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莖鱗毛蕨

粗莖鱗毛蕨

粗莖鱗毛蕨(學名: Dryopteris crassirhizoma)植株高達1米。根狀莖粗大,直立或斜升。葉簇生;葉柄、連同根狀莖密生鱗片,鱗片膜質或厚膜質,淡褐色至栗棕色,具光澤,下部鱗片一般較寬大,卵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分布於東北和河北東北部,。【有效成分】粗莖鱗毛蕨根莖主要含間苯三酚衍生物綿馬精(filmarone),其分解產生綿馬酸(filicic acid)類、黃綿馬酸(flavaspidic acid)類、白綿馬素(albaspidins)、去甲綿馬素(desapidins)類、綿馬酚(aspidinol)、綿馬次酸(filicinic acid)及微量粗蕨素(dryocrassin)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1米。根狀莖粗大,直立或斜升。葉簇生;

葉柄、連同根狀莖密生鱗片,鱗片膜質或厚膜質,淡褐色至栗棕色,具光澤,下部鱗片一般較寬大,卵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1-3厘米,邊緣疏生刺突,向上漸變成線形至鑽形而扭曲的狹鱗片;

葉軸上的鱗片明顯扭卷,線形至披針形,紅棕色;葉柄深麥稈色,顯著短於葉片;

葉片長圓形至倒披針形,長50-120厘米,寬15-30厘米,基部狹縮,先端短漸尖,二回羽狀深裂;

羽片通常30對以上,無柄,線狀披針形,下部羽片明顯縮短,中部稍上羽片最大,長8-15厘米,寬1.5-3厘米,向兩端羽片依次縮短,羽狀深裂;裂片密接,長圓形,寬2-5毫米,基部與羽軸廣合生,先端圓或鈍圓,淺鈍鋸齒緣或近全緣;

葉脈羽狀,側脈分叉,偶單一。葉厚草質至紙質,背面淡綠色,沿羽軸生有具長緣毛的卵狀披針形鱗片,裂片兩面及邊緣散生扭卷的窄鱗片和鱗毛。孢子囊群圓形,通常孢生於葉片背面上部1/3-1/2處,背生於小脈中下部,每裂片1-4對;

囊群蓋圓腎形或馬蹄形,幾乎全緣,棕色,稀帶淡綠色或灰綠色,膜質,成熟時不完全復蓋孢子囊群。孢子具周壁,染色體n=41。

產地分布

東北和河北東北部,朝鮮及日本也有。

生長習性

生於山地陰坡混交林下濕地。

藥用價值

【藥用部位】粗莖鱗毛蕨根莖入藥,稱綿馬貫眾。

粗莖鱗毛蕨粗莖鱗毛蕨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抗炎、抑菌、驅蟲、止血;主治

蟲積(絛蟲、十二指腸蟲病)、子宮功能性出血、流感、流行型腦脊髓膜炎、麻疹熱毒瘡瘍。

【有效成分】粗莖鱗毛蕨根莖主要含間苯三酚衍生物綿馬精(filmarone),其分解產生綿馬酸(filicic acid)類、黃綿馬酸(flavaspidic acid)類、白綿馬素(albaspidins)、去甲綿馬素(desapidins)類、綿馬酚(aspidinol)、綿馬次酸(filicinic acid)及微量粗蕨素(dryocrassin)等。綿馬精驅蟲活性最強,其分解產物活性較弱,綿馬酚及綿馬次酸幾無效;粗蕨素有抗日本血吸蟲活性。此外,含驅蟲活性揮髮油0.04%,還含羊齒三萜[9(11)—ferene)、綿馬三萜(diploptene)、縮合鞣質等。

【採收加工】秋季採挖,削去葉柄、鬚根,曬乾。

【近緣種】全屬約400種,中國近200種,為該屬的分布中心。廣布於東北和河北東北部;朝鮮及日本也有。

藥理作用

含有綿馬酸、綿馬素、白綿馬素、鞣質等多種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殺蟲等功效。

研究表明,貫眾還具有抗腫瘤、抗瘧、抗病毒、抑菌、興奮子宮等作用。

鱗毛蕨科植物(二)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狹頂鱗毛蕨
新平複葉耳蕨
細鱗鱗毛蕨
多裂複葉耳蕨
稀羽鱗毛蕨
西域鱗毛蕨
武夷山鱗毛蕨
無柄鱗毛蕨
微孔鱗毛蕨
彎羽鱗毛蕨
多距複葉耳蕨
華東複葉耳蕨
桃花島鱗毛蕨
長羽複葉耳蕨
台灣鱗毛蕨
桫欏鱗毛蕨
深裂迷人鱗毛蕨
細裂複葉耳蕨
山地鱗毛蕨
三角鱗毛蕨
平行鱗毛蕨
西藏複葉耳蕨
五回複葉耳蕨
密鱗鱗毛蕨
密鱗金冠鱗毛蕨
密鱗高鱗毛蕨
脈紋鱗毛蕨
長刺複葉耳蕨
落鱗鱗毛蕨
裸葉鱗毛蕨
裸果鱗毛蕨
路南鱗毛蕨
隴蜀鱗毛蕨
柳羽鱗毛蕨
凸角複葉耳蕨
同羽複葉耳蕨
滇南複葉耳蕨
連合鱗毛蕨
河源複葉耳蕨
縮羽複葉耳蕨
四川複葉耳蕨
大姚複葉耳蕨
寬羽鱗毛蕨
蕨狀鱗毛蕨
國楣複葉耳蕨
近中肋鱗毛蕨
日本複葉耳蕨
近密鱗鱗毛蕨
仁昌複葉耳蕨
近多鱗鱗毛蕨
近川西鱗毛蕨
全緣斜方複葉耳蕨
尖齒鱗毛蕨
假異鱗毛蕨
球子複葉耳蕨
假路南鱗毛蕨
清秀複葉耳蕨
混淆鱗毛蕨
淺裂複葉耳蕨
綦江複葉耳蕨
廣西複葉耳蕨
泥巴山複葉耳蕨
紅褐鱗毛蕨
南靖複葉耳蕨
南方複葉耳蕨
南川複葉耳蕨
黑鱗遠軸鱗毛蕨
黑鱗西域鱗毛蕨
黑鱗鱗毛蕨
褐鱗鱗毛蕨
廣通複葉耳蕨
大苗山複葉耳蕨
貴州鱗毛蕨
廣西鱗毛蕨
光亮鱗毛蕨
昴山複葉耳蕨
高山金冠鱗毛蕨
高鱗毛蕨
馮氏鱗毛蕨
二型鱗毛蕨
多雄拉鱗毛蕨
灌縣複葉耳蕨
瀘水複葉耳蕨
東北亞鱗毛蕨
定結鱗毛蕨
貫眾葉複葉耳蕨
裂羽斜方複葉耳蕨
單脈鱗毛蕨
大羽鱗毛蕨
大明鱗毛蕨
大果鱗毛蕨
貢山複葉耳蕨
粗齒鱗毛蕨
安順複葉耳蕨
高大複葉耳蕨
川西鱗毛蕨
闊羽複葉耳蕨
闊基複葉耳蕨
九龍山複葉耳蕨
邊生鱗毛蕨
台灣複葉耳蕨
雙柏複葉耳蕨
黔中耳蕨
角狀耳蕨
尖齒耳蕨
哀牢山複葉耳蕨
片馬複葉耳蕨
對生耳蕨
對馬耳蕨
背囊複葉耳蕨
美麗複葉耳蕨
鞭葉耳蕨
寶興耳蕨
阿當耳蕨
粗齒黔蕨
肉刺蕨屬
毛枝蕨屬
中華鱗毛蕨
羽裂鱗毛蕨
優雅鱗毛蕨
尋烏鱗毛蕨
馬關複葉耳蕨
廬山複葉耳蕨
狹葉鱗毛蕨
百色複葉耳蕨
錫金鱗毛蕨
凸背鱗毛蕨
同形鱗毛蕨
太平鱗毛蕨
鐮羽複葉耳蕨
溧陽複葉耳蕨
鈍羽複葉耳蕨
落葉鱗毛蕨
鱗毛蕨屬
林芝鱗毛蕨
漸尖複葉耳蕨
麗江鱗毛蕨
堅直複葉耳蕨
假長羽複葉耳蕨
闊基鱗毛蕨
滇西複葉耳蕨
近纖維鱗毛蕨
近黑鱗鱗毛蕨
金冠鱗毛蕨
假稀羽鱗毛蕨
假邊果鱗毛蕨
黃山鱗毛蕨
雞足山複葉耳蕨
灰脈複葉耳蕨
虎耳鱗毛蕨
紅蓋鱗毛蕨
華西複葉耳蕨
黑水鱗毛蕨
杭州鱗毛蕨
哈巴鱗毛蕨
粗裂複葉耳蕨
多鱗鱗毛蕨
花坪複葉耳蕨
德化鱗毛蕨
湖南複葉耳蕨
粗莖鱗毛蕨
刺葉鱗毛蕨
刺尖鱗毛蕨
齒頭鱗毛蕨
藏布鱗毛蕨
變異鱗毛蕨
半島鱗毛蕨
黑鱗複葉耳蕨
線羽貫眾
厚葉貫眾
河口複葉耳蕨
廣南複葉耳蕨
刺齒貫眾
擬貫眾屬
擬貫眾
中華複葉耳蕨
雲棲複葉耳蕨
印江複葉耳蕨
異羽複葉耳蕨
瑤馬山複葉耳蕨
高聳複葉耳蕨
斜方複葉耳蕨
湘黔複葉耳蕨
狹長複葉耳蕨
尾葉複葉耳蕨
天童複葉耳蕨
玉龍蕨屬
假長尾複葉耳蕨
耳蕨屬
華南複葉耳蕨
刀羽耳蕨
刺葉耳蕨
香鱗毛蕨
腺毛鱗毛蕨
細葉鱗毛蕨
深裂鱗毛蕨
歐洲鱗毛蕨
木里鱗毛蕨
刺頭複葉耳蕨
藍色鱗毛蕨
闊鱗鱗毛蕨
京鶴鱗毛蕨
華南鱗毛蕨
華北鱗毛蕨
黑足鱗毛蕨
觀光鱗毛蕨
東京鱗毛蕨
倒鱗鱗毛蕨
暗鱗鱗毛蕨
福建複葉耳蕨
多芒複葉耳蕨
新刺齒複葉耳蕨
疏羽複葉耳蕨
蒙自複葉耳蕨
亮葉複葉耳蕨
近刺複葉耳蕨
玉龍蕨
複葉耳蕨屬
兩色鱗毛蕨
峨眉耳蕨
單葉貫眾
貫眾

鱗毛蕨科·鱗毛蕨屬

水龍骨目鱗毛蕨科的一個世界性大屬。根狀莖粗短,直立,葉聚生頂部,呈放射狀,通常遍體被大小、形狀不同的棕色至黑色的鱗片。葉片多回羽裂,少有為羽狀。孢子囊群生小脈背部,具圓腎形的囊群蓋。全屬約400種,中國近200種,為本屬的分布中心。
兩色鱗毛蕨
多鱗鱗毛蕨
華北鱗毛蕨
東京鱗毛蕨
暗鱗鱗毛蕨
假稀羽鱗毛蕨
尋烏鱗毛蕨
變異鱗毛蕨
纖維鱗毛蕨
太平鱗毛蕨
虎耳鱗毛蕨
同形鱗毛蕨
粗莖鱗毛蕨
德化鱗毛蕨
金冠鱗毛蕨
黃山鱗毛蕨
齒頭鱗毛蕨
羽裂鱗毛蕨
裸果鱗毛蕨
中華鱗毛蕨
定結鱗毛蕨
多雄拉鱗毛蕨
廣西鱗毛蕨
東北亞鱗毛蕨
觀光鱗毛蕨
大果鱗毛蕨
高鱗毛蕨
高山金冠鱗毛蕨
倒鱗鱗毛蕨
粗齒鱗毛蕨
單脈鱗毛蕨
光亮鱗毛蕨
大羽鱗毛蕨
二型鱗毛蕨
刺葉鱗毛蕨
川西鱗毛蕨
華南毛蕨
軸鱗鱗毛蕨
西域鱗毛蕨
錫金鱗毛蕨
紅褐鱗毛蕨
寬羽鱗毛蕨
密鱗高鱗毛蕨
落鱗鱗毛蕨
腫足鱗毛蕨
假異鱗毛蕨
永德鱗毛蕨
優雅鱗毛蕨
馮氏鱗毛蕨
凸背鱗毛蕨
硬果鱗毛蕨
落葉鱗毛蕨
脈紋鱗毛蕨
三角鱗毛蕨
微孔鱗毛蕨
蕨狀鱗毛蕨
狹葉鱗毛蕨
邊果鱗毛蕨
假邊果鱗毛蕨
黑水鱗毛蕨
廣布鱗毛蕨
裸葉鱗毛蕨

台灣鱗毛蕨
近川西鱗毛蕨
黑鱗西域鱗毛蕨
近多鱗鱗毛蕨
香鱗毛蕨
棕邊鱗毛蕨
刺尖鱗毛蕨
腺毛鱗毛蕨
狹頂鱗毛蕨
半島鱗毛蕨
彎羽鱗毛蕨
林芝鱗毛蕨
半育鱗毛蕨
深裂鱗毛蕨
褐鱗鱗毛蕨
近纖維鱗毛蕨
藏布鱗毛蕨
山地鱗毛蕨
黑鱗鱗毛蕨
近黑鱗鱗毛蕨
闊基鱗毛蕨
永自鱗毛蕨
哈巴鱗毛蕨
深裂迷人鱗毛蕨
歐洲鱗毛蕨
貴州鱗毛蕨
平行鱗毛蕨
杭州鱗毛蕨
邊生鱗毛蕨
遠軸鱗毛蕨
近密鱗鱗毛蕨

假路南鱗毛蕨
華南鱗毛蕨
無柄鱗毛蕨
近中肋鱗毛蕨
細葉鱗毛蕨
木里鱗毛蕨
阿薩姆鱗毛蕨
闊鱗鱗毛蕨
密鱗金冠鱗毛蕨
黑足鱗毛蕨
紅蓋鱗毛蕨
京鶴鱗毛蕨
易貢鱗毛蕨
麗江鱗毛蕨
隴蜀鱗毛蕨
尖齒鱗毛蕨
大明鱗毛蕨
藍色鱗毛蕨
桫欏鱗毛蕨
混淆鱗毛蕨
路南鱗毛蕨
黑鱗遠軸鱗毛蕨
狹鱗鱗毛蕨
密鱗鱗毛蕨
細鱗鱗毛蕨
武夷山鱗毛蕨
豫陝鱗毛蕨
連合鱗毛蕨
柳羽鱗毛蕨
桃花島鱗毛蕨
稀羽鱗毛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