦事公平,都很欽佩,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故事二

質每堂 質每堂

同治五年(1866年),正處於封建社會末期,英國殖民主義大肆向中國走私輸入鴉片,使中國清政府財政發生危機,政治、軍事進一步腐敗,廣大人民負擔沉重,一代才子林召棠憂國憂民因此身體頑疾,林召棠醫治多日,不見好轉,期間,有一醫館,樂善好施,醫扶百姓,所施藥方,具有治病養生之特效,其專程為林召棠上門問診、施藥,不日康復,身體安康。林召棠有感於這家醫館的恩德,也被這家醫藥館藥材的品質和醫術所折服,即興專程登門拜訪並為這家醫藥館題寫了一塊牌匾“質每堂”,僅此三個字,道出了林召棠對當時時代的願景。其寓意“質淳至臻,每度健康”。

清代狀元榜

狀元或稱狀頭,這個名稱起於唐朝武則天做皇帝時,但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已無可考。清朝自順治三年丙戌開始,至光緒三十年甲辰末科止,正科恩科總計一百一十二科。恩科為前朝所無,起於康熙五十二年聖祖六十萬壽時;此後遇皇帝、皇太后整壽,以及其他慶期,皆開恩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