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窯

壽州窯

古壽州窯遺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內,包括管嘴汶、高窯、醫院住院部、松樹林、車小灣五個保護區。中心窯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總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1981年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壽州窯遺址和簡介

壽州窯,創燒於南朝陳,停燒於唐末,前後燒造約400餘年。器型主要有壺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築材料等。 興盛於隋唐,以首創黃釉瓷而著稱於世,名列唐朝各大窯口第五,存世350年,失傳1200年。
壽州窯是唐代七大瓷窯之一,陸羽《茶經》記載“(壽州)瓷黃色紫”,將壽州窯列為第五位。壽州窯以中原文化為主,兼含南北方文化,並具有地方特色。
我國六朝至唐朝著名瓷窯之一。1960年以後經多次調查發現,窯址主要分布在上窯鎮管家嘴、余家溝、上窯鎮醫院住院部、外窯村、馬家崗、泉山、三座窯以及鳳陽縣武店區的臨泉寺、上劉莊、大劉莊等。窯址分布地跨古壽、濠兩州,東西長約80公里,主要集中在高塘湖、窯河沿岸,壽州窯從南朝經隋於唐末,延續約350年。

壽州窯遺址
壽州窯遺址
壽州窯早期產品有罐、四系瓶、豆、盞等,多著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質較細。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帶綠,系用還原焰燒成,釉層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產品有碗、盤、杯、缽、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燒成,有蠟黃、鱔魚黃、黃綠釉等。釉下施泥質胎衣,釉層呈玻璃狀。 在馬家崗、余家溝發現唐代圓形窯爐,窯壁用磚砌或用窯棒砌成,直徑約3米,匣缽上下疊置,匣缽相互之間留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內裝一件或數件,皆仰燒。早期使用的窯具有圓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後,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釘支捧三角支托等。
壽州瓷窯的產品大致分為六期。以隋開皇三年(583年)例證,臨泉寺窯燒造的淡青灰釉產品屬第一期,時代約在南北朝陳至隋;以隋開皇六年為例,臨泉寺窯燒造的青綠釉產品,以及管嘴孜、上劉莊出土青釉器屬第二期,晚者屬第三期,時代約在隋。以地層疊壓關係推斷,大劉莊和余家溝瓷址出土的殘瓷器標本青釉屬第三期,黃釉器屬第四期和第五期,黑釉器屬第六期,時代約從初唐至唐末。
1985年市文物普查時對保存較好的窯址,劃分成五個保護區,即管嘴孜窯址、高窯窯址、柏樹林東小灣窯址、上窯醫院住院部窯址、余家溝窯址保護區。在每一個保護區周圍均落實了“四有”保護措施(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誌、有保護小組、有記錄檔案)。1986年,市人民政府在上窯鎮興建“壽州窯陶瓷博物館”,198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壽州窯,創燒於南朝,興盛於隋唐,以首創黃釉瓷而著稱於世,名列唐朝各大窯口第五,存世350年,失傳1200年。這是一段在千年塵埃中爍爍閃光的歷史.

壽州窯壽州窯
在今安徽省準南市,唐代壽州,故名壽州窯。始燒於隋代,盛於唐,終於唐晚期。在隋代時主要燒青瓷產品,有小口碟、四系瓶、高足盤等。唐代主要燒黃釉瓷和少量黑釉瓷,產品有、盞、注子玩具等。余家溝遺址出土物以碗為多,此外有注子和枕,器物多平底,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釉多黃色,與唐代陸羽《茶經》:“壽州瓷黃、茶色紫”的特徵吻合。

分布與年代

壽州窯分布區域比較廣。從目前發現的被確認為壽州窯遺址的積聚點有10處。地跨古壽、濠兩州,即今鳳陽縣和準南市等地,是一個從東至西長約80餘公里延綿不斷的大窯場。以淮南市上窯鎮的窯河、高塘湖沿岸約2公里的地帶上較為密集。
壽州窯延續的時間長,它創燒於南朝的陳,歷經隋、唐的繁榮期,唐末開始衰落,大約350年左右。隋及隋以前的早期窯址有地屬鳳陽縣的臨泉寺、大劉莊和上劉莊及淮南市上窯鎮的管家嘴地區。唐代窯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上窯鎮的馬家崗、高窯、上窯鎮醫院住院部、余家溝、東小灣、外窯及田家庵區的洞山、泉山一帶。

產品主要特徵

該窯是:隋代胎體堅實、厚重、胎色青灰。唐代胎體原色,胎色白中泛黃。釉色隋代青中帶黃綠,有玻璃光澤,常開有小紋片。唐代以黃色為主,釉面光潤透明,大多施用化裝土,有剝釉現象。另外還燒黑釉瓷,釉面光潤如漆,少數呈醬褐色,有粗細兩類產品,精細者胎為白色。
在裝飾技藝上,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在燒制方法上,都用托珠疊燒法。碗、盤器內留有支燒痕跡。

其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 隋代產品 1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 2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 3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蓮瓣紋、單弦紋、復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採用帶狀或團花狀。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2) 唐代產品 1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 2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

釉色

早期壽州窯產品以燒造青釉瓷器為主,到了唐代改燒黃釉瓷,由青釉改為黃釉形成了唐代壽州窯的時代風格。唐代壽州窯雖然以燒黃釉為主,但是到了唐代中晚期也兼燒黑釉和少量絳紅釉。壽州窯陶瓷器為高溫石灰釉,含氧化鈣量比較高,著色劑為氧化鐵,由於燒造採用還原、氧化和先還原後氧化等不同氣氛,使釉色形成青、黃、黑與絳紅四種。
早期青釉色不純淨,是由於釉層的薄厚不均,燒造技術的不穩定,窯膛氣溫不均勻,形成產品釉色的不均,青釉的色調呈現為青灰、青黃和青褐等。到了隋代由於燒造技術的提高,窯溫控制適中,釉色就比較勻淨,呈青色。淮南市博物館藏有隋代管家嘴窯址出土的為數眾多的青瓷片標本可以作為佐證。
唐代壽州窯改燒黃釉瓷後,技術上有所創新。精緻產品裝在匣缽中入窯燒造,從而避免了窯中高溫煙火對胎釉的直接薰染,使釉色純淨光亮,極大地提高了產品質量。壽州窯是較早使用匣缽的窯口之一。普通產品直接入窯疊燒,受到窯中高溫煙火的薰染和衝擊後,造成釉與胎的色澤不勻淨。釉色呈現出黃、蠟黃、鱔魚黃、黃綠、黃褐等不同幾種,往往在器物轉角積釉較厚的部位,呈現翠青色的窯變釉。
壽州窯在唐代中晚期,用還原焰燒成了黑釉和降紅釉。壽州窯的黑釉產品有些燒造得十分成功。淮南市博物館收藏的壽州窯黑釉瓷注、黑釉盂口膽式瓷瓶及黑釉瓷枕等,不僅造型美觀凝重端莊,而且釉色純淨均勻,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確認為一、二級藏品。黑釉盂口膽式瓷瓶還是首次發現的壽州窯新品種,堪稱壽州窯黑釉瓷器的代表之作。
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壽州窯絳紅釉的發現。絳紅釉色彩較灰暗,紅色不夠鮮明,並有大小不等黑色或褐色的斑點。壽州窯絳紅釉的出土,是一千多年來的首次發現,顯示了壽州窯匠師們的高超技藝和創新精神,它是壽州窯匠師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認識了色元素在高溫中化學變化的性能,即改變窯火的氣氛,釉色也可隨之轉變再引起第二次化學變化,獲得新的釉色。絳紅釉就是採用二種以上的不同氣氛一次燒成的結果。
唐代壽州窯的絳紅釉,非常類似後世宋代定窯名貴的“紫定”,而且它比“紫定”的出現要早二百多年。。令人十分遺憾的是壽州窯這一新的釉色品種未能得到普遍的套用,因壽州窯的衰落而被淹沒。唐代壽州窯的絳紅釉與宋代定窯的“紫定”是否存在什麼聯繫,還有待新材料的不斷發現和深層次的研究。

胎質

壽州窯瓷器的胎體總的來說胎坯較厚重,質粗,堅硬,少有光澤,擊之清脆有聲,吸水率低,耐火度為1200℃。但早期青釉產品的胎體比唐代中晚期的黃釉、黑釉產品的胎體要細。如隋時管家嘴的青瓷胎質較細膩,玻化程度較細,凝結度也高,有光澤,呈青灰色。中晚期黃釉和黑釉器的瓷胎顯得粗澀,呈淡紅或黃紅色,胎泥一般未經淘洗,含有少量的白色或鐵黑色砂粒,形成大小不等的氣泡。正因為壽州窯器物的胎土未經淘洗,比較粗糙,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匠師們在器物的胎胚上先施一層瓷衣——一種質地白膩的白色瓷土,謂之“化妝土”,再在瓷衣上施釉料,使表面光潔,增加器物的美感,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壽州窯是較早使用“化妝土”的窯口。
壽州窯胎胚的原料是就地取材。附近的山區盛產粘土(瓷土)礦。這種粘土當地俗稱“老土”、“坩子土”、“拌子泥”,有黃、灰白,棕色,土狀,可塑性強,燒結後為黃白色,耐1200℃的高溫。至今上窯鎮缸廠還在採用。

種類

壽州窯產品的種類,一般說來,早期生產的陶瓷器物種類偏少,到了唐代壽州窯的繁榮時期,種類逐漸增多。早期生產的主要器物有碗、盞、高足盤、罐、壺、瓶等。造型端莊凝重。壺多淺盤口,頸肩部多飾有凸弦。壺、罐往往都有系。碗、盞為平足,敞口直唇。早期壽州窯儘管器型種類比較少,但是在造型上卻極富於變化,如壺有四系、六系,罐有四系、八系。龍柄壺有單身、雙身兩種,碗、盞、高足盤等口、腹、底部都有不同的變化,給人以線條流暢、造型優美的印象,顯示出壽州窯匠師們高超的工藝技術。早期壽州窯瓷器繼承了當時我國北方青瓷的風格,同時在器物種類上又生產當時南方普遍的盤口壺、四系罐等器物,吸取了當時南方青瓷的一些特色。地處我國南北分界線淮河之濱的壽州窯融合了我國南北方青瓷造型的特點,形成了過渡地帶早期壽州窯器物造型鮮明的地方特色。
唐代壽州窯在原來的基礎上,生產規模、產品種類、數量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時期壽州窯的產品十分豐富,有碗、盞、豆、盤、罐、壺、注子、缽、杯、水盂、瓶、枕、磚、碾輪、紡輪、玩具等十餘種,基本上是當時人民民眾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生產與生活用品。

瓷器之名窯(一)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伴隨著一件件的瓷器精品,它們的誕生地同樣充滿了神秘色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