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起源
![普寧豆醬](/img/9/360/nBnauM3XwgjN5cjM4EzN0cTOzUTM5cTO1gDM1YTNwAzMxAzLxc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潮汕地區一直很好地傳承著中原漢族文化,當然也融合了不少地方特色,擁有不少食品製作技藝,"普寧豆醬"就是其中之一。很早以前,普寧縣民各家各戶就有自行釀製豆醬的傳統,作為做菜調味佳品或作每日三餐雜鹹等,尤以洪陽一帶生產技藝最好,味道最可口,遠近聞名。明代中期,普寧置縣。之後,人們便把豆醬加上"普寧"兩字,稱"普寧豆醬",慢慢約定俗成。明未清初,繁忙而又複雜的生活轉變人們的生活觀念,開始出現合制普寧豆醬共享,後來又發展到專門生產普寧豆醬的醬園和銷售作坊。據《普寧縣誌》、《普寧洪陽供銷志》記載,清代道光年間,普寧豆醬有了大規模的生產,單從洪陽縣城民間就先後建立了幾家醬園,民國時已發展到有十多家醬園,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走上集體化道路,合興、裕記等十二家商號組成聯營社,年產豆醬1100擔。
價值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飲食文化伴著社會進步豐富起來,在文化舞台上扮演她的主角。許多電視台定時安排有飲食烹調欄目,香港鳳凰電視台、無線電視台等媒體單位,在該欄目中的佐料碟盤偶爾出現有豆醬,在字幕說明中標明是"普寧豆醬"。
普寧豆醬自古以來就得到廣泛套用,無疑為潮菜以至粵菜的形成和興起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它自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和海內外潮人以及喜歡潮菜的人結下不解之緣。它作為一種文化,我們對其傳承、發展和保護有著許多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
加工工藝
以新鮮優質黃豆、麵粉、食鹽等為原料,泡蒸(煮)熟後經天然發酵、曬制、蒸汽殺菌等生產工序精製而成。
名菜簡介
潮汕傳統名菜“豆醬焗雞”,便是以普寧豆醬作主要調料;其次,普寧豆醬也是潮菜筵席上常用的醬碟。
普寧豆醬雖然不是菜,但卻是不少潮菜的佐料。在家習慣了炒菜加一點來調味的,味道會更加鮮美,但是在外邊卻沒什麼人用豆醬,吃起來味道總覺得不夠鮮甜。
1.將雞宰淨,晾乾,敲斷頸骨,斬斷雞腳,脫出柱骨。將豬肥肉切成薄片,輕劃數刀。
2.把豆醬中的豆瓣撈出壓爛,與原醬汁一起調勻,再加芝麻醬、紹酒拌勻,遍塗於雞身內外,讓其醃約15分鐘,再加姜、蔥。香菜頭於雞腔內。
3.將砂鍋洗淨擦乾,以竹箅墊底,上鋪肥肉片,繼放雞和雞腳,沿鍋邊注入二湯,加蓋,用濕草紙貼封蓋邊,以減少泄氣;然後將鍋放在炭爐上,先用旺火燒沸,即轉入小火(燜)約20分鐘至熟。其間要使火候恰到好處,中途不能加水,以熟時鍋內有原汁150克為度。
4.熟後取出,先剁去頭、頸和翼,然後起骨肉。把骨砍成段,裝在盤中,肉切塊,裝在骨上,拼擺成雞形,取燒沸原汁加味素調勻淋上,以香菜葉伴邊便成。
不難相信,使用這樣的醬料,任何廚藝蹩腳的居家人士,都能調製出美味佳肴。所以,有機會去普寧遊玩,莫忘了捎回幾罐正宗的普寧豆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