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變異鱗毛蕨
種拉丁名:Dryopterisvaria(L.)O.Ktze.
科中文名:鱗毛蕨科
科拉丁名:Dryopteridaceae
屬中文名:鱗毛蕨屬
屬拉丁名:Dryopteris
形態特徵
根狀莖橫臥或斜升,頂端密被褐棕色狹披針形鱗片,鱗片長約1.5-2厘米,頂端毛狀捲曲。
葉簇生;葉柄長約20-30厘米,最長可達50厘米,禾稈色,基部可粗達5毫米,最基部密被與根狀莖頂端相同的鱗片,向上密被棕色小鱗片或鱗片脫落後近光滑;葉片五角狀卵形,長約30-40厘米,基部寬約20-25厘米,三回羽狀或二回羽狀基部小羽片羽狀深裂,基部下側小羽片向後伸長呈燕尾狀;羽片約10-12對,披針形,基部一對最大,長約15-20厘米,基部寬可達10-15厘米,頂端羽裂漸尖,基部有短柄,柄長約0.5-1厘米;小羽片約6-10對,披針形,基部羽片的小羽片上先出,下側羽片較大,下側第一片小羽片最大,可長達15厘米,基部寬達3厘米,羽狀全裂,較小植株的基部下側小羽片為羽狀深裂,葉片中上部的小羽片為羽狀半裂或邊緣具鋸齒;基部小羽片的末回裂片或末回小羽片披針形,頂端短漸尖,邊緣羽狀淺裂或有齒。葉脈下面明顯,裂片的葉脈羽狀,小脈分叉或單一。葉近革質,乾後綠色,葉軸和羽軸疏被黑色毛狀小鱗片,小羽軸和裂片中脈背面疏被棕色泡狀鱗片。
孢子囊群較大,靠近小羽片或裂片邊緣著生;囊群蓋圓腎形,棕色,全緣。
藥品介紹
藥 名:變異鱗毛蕨
拼 音:BIANYILINMAOJUE
來 源:為鱗毛蕨植物變異鱗毛蕨的根莖。
功 效:清熱止痛、清肺止咳。
主 治:用於陽明熱結或濕熱蘊結臍腹疼痛、肺癆久咳。
性味歸經:微澀,涼。入肺、胃、大腸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9克。外用:搗敷。
別 名:異鱗鱗毛蕨(江蘇植物志)、南海鱗毛蕨(台灣植物志)、小狗脊子(四川興文)
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
拉丁名:Dryopteris varig (L.) O. Ktze.
原植物:變異鱗毛蕨為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狀莖斜升或直立,密生栗黑色狹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0~50cm,深禾稈色,基部以上至葉軸疏生小鱗片:鱗片下部近圓形,棕色,向上長尾狀漸尖,栗黑色;葉片近革質,卵狀披針形,與葉柄近等長,頂端突然變狹成長尾狀,沿葉軸和羽軸下面有棕色卵狀披針形鱗片,有時鱗片下部隆起呈不明顯泡狀,三至四回羽狀分裂;羽片披形針,中部以下羽片寬3~5cm,基部下側小羽片較大;末回裂片矩圓狀披針形,鈍頭,邊緣有疏齒或近全緣;側脈羽狀分枝。孢子囊群生於背面小脈近頂端;囊群蓋圓腎形。
採收加工:全年可采,以秋季採收為好,除去鱗片,切片,鮮用或曬乾。
藥材性:狀根狀莖呈不規則長塊狀,稍彎曲,長10~20cm,上端具多數葉柄殘基及棕黑狹披針形鱗片,下端較尖。切片呈不規則長條形或圓形,直徑2~8mm,厚約3cm,周邊不整齊,外皮深棕色,偶有未去淨的鱗片。質硬脆,斷面棕色,具黃白色點狀維管束。氣微,味初淡而微澀、略苦。以肥大,質堅實,葉柄殘基斷面棕綠色為佳。
性味與功用: 微澀,涼。歸腎經。清熱,止痛。用於內熱腹痛,瘡瘍潰爛,目赤腫痛。常用量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或9~15g煎服。
附註: 湖南少數地區有以本品作貫眾用,應注意鑑別。
功用: 歸腎經。清熱,止痛。用於內熱腹痛,瘡瘍潰爛,目赤腫痛。常用量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或9~15g煎服。
性味:微澀,涼
藥品考證
【考 證】: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變異鱗毛蕨的孢子繁殖方法
一種變異鱗毛蕨的孢子繁殖方法,其特徵包括以下的步驟:
(1)收集變異鱗毛蕨(Dryopterisvaria(L.)Ktunze)孢子,先在酒精中浸泡25~30s,然後再在升汞溶液中浸泡7~8min,消毒後用無菌水漂洗;
(2)將上述消毒過的變異鱗毛蕨孢子用無菌水配成懸浮液,加入孢子萌發培養基中,在溫度23~25℃,光照強度2000~25001x,光照時間11~13h/d條件下培養,先萌發出綠色絲狀體,再發育成片狀原葉體,所述的孢子萌發培養基是每升含6~8g瓊脂,18~22g蔗糖,其餘為MS或1/2MS,pH5.7~5.8的培養基;
(3)將上述片狀原葉體轉接到增殖培養基中,在溫度23~25℃,光照強度2000~25001x,光照時間11~13h/d條件下,培養25~35d後,轉入孢子體誘導培養基中,在溫度23~25℃,光照強度2000~25001x,光照時間11~13h/d條件下,培養至原葉體出芽後轉入孢子體繼代培養基,在溫度23~25℃,光照強度2000~25001x,光照時間11~13h/d條件下,培養至形成幼孢子體,長出2~3片幼孢子葉;所述的增殖培養基每升中含有6-苄基嘌呤0.15~0.25mg,萘乙酸0.15~0.25mg,瓊脂6~8g,蔗糖28~32g,其餘為MS,pH5.7~5.8;所述的孢子體誘導培養基每升中含有激動素6-糠基氨基嘌呤或N6-呋喃甲基腺嘌呤0.44~0.6mg,萘乙酸0.15~0.25mg,瓊脂6~8g,蔗糖28~32g,其餘為MS,pH5.7~5.8;所述的孢子體繼代培養基每升中含有萘乙酸0.05~0.15mg,瓊脂6~8g,蔗糖28~32g,其餘為MS,pH5.7~5.8;
(4)將上述幼孢子體分株轉接到孢子體生根培養基上,在溫度23~25℃,光照強度2000~25001x,光照時間1~13h/d條件下,培養至幼孢子體基部長出褐色帶鱗片的細根時,可出瓶移栽,煉苗後移栽至pH值為6.33~6.4的土壤基質培養,所述的孢子體生根培養基每升中含有萘乙酸0.25~0.35mg,活性碳4~6g,瓊脂6~8g,蔗糖28~32g,其餘為1/2MS培養基,pH5.7~5.8。
鱗毛蕨科植物(二)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
鱗毛蕨科·鱗毛蕨屬
水龍骨目鱗毛蕨科的一個世界性大屬。根狀莖粗短,直立,葉聚生頂部,呈放射狀,通常遍體被大小、形狀不同的棕色至黑色的鱗片。葉片多回羽裂,少有為羽狀。孢子囊群生小脈背部,具圓腎形的囊群蓋。全屬約400種,中國近200種,為本屬的分布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