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義

文獻記載元代戧金匠彭均寶在山西霍州燒制仿定瓷器,名彭窯,也稱“霍窯”。在今山西霍縣,創燒於金而盛於元,結束於清代,以燒白瓷為主。
產品
產品有仿定窯折腰盤、盞托、洗、高足杯、蓋罐等,口沿極薄,製作規整。胎體白而細膩,但不緻密。釉色潔白。裝飾僅見少量印花,大多光素無紋。見有折腰盤內印六條直線紋的。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內無釉,足內鏇痕明顯。金代盤碗挖足較深,器內刮釉一圈(即“澀圈”)。元代產品挖足較淺。裝燒方法採用支釘疊燒,碗盤器內及器足一般留有5個小支釘痕,與定窯不同。定窯白釉有淚痕特點,霍窯沒有。元代還燒白地黑花品種,胎色灰黃,胎質較松,產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明清兩代繪花卉的較多,也有少量書寫文字的。
其器體薄尚素,土脈細白續膩,與定窯白瓷相似,但比青口欠滋潤,極脆,時稱“新定窯”或“霍器”。
瓷器之名窯(一)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伴隨著一件件的瓷器精品,它們的誕生地同樣充滿了神秘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