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科: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屬:玉龍蕨屬SorolepidiumChristemend.Ching
現狀產西藏、雲南、四川三省區毗鄰的高山上、零星分布於冰川邊緣及雪線附近。
生態特徵
高山冰川洞穴生,小型草本。根狀莖短,直立,遍體密被紅棕色、卵形、先端漸尖或闊披針形鱗片,邊緣有睫毛,老時往往變蒼白色,覆瓦狀排列;葉密簇生,有短柄,葉片線狀,披針形,寬1-4厘米,一回羽狀至二回淺羽裂;羽片長圓形至闊卵形,急尖頭或鈍頭,基部對稱,近圓形,邊緣淺裂、或具圓鈍鋸齒、或為全緣,無尖鋸齒,頂部軟骨質,反折。葉厚革質,上面密被紅棕色、線形或纖維狀貼生的鱗片,下面密被較大的鱗片,老時變蒼白色;葉脈分離,羽狀,側脈單一,兩面不見。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小脈頂端,在主脈兩側各排列成1行,通常被鱗片所覆蓋,不見,成熟後往往散開,無囊群蓋。生長習性
主要分布在高山凍荒漠帶,由於強烈的寒凍和物理風化作用,地形多為裸岩,峭壁和碎石構成的流石灘,即高山冰川下延的地段。高山熱量不足,輻射強烈,風力強勁,晝夜溫差大,氣候嚴寒惡劣。流石灘常處在冰雪覆蓋和冰凍狀態,僅有短暫的暖季(7-8月),當地表解凍消融後,在碎石和隙間零星散生的玉龍蕨才茁壯成長。常見的伴生植物有貫眾(CyrtomiumfortuneiJ.Smith)、兩色鱗毛鱗(Dryopterissetosa(Thunb.)Akasawa)、黑足鱗毛蕨(D.fuscipesC.Chr.)、闊鱗鱗毛蕨(D.championii(Benth.)C.Chr.exChing)、長尾複葉耳蕨(Arachniodessimplicior(Makino)Ohwi)等,均為亞熱帶森林中草本層的常見種。
現狀與保護
保護級別
與現狀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稀有種。玉龍蕨屬為我國特有。產西藏、雲南及四川三省區毗鄰的高山上,常生於冰川邊緣及雪線附近,零星分布。本種特產於中國西南部分高山的雪線附近,為稀有植物,是研究蕨類植物的形態和功能統一性的良好材料。保護措施
建議登山科考人員不要大量採集。栽培要點
限於該種的特殊生態條件,難以室內人工栽培。遷移保存時,可試行向長白山等保護區高山地帶移植試種。相關報導
一、成都市首次調整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名錄
中華園林網2007年1月24日訊息:據現有資料統計,成都市域內有記錄的高等植物有3287種,占全國種數的十分之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都的重點保護植物名單上只有珙桐、光葉蕨、玉龍蕨3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國務院於1999年批准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 ,擴大了重點保護植物的範圍。但因野生植物普查要耗用大量人、財、物力,成都就一直沒有調整名錄。
二、科屬爭議:東亞特有屬玉龍蕨屬的系統位置
蕨類東亞特有屬玉龍蕨屬Sorolepidium的系統位置一直存在爭議。國外的分類系統傾向於把玉龍蕨屬作為廣布屬耳蕨屬的成員,而中國的蕨類學家根據無囊群蓋和羽片邊緣無尖齒等形態特徵認為玉龍蕨屬為一獨立的屬。本研究利用葉綠體rbcL基因片斷結合孢子形態等特徵對玉龍蕨屬的系統位置進行了探討。系統學分析分別採用最大簡約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貝葉斯(Bayesianinferences)方法構建系統發育樹。來自rbcL基因的系統發育分析和玉龍蕨與耳蕨屬植物之間極低的序列分化程度均支持玉龍蕨為耳蕨屬成員,並且與分布在東喜馬拉雅地區的高山耳蕨植物P.duthiei和P.lachenense有較近的親緣關係。這一結論也得到了孢子形態特徵的支持。
相關種屬
假複葉耳蕨屬Acrorumohra(H.Ito)H.Ito複葉耳蕨屬ArachniodesBlume
擬貫眾屬CyclopeltisJ.Sm
柳葉蕨屬CyrtogonellumChing
鞭葉蕨屬CyrtomidictyumChing
貫眾屬CyrtomiumPresl
鱗毛蕨屬DryopterisAdanson
毛枝蕨屬LeptorumohraH.Ito
石蓋蕨屬LithostegiaChing
肉刺蕨屬Nothoperanema(Tagawa)Ching
黔蕨屬PhanerophlebiopsisChing
耳蕨屬PolystichumRoth
鱗毛蕨科植物(二)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