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大果鱗毛蕨
種拉丁名:Dryopteris panda (C. B. Clarke) Christ
科拉丁名:Dryopteridaceae
屬拉丁名:Dryopteris
命名來源:[Bull. Bot. Res. 4(4): 3.photo. 31. 1984]
中國植物志:5(1):130
形態特徵
葉近生或簇生;葉柄長20-30厘米,禾稈色,基部貼生褐棕色、褐色卵圓形鱗片,向上近光滑,或偶具貼生卵圓形,膜質鱗片,葉片卵圓披針形或披針形,長40-50厘米,中部寬20-25厘米,先端羽狀漸尖,基部不變狹。一回羽狀;羽片12-18對。以闊間隔分開,斜展,披針形,長6-9(-14)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常為寬楔形,具短柄,葉片下部幾對羽片基部常變寬,羽狀半裂或深裂;裂片10-15對斜展,近長方形,圓頭或平截,具三角狀鋸齒,兩側邊全緣或缺刻狀,葉片最基部一對羽片羽軸下側的裂片常較上側的為長。葉紙質,乾後黃綠色或綠色,兩面光滑,羽軸基部和葉軸偶被棕褐色,披針形鱗片。葉脈羽狀,單一或二叉,上面略顯,下面凸起顯著。孢子囊群大,形,生於羽軸兩側,常排成不整齊的一行,或在裂片上尤其是羽片基部的裂片上2-3對,靠近羽軸和中肋,囊群蓋圓腎形,質厚,棕色,具白色膜質狹邊。1913年Brause以Maire采自雲南東北部馬洪(MaHong)的3018號標本為模式,發表了新種Polystichumbonatianum=D.bonatianum,1938年秦仁昌將其併入本種的同時,又根據俞德浚采自四川Le-po(可能是雷波)3750號標本發表了新種D.yui,而他在描述D.panda也引證了同號標本。Fraser-Jenkins(1989)認為D.bonatianum是一好種,並將D.yuiChing做為其同物異名。認為與D.panda的區別是寬而薄的葉片,大和更靠近羽軸的孢子囊群和更為寬和方形的裂片。我們查了采自以上兩種模式產地的標本,很難區別,因此,在《橫斷山區維管植物》一書中已予以合併。鱗毛蕨科植物(二)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
鱗毛蕨科·鱗毛蕨屬
水龍骨目鱗毛蕨科的一個世界性大屬。根狀莖粗短,直立,葉聚生頂部,呈放射狀,通常遍體被大小、形狀不同的棕色至黑色的鱗片。葉片多回羽裂,少有為羽狀。孢子囊群生小脈背部,具圓腎形的囊群蓋。全屬約400種,中國近200種,為本屬的分布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