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說種類
關於人類起源學說,人們提出有以下幾種:
神創論
亞洲起源論
大海起源論
非洲多源論
神創論
神創論:意思就是神創造了人,其中最有名的傳說就是"上帝造人",在中世紀的歐洲,誰敢質疑這一傳說的真實性就要被.....好了,不繼續闡述了,不知這裡有多少人支持這一學說呀?
亞洲起源論
亞洲起源論:由於亞洲是高級猿類的起源地,所以有些人便認為人類也起源於亞洲,隨著爪哇猿人,北京猿人等一系列發現,這一學說盛極一時.但是,隨著非洲古人類考古的全面展開,以及中國的古猿化石(如祿豐古猿,巨猿)被認為並非是人類的祖先,"亞洲起源論"已經衰落,不知這裡還有多少"愛國者"支持這一學說?
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飾物﹐並發現了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末﹐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距今約3萬年。山頂洞人處於母系氏族山頂洞人
公社時期,女性在社會生活中起主導的作用,按母系血統確立親屬關係。他們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山頂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他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製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死後還要埋葬。在山頂洞人的洞穴里還發現了一些有孔的獸牙,海鉗殼和磨光的石珠,大概是他們佩戴的裝飾品。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係合起來的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中國北京郊外周口店龍骨山猿人洞中曾發現多具北京猿人化石,但在山的最頂端石鐘乳洞,即山頂洞中,1933年有新人階段的化石人骨出土。稱此為山頂洞人。地質年代相當於歐洲舊石器晚期。至少為7個人體的人骨,年齡範圍自新生兒至老年。其中三個頭骨保存良好。根據魏敦瑞(F.Weidenreich)的主張,其中男性老人與歐洲克羅馬農人相似,成年女性頭骨A是美拉尼西亞人,成年女性B與愛斯基摩人相似。魏敦瑞從這一事實出發,認為遠古時代人的個體差異較之今日的人種差異為大,這是由於各地方的人經過選擇,而產生了今日人種的變異。現在一般多不接受這種說法,認為山頂洞人是未分化的蒙古系人種(黃色人種)。
大海起源論
大海起源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都沒有發現距今800萬年至400萬年的人類化石,再加上人類的某些生理特徵接近海洋哺乳動物,有些人便認為這段時間裡人類的祖先在大海里生活.不過,隨著近年來的一系列發現,所謂的"化石空白期"已被填平,還有誰會支持這一學說呢?
非洲多源論
非洲多源論:隨著非洲古人類考古的全面展開,在非洲發現了許多古人類和人科動物的化石,"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這一學說在主流科學界已無人反對.非洲起源論有"多源論"和"單源論"之分,多源論認為,人類在進化到直立人階段後,便擴散到全世界,然後各自進化,隨著人類交往的頻繁,不同的古人類之間開始混居雜交,便變成了現在各種各樣的現代人.照"多源論"的說法,北京猿人等中國直立猿人依舊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非洲多源論"是目前中國人類起源的主流學說.
非洲單源論:在"多源論"盛行的年代裡,許多人搞不懂,世界各地那差距巨大的各種古人類是如何共同進化為現代人這相差不大的物種的?現在世界各地的現代人雖外貌差距很大,但身體本質上是差距很小的,不可能是由不同的祖先進化而來的呀!隨著DNA技術的發展,人們終於解開了這個未解之迷.人們發現,所有的現代人的祖先均為20萬年前的一位東非女子,代號為"夏娃",後來,"夏娃"的後代們擴散到全世界,消滅了世界各地原來的各種古人類,便成了現在這統治整個地球的現代人.最近幾年的一系列發現(如先驅人,長者智人)也證明了"單源論"的正確性.照"單源論"的說法,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在5萬年前到達中華大地的時候就一點都不像猴子了,北京猿人並非我們的直系祖先!"單源論"是目前世界上人類起源的主流學說.
外星起源論
關於“非洲起源說”和“多地區進化說(非洲多源論)”
“非洲起源說”、“多地區進化說”各獲重要證據
近日,《南非的現代非洲人》和《更新世晚期俄羅斯地點測年,給現代人類遷徙的啟示》兩篇有關現代人類起源及遷徙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月11日的《科學》雜誌上,為“非洲起源說”增加了證據。與此同時,中國古人類學者也陸續公布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為“多地區進化說”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據。一場關於現代人類起源的學術爭論,持續蔓延。20世紀以來,關於人類起源的話題,已經演變成了一個重大科學熱點。古人類學家們努力工作,在泥土中找到了人類起源的依據。人猿分野後,人類祖先顛簸求索於茫茫史前黑暗中。到20世紀80年代,大多數專家不再懷疑非洲是最早的人類起源中心。早期人類的歷史,逐漸被視作一部遠古時代的“出非洲記”。
也有一些古人類學家對這一學說提出了挑戰。中科院院士吳新智與美國密西根大學沃爾波夫(MilfordWolpoff)、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索恩(AlanThorne)共同著文,提出了全新的“多地區起源說”,描繪出一幅不同以往的人類起源圖景。
“非洲起源說”認為現代人類起源於20萬到15萬年前的非洲,然後在大約10萬年前走出非洲後,並完全取代了其他地區的古人種。這一取代過程未伴隨明顯的與原住人群的基因交流。由此,非洲以外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都是人類演化樹上的旁枝,地球上所有現生人群均為非洲晚期智人的後裔。
而“多地區起源說”則認為現代人是在4個地區出現並連續進化,而且在各個地區之間都有基因交流。史前的進化史書寫完全一片混沌。直到現在,我們對生物演化史中,祖先的起源問題上還不能下一確鑿無疑的結論。現代人類起源的地點、時間、各人類種群間的譜系關係,甚至還包括遷徙,一切的細節並不敞開。畢竟零星的化石發現,還無法做出定論。
近日,多位科學家公布了自己的最新發現,傳統的“出非洲記”正在被逐漸改寫。最近發在《科學》雜誌上的論文,考察了南非出現的非洲現代人是在3萬5千年前,而在更早的4萬5千年前,非洲現代人還侵入到生存環境惡劣的俄羅斯。新的研究成果顯示了非洲現代人擴散、遷徙的強悍生命力。與此同時,中國古人類學界就有關於中國現代人類的考察新結果。河套人堅定年代的提前,很有可能補上中國現代人類進化中缺失的一環。而自2005年中法聯合科考隊對巫山龍骨坡進行第三次考察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更是提出,大三峽是中國人類的發祥地。自200萬年前到現代智人,都有化石發現。
無論是修正“非洲起源說”的數據、路線圖,還是以“多地區起源說”建立全新的人類起源模型,都意味著傳統的人類起源學說的改變。那一部“出非洲記”正在被改寫。儘管我們還看不到人類起源之謎的最終答案,但它正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格倍爾根據最新研究成果繪製的現代人類遷徙線路圖。藍色、紅色箭頭分別表示非洲現代人的第一、第二次遷徙的路線。
爭議
人類起源之謎何日解開?
是“非洲起源”,還是“多地區起源”,各國古人類學家們正在為各自的主張積極地尋找相關證據。隨著新一輪的古人類考古熱,現代人類起源研究的新成果不斷湧現。然而,所有的研究成果都不能起到蓋棺定論的效果。“一些學者有現代人類‘走出非洲’的證據,而另一些學者也在從其他角度研究現代人類起源問題。”劉武認為,現代人類起源引發的爭議還將不斷持續。
中國科學家提出的新證據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畢竟,中國地區現代人類化石中距今5萬至10萬年的一段缺失是無法迴避的。無論是重新鑑定河套人的年代,還是強調大三峽古人類遺址中沒有“夏娃”的痕跡,都無法掩蓋一個事實———在長江、黃河流域發現的古人類遺蹟中,至今還缺少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一環。
黃萬波承認,要結束這場爭議,還必須找到更多的化石。而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化石形態證據外,舊石器考古學、遺傳學、古生物學、地質學及年代測定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證據。然而,在很多情況下,難以獲得完整的人類化石,在此狀況下,遺傳學的“偵破”效果就尤為重要。然而,在目前中國古人類學界還沒有人專門從事遺傳研究,古人類學與遺傳研究領域的合作也不多。
為此,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已經專門成立了關於現代人類起源的課題組。在他們的構想中,要使一個假說真正成為一種學說,必須對這一時期人類化石特徵、生存年代、行為模式、文化發展及環境特點進行綜合論證,以此揭開現代人起源、擴散以及現代種群與早期文明的出現等一系列問題。
■
非洲起源說
非洲 人類的兩次起源
霍夫邁爾人頭骨的面部(上圖),右側面(中圖)和顱頂(下圖)顯示,他與走出非洲的那支現代人類有關,但更為原始。
由於霍夫邁爾頭蓋骨化石顯現出既現代又原始的特徵,研究人員據此推斷,現代人類祖先走出東非大裂谷的時間並沒有此前所假定的那么早。
事實上,在人類起源問題上,有兩個關鍵的起源問題———人科的起源和現代人的起源。由於能人階段之前的化石僅發現於非洲,因此各國科學家大都認為最初的人類“非洲直立人”
可能在600萬到700萬年前出現於非洲。但現代人的起源問題卻很難在科學界達成一致。“非洲起源說”與“多地區起源說”是其中兩種主要理論。
這兩種假說都承認直立人起源於非洲直立人。大約200萬年前,非洲直立人走出非洲,遷移到歐亞大陸。但“非洲起源說”認為現代人類起源於20萬至15萬年前的非洲,然後在大約10萬年前走出非洲,並完全取代了其他地區的古人種。該學說自1987年首次提出後,得到了許多分子生物學證據的支持。
1952年,在南非霍夫邁爾(Hofmeyr)Vlekpoor河乾涸的河床內,研究人員意外發現了一個頭蓋骨化石。
不過除了頭蓋骨外,考古發掘人員並未發現更多的線索:沒有古代藝術品,沒有其他的骨頭。上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試圖對該化石進行碳定年測定,卻沒有公布任何數據。
時隔40多年,美國紐約州立石溪大學人類學和解剖科學系佛蘭德瑞克。格瑞納(FrederickE.Grine)和同事重新分析了霍夫邁爾頭蓋骨化石,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化石保存方法等原因,沒有足夠的膠原可用於準確的碳定年測定。於是,格瑞納等人便採用先進的光學和鈾探測方法進行檢測。最終結果表明該頭蓋骨距今大約3.5萬年。與同時代的歐亞人頭蓋骨相比,霍夫邁爾頭蓋骨顯得更原始。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個“霍夫邁爾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的後代,屬於非洲現代人中最早離開“人類起源地”的那一批。由此,科學研究人員推論,在3.5萬年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歐亞已經共有現代人類的祖先。
格瑞納等研究人員認為,此次對霍夫邁爾頭蓋骨的重新測定將為“非洲起源說”增添新證據。格瑞納認為,3.5萬年前在南非地區生活著一支現代人。他們的形態特徵表明他們已是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隆起的前額,表明了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祖先的腦容量逐漸增大。還有狹長的鼻樑骨,再加上下頜骨縮小。這幾個標誌性的現代人特徵令霍夫邁爾人的現代人身份確定無疑。不過,與同時期歐亞大陸的現代人比起來,他們還留有一些原始的特徵:額竇明顯具有原始人特徵,臼齒非常大。
由於霍夫邁爾頭蓋骨化石顯現出既現代又原始的特徵,研究人員據此推斷,現代人類祖先走出東非大裂谷的時間並沒有此前所假定的那么早,因為他們到南非的時間可能也就是3.5萬年前。現代人走出非洲的時間可能在至今五六萬年前———他們隨後逐漸繁衍出遍及歐亞大陸的舊石器時代文化。
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考古系的泰德。格倍爾研究認為4.5萬年前,非洲現代人已進入到西伯利亞南部。3萬年前,他們進入西伯利亞寒冷地帶。
與此同時,另一組科學家也描繪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如果說前一個故事是有關現代人類起源地及時間的話,那么這個故事的主題則是遷徙。
故事發生地點在莫斯科以南約400千米的俄羅斯頓河岸的考斯頓克(Kostenki)遺址。阿尼克夫契(MikhailV. Anikovich)及其同小組研究人員在考斯頓克遺址,通過碳14測定、先進的光學及地磁學測定等手段確認,這一階段為更新世晚期,年代為4.5萬到4.2萬年前。遺址最年久的一層掩埋在火山灰中,時間為4萬年前。
研究人員還在該考古地點找到了一批舊石器時代的文明遺存,包括工具、飾物、猛獁牙雕、貝殼化石,整整500平方千米內都掩埋有類似物品。根據這些物品所顯現的特徵,研究人員指出,考斯頓克遺址的文明遺存應該屬於現代人類———在飾物和牙雕上,研究人員甚至發現了鑽磨技術。在這一遺址,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一些人類牙齒化石。這一遺址的發現給古人類學界帶來了一個驚喜。
考斯頓克所在地區氣候條件惡劣,冬天寒冷乾燥,還有同時代的尼安德特人的競爭———即便如此,現代人類還是很早就在這裡定居了。這意味著在4.5萬到4.2萬年前,從非洲出發的現代人類,已經抵達了俄羅斯。
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在這裡發現的人造物品與歐洲西部發現的類似物品相比,時代更早,因此現代人類很可能是先進入歐洲東北部的寒冷地帶,再由此進入歐洲西部的。
這刷新了人類考古學家的認識。“人們過去認為現代人類在大約4萬年前遷徙到歐洲中部和西部。可在4.5萬年前,現代人便進入了俄羅斯,這卻是以前沒有想到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認為,這一發現讓學界對現代人類遷徙線路有了新的認識。
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考古系泰德。格倍爾(TedGoebel)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日前發表在《科學》上的兩篇論文可以放在一起看。這些研究成果表明現代人類走出非洲是在更新世的晚期,大約6萬至5萬年前。至於遷徙的線路,卻要分兩個階段。
在繪出的新遷徙圖中,8萬至6萬年前,東非大裂谷地區孕育了現代人類。而6萬至4.5萬年前,非洲現代人開始向外遷移:向東擴散到歐亞大陸,甚至到了北美。
4.5萬年前至3.5萬年前,非洲現代人進行了第二次遷移:經由紅海進入歐亞大陸,並侵入到歐洲、俄羅斯等地區。其中,4.5萬年前,非洲現代人已進入到西伯利亞南部。3萬年前,他們進入西伯利亞寒冷地帶。在另一個方向上,非洲現代人在大約3.5萬年前進入了南非。
當然,儘管科學家為現代人類走出非洲勾勒了一個新線條,但在泰德看來,最終證明“非洲起源說”還需要發掘出世界範圍內更多的化石證據以及DNA證據。
多地區起源說
內蒙古 河套人的時代提前了
“河套人”頭蓋骨化石
“河套人”是否就是中國人進化過程中所缺的早期智人這一環?黃萬波表示下這個結論還需慎重。畢竟鑑定年代還只是問題的一方面,科學家還需對比不同化石之間的特徵。與此同時,中國古人類學家也公布了一批新的證據,並以此支持“多地區進化說”。
2006年12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博物館發布訊息:研究者重新確認,內蒙古鄂爾多斯“河套人”的生存年代在距今約7萬年至15萬年間。此前,河套人被認為生活在3.5萬年前。
上世紀20年代,法國學者桑志華在鄂爾多斯高原薩拉烏蘇河流域考察時,採集到一枚具有現代人體質特徵的牙齒化石。考古界對這一化石鑑定認為,“河套人”生活在距今5萬年之內。
此次,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光榮和他的學生採用“熱釋光”方法鑑定,得出結論:河套人生活在距今7萬年至15萬年之間。而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尹功明採用光釋光法進行測定,也證明薩拉烏蘇遺址距今不少於7萬年。
長久以來,與“非洲起源說”相對的是“多地區進化說”。1984年,中科院院士吳新智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沃爾波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索恩共同撰文,提出“多地區進化說”,主張現代人類是在4個地區出現並連續進化,而且在各個地區之間都有基因交流。不過,在東亞地區“5萬至10萬年人類化石的缺失”卻是一個巨大的缺憾。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慰文研究員指出,過去由於東亞地區缺乏現代人的化石證據,使“非洲起源說”在國際學術界得到廣泛認同。“河套人”化石年代重新測定,意味著找到了中國人進化過程中所缺的早期智人一環。
“河套人”是否就是中國人進化過程中所缺的早期智人這一環?黃萬波表示下這個結論還需慎重。畢竟鑑定年代只是問題的一方面,科學家還需以形態學的方法對比不同化石之間的特徵。在他看來,河套人為“多地區進化說”提供了證據,而“三峽人”同樣提供了新證。
重慶 “三峽人”與“夏娃”無關
黃萬波認為,三峽地區不但沒有非洲現代人的文化痕跡,反而保留著大三峽人類200萬年來連續演化的文化系統痕跡。特殊地理環境阻止了“夏娃後裔”的遷移。
黃萬波一直在從事三峽地區的古人類研究。2005年,第三次中法巫山考察後,他帶回了許多“寶貝”。對這些化石進行深入研究後,黃萬波表示,現在該是提出“三峽是中國人類的發祥地”的時候了。
黃萬波指出,上世紀80年代末,科學家引入DNA分析的分子生物學方法,令“非洲起源說”在考古學界取得了廣泛的認同。“非洲起源說”的核心是“夏娃”學說,該學說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現代人的共同祖先是非洲的“夏娃”。她在13萬年前走出非洲。她的後裔在3萬至5萬年前來到中國;二,“夏娃”的後裔取代了各地區的原有人群。
中國的古人類學在長江流域發現了一大批古人類遺蹟,其中包括200多萬年前的巫山人、建始人,17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115萬年前的藍田人,35萬年前的南京人,30萬年前的和縣人,10多萬年前的長陽智人等。時間跨度達200萬年,其間的化石證據並無間斷。
黃萬波稱,如果說夏娃的後裔曾到過中國,並取代了這裡原有的人群,那么,這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上肯定會留有“夏娃”的痕跡。但這一批化石上,只存在蒙古人種特徵的明顯延續,而看不到“夏娃”的痕跡。同時,“在非洲有一種手斧,從距今150萬年到距今幾萬年的遺址中都有,而且越來越規範化。如果‘夏娃’後裔進入了三峽,應該也會帶來這種手斧。可這裡不但沒有看到這些非洲現代人的文化痕跡,反而保留著大三峽人類200萬年來連續演化,一脈相承的文化系統痕跡。”
由此,黃萬波認為大三峽地區是中國人群的發祥地。三峽地區的特殊地理環境阻止了“夏娃後裔”的遷移。50萬年前,由於劇烈的造山運動和山水的侵蝕,這裡形成了山高峽窄、地勢險峻的峽谷特徵。黃萬波指出,“古人類很難越過如此險境,進入到這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