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載淳

愛新覺羅·載淳

愛新覺羅·載淳 (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鹹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曆4月27日),同治帝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鹹豐十一年(1861年)即位。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 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八旗兵)中捻軍埋伏後全殲,賴洋務派左宗棠與李鴻章分別滅西、東捻,捻軍之亂到同治七年(1868年)為止。他在位期間清朝先後平定陝甘回變,同時興辦洋務新政,清朝後期出現了一個政治穩定的時期,史稱“同治中興”。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曆1875年1月12日)崩於北京紫禁城養心殿,終年19歲。廟號穆宗。諡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葬於河北省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人物生平

沖齡即位

鹹豐六年(1856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公曆4月27日),載淳生於儲秀宮。 鹹豐八年(1858年),載淳的弟弟憫郡王早夭,其後載淳一直是鹹豐帝唯一存活的兒子,也是慈禧皇太后的親生兒子。鹹豐十一年(1861年),載淳開始上學,由編修李鴻藻授讀。 七月,鹹豐帝病危,召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寫珠諭,立載淳為皇太子,並命上述大臣贊襄政務, 鹹豐帝去世後,6歲的載淳即位,擬定年號“ 祺祥”,載淳嫡母鈕祜祿氏和生母葉赫那拉氏並尊為皇太后。

載淳幼年 載淳幼年

鹹豐死後慈禧太后勾結奕訢發動北京政變。當時,朝廷主要分為三股政治勢力:其一是顧命大臣勢力,其二是帝胤勢力,其三是帝後勢力。三股政治勢力的核心是載淳,哪股政治勢力能夠同帝後勢力相結合,它就會增加勝利的可能性。 慈禧太后鼓動東宮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奪權力,暗中聯絡在京的恭親王奕訢為援。御史董元醇奏清皇太后進行垂簾聽政,並派恭親王輔政。八大臣以清朝無此先例,令軍機處擬旨斥駁。慈禧串通慈安拒絕蓋印,將折旨留中不發。八大臣以“擱車”示威,迫使兩宮太后讓步,頒發駁斥董折諭旨。事後八大臣以小勝而疏於防範,其對手則加緊暗中策劃。在取得外國勢力支持後,奕訢不顧八大臣梗阻,於九月中旬奔喪熱河,與兩宮密謀政變之策,召鴻臚寺少卿曹毓英密擬拿問各旨,鏇即返京布置。奕訢爭取到朝中大學士賈禎、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的支持,握有兵權的僧格林沁、勝保等人也表示效忠於兩宮太后。在兩宮太后催促下,八大臣同意迴鑾北京。

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二十六日兩宮太后和幼帝載淳啟程回京,肅順護送鹹豐帝靈柩後行。十一月一日兩宮太后抵京,即召見奕訢等王大臣,安排政變事宜。次日,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罷景壽等軍機大臣職。 三日命奕訢為議政王,入軍機處,並以桂良等五人為軍機大臣。七日改年號“祺祥”為“ 同治”。八日詔賜載垣、端華自盡,肅順處斬,景壽、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職,穆蔭遣戍軍台。

幼年天子

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 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下諭命曾國藩、左宗棠保住衢州並且進而解徽州之圍。命曾國藩調兵遣將保衛上海不受太平軍的侵擾。調蔣益澧部赴左宗棠軍。 不久太平軍進逼上海,薛煥上書英、法各國將派兵協同清軍圍剿太平軍,同治帝嘉獎了他。 捻軍侵擾沭陽,載淳下諭僧格林沁要南北兼顧進行駐防,清軍克復莘縣。不久李世忠的軍隊攻克了江浦、浦口。 鮑超被提升為浙江提督,馮子材被提升為廣西提督。二月,奉慈禧皇太后的懿旨,載淳在弘德殿入學讀書,祁寯藻、翁心存等人授讀。 三月,編纂的關於帝王政治和前朝垂簾聽政的書籍完成,命名為《治平寶鑑》。 六月,京師同文館設立,附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培養翻譯人才以利於開展洋務運動。 閏八月,慶端軍克復縉雲,多隆阿軍克復了荊紫關。各地軍隊也勢如破竹,鄂軍克復了竹山、竹谿、黔軍克復了天柱、邛水、太平軍逃竄到了老河口。

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左宗棠率軍克復浙江的金華、湯溪、龍游、蘭谿等地。 川軍在四川大渡河圍剿太平軍的石達開,將其擊破。 七月,懿旨命惠親王綿愉專門負責弘德殿皇帝讀書的事,並命綿愉之子奕詳、奕詢給載淳做伴讀。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太后懿旨要為載淳進講《治平寶鑑》。六月,清朝終於平定了太平天國的叛亂。 七月,平定太平天國後進行封賞,晉封議政王恭親王之子載澂為貝勒,載濬不入八分輔國公,載瀅不入八分鎮國公,加軍機大臣文祥太子太保銜,寶鋆、李棠階太子少保銜。

內憂外患

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四川酉陽縣人民不堪教會欺凌,數百人奮起搗毀教堂,即酉陽教案。英國滙豐銀行在上海開設分行,外國銀行開始操縱中國金融市場。中亞細亞浩罕國阿古柏乘新疆回民起義之機入侵新疆。三月,太后命醇親王奕譞到弘德殿督促皇帝讀書。並且罷免了恭親王的軍機和議政職務,命文祥等辦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事宜。四月,賴文光等指揮捻軍在山東殲滅僧格林沁統率的清軍主力,僧格林沁突圍時被殺。五月,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製造總局,成為洋務派創辦新式軍事工業的開始。閏五月,起用沈葆楨督辦江西防剿的事務。 七月,御史蔡壽祺以妄言奪職。八月,英國在上海租界設按察使署(即最高法院)。九月,送鹹豐帝的靈柩至遵化定陵安葬。

同治帝幼年 同治帝幼年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駐華公使浦安臣率“中國使團”出訪美國、英國、俄國、法國、普魯士等國,是為中國使團首次出訪國外。八月,以奏請修理園庭,奪御史德泰職。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滇軍克復祿豐,甘陝的回匪攻陷定邊。同月,紫禁城神武門的木庫失火,同治帝下詔進行修繕。 二月,劉松山督剿金積堡的回匪時中炮身亡,載淳賞道員劉錦棠為三品卿銜,接管劉松山的部眾。並且派遣與俄國談判商界的使臣前往齊齊哈爾、吉林進行會談,命富明阿、德英據約率軍防守,不能對俄國讓步。 五月,命崇實前往貴州會同曾璧光查辦教案。 六月,命彭玉麟赴江南,會同沿江督撫整頓長江水師。

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劉錦棠等率軍攻克金積堡,甘陝回亂的匪首馬化龍等被殺,清廷加左宗棠一騎都尉之職,賞劉錦棠雲騎尉、黃馬褂。 同治帝調江蘇按察使應寶時到天津,籌辦與日本通商的事務。並且命瑞常為大學士,文祥為協辦大學士。 三月,金順等軍占領寧夏,匪首馬萬選被殺,滇軍攻克澂江,攻入江那土城,匪首馬和等被殺。 同治帝以倭仁為文華殿大學士,瑞常為文淵閣大學士。自從初春開始到三月,同治帝連連祈雨。 五月,發生天津教案。 六月,益陽等處的民間會社的起事被平。陝回白彥虎糾結西寧的回族民眾襲擾河州。 載淳命葉赫那拉·瑞麟為大學士,仍留任兩廣總督。

親政時期

由於慈禧太后貪戀權力,她以載淳“典學未成”為由,拖延載淳親政時間。直到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72年10月16日),才為自己十七歲的兒子載淳舉行了大婚典禮。載淳婚姻是個大問題。找誰做皇后,兩宮皇太后意見不一。慈安太后提議以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為皇后,慈禧太后主張以侍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為皇后。 載淳本人喜歡前者,載淳便以阿魯特氏為皇后,富察氏為慧妃。

同治帝 同治帝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滇軍攻克大理,雲南回亂的首領杜文秀、楊榮、蔡廷棟等被殺。載淳論功進行賞罰。 同月,兩宮皇太后因為載淳將要親政,下懿旨要求同治帝“祇承家法,講求用人行政,毋荒典學”。下旨要內外臣工“公忠盡職,宏濟艱難”。載淳正式親政,下詔“恪遵慈訓,敬天法祖,勤政愛民”。 六月,載淳到瀛台,日本大使副島種臣、俄國大使倭良嘎哩、美國大使鏤斐迪等在中南海紫光閣覲見載淳,並且呈遞國書。 九月,載淳以方便太后頤養為名,實為自便,降旨興修頤和園。修頤和園需銀1000萬兩,木材一項,徑七寸至四尺多,長一丈五到四丈八的楠柏陳黃松木要3000根。錢,因為鎮壓太平天國,各省款項支絀,當時西北左宗棠又正鎮壓回民起義,捐輸和厘金全用在上面了,清政府的財力根本不允許再拿出這么多錢來修園。木材需從四川採集,但道光初年以來已經砍伐得差不多了,無從購覓,況且運輸艱難萬分。十月二日,御史沈淮上疏請求緩修,師傅李鴻藻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文田也都上疏勸諫。載淳不聽。回亂首領馬文祿被清軍所殺。載淳論功命左宗棠以陝甘總督協辦大學士,其他各有封賞。 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十九日,重修圓明園的工程正式開工。

早年崩逝

同治十三年(1874年)二月,日本以台灣高山族誤殺琉球船民為藉口,出兵台灣。三月,日軍侵略台灣。五月,以慈禧皇太后萬壽節,予在京旗官年60以上者恩賞。六月,命翁同龢直弘德殿。十一月,命內外奏牘呈兩宮披覽。晉慧妃為皇貴妃,珣嬪為珣妃。

十二月初五(公曆1875年1月12日),載淳逝於養心殿,享年19歲。兩宮太后召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入承大統,為嗣皇帝。賜奕譞以親王世襲罔替,並免朝會行禮。王大臣等以遺詔迎載湉於太平湖醇親王邸,與慈安太后居鍾粹宮;慈禧太后居住在長春宮;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詔停三海工程。以第二年為光緒元年。上大行皇帝謚為“毅”,廟號穆宗,封皇后為嘉順皇后,皇貴妃為敦宜皇貴妃。

為政舉措

政治

•新政政策

御賞、同道堂印章 御賞、同道堂印章

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重大社會動盪之間,在國際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衝期。同治之前的道光、鹹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這就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日本明治維新也正在此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奕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團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辦新式學校、派人出洋、辦廠開礦、修築鐵路等,實行學習西方近代化舉措,開始走向開放、進步。

•設立總理衙門

總理事務衙門 總理事務衙門

全稱為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一般稱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一月二十日正式批准成立。它的實際職能是總攬新政的中央政府機構,是面對世界局勢、完全創新的機構。實際上它相當於清廷的內閣兼外交部。這是兩千年來第一個專門處理外事的中央機構。

總理衙門下設獨立公所,計有英、法、俄、美和海防五股等機構。 最初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時,又在其下設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管理天津、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三口與外通商事務。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帝將其改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直隸(約今河北)、山東、奉天三省對外通商、交涉事務,兼辦海防和其他洋務,駐天津。

•修園之爭

圓明園 圓明園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載淳親政,時年18歲。他親政時,詔“恪遵慈訓”,就是要遵守聖母的懿旨。他親政後也辦了些事,如在西苑紫光閣會見日本國大使副島種臣、俄國大使倭良嘎里、美國大使鏤斐迪、英國大使威妥瑪、法國大使熱福理、荷蘭國大使費果蓀,並接受他們呈遞國書。同治親政只有一年多的時間,他親自主持經辦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圓明園。

慈禧退簾後,想到宮外遊冶愉悅,回憶起當年的圓明園生活,她懿旨重修圓明園。這是重大的工程,至少要花幾千萬兩白銀。九月,載淳發布上諭:興修圓明園以為兩宮太后居住和皇帝聽政之所,讓王公以下京內外大小官員量力捐修。朝廷震動,反對重修圓明園。七月十八日,恭親王奕訢、大學士文祥等十人(三位親王郡王、三位御前大臣、三位軍機大臣、一位師傅)聯銜疏奏,請停止圓明園工程。兩宮太后見事情鬧大,只好出面調解。諭修葺西苑三海工程。

軍事

•興辦洋務

洋務運動中的新式海軍 洋務運動中的新式海軍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福州相繼辦起了近代軍工廠,多聘請洋員充當技術指導。這就是所謂的“洋務運動”。 同治三年(1864年),清政府才開辦大型兵工廠,計有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西安機器局等20餘個。而規模大、有典型性的為江南、金陵、福州、天津、漢陽等幾個兵工廠。

江南製造總局。是由曾國藩規劃,後由李鴻章實際負責的一個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委託海關道員丁日昌買下設立在虹口的美商旗記鐵工廠,把上海、蘇州兩個洋炮局搬至上海,成立了大型軍事工業製造局。同治六年(1867年),曾國藩主張在該廠製造輪船,又在上海海關撥出兩成關稅,為造船經費之用。

•培養洋務人才

開辦外國語學校、實業學堂、近代軍事學校、派遣留學生等。同治朝新式學校最早者是京師同文館。從京師八旗子弟中選出10名學生,教員則由英國教士包爾騰擔任。同文館除了聘請洋人教授外語,還請徐樹琳教授儒家經典。

同治朝開設的新式學校,還有江南製造局附設的機械學堂、福州船政局附設的船政學堂等。福州船政學堂又稱“求是堂藝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時附設。這所學校是近代較早開設的一所以學習自然科學為主的新式學校,同時又有軍事學校的性質,以培養海軍和造船人才為目的之一。

•派留學生出國

出洋留學生 出洋留學生

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奔赴美國留學,史稱“幼童出洋”。這些留學歸國的青年,後來逐步成為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幹,為中國近代建設做出了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從事行政和外交者24人,其中成為領事、代辦者12人,外交次長、公使2人,成為總長者1人,內閣總理1人;加入海軍者20人,其中成為海軍將領者14人;從事教育者5人,其中成為大學校長者2人;從事實業者30人,其中成為工礦負責人者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等。

外交

•應對日法

第一,同治處理了一些外交事務。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十三日,他在紫光閣接見日本特派大使。之後,俄國、美國、英國、荷蘭等國公使向他遞交了國書。

第二,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二月,應越南國王要求,載淳派遣兩廣總督瑞麟幫助越南抗法。

第三,由於台灣高山族人誤殺漂流到台灣的琉球人,日本以此為藉口侵略台灣。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二十九日,載淳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赴台灣部署防務,少年載淳寫字想抵禦日本侵略。後來通過談判,訂立《北京專款》,日本撤出台灣,清政府賠償白銀50萬兩。要是說載淳在外交方面還算做了點事的話,那么內政方面他就什麼成績都沒有。要說有,那就是他製造了麻煩。

•出洋考察

出洋考察的李鴻章與德國首相俾斯麥在一起 出洋考察的李鴻章與德國首相俾斯麥在一起

西方國家兩次破門而入,清朝才被迫開門而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國。清朝向西洋考察,開始於同治五年(1866年)。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二十一日,斌椿率三名同文館的學生及自己的兒子廣英(為照顧其父同行),離京從上海乘輪船出洋,經過一個月零八天的航程,到達法國馬賽。他在歐洲遊歷110多天,訪問了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挪威、比利時等國,於九月十八日回到北京。斌椿寫出《乘槎筆記》,第一次記錄下親眼所見諸如火車、輪船、電報、電梯、機器印刷、蒸汽機、攝影、起重機、抽水機、顯微鏡、幻燈機、紡織廠、兵工廠等。還第一次參觀並記述了歐洲博覽會、芭蕾舞、大英博物館、國家議院、近代報社、高等學院,以及法國的凡爾賽宮、凱鏇門等。他看到了西方近代的科技與文明。

人物評價

總評

同治帝功德碑 同治帝功德碑

載淳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是有幸還是不幸。說同治他有幸的,是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尊榮,過著錦衣玉食,鐘鳴鼎盛的生活,沒有兄弟跟他競爭,順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但是同治也是不幸的,第一大不幸,幼年喪父,六歲父親就死了,第二大不幸,童年就被放到寶座上,不能享受童真之樂。第三大不幸,跟他母后關係不好,經常受到訓斥。第四大不幸婚姻不如意。第五大不幸,才十九歲就一命嗚呼了。

縱觀清朝十二帝,載淳確是去世年齡最小的一位。世人皆嘆載淳可悲可憐,短暫一生無所作為。其實載淳並不真是無所作為,在其在位期間,出現了同治新政。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奕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

歷代評價

•《清史稿》:穆宗沖齡即阼,母后垂簾。國運中興,十年之間,盜賊劃平,中外乂安。非夫宮府一體,將相協和,何以臻茲?泊帝親裁大政,不自暇逸。遇變修省,至勤也。聞災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藉使蘄至中壽,日新而光大之,庸詎不與前古媲隆。顧乃奄棄臣民,未竟所施,惜哉!

•史學界有這樣評價:“宣宗好儉,穆宗好奢。”

•蕭一山:文宗、穆宗,巽懦童騃,曷能當此大局?然亦無顯著之失德。

•賈熟村:同治帝載淳在位期間,經過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等人的倡導,也辦了一些所謂“洋務新政”。因此,封建史學家稱道這一時期為“同治中興”。但是,所謂“同治中興”卻與同治帝載淳沒有多大關係。當時的實際統治者是其生母慈禧和皇叔奕。載淳幼年時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

•芮瑪麗:“同治中興的偉大目標是復興儒家價值觀念及其制度。”

•張艷:總的說來,同治時期,統治者包括洋務派的各項改革措施仍是為了保存傳統封建體制。

家族成員

父母

•父親:愛新覺羅·奕詝,廟號文宗,諡號顯皇帝。 

•嫡母:孝貞顯皇后,即慈安皇太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 

•生母:孝欽顯皇后,即慈禧皇太后(1835年—1908年),葉赫那拉氏。

后妃

皇后(1人)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賽尚阿之孫女。

皇貴妃(4人)

•淑慎皇貴妃,富察氏。

•莊和皇貴妃,阿魯特氏。

•敬懿皇貴妃,赫舍里氏。

•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

子女

•有一個孩子在嘉順皇后肚子裡時,就被慈禧害死了,所以都說他無子,後來有人追尊這個孩子為末阿哥。

軼事典故

愛吃食物

載淳曾讓一個小宦官拿著自己御筆批的字條到內務府領500兩銀子去買木瓜吃。內務府負責人榮祿前來奏請:“各宮所需木瓜有專門部門供給,沒必要再花這么多冤枉錢!”

相關傳說

孝哲毅皇后 孝哲毅皇后

在社會上還有一種傳說,李鎮在文章中也加以重複:“據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經曾祖父精心治療,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後,阿魯特氏(同治皇后)來東暖閣視疾,當時載淳神志清醒……(皇后)哭訴備受母后(慈禧)刁難之苦,皇帝亦親有感受,勸她暫且忍耐,待病好之後,總會有出頭的日子。

可知載淳在去世的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後的事,沒有預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在窗外偷聽的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幃內,一把揪住皇后的頭髮用力猛拖,一大撮頭髮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后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監傳杖,棒打皇后,載淳大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緊閉,滴藥不進,於次日夜晚死去”。此說未見檔案史料記載,其事有無策,姑不作評論。

人物癖好

儲秀宮 儲秀宮

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同治有兩個癖好,一是好玩,一是好奢。載淳喜歡兩種遊戲,一是蹴踘,一種是蹶張。前者類似足球戲,後者是以足踏弩,使之張開。載淳喜歡演戲,但他演的不是重要角色。有一次,演《打灶》,恭王奕 兒子載澄扮演小叔,一個妃子演李二嫂,同治演灶君,他身穿黑袍,手持木板,為扮演李二嫂的妃子一打一罵以為樂。載淳最喜歡玩的是摜交。他讓小內監橫臥板凳之上,他用手按在小內監肚子上,要下面的小內監鏇轉如飛。好些小內監受不了。

有一個叫王慶祺的,提前開發載淳男女方面的情趣,給他提供淫穢畫冊,載淳看得樂此不疲“心神不寧”,並且心中逐漸有了一座“斷背山”,此後與長得“豐美儀”的王慶祺發生了不該發生的故事。

陵寢墓地

清惠陵 清惠陵

清惠陵是載淳的陵寢,位於景陵東南三公里處的雙山峪,載淳在位十三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寢。死後,於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選擇雙山峪為萬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確定陵名為惠陵。自光緒元年(1875年)八月初三日動工,至光緒四年(1878年)九月竣工,歷時三年零一個月,共耗銀四百多萬兩。承修大臣醇親王奕譞、左都御史魁齡、戶部侍郎榮祿、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等。

惠陵建築規制依照定陵,除未建聖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門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築布局從南往北依次為:五孔拱橋一座、平橋兩座、石望柱兩根、牌樓門一座、東西下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廚庫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橋三路、平橋兩座、東西朝房各一座、東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門一座、東西燎爐各一座、東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門三座、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各一座,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外圍環以砂山。除東西值班房為布瓦蓋頂外,其他建築屋頂均覆以黃琉璃瓦。

該陵雖是清晚期建設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為楠梃木,木質堅硬,俗有“銅梁鐵柱”之稱,因而大木構架至今保存完好。

相關史籍

•《清史稿·卷二十一·本紀二十一》

•《清史稿·卷二十二·本紀二十二》

死因爭議

對於載淳的死,儘管清代宮廷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並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 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桃花聖解庵日記》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鏇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慈德外記》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后縱帝遊蕩,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於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后代執國政,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喜,……’”。

•《四朝佚聞》記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雲天花,或雲內毒,而醫藥不能盡合……”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為澄清歷史事實,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七輯中編纂公布了《同治進藥簿》。根據宮中所藏《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簿》中御醫對載淳臨死前診斷記錄(即脈案)及處方的研究,認為從這本進藥薄的名稱,以及從載淳患病到去世的脈案、用藥處方,都可以證明載淳是因患天花沒有治好而去世的。

官方檔案中關於天花的診斷,幾乎沒有記錄當時在北京的外國醫學觀察者的看法,根據外國醫學團體的內部報告,載淳至少在四五年前就染上了梅毒,並且由於病情的發展而導致了他的死亡。幾年之後,由於沒有進行有效的治療,梅毒已經發展到了第三階段,到了這一階段,縱有回春妙手,多半也束手無策、徒喚奈何。

其實。載淳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藥底簿》中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這是詳實可靠的。

影視形象

•1987年《兩宮皇太后》(王志文飾 同治)

•1989年《一代妖后》(陳道明飾 同治)

•1990年《滿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梁思浩飾 同治)

•1993年《戲說慈禧》(李承泰飾 同治)

•1994年《滿清禁宮奇案》(宋本中飾 同治)

•1999年《狀王宋世傑Ⅱ》(鄧一君飾 同治)

•2005年《一生為奴》(谷洋飾 同治)

•2008年《台灣一八九五》(藍天 飾 同治)

•2012年《大太監》(梁烈唯飾 同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