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簡介
中文學名:多鱗鱗毛蕨別名:芒齒鱗毛蕨 (《中藥鑑別手冊》)、密毛鱗毛蕨(《台灣植物志》)、髯毛鱗毛蕨、貫眾(雲南)
二名法:Dryopteris barbigera
界:植物界
門:蕨類植物門 Pteridophyta
亞門:真蕨亞門 Filicophytina
綱:薄囊蕨綱 Leptosporangiopsida
目:水龍骨目 Polypodiales
科:鱗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族:鱗毛蕨族 Trib. Dryopterideae
屬:鱗毛蕨屬 Dryopteris
亞屬:平鱗亞屬 Dryopteris Subgen. Dryopteris
種:多鱗鱗毛蕨 Dryopteris barbigera
產地分布
國內分布:青海、四川、雲南國外分布:克什米爾地區、尼泊爾、錫金、印度北部
藥用價值
藥 名:多鱗鱗毛蕨拼 音:DUOLINLINMAOJUE
來 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多鱗鱗毛蕨的根莖。
功 效:清熱平肝、殺蟲。
主 治:用於治療肝陽上亢、循經上擾清空之頭暈目眩諸症, 用於治療各種腸道寄生蟲。
性味歸經:苦,微寒。入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5克,水煎服。
考 證:始載於《蕨類名詞及名稱》。
形態特徵
植株高60 (-80)厘米。根狀莖叢生,連同葉柄基部密被紅棕色、卵圓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0-30厘米,粗可達1厘米,密被同樣鱗片及棕色纖維狀鱗毛;葉片卵圓或長圓披針形,鈍尖頭,基部不狹縮,三回羽狀深裂;側生羽片20對以上;披針形,長約13厘米,寬約3厘米,鈍尖頭,具短柄,二回羽裂;小羽片約20對,長圓形,圓鈍頭,基部與羽軸合生,羽狀深裂或半裂,邊緣具三角形尖齒牙,乾後常反折。葉乾後黃綠色,葉脈兩面明顯,葉軸,羽軸及小羽軸均密被棕色纖維狀鱗毛和狹披針形鱗片。孢子囊群生於小羽軸兩側,每裂片一個,囊群蓋圓腎形,紅棕色,常早落。生長習性
生山坡灌叢草地,海拔3600-4700。物種特點
本種是西藏東南部、南部以及川西、滇北森林帶以上,山坡灌叢草地的一種優勢蕨類,形體高大,葉片卵圓或長圓披針形,鈍尖頭,葉柄、葉軸及羽軸密被棕色鱗片和纖維狀鱗毛,易與他種區別。功能用途
醫藥【藏藥】熱熱爾:根莖治食物中毒《青藏藥鑒》。熱惹:全草治食物中毒,肉食中毒,跌打瘀痛,筋骨疼痛,腎虛耳鳴,胎衣不下《藏本草》。
根狀莖:驅蟲。
鱗毛蕨科植物(二)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
鱗毛蕨科·鱗毛蕨屬
水龍骨目鱗毛蕨科的一個世界性大屬。根狀莖粗短,直立,葉聚生頂部,呈放射狀,通常遍體被大小、形狀不同的棕色至黑色的鱗片。葉片多回羽裂,少有為羽狀。孢子囊群生小脈背部,具圓腎形的囊群蓋。全屬約400種,中國近200種,為本屬的分布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