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香鱗毛蕨,鱗毛蕨屬,鱗毛蕨科。植株高20-30厘米。根狀莖短粗直立或稍斜升。葉簇生,具柄,葉柄顯著短於葉片,常為葉片長度的1/4-1/6,連同葉軸、羽軸密被紅棕色至棕褐色鱗片;鱗片廣卵形(上部縮成頸狀)至卵狀披針形,膜質,基部心形,先端尾狀漸尖,邊緣具短尖齒;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10-24厘米,寬2.8-5厘米,基部略狹縮,先端漸尖,2回羽狀全裂,羽片通常20對以上,互生或近對生,幾乎無柄,披針形至廣披針形,尖頭;裂片狹長圓形,鈍頭,具細鋸齒。孢子囊群圓形,背生於小脈上,沿裂片中脈排成2行,囊群蓋盾狀或圓腎形,具一深缺刻,幼時完全覆蓋孢子囊群,膜質,灰褐色,邊緣多少有不規則缺刻,具淡黃色腺體;孢子橢圓形,表面有瘤狀突起。生於岩石縫。
藥理作用
據北方民間驗方記載,香鱗毛蕨能治療各種皮膚病和關節炎,如牛皮癬、皮疹、皮炎、腳氣和乾癬等。尤其對牛皮癬和關節炎的治療效果非常顯著。黑龍江省北部的居民把香鱗毛蕨視為“皮膚病的剋星”,用香鱗毛蕨的水煎液塗擦患處以治療上述疾病。香鱗毛蕨作為一種民間用藥,近年來對香鱗毛蕨治療牛皮癬和抑制真菌作用有所報導,但對香鱗毛蕨中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活性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的系統研究國內外無人問津。
分布
生於岩石縫。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華中,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及北美洲一些國家也有分布。香鱗毛蕨是落葉多年生草本,生於高寒地區的滑石坡、森林中的碎石坡上和火山周圍的岩漿縫隙中。主要分布於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地質公園內、塔河縣白卡獸山、呼中的大白山的高山地帶及小興安嶺北部地區。其中尤以生長於五大連池的香鱗毛蕨活性最強,這可能與五大連池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有關。
鱗毛蕨科植物(二)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
鱗毛蕨科·鱗毛蕨屬
水龍骨目鱗毛蕨科的一個世界性大屬。根狀莖粗短,直立,葉聚生頂部,呈放射狀,通常遍體被大小、形狀不同的棕色至黑色的鱗片。葉片多回羽裂,少有為羽狀。孢子囊群生小脈背部,具圓腎形的囊群蓋。全屬約400種,中國近200種,為本屬的分布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