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知微

顧知微

顧知微(1918.5.4-2011.3.19) ,祖籍江蘇崑山,江蘇南京人,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和地質學家。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顧知微開展了中國非海相雙殼類化石研究,建立了侏羅紀、白堊紀的四個雙殼類序列及一些類型,指出亞洲古陸的中國地域是歐亞蚌類的起源地之一,確定中生代盆地,劃分對比海相侏羅系和白堊系,探查煤、油等能源形成規律,論證岩漿活動暨印支、燕山兩構造旋迴及其與礦產形成的關係等。拓展了侏羅系和白堊系的綜合研究並奠定了基礎。運用地層劃分對比原則,在中生代地層分布區尋找富鐵礦及探查煤、油等取得成果。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顧知微 顧知微

1918年(民國七年)5月10日,顧知微出生於江蘇南京。顧知微成長於父母雙亡的貧寒家庭,但青少年時代所生活的夢幻般的田園環境卻讓他對大自然的美難以忘懷。

1931年(民國二十年),被保送進入江蘇省立南京中學。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夏,因參加抗日示威遊行被捕,南京中學被迫解散,轉入江蘇省立鎮江中學,次年畢業。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考入湖南大學礦冶系,就讀一年。

1938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地學系地質學專業。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9月進入雲南省地質調查所工作。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他由王恆升教授推薦,考入中央地質調查所,任技佐,開始主要進行石油和工程地質調查,後調到古生物地層研究室。

1949年,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0年夏,他毅然放下已有成就的三疊紀地層古生物研究,奔赴豫西宜洛煤田做地質普測。

1950年至1955年,由地質部借調,開展華北煤田地質調查,任工程師。

1951年5月,中國科學院成立古生物研究所,原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古生物地層研究人員歸入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顧知微經地質部借調,赴華北地質局負責冀南峰峰煤田和內蒙古石拐子煤田進行地質普查,被聘為工程師,任隊長。

1951年5月,中國科學院成立古生物研究所,原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古生物地層研究人員歸入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顧知微經地質部借調,赴華北地質局負責冀南峰峰煤田和內蒙古石拐子煤田進行地質普查,被聘為工程師,任隊長。

1950年到1955年,他負責這些煤田勘查的技術工作,初步探明這些煤田的全部或部分遠景儲量,主持編寫了多篇煤田地質報告,為日後詳查、建井、開採打下了基礎,為新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9年,顧知微先生首次對中國的侏羅系和白堊系進行系統總結,《中國的侏羅系和白堊系》作為“中國各紀地層總結”系列專著之一。

1959年,顧知微先生首次對中國的侏羅系和白堊系進行系統總結,《中國的侏羅系和白堊系》作為“中國各紀地層總結”系列專著之一,成為重要文獻被廣泛套用。

1960年,初開始,他領導了中國雙殼類化石的系統整理和厘定工作,出版專著《中國的瓣鰓類化石》,並作為“中國各門類化石”系列成果之一。

1980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9年,由顧知微先生執筆完成的中國古生物志新乙種32 號《松遼地區白堊紀雙殼類化石》出版,這是他邁入高齡後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此後,他又傾注於中國中生代非海相雙殼類化石的綜合修訂工作,並取得新成果。

2011年3月19日,逝世。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顧知微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工作60餘年,對中國的地質古生物事業做出了主要貢獻。早年對海相為主的泥盆紀、三疊紀地層和雙殼類古生物進行研究,20世紀50年代又率先對中國淡水雙亮類化石和中生代非海相地層開展研究。在國內首創陸相侏羅系和白堊系多門類化石的綜合研究,領導古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東北地區包括松遼、大慶油田、浙江、四川和雲南等地進行考察研究,是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奠基人。他進一步拓展了中國非海相雙殼類化石的研究,建立了侏羅紀、白堊紀的4個雙殼類序列,指出亞洲古陸的中國地域是歐亞大陸蚌類起源的中心之一。提出早期白堊紀的“浙閩運動”在形成中國今日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上以及對中國東部含油盆地的發育和與內生金屬礦產相關的岩漿活動等方面的作用,較“燕山構造旋迴”的首次“寧鎮運動”更為重要。顧知微針對大慶油田和松遼石油普查的急需,鑑定編制了松遼平原白堊紀雙殼類圖版19幅及其地層分布表和說明,寫出地層序列劃分意見的報告,為指導石油地質勘探和大慶油田的開發做出了貢獻。 這與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從海相化石和地層研究所得出的“白堊紀中事件”基本吻合。以這些化石和地層的研究為基礎,探索蚌類的起源和發展,確定中生代盆地,探索煤、石油等能源礦產的形成規律,以至論證岩漿活動暨印支、燕山兩構造旋迴與礦產形成的關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初結合中國經濟建設和能源需要,他對黑龍江省東部完達山區和雞西含煤盆地中生代地層和古生物進行考察與研究,對含有海相中生代地層和化石的龍爪溝群等進行深入研究,這對中國及東亞地區中生代地層的時代劃分對比和礦產資源勘查有重要意義。

顧知微注重古生物地層研究與岩漿活動、構造運動等綜合研究。他認為早期白堊紀“浙閩運動”在形成中國今日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以及對中國東部含油盆地的發育和與內生金屬礦產相關的岩漿活動等方面的作用,較“燕山構造迴旋”的首次“寧鎮運動”更為重要。這與當時國際上從海相化石和地層研究所得出的“白堊紀中事件”基本相符,對礦產資源的勘查以及全面認識中國地質發展史等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著作

顧知微 顧知微

1:Ku CW,Fauna of the Late Lower Triassic Tungkaitzu Formation of Western SzechuanBullGeolSocChina,1948,28(3~4):235~253

2:顧知微,中國的侏羅系和白堊系,科學出版社,1962

3:顧知微、黃寶玉、陳楚震等,中國的瓣鰓類化石編寫小組,中國的瓣鰓類化石,科學出版社,1976。

4:顧知微,浙江侏羅系和白堊系的研究,浙皖中生代火山沉積岩地層的劃分及對比,科學出版社,1980。

5:顧知微,中國非海相中生代雙殼類與地層的分布及發展,中國科學,B輯,1982,1:68~78。

6:顧知微,淺說我國非海相中生界研究的海相層檢驗法,古生物學報,1982,21(1):19~27。

7:顧知微,回顧類三角蚌超科的分類研究兼論其與珠蚌超科的交替消長,古生物學報,1989,28(2):151~161。

8:Gu Zhiwei,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Origin of Trigonioides and ItsRelated Fossil Naiads,Developments in Geoscience,AcadSinicaContrto 28th InterGeolCongWashington DCUSA,pp279~284,SciPress,Beijing,1989

9:Gu Zhiwei,Li Zishun,Yu Xihan,Lower Cretaceous Bivalves from the East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Science Press,Beijing,1997

10:顧知微、於菁珊,松遼地區白堊紀雙殼類化石,中國古生物志,總號第188冊,新乙種第32號,科學出版社,1999。

人才培養

顧知微培養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0名,為全國石油、地質、煤炭和高校等系統指導和培養雙殼類研究人員30餘名,指導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學同事11人。他們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做出了貢獻。顧知微治學嚴謹、誨人不倦。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 1986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黑龍江省東部中生代含煤地層及找礦方向的研究 (獲獎)
  • ▪ 1982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為發現大慶油田所做的貢獻 (獲獎)
  • ▪ 1982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中國的瓣鰓類化石》 (獲獎)
  • ▪ 1978 全國科學大會獎 (獲獎)
  • ▪ 1978 江蘇省科學大會獎 浙皖中生代火山沉積岩地層的研究 (獲獎)
  • ▪ 1948 獲得中國地質學會許德佑紀念獎金獎 (獲獎)

社會任職

顧知微曾擔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地層委員會侏羅系組組長,國際地層委員會侏羅系分會、白堊系分會通訊委員等職。

曾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1951年5月以來歷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

人物評價

顧知微是中國雙殼類古生物學的學術帶頭人,中國非海相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古生物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先生的一生,為中國地層古生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科學院評)

顧知微不僅是一位科學家,在他的治學過程和生活中更處處體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感。( 九三學社評)

顧知微校友是一位卓越的地層古生物學家,他的一生是勤奮求索的一生,孜孜不倦獻身於科學的一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並為之奉獻的一生。( 北京大學南京校友會 評)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