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林召棠紀念館位於在吳陽鎮政府旁邊的霞街村的巷道,不遠處矗立著一座高大牌坊,牌坊高9米,有三連拱門,琉璃瓦戴頂。中間的拱門稍高,門楣上嵌有“狀元”紅字石匾,這兩個剛勁正楷題字為林召棠親筆所書。
狀元坊大門兩側楹聯為:“召伯甘棠長留遺愛,公門桃李蔚起英才”。兩側拱門上有橫聯“門承漢德、旌表高賢”。林召棠狀元祠是磚木結構平房,內藏林召棠夫婦畫像,生前用過的朝服、端硯、印章、還有他親筆滕寫的條幅、對聯等。現在建成“林召棠紀念館”。
人文歷史
林召棠(1785—1872),字愛封,又字蓉舟,號芾南,吳川縣霞街村人。清癸未科狀元,是自隋朝開始科舉1500年間廣東九個狀元之一,也是粵西地區歷史上唯一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文武狀元注授畢,各歸故里本州立狀元坊牌額於所居之側。”
召棠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其父雨屏曾任東安縣教諭。召棠年十一隨父到館學習,攻讀《莊子》及《王漁洋集》,酷愛四六文,喜學詩詞。年十八,應童試,取得生員資格,學使姚文田贊之為“海濱秀才”。嘉慶十七年(1812年),學使程國仁(河南商城人)選充癸酉科拔貢生,命入官署肄業。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應順天鄉試中舉,志猶未已。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道光元年(1821年),先後兩次參加會試均落第,以功名有餒意志,不欲逐角文壇,即回東安見父。適值此時,程國仁受職廣東布政使,召棠前往拜會,深受程國仁的教誨與激勵,從而繼續奮力進取。道光三年(1823年)召棠第三次參加會試,被取中二十八名,殿試拔為一甲,狀元及第,授職翰林院修撰,充國史館纂修官。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為陝甘正主考,立心為國求才而自我告誡:一不徇私舞弊,受賄貪財;二不崇尚浮華,誤選紈鷈;三務求真才實學,擇其優秀。其言必行,行必果,備受陝甘士人讚頌。當年九月,回京復命,適逢軍機大臣穆彰阿慶壽,召棠無奈送上五百兩白銀作為壽禮,穆彰阿嫌少,拒而不受。時隔不久,穆彰阿向召棠索借二萬兩白銀,召棠無法籌措,自度不能於群奸中立足,翌年以乞終養老母而告退還鄉。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受制軍盧厚生之聘,主講於肇慶端溪書院,長達十五年。召棠治學嚴謹,教導有方,造就了一批俊秀良才。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奉旨到廣東查禁鴉片,曾致書召棠詢問查禁鴉片事宜。召棠敬復,讚頌林則徐嚴厲禁菸的壯舉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林則徐也極為欣佩召棠的不願與清廷穆彰阿之徒同流合污,引退歸田,教書育人,造福桑梓,特書“彩衣榮似三公袞,珂第祥留五色雲”對聯贈寄,以表敬意。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召棠離端溪書院回吳川老家頤養,不習奢華,甘居平淡,待人平和,好為善事。當時,與他同科的探花王廣蔭在京任職,知悉召棠淡泊生涯,起念同僚之誼,奏準將吳川鹽圍稅予以補給,召棠卻而不受。此金保存省里多年,後由同鄉陳蘭彬代送回京。族中祭祖,所分給他的穀物,半留義倉,以備賑濟饑民。召棠不僅注意修身,而且注意齊家,撰寫《治家格言》,教育兒孫時刻要牢記:“食飯當思耕田人之苦,著衣當思織布人之勞。”
林召棠晚年,或吟詠於高雷山川濱海,或揮毫落筆於書齋。其書法,歐底趙面,自成一家。其詩詞頗多佳作,清麗可頌,膾炙人口。一生主要著述有《心亭亭居詩存》、《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筆記》等手抄本,而刊行於世的則散載於《萬花谷》(專載清代翰林班詩作)、《高州府志》、《吳川縣誌》。召棠高壽至87歲,卒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二月十二日。
景點結構
林召棠狀元紀念館裡展出林召棠的生平介紹,正廳中央掛著林召棠大幅全身畫像,
正廳兩邊及東西兩面邊牆上,還展出了林召棠會試、殿試的答卷,並有歷代各界名流的題聯題匾以及林召棠的家訓和他的手書真跡,有各種風格的詩詞、對聯、題字、書法等,文化氤氳十分濃厚。這裡簡直像一個文化“百花園”。
林召棠的狀元坊牌額,便是立於其居所側面。從狀元坊大門內進,在正殿前有一個院落,門兩側立有石獅子,旁邊立有狀元坊石柱,連方形石座高約8米。石柱上凸有三個柱托,將石柱分為三節。首節最長,柱身刻有“道光三年癸未科”7字。
紀念館為兩進三間,每間的正檐都有一幅匾。首進的題匾為“海山別院”,這是于右任在1932年題。二進的題匾是“守一養和”,三進的題匾是“心亭亭居”。首進沿兩側牆壁設有碑廊。碑廊鑲滿用岩石鐫刻的各種字型的詩聯、題辭。紀念館莊嚴肅穆,各種展品布置得大方得體。三進大廳背牆正中有林召棠官服青銅雕塑的座像,顯出面容清瘦而樸實,正氣浩然而心藏困厄。兩側有林召棠夫婦畫像,用鏡框裝裱掛在塑像兩旁。正廳兩邊及東西兩廂的牆上,展示林召棠會試、殿試的答卷,以及歷代各界名流的題聯題匾,文化氛圍十分濃厚。
在右廂牆上,展出了皇帝的策問(試題)和林召棠的對策(答卷)。殿試策問從培養人才、躬行節儉、納諫下問、興修水利四個方面,要應考者表述自己的才智和見地。林召棠當堂揮筆,引經據典,並注入個人的主張,逐一作了縝密而深刻的論述,且詞語俊穎,文采粲然,深得道光皇帝的讚賞,以一甲第一名及第。
紀念館內還珍藏有林召棠的手跡“致靜慎動”",觀賞這四個大字,不由地使人想起林召棠的性格特點:“生平謙和敬慎,足不履公門,不乾謁有司(地方官員),不臧否人是非,不面斥人過失,善氣迎人,和藹可親。”(見《高雷文獻專輯》)。
紀念館內有林則徐的題聯:“彩衣榮似三公袞;珂第祥留五色雲”。那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來粵查禁鴉片,與召棠書信來往,諮詢談論民生吏治時所贈的對聯。由此想到,近百年來吳川英才蔚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單是霞街村就湧現了一批學士、碩士、博士。這是林召棠勤奮好學的品德,廣泛地激勵著青少年在學海中奮力拚搏,這又正好應驗了林則徐的聯語“珂第祥留五色雲”。(珂第,尊稱別人的故里。五色雲,指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