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銜

王以銜

王以銜(1761~1823)字署冰,一字鳳丹,號勿庵。浙江歸安(今湖州市)菱湖鎮人。王氏“始遷祖”王宗祥明末從休寧合陽(今屬安徽黃山市屯溪區)遷居浙江 歸安(今浙江湖州市)。乾隆六十年(1795)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二品禮部右侍郎。曾三次參與順天鄉試組織工作,一典江西省試,一督江蘇學政,以文章取士,深得學子敬愛和嘉慶皇帝器重。《清碑傳合集》有傳。

基本信息

人物軼事

兄弟“聯名”起風波

王以銜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名叫王以鋙,也非常聰明好學。兄弟倆同時考取舉人,又同時參加了乾隆六十年(1795)在京城禮部貢院舉行的會試。結果弟弟王以鋙奪得第一名會元,哥哥王以銜屈居第二,兄弟包攬前兩名,引起眾人懷疑和議論。乾隆寵臣和珅素與身為左都御史、專司中央監察職責的主考官竇光鼐不和,便借題發揮,在乾隆皇帝面前誣陷竇光鼐與王氏兄弟有私情,並抓住王以銜兄弟倆在會試卷上皆寫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語,斷定竇光鼐在考前與王以銜兄弟通了關節。乾隆皇帝覺得和珅說得有理,就派大臣對兄弟倆的試卷進行複審,經過反覆逐字逐句進行評點,覺得王以鋙的試卷“語句多有瑕疵”,便取消了他參加殿試的資格。王以銜則由第二降至第四,竇光鼐及兩名副主考也被降職。弟弟王以鋙含淚中斷考試,王以銜則繼續參加殿試。殿試結束,前十名的卷子進呈乾隆皇帝御覽,排出名次,拆開彌封,排在第一名的竟是王以銜。大臣們個個大眼對小眼,和珅更是暗暗叫苦。乾隆問:“誰取的?”禮部尚書紀曉嵐說:“臣取的。”乾隆再問:“誰定的?”和珅說:“奴才定的。”乾隆帝覺得滑稽,不無譏諷地說:“那么,你二人難道也有私情嗎?”和珅回稟:“此次閱卷諸臣皆秉公以待,絕無私弊,如有失當之處,何妨另換一名。”乾隆帝嘆道:“如此看來,王氏兄弟在會試中聯名一二,實屬偶然。科第高下,自有天命,非人意所能測知,既已拆封,豈能再換?”皇帝金口玉言,王以銜為頭名狀元由此一錘定音。弟弟王以鋙後來被恩準補考嘉慶六年(1801)殿試,由進士步入仕途。

官居二品不驕橫

王以銜性格寬厚, 為人和藹,處處與人為善,從不背後談論別人是非。上自達官貴人,下至內侍工役,無一不稱他是頗具君子風範的長者。

嘉慶十八年(1813)的一天,他為母親守孝期滿,回京城復任二品禮部右侍郎,途經淮河,有一艘運官糧的大船,爭搶航道,船上的篙手不小心,將銳利的篙尖括傷王以銜的手腕,篙手見到這位身材高大、氣宇軒昂的官員手上鮮血直滴,嚇得不知所措。王以銜不但沒有怪他,反而好言相慰:“失手誤傷,無甚大礙,不必驚慌,只管撐船。”篙手感動得連連跪拜,王以銜連忙躬身制止,眾人嘖嘖讚嘆,無不欽佩他的雅量。

王以銜故里

菱湖鎮位於湖州城南18公里處,。

菱湖即唐之凌波塘宋始名鎮,閱千餘年。歷代科甲興盛,據清光緒十九年《菱湖鎮志》記載,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得狀元莫儔;清初之後百餘年間便得一狀元二榜眼三會元,進士舉人更僕難數。一九五0年代尚存“狀元廳”“狀元橋”“榜眼廳”等建築。

清代狀元榜

狀元或稱狀頭,這個名稱起於唐朝武則天做皇帝時,但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已無可考。清朝自順治三年丙戌開始,至光緒三十年甲辰末科止,正科恩科總計一百一十二科。恩科為前朝所無,起於康熙五十二年聖祖六十萬壽時;此後遇皇帝、皇太后整壽,以及其他慶期,皆開恩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