鰓棘鱸魚

鰓棘鱸魚

鰓棘鱸,英文名:MiniatusGrouper。學名:Cephalopholisminiata。分布:印度洋西部。飼養要求:水溫:24~27PH:8.1~8.4比重:1.020~1.025。兼容性:小心。性情:兇猛。最小水族箱尺寸:800升。食性:肉食。體長:長達35(厘米)。難養度:一般。種屬:海水魚類,輻鰭亞綱,鱸形目,姥鱸科。

簡述

鰓棘鱸魚鰓棘鱸
顏色鮮艷,很適合飼養在兇猛魚的混養缸。石斑是很兇猛的掠食者,會吞掉任何它能吞掉的魚。也會吃掉觀賞用的蝦及其他甲殼類動物。不像炮彈魚,石斑魚會整個吞下獵物而不是咬食。不會騷擾它們吞不下去的魚,可以和其他品種的石斑魚混養,但會和其他星斑打架。食物包括各種海魚魷魚貝類。需要經常提供一些活食,足夠的營養會保持它的色彩。

鰓棘鱸又名東星斑,隸屬於鰓棘鱸屬。體粗壯、側扁。體被細圓鱗,頭上頰及鰓蓋亦被細圓鱗,其餘部分裸露無鱗,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有一弓狀彎曲。口大。上額骨能活動,可向前伸出。有輔上額骨。前鰓蓋骨後緣平滑,下緣有向前倒刺。胸鰭圓形。尾鰭截形或凹形。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西部熱帶。已列入廣東省地方保護種類鰓棘鱸。特點:石斑的種類繁多,東星斑是潮州菜中常見的海鮮品種。東星斑的色澤有藍色、紅色、褐色及黃色等,體形比一般斑魚瘦長,頭部細小。藍色的眼睛中有烏黑的瞳仁,身上布滿白色的幼細花點,形似天上的星星,因而稱為“星斑”,至於“東”字,是因為它產自中國東部的東沙群島。東星斑因為頭部細小,肉較多,而且顏色雪白。在潮菜中,東星斑常被用作生炊。東星斑的外皮光滑,炊熟的魚皮裂開,見到那雪白的魚肉,頗吸引人。

營養功效

鰓棘鱸魚鰓棘鱸

滋補肝腎、延年益壽深海東星斑多自然生長於100米以下的深海,污染少,生長時期長,在幾十年上下,故其肉質相當有咬勁,營養價值更是其他海產品所不能比擬的。同時深海東星斑容易消化,吸收率極高,85%-90%為人體需要的各種需要,有助於人腦及視力的發展。深海東星斑的魚肉內含有二十幾種人體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維生素,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特點;魚皮的膠質層含有大量的“角沙烯”成分,是特效美容元素;魚骨內還有珍貴的“腦黃金”成份,能激活腦細胞,提高記憶力,延緩大腦老化。

其他鰓棘鱸

黑鞍鰓棘鱸
鰓棘鱸魚黑鞍鰓棘鱸
開放分類:鱸形目、魚綱、黑鞍鰓棘鱸
Plectropomuslaevis分類:
鱸形目。特徵:體側扁,口大。幼魚體為白色,具數條黑色鞍狀斑及黃色截形尾;成魚體灰白,具數條暗灰色寬短斑,胸鰭與尾鰭皆為黑色。習性:
生活於4~100公尺海域,幼魚體色與泳姿皆模仿有毒的橫帶扁背魨,用以欺敵;成魚則放棄模仿行為,變得兇猛、機警,有領域性。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具性轉變,為先雌後雄。分布:
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及蘭嶼綠島海域。附記:可食用魚。豹紋鰓棘鱸
鰓棘鱸魚豹紋鰓棘鱸

豹紋鰓棘鱸俗名:花斑刺鰓鮨、東星斑。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舄湖及面海的礁區,亦常出現於外礁斜坡。生性兇猛,極為貪食,以魚類為主要食物,偶捕食甲殼類。繁殖期時會回遊短距離而聚集於礁區產卵;為浮性卵。幼魚底棲性,警覺性高,主要棲息於珊瑚碎屑堆。因食物鰱之故,可能含有熱帶海魚毒。最大體長:120cm 分布: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東至斐濟。

藍點鰓棘鱸
鰓棘鱸魚藍點鰓棘鱸

俗名:西星斑、藍點鰓棘鱸特點:星斑中有東西星斑,東星斑較西星斑好吃。據說東星是產於東沙,而西星產於西沙,東星的星點較西星幼細,身體色澤有藍、紅、灰及黃色,它們身瘦長,頭較其他斑類小──除老鼠斑外。西星頭、身及奇鰭褐紅色至灰綠色,布滿藍色黑邊圓點。腹鰭鰭膜深褐色至黑色。尾鰭後緣白色,接近後緣的地方有黑色縱帶。

回遊

洄游是魚類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表現為定向的周期運動。魚類通過洄游得以完成其生活史中各個重要環節,諸如生殖、索餌、越冬、成長等。魚類的洄游現象在很多魚類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如大部分海洋魚類、溯河性和降河性魚類等。因為它們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的各個不同時期,要求不同的環境條件,而魚類的洄游,正是它們尋找適宜的生活環境而進行的有效運動。有些魚類,在繁殖季節,經過很遠的路途,從越冬場所游向產卵場去產卵,這種運動的結果是使魚類到達適於其後代生長發育的場所,從而保存了種族的綿延不斷,這在魚類的一生中是必不可少的。從生物學觀點上看,洄游現象,仍是魚類長期適應於環境條件而形成的固有特性,通過世世代代的承襲,也就成為某些洄游魚類生活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鰓棘鱸魚鰓棘鱸魚
由於處於洄游時期的魚類,往往集合成群,向一定方向作有規律的運動,能在一定時期、一定地點大批出現,因而形成了捕撈的旺汛,並能觀察到魚卵和仔魚的出現產地,掌握了這些規律,對於發展海洋捕撈、資源的繁殖保護是十分重要的。魚類洄游的研究對於開展海水魚類增養殖工作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在進行海水魚類增養殖研究時,總是要選擇一些經濟價值高、洄游距離小、放流後回捕率高的品種作為對象的,摸清經濟魚類的洄游規律,使增殖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當魚類生殖腺成熟時,腦垂體分泌的性激素對魚體內部產生生理上的刺激,而導致魚類產卵繁殖的要求,在此期間常集合成群,游向產卵場地進行產卵活動。產卵洄游的特點是魚類聚集成大群,在一定時期內,沿著一定路線,向一定方向作急速的洄游。產卵期間魚類的集群一方面是由於性腺激素刺激的緣故,另一方面亦是具有生物學適應的意義,當大批聚集的魚群到達產卵場後,就可以大規模地進行繁殖活動。列別捷夫(1946)指出,結群性魚類能更快地找到洄游路線,比較容易地發現某些定向標誌,甚至平時單獨生活的魚類,在洄游期間也集結成群。洄游開始的時間、路線和方向雖然因環境條件的變動而略有變動,但是總的趨勢是保持著相對穩定的。

關於導致魚類產卵洄游的機制,一般認為受生殖腺刺激與壓迫,不得不向著魚類祖先千百年來的老路走;又有解釋為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水溫、水流、鹽度等作用。因為外因的變化,促使生殖腺逐漸成熟,生殖腺的成熟導致內在生理的變化。但有些魚類能自行調節體內外的情況(體內滲透壓與外界水環境相適應)故無需產卵洄游,無需尋找適當之產卵場所,而另外一些魚類不能主動調節體內滲透壓與外界環境相適應,則非遷地不可,以求得這種體內外環境的相互協調作用,困此有學者認為魚類在生殖期間所引起生理狀態的變化,可能反應在血液滲透壓的變化和血壓的變化上,有人證明,當鮭魚進人淡水時血液中的鹽分及血壓遠較其在海中為低,如果仍處在海區中則會感到不能適應,所以非進入淡水不可。與此相反,如鰻鱺在開始產卵洄游前,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高,因而導致血壓的增高,迫使其非人海不可,而且越深越好,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其產卵時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烹飪

豆醬煎煮東星斑

鰓棘鱸魚豆醬煎煮東星斑
開放分類:飲食

菜名:豆醬煎煮東星斑

主料:東星斑肉300克、芹菜38克、青蒜38克

配料:紅椒普寧豆醬魚露薑絲生粉雞蛋白雞蛋清

做法:1、芹菜、青蒜洗淨切度;紅椒開邊切絲。2、星斑肉起骨切片加入1/4茶匙鹽、1/2茶匙生粉、雞蛋白少許拌勻。3、燒紅鍋落油250毫升約100度熱,把斑肉泡油七成熟撈起,油倒起。4、芹菜、青蒜落鍋爆炒再加入薑絲、普寧豆醬1湯匙、雞清湯200毫升、鹽、魚露調味,再加入已泡油的斑肉慢火煮至全熟,再加入紅椒絲便可上碟。

珠簾東星斑

鰓棘鱸魚珠簾東星斑
淨東星斑750克、魚蓉荸薺肥膘肉蟲尋黃、蛋清、乾蔥、紅辣椒、芥菜、姜、頭、精鹽味素胡椒粉白醋濕澱粉雞油上湯花牛油
珠簾東星斑的製作方法:
1、荸薺、肥膘肉切細絲,芥菜切小菱形,魚蓉加入荸薺絲、肥膘絲調和均勻待用。

2、魚剁去頭尾,將兩邊魚肉取出,斜切,將魚肉片薄片至魚皮處,逐片用蛋清、味素、澱粉上漿,加魚蓉逐片做成相連魚卷,蟲尋黃、芥菜裝飾置於魚卷上,上籠蒸至熟透取出。
3、紅辣椒、蒜頭切末,乾蔥切片後,乾蔥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待用。油鍋留少許油,下辣椒、蒜末略煸,加入上湯、精鹽、味素、白醋,勾薄芡,淋在魚卷上,撒上千蔥即可。
珠簾東星斑的製作關鍵:
蒸魚時,盤底要抹油,並注少許清水,輕輕拉動魚卷,使魚皮和盤面不會粘得太緊,以使整個魚卷同時成熟。
芡汁的調製應成酸適量,不宜過酸。

潮州菜簡介

鰓棘鱸魚鰓棘鱸魚
潮州菜源於潮州,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潮州菜可追溯到。盛唐之後,受中原烹飪技藝的影響,發展很快。唐代韓愈臨潮時,對潮菜美味讚嘆說:“……章舉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至明末清初,潮州菜進入鼎盛時期,潮州城內名店林立,名師輩出,名菜紛呈。近代,由於潮籍海外華僑的往來,潮州菜博採海內外名食之精華,菜式更加豐富多彩,質量精益求精。時至今日,潮州菜已經發展成為獨具嶺南文化特色、馳名海內外的我國名菜之一。潮州地處亞熱帶,南臨大海,海產豐富。潮州菜的最突出特點,是以烹製海鮮見長。對海鮮的烹調選料考究,製作精細,至於以醬碟佐料,達到新鮮美味,清而不淡,鮮而不腥,郁而不膩。如鴛鴦膏蟹生菜龍蝦紅燉魚翅蚝烙清燉烏耳鰻清湯蟹丸等,是潮菜海鮮類的代表名作。潮州菜在講究色、味、香的同時,還著意在造型上追求賞心悅目。廚師用竹筍蘿蔔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式各樣花鳥造型,作為點綴或菜墊,形成獨特的“彩盤”藝術。潮州菜的筵席自成一格,大席喜用12道菜,其中鹹、甜點心各一道。喜席必有頭尾兩道甜菜,稱為“頭尾甜”。為弘揚潮州飲食文化,使潮州菜面向全國走向世界,使人們真正領略南國美食之都的風采,

相關資料

鰻鱺回遊潮州菜生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