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科寺
亦稱“和科寺”,藏語稱“霍科講修興旺洲”。位於縣東南部,在今黃河鄉的白瑪納地方,距縣城139公里處。據傳100 多年前(清同治年間),霍科部落第一代頭人霍爾強吉時期, 已有僧人在部落內從事宗教活動,到第四代頭人朗肉洛時期,僧侶增至30多人,有牛毛帳房1頂,作為念經的經堂。1927年,今四川省德格地區佐欽寺活佛圖旦卻智來霍科部落念經,由他正式建為寧瑪旅帳房寺。此後不斷發展,並在白瑪納(亦稱白瑪曲都乎)建土房定居,常住寺院僧侶60餘人。1952年把8頂大帳房並為經堂,可容納300人念經,有土房昂欠4座和僧舍近100間。寺主為喇嘛旦桑,活佛有玉朱古、尕欽朱古等,設有僧官1人(名久才),常住僧侶多達92人。至1958年僧侶又增至177人,活佛有旦增、白玉、尕欽、吾義、維拉等5人(其中住寺活佛3人,喇嘛5人,僧侶120人),設有僧官及事務管家各1人)寺院有帳房36頂,牛60多頭。該寺1958年後關閉, 1981年批准恢復,現重修大經堂1座25間,禪修院1座9間,轉經房2座4間,昂欠1座15間,僧舍30座84間,總計房屋 127間,現修寺院背依山崗,西臨大灘,規模盛於從前。信奉此寺的主要有今黃河、黑河、扎陵猢諸鄉和縣國營牧場的牧民民眾。寺院房舍計9座89間,形成居民點,定居者近40戶。現存僧侶55人,其中40人常住寺院(內完德6人,活佛1人,名尕尖青卻合,堪布1人),由久才任寺管會主任。主要宗教活動有歷正月為期一月的“賽木冷”誦經會和七、八月間為期 45天的“坐夏”。傳說該寺初建後,突出一泉,四季不竭,民眾視若“神水”,在果洛、玉樹、四川德格等地藏族民眾中很有影響。寺內藏有合金鑄像30尊,其中一尊菩薩像高7寸,寬4寸,從印度請到霍科寺,傳為吐蕾達磨贊普時期的遺物,信仰者視為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