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窯簡介
邛窯是始燒於南朝衰於宋朝,時間躊度約800年的中國古代陶瓷名窯。邛窯是我國著名民間瓷窯之一,也是我國古代青瓷的重要產地,邛窯出土的文物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由於邛窯是最早對陶瓷器進行彩繪裝飾的窯址,釉色豐富多彩、鮮艷奪目,被認為是我國彩繪瓷的發源地。邛窯湮沒了一千多年,它被人們重視是近百年的事。
邛窯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省境內,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綠斑和彩繪瓷為主。器物有各種盤、碗、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豐富的小瓷俑最為生動形象,以創造了陶瓷省油燈而聞名全國。 邛窯是位於成都平原的一個古代窯址群,它開始於東晉時期,盛於唐,衰於南宋,斷燒於元代,是我國著名的民間瓷窯之一,也是我國古代青瓷的重要產地。邛窯分布很廣,如邛崍什方堂、尖子山窯、成都市區的青羊宮窯、琉璃廠窯、都江堰的玉堂窯、彭州市的瓷峰窯、郫縣的大墳包窯等都被通稱為邛窯。特別是邛崍境內的什方堂等窯址面積最大、窯包最多、時間延續最長、器物流傳最廣、紋飾造型最美、出土文物也最為豐富,是邛窯陶瓷的代表。
第一,善於將雕塑藝術的手法運用到瓷器的造型上。縱觀邛窯瓷器,雕塑藝術品特別多,例如各類大小動物,胡商俑、武士俑、勞作俑、侍女俑、役仆俑等形象都用雕塑手法作出,就是一些實用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儲盛用具等雕塑藝術的作法也處處可見。另一個巨型三彩釉陶硯台,塑成一個伸頸昂首,瞪眼張嘴的大龜,四腿塑成獸蹄形,蓋用雕塑手法塑成隆起的龜背,再刻劃出背紋和裙邊,既實用又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有的執壺,口部以上塑一鼻孔上翻,鼓目張嘴的人頭,整齊的牙齒外露,似乎正在歌唱。有的器蓋塑成一個天真的兒童,光頭,昂首,兩眼上視,雙臂伸開,兩退上翻,腳交織在一起,天真活潑,很像現在的雜技表演。瓷枕也塑造成虎形,下為一個橢圓形底板,上塑的虎,咧嘴露齒,翻鼻鼓睛;作伏臥狀,背上的枕面四角圓潤,前部較小,後面較大,中間略微低下,虎的前額、眉眼、皮毛和枕面以褐綠彩點畫成彩斑裝飾。
第二,彩繪裝飾十分普遍,邛窯陶瓷有單色釉、如青釉、棕黃色釉、褐黑色釉,灰白色釉。由於泥料較粗,普遍含有細沙粒,胎面普遍施化妝土,用當地原料配出淺黃、深黃、棕黃、老綠、翠綠、孔雀藍、藏藍、紫黃、黑色等彩在瓷器上作畫,大多數是釉下彩。由於邛窯瓷器釉層稀薄,釉下彩或釉上彩不易分辨,但大多數是釉下彩。以大片圓形彩斑、聯珠、多層菱形、圓圈構成的圖案,有些和刻花、劃花、貼上、捏塑、模印等共同組成裝飾面。最突出的是彩畫。這些釉下彩繪,由於工匠有深厚的文化根底和書畫藝術的功力,以沒骨畫的技法,率然落筆,粗悍展開,畫出的花紋瀟灑豪放,韻味無窮。貼近生活的創造,四川自古以來崇尚讀書,學子們多貧寒清苦,邛窯創造出省油燈,陸遊說“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受到士大夫文人和廣大庶民百姓歡迎。這種創造為文化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條件。
邛窯與長沙窯、朗州窯的關係
長沙窯位於湖南長沙北郊30公里的石渚湖至銅官鎮一帶,故又名銅官窯,是唐代南方規
模巨大的青瓷窯場之一。長沙窯始於初唐,盛於中晚唐。其燒制出來的瓷器品種豐富,美觀精緻,實用性強。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繪彩色花紋,衝破唐以前單色青釉一統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條嶄新的發展之路。比較邛窯和長沙窯,除了使用的制瓷粘土和釉料由於分別來自兩地而各有區別外,無論是窯爐、窯具,還是施彩技術、裝飾方法、工藝流程,以及產品的種類、形態、色調,都毫無二朗州窯至,是實實在在的“一脈相承”。如果將兩窯的產品混放一起,很難將它們區分開來。較為明顯的差別是
邛窯精細彩繪中的褐彩具有明顯的釉下特徵,而且較為普遍。有專家把邛窯和長沙窯比作“姐妹窯”,這是有道理的。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湖南常德周新國先生
《武陵藏珍》提出唐代武陵有個“龍陽窯”。龍陽,即漢壽。因龍陽位於朗州,故取名“朗州窯”。朗州窯出現的“圓斑”裝飾,不僅見於長沙窯,而且更多地見於和類似四川邛窯。周先生指出朗州窯與邛窯的關係,應是“源”與“流”的關係。邛窯是“源”,朗州窯是“流”。
邛窯陶瓷備受推崇
解放後,文物部門徵集了一部分邛窯陶瓷器,並多次有規模地對部分邛窯遺址進行發掘,如1955年、1982年和1983年文物部門先後對青羊宮窯址進行了數次考古發掘,現該窯址已受到國家保護,成立了隋唐窯址文管所。近年來,隨著民間收藏熱升溫,一些收藏家也獲得了大量邛窯陶瓷器的實物資料,為傳世邛窯古陶瓷的研究、鑑定提供了詳實可靠的依據。 2001年4月,由中國科大、省文物管理局、邛崍市政府聯合發起的“中國邛窯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討會”在邛崍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考察了什方堂、固驛瓦窯山等古陶瓷遺址以及邛崍市文管所和邛窯古陶瓷博物館,他們萬分震驚並高度評價。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說:“唐代邛窯在製作以銅、鐵著色的多色彩瓷器方面有首創之功。”著名古陶瓷鑑定專家耿寶昌先生認為:“高低溫釉下彩、三彩更是‘邛窯’的代表作品,均較早燒製成功,其工藝傳播於江南諸名窯,而又以湖南長沙‘銅官窯’受其影響最深,因之兩窯產品頗為相似,成為姐妹藝術,堪與其周邊各窯媲美。”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校長朱清時先生更是一語道破邛窯的珍貴:“沉睡上千年,一醒驚天下”!
邛窯遺址
邛窯歷史悠久,在陶瓷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自南朝至兩宋,共經歷了八個多世紀,是目前已知的四川古陶瓷窯址中,燒造時間最長、產品最豐富、造型紋飾最美的名窯。在南朝即廣泛使用化妝土美化陶瓷;在隋代就獨樹一幟地創造了釉下彩繪;唐至五代以其釉下彩繪著稱於世,達到了它的歷史高峰;五代至兩宋,還創燒了有名的“省油燈”,大大擴展了瓷業生產範圍。
現存有13個窯堡,其中以十方堂邛窯遺址和固驛瓦窯山邛窯遺址最為著名。1983年四川省考古隊在十方堂邛窯遺址發掘,出土各種完殘器物10000餘件。出土器物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從產品到窯爐、窯具都有完整的實物,它對中國古陶瓷史的研究有著很重要的價值。1988年1月十方堂邛窯遺址由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0月,省考古隊對固驛瓦窯邛窯遺址進行正式發掘,清理出45.7米的龍窯1座,雖有一定損壞,但主要部分(火膛、爐身、煙道)是齊全的。在古陶考古中保存情況如此良好的窯爐還不多見。古陶學界一般都認為唐以前的窯爐沒有超出30米,而瓦窯山出土的龍窯竟長達40多米,這就使得古陶瓷學界的定論將予以修正。另外,在固驛窯出土的大批隋代陶瓷器中,還發現有聯珠紋釉下彩繪器3件,較《中國陶瓷史》認定的中國釉下彩生產最早的湖南長沙窯(中唐時期)早將近兩百年左右。據此考證,固驛窯是我國已發現的生產釉下彩瓷的最早窯堡。
瓷器之名窯(一)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伴隨著一件件的瓷器精品,它們的誕生地同樣充滿了神秘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