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縣窯

鞏縣窯

鞏縣窯,中華名窯,在今河南鞏縣,故名。燒瓷於隋、唐,隋代燒青瓷,唐代以燒白瓷為主,此外還燒三彩陶器,黑瓷、絞胎與茶葉末釉也有一定比例。

鞏縣窯介紹

 

鞏縣窯鞏縣窯
 在今河南鞏縣,故名。從已發現的窯址,可知始燒於代,燒青瓷;代有較大發,1957年經調查的有小黃冶、鐵匠爐村、白河鄉三處窯址。從已發現的窯址,可知始燒於隋代,燒青瓷;唐代有較大發展,以白瓷為主。李吉甫《元和郡縣誌》有"開元中河南貢白瓷"記載,西安唐大明宮遺址出土有鞏縣窯白瓷,證實此窯貢白瓷。據《國史補》、《元和郡縣圖志》和《新唐書·地理志》中所提到的河南盛產的白瓷和向長安進貢的白瓷,多產於此。器形有碗、盤、壺、瓶、罐、枕等,以盤碗為最多。白瓷碗的特點是侈口,有的口緣作四花瓣形,碗裡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條直棱,底足有淺圈足、圓餅狀實足和玉壁形足數種造形。盤類以直口,平底淺盤多見,裝飾與碗相同,口緣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成四條直棱。黑瓷有瓶、壺、碗、盤等器,瓶的胎體很白,平底輪鏇極其規整。修坯之精細,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很少看到。盤胎厚重,里施白釉,外施黑釉,唯口緣露胎,為鞏縣窯的特色。

三彩陶器

此外還燒三彩陶器,洛陽地區唐墓出土三彩陶器及雕塑不少是該窯所產;遺址出土素燒坯很多,可知三彩陶器是兩次燒成。所制絞胎多模仿漆器紋理特徵,黑釉、茶葉末釉也占一定比例,遺物有、碗、、壺等。

鞏縣窯特徵

鞏縣窯鞏縣窯
在今河南鞏縣,故名。燒瓷於隋、唐,隋代燒青瓷,唐代以燒白瓷為主,此外還燒三彩陶器,黑瓷、絞胎與茶葉末釉也有一定比例。其唐代產品特徵是:

(1)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膩,質量較好,黑瓷胎白釉黑。

(2) 器形有碗、盤、壺、瓶、罐、枕等,以盤碗為最多。白瓷碗的特點是侈口,有的口緣作四花瓣形,碗裡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條直棱,地足有淺圈足、圓餅狀實足和玉璧形足數種造型。盤類以直口、平底淺盤多見,裝飾與碗相同,口緣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成四條直棱。

(3) 黑瓷態體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盤的造型與白瓷盤相同,施釉亦是裏白外黑,但口沿不施釉露胎,為鞏縣窯的獨特製法。瓶類器物修坯精細,製作規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少見。

(4) 所制絞胎特徵多模仿漆器紋理。

(5) 器物裝燒墊具有三岔支具和長方形或圓珠形托珠,碗盤器內或足端一般留有3-4個墊具痕

瓷器之名窯(一)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伴隨著一件件的瓷器精品,它們的誕生地同樣充滿了神秘色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