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鰨 拼音:dié tǎ tà 繁體字:鰨部首:魚,部外筆畫:10,總筆畫:18 ; 繁體部首:魚,部外筆畫:10,總筆畫:21五筆86&98:QGJN 倉頡:NMASM
筆順編號:352512112511541541 四角號碼:261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CCE
基本字義
● 鰨(鰨)
tǎㄊㄚˇ
◎ 古書上指“鯢”。
English
◎ sole
鰨
鰨
tǎ
〈名〉
鰨魚
[sole]。鰨科(Soleidae),嘴小,鼻吻多少突出嘴外,腹鰭縮小或退化,胸鰭和尾鰭也時常如此,鰓孔很小,兩隻小眼位置很近,這一科包括幾種最美味的魚(如歐洲產的鰨 Solea solea),但另外也有一些體形太小、無經濟價值的種類概述
鰈形目(Pleuronectiformes)幾個科比目魚的統稱,但在更嚴格的意義上,專指鰨科(Soleidae)魚類。鰨科約有30多屬,100多種,見於溫帶和熱帶海域。從歐洲到澳大利亞和日本的種類均為海產,而很多美洲種類則生活於淡水中。同許多其他比目魚一樣,體扁而稍長,兩眼小,均位於頭的右側。歐洲鰨(Solea solea)是有商業價值的食用魚,長約50公分(20吋);體褐色,具深色斑塊,胸鰭有一黑點;分布於東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河口到近岸水域。北美的常見種是三鰭鰨(Trinectes maculatus),見於從新英格蘭到中美洲的大西洋近岸淺水,也常見於深入內陸同大河川相連的淡水水域中;體圓形,長度很少超過25公分。生活習性
硬骨魚綱鰈形目是魚類中的大家族了,它分為鮃、鰈、鰨三個亞目,也有稱為三個大科的。鰨亞目分為鰨和舌鰨兩個科。鰨與鮃、鰈的共同點是,在仔魚階段,兩眼都對稱地長在頭部左右兩側,經過大約20天的變態發育,一側的眼睛開始向另一側轉移,但轉移的方向截然不同。鰨科類與鰈科類一致,左側的眼越過頭的上緣,搬到右側,靠近右眼便停止。舌鰨科與鮃科類相同,右側的眼搬到左邊,與左眼相對。變態後的鰨與舌鰨科魚類,與鮃、鰈類一樣,已無法再適應漂浮的生活,便下沉海底生存,有眼色深的一側向上橫臥,並根據底棲環境變化而改變自身的顏色。形態特徵
鰨身體呈鞋底狀或舌狀,兩眼均在右側,吻部有時鉤狀下彎,口小,前位或下位,前鰓蓋骨邊緣不游離,有的種類背、臀、尾鰭相連,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已知中國有18種,帶紋條鰨分布可達黃渤海。舌鰨兩眼均在頭部左側,體長側扁呈舌狀,口小,頜不發達,吻部一般均向下後方延長成鉤狀突,包覆下頜,牙細小呈絨毛狀,眼小,背臀鰭完全與尾鰭相連,有眼側有側線2~3條,無眼側通常無側線或1~2條。我國常見的寬體舌鰨,俗稱牛舌、鰨目,而半滑舌鰨在黃渤海分布較廣,產量較多。
據魚類學家研究發現,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區的豹鰨,其背、臀鰭基小孔內的鰭線所分泌的液體,具有毒性,即使兇猛的鯊魚見了也要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