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山東大學化學系,理學學士。
1984年9月至1989年7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理學博士。
1990年5月至1994年1月:美國匹茲堡大學和Mayo Clinic,博士後。
199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首批),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1995年1月至今: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997年,被復旦大學聘為長期兼職教授,並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18年9月8日,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馬大為等三人獲得“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為化學生物學導向的有機合成和藥物化學。已在國際重要雜誌上發表論文100餘篇。所發表的論文已經被他人引用800餘次。其中作為責任作者已發表論文70餘篇,這些論文已經被他人引用400餘次,其中2002、2003年每年都被引用上百次。最近的兩項工作分別被“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和“Chemtracts”評論。
研究課題
1、在蛋白激酶C(PKC)有亞基選擇性的調節劑的研究方面,設
計和合成了一系列結構相對簡單但可以在很高強度下活化PKC的Indolactam V 的類似物,與美國NIH和喬治城大學醫學院合作測 定發現帶有炔烴邊鏈的衍生物比帶有烷烴邊鏈的衍生物對PKCa (相對於PKCd)有更好的選擇性,並可以選擇性的反向抑制PKCb。 動物實驗已表明帶有炔烴邊鏈的化合物對人的乳腺癌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劑量為16mg/kg)且無明顯的毒性。同時,發現該化合物可 以高活性地抑制b-澱粉狀蛋白(b-澱粉狀蛋白的積聚是老年痴呆症 的主要成因)的形成。2、 在國際上另一個熱門研究領域----代謝型谷氨酸受體有亞 基選擇性的調節劑的研究方面,設計和合成了二十幾個化合物包括氨基膦酸,構象限制的胺基酸等,經活性測定其中兩個可以以較高的活性,選擇性地作用於代謝型谷氨酸受體的第二組亞基。其中一個化合物作為研究代謝型谷氨酸受體的工具,已被英國的 Tocris公司開發成商品(商品名為)-APICA)。
3、對已知的代謝型谷氨酸受體調節劑如(1S,3R)-ACPD, (S)-MCPG, (S)-3H4CPG, (S)-MAP4, (S)-MPPG, L-MCCG, L-CCG-I 等 發展了一系列高度立體選擇性的合成路線。
4、發展了一些利用胺基酸為手性源的新的合成方法,如改良 的合成(3S,4S)-3-羥基-4-胺基酸的方法;b-胺基酸酯與草醛酸乙酯偶聯而高度立體專一性地合成手性多取代吡咯烷酮的方法;b-胺基酸酯對酚的三氟磺酸酯的親核取代反應並把它們用於有廣譜抗真菌活性的天然產物(+)-preussin, 對抗癌藥物有輔助作用 的大環天然產物Hapalosin,具有抗癌活性的Plakoridine A 以對 治療角膜炎有效的藥物Martinelline acid的合成中。
5、 發現了一個鈀催化下胺基酸與芳基鹵代物直接偶聯的反應。這是合成在許多化合物中都存在的結構單元--手性的N-芳 基胺基酸的最好方法。同時,也將這一偶聯推廣到 b-胺基酸酯 與芳基鹵代物的催化偶聯反應,從而建立了一個合成手性的2-烷 基-4-喹啉烷酮的簡單方法。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以烯烴或炔烴為原料的合成方法學研究,第三完成人)(1999)
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胺基酸衍生物的反應、合成和性質研究)(2005)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些胺基酸衍生物的反應、合成和性質研究,第一完成人)(2007)
代表論著
1、Qian Cai, Benli Zou, Dawei Ma*, Mild Ullmann-type biaryl ether formation reaction via combination of ortho-substituent and ligand effects, Angew. Chem. Int. Ed。
2、Dawei Ma*, Yongwen Jiang, Fangping, Chen, Li-kun, Gong, Ke Ding, Yong Xu, Renxiao Wang, Aihua Ge, Jin Ren*, Jingya Li, Jia Li and Qizhuang Ye,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sozymes and in vivo protection against emphysema by substituted γ-keto carboxylic acids. J. Med.Chem。
3、Shouyun Yu, Xianhua Pan and Dawei Ma*, Total syntheses of halipeptins A-D,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cyclic depsipeptides, Chem. Eur. J。
4、Qian Cai, Gang He and Dawei Ma*, Mild and Non-racemization conditions for Ullmann-type diaryl ether formation between aryl halides and tyrosine derivatives, J. Org. Chem。
5、Dawei Ma*, Bin Zou, Guorong Cai, Xiaoyi Hu and Jun O. Liu, Total synthesis of cyclodepsipeptide apratoxin A and its analogues and assessment of theirbiological activity, Chem. Eur. J。
6、Shanghai Yu, Xiaotao Pu, Tiejun Cheng, Renxiao Wang and Dawei Ma*, Total Synthesis of Clavepictines A and B and Pictamine, Org. Lett。
7、Xiaotao Pu and Dawei Ma*, Facile entry to decahydroquinoline alkaloids,Total synthesis of lepadins A-E and H, J. Org. Chem。
8、Xiaoan Xie, Yu Chen, Dawei Ma, Enantioselective arylation of 2-methylacetoacetates catalyzed by CuI/trans-4-hydroxy-L-proline at low reaction temperature, J. Am. Chem. Soc。
9、Dawei Ma,* Shanghai Yu, Ben Li,Li Chen,Renhai Chen, Kunqian Yu, Linqi Zhang, Zhiwei Chen, Dafang Zhong, Zheng Gong, Renxiao Wang, Hualiang Jiang and Gang Pei,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1,3,3,4-tetrasubstituted pyrrolidine CCR5 receptor antagonists. Discovery of a potent and orally bioavailable anti-HIV agent. ChemMedChem。
10、Benli Zou, Qiliang Yuan, Dawei Ma*, 1,2-Disubstituted benzimidazoles by a Cu-catalyzed cascade aryl amination-condensation process, Angew. Chem. Int. Ed。
獲獎記錄
時間 | 榮譽/表彰 | 來源 |
1998年 | 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 | |
1998年 | 中國青年科技獎 | |
1999年 | 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家獎 | |
1999年 | 施維亞青年藥物化學家獎 | |
1999年 | 明治乳業生命科學傑出獎 | |
2000年 | 中國科學院“第二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 | |
2001年 | 上海市第八屆十大傑出青年 | |
2006年 | 禮來科研成就獎 | |
2007年 | 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 | |
2009年 | 第七屆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 | |
2009年 | 第十一屆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 | |
2010年 |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2012至今 | Organic Syntheses 顧問編委 |
2012-1-1至2013-12-31 | 國際雜環化學聯合會 主席 |
2009-10-1至今 | 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編 |
2007-1-1至2012-12-31 | 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顧問編委 |
2006-1-1至2013-12-31 | ChemMedChem 顧問編委 |
2008-1-1至今 |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顧問編委 |
2012-1-1至今 | 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 顧問編委 |
2008-1-1至今 | 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 顧問編委 |
2012-1-1至今 |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顧問編委 |
參考資料來源: |
人物評價
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 。 (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
馬姓名人盤點
盤點馬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