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油畫

洛可可油畫

洛可可時期在油畫領域不再表現神、聖人和騎士,而轉而表現宮廷的朝臣、貴族等,顏色細緻、淡雅,人物纖細。主要代表畫家是華托和布歇,華托的《發舟西苔島》畫面迷離,人物雍容華貴;布歇的油畫宛若通過鑰匙孔偷窺室內,一幅世俗的貴族氣息。

簡介

無拘無束地盡情戲耍的樂趣,擺脫一切思索而獲得感官快樂的樂趣,在這個時期的繪畫中得到了或許是最完美的表現,因為它不需要理性的協助就能直接使眼睛感到滿意和愉悅。由於有了洛可可瀟灑風雅的繪畫,早在“為藝術而藝術”這一概念形成很久之前,我們就見到了一種需要由其自身而不是由其內容來評價的藝術。

這種輕鬆愉快在華托的新畫種中表現得最為完美,因而使他獲得了學院特意為他創造的“風流慶典大師”的頭銜。他的作品主要有《發舟西苔島》西苔島是一個崇拜愛情女神阿佛洛狄忒的希臘島嶼。它就像遊園會上的一場超脫塵世的表演,正如當時在貴族府邸里流行的那樣。在愛情島那閃耀著希望之光的遠景前面,戀人們的佇列在一種飽和的溫暖色彩當中移動,使人與自然超出朦朧的輪廓相聚,踏上一隻周圍有小愛神盤鏇的、揚著玫瑰紅色船帆的金色小船里。男士們殷勤風雅,女士們身著絲綢衣裙,儀態萬方,還有那種求愛、矜持和順從的表情之嫵媚,這一切都賦予周圍景致以遠離塵囂的寧靜和詩意的氣氛,從而體驗到人的最溫柔的情感。這是一個外表優雅的世界,與宮廷的現實毫無關係,藝術家並不想向觀賞者隱諱這點。因為正如他的畫面上的演員都是那個時代的社會的理想人物一樣,景色也是一塊只能夢想出來的樂土,正像在溫馨、明亮的色調中自然形態失去了其真實性,而化為純繪畫的結構那樣。

半個世紀以後,就像華托所了解的那樣,在弗拉戈納爾那裡,這永遠也唱不完的愛情詩演變成了一場淺顯的愛情遊戲。鞦韆上的那位女士——據說是一位富有的男爵的戀人——代表了18世紀的婦女普遍喜愛扮演的一個角色:在與她的多情戀人演出的二重唱中,飾演嬌小玲瓏、賣弄風情的牧羊女。一幅奇妙的公園景色,在淺淡的色調中像布景似的不真實,是這首田園小詩發生的地點,散發出一種天真遊戲的氣息,可是又不無刺激。女士是那種既天真又成熟的類型,正是洛可可風格崇尚的類型,善於以巧妙的天真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在這兒,鞦韆能使她不受直接的糾纏,這種感覺鼓

洛可可油畫洛可可油畫

勵她極盡賣弄風情之能事。她毫不在意地讓她的寬大裙衫飄舞,讓戀人見到迷人的情景。依然不大明確的是:那隻興高采烈地高高盪起的鞋到底是對著誰的呢?是那位男士還是那位被牽扯進來的小愛神塑像?在背景上還有第三個演員,他負責推鞦韆——那么,他是一場三角戀愛的參與者嗎?

但是,洛可可風格這種無憂無慮的、往往顯得輕佻的舉動,在繪畫中不只是得到了欽佩與認可,它有時也引起了對這個社會進行批評的意見。英國人威廉·荷加斯就是這樣。他以一系列既是諷刺又是譴責的漫畫抨擊了他那個時代的傷風敗俗。它們得到了公眾的喜愛,但並不是由於其社會批評和道德教育的目標,而是由於那種寫實的幽默的表現方式。因此,這種抗議對相關的人和事並沒有什麼效果,只有革命才會對這種譴責作出評判。

法國洛可繪畫

洛可可風格的繪畫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寫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異鄉風景(如威尼斯羅馬)奇物(向日葵玉米等)。它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缺乏對於神聖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卻以法國式的輕快優雅使畫面完全擺脫了宗教的題材。愉悅親切、舒適豪華的場景取代了聖徒痛苦的殉難。

著名畫家

洛可可油畫華鐸作品

華鐸(A.Watteau, 1684~1721),路易十五時代的宮廷畫家,他的畫看來如夢一般的生活情景,令人嚮往,產生愉快之感,紳士淑女們在森林中嬉戲﹑野餐,人物表情顯得優雅。代表作《到西西瑞島朝聖》(1717,巴黎羅浮宮)﹑《小丑》(約1718,巴黎羅浮宮)。

布雪( Boucher, 1703~1770),專長在牧歌和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十足的貴族趣味,是隨侍國王的首席畫家,龐芭杜夫人(路易十五的情婦)的繪畫老師。代表作如《黛安娜入浴》(1742,巴黎羅浮宮)、《棕發女奴》(約1743,巴黎羅浮宮)、《龐芭杜夫人》(1756,慕尼黑老繪畫館)。弗拉哥納爾(J.H.Fragonard,1732~1806),以華麗的沙龍生活為樂,以當代風俗為主作畫,用輕快的筆觸表現抒情、風雅的誘人畫面,代表作如《閱讀的少女》(1776,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盪鞦韆》(1766,倫敦華萊士藏)。

夏丹( J.B.S.Chardin, 1699~1779),從靜物開始登上畫壇,而擴及人物肖像畫,非宮廷貴族的場景,僅是傳達一般平民單純而有節制的快樂,善於以沈著、樸素的色彩描繪以市民生活為題材的風俗畫。代表作廚房靜物畫《魟魚》(1728,巴黎羅浮宮)、《從市場回來》(1739,巴黎羅浮宮)。

其他: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

讓·安東尼·華多(Jean-Antoine Watteau)

讓·雷諾雷·費拉戈納爾(Jean-Honore Fragonard)

瑞諾茲 (Sir J. Reynolds )創辦皇家美術院“瑞諾茲派”

根茲博羅 (Thomas Gainsborough )“根茲博羅派”

隆尼( G. Romney )

英國的繪畫

英國到十八世紀才有獨特本國風格的繪畫出現,雖然也採用洛可可樣式,但不大考慮貴族的需要,無論在風俗畫、肖像畫或風景畫上,都能反映英國現實生活和民族思想感情。

著名畫家

洛可可油畫洛可可油畫

霍加斯(W.Hogarth, 1697~1764),平民畫家,吸取洛可可藝術瀟灑地運用色彩的一面,善於使用近乎諷刺畫的技巧,深刻沈痛地鉤劃出時代的弊病,代表作《流行婚姻:婚後》(1743~45,倫敦國家畫廊),諷刺破落的貴族強迫他們的繼承人同富商女成婚,卻因無感情基礎而產生的悲劇;《捕蝦女》(1745,倫敦國家畫廊),描繪一個性情開朗、富有生氣的瘦弱的貧家姑娘,打破傳統肖像畫以表現莊嚴、高貴氣質為主的樣式。其理論著作《美的分析》,闡述曲線是最美的線條,多方面舉例說明變化與統一法則在藝術中的運用。

雷諾玆(Sir J.Reynolds,1723~92),模仿義大利古典大師的精華,關心高尚的題材,如「史畫」,人物尊貴動人,但不重質感。除為人製作肖像畫外,對神話景象、古代歷史插曲有興趣。他於1768年創立皇家美術學院,要求藝術家如希臘羅馬一樣,也能創造出理想的人體,表達崇高的原則和純潔的美。代表作《高尚的奧古斯都》(1753~54)、《尼麗·厄布來恩》(模特兒畫像,1760 ~62,倫敦華萊士藏)、《海爾閣下》(1788-89,巴黎羅浮宮)。

康斯博羅(T.Gainsborough, 1727~88),受范.戴克影響,繪畫表現不落俗套,膚色、質感技巧成熟,此點勝過雷諾玆。除畫肖像畫外,對風景畫特別有興趣。代表作《安德魯斯夫婦》(1750,倫敦國家畫廊)、《何奧公爵夫人瑪莉》(1760,Iveagh bequest Kenwood)。

義大利

洛可可油畫《博士來拜》

提埃波羅(G.Tiepolo,1696~1770),十八世紀威尼斯派最突出的代表畫家,他的風格以繼承提香喬爾喬尼明亮的色彩與柔和的效果為特徵,其作品最大的魅力是人物形象英資勃勃、色彩明快富有感染力。也是最傑出的壁畫家、版畫家和漫畫家,曾應邀到當時歐洲各國為王室作壁畫,最著名的作品是德國費斯堡的天頂壁畫(天花板),此畫充分反映洛可可藝術的漂亮、風雅和輕鬆的特點,《聖母與握金翅雀的聖嬰》(1760,華盛頓國家美術館)也有相同的格調。

十七、十八世紀以後,歐洲由於自然科學日漸發達,且受到當時各種民主學說與中國思想、又化的影響,有了「啟蒙運動」的誕生:進而造成工業的發達,民主思潮的高漲,於是先後又有產業革命的發展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些客觀形勢的轉變,對於當時藝術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

十八世紀初葉,巴洛克風格的藝術雖然繼續在歐洲各地流行,但同時則有一種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藝術風格在法國產生,並且逐漸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風格。Rococo一字是從法國字 rocaille演變而來,原是指一種混合貝殼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洛可可風格雖保有巴洛克風格之綜合特性,但卻缺乏巴洛克風格之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尤其強調精美柔軟的氣氛並大量使用光線。

油畫

洛可可時期在油畫領域不再表現神、聖人和騎士,而轉而表現宮廷的朝臣、貴族等,顏色細緻、淡雅,人物纖細。主要代表畫家是華托和布歇,華托的“發舟西苔島”畫面迷離,人物雍容華貴;布歇的油畫宛若通過鑰匙孔偷窺室內,一幅世俗的貴族氣息。

由於當時人們對路易十四的嚴肅風格失去興趣,改而追求實用親切的空間,因此許多洛可可的繪畫以風俗畫為主。這些畫用色清淡、甜美,充滿了幽雅、華麗的感覺。洛可可的繪畫題材,除了豪華的貴族生活以外,還有肖像、風景、神話以及平民生活等。

洛可可繪畫風格代表作之一,可以法國畫家華鐸Antoine Watteau為代表。華鐸大部分作品均與巴黎貴族階級的豪華生活情形有關。他的繪畫方法是不打草稿,直接將顏料繪於畫布上。華鐸受魯本斯Rubens之影響甚深,人物之尖鼻、小嘴、細指等均重現於華鐸之繪畫中,顏色亦極鮮艷。在光線的套用上,華鐸不似巴洛克畫家將明暗對比部分之範圍加以限制,即傳統巴洛克繪畫之明亮部分不會太廣,隨著即為陰暗部分。但在洛可可的畫派中,明亮之範圍頗大。此種處理光線之方法,可見於另外兩位洛可可派之畫家,如布雪Boucher及根茲巴洛Gainsborough。

布歇出生於法國西南部港市波爾多en:Bordeaux。生平的資料較少,他的畫作多為浪漫的,裝飾風格的壁畫,是18世紀法國浮華優雅風格的代表。他曾在義大利當過莫勒安en:Le Moyne門下的學生。也曾經受過雕刻家的訓練;1734年布歇以經典之作Rinaldo and Armida(Musee de Louvre),在巴黎贏得稱譽。

布歇並非僅靠繪畫為生,他也做過道具設計,替皇宮作室內裝飾等。他繪畫的主題大多來自於歷史故事,畫面充滿了感性的筆調,以及情感上的歡愉,特別是一些賣弄風騷的女人,農村姑娘和宮廷美女的題材,這使得他的藝術地位有時也因此受到爭議。

重要畫作

雷那多和亞美達Rinaldo and Armida 1734年

沐浴後的月神黛安娜﹝Diana Leaving her Bath﹞1742年

飛往埃及時之中途休息﹝The Rest on the Flight to Egypt﹞1737年

基督和約翰﹝Christ and John the Baptist as Children﹞1758年

浪漫主義畫派

十九世紀初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興起於法國畫壇的一個藝術流派。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於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拜倫的作品)等,有一定的進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