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崇明寺](/img/b/2ec/nBnauM3XzYjN5kzMwcDOwYjNwUTM4QjN0IjMzQTNwAzMxAzL3g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修武縣五里源鄉五里源村的崇明寺,自古以來即為本縣名剎,不惟其建寺之早,始建於北齊年間;地位之高,為北齊時高僧稠禪師所首創,與山陽城的藏梅寺同為百家岩寺的下院;更因其風景之美,道光《修武縣誌》載其“頗具花木竹柏之勝”,天下名泉馬坊泉由北南流環繞寺側,其所在的五里源一帶為古代名水吳澤陂的核心區域,這裡稻塍相連,水竹明秀,號為“豫北小江南”,歷代文人雅士到此後無不流連忘返,多有詩文碑刻以記其游其情。但惜其堙沒已久,六十年代即已被鄉醫生院所取代,以致於家住寺東南不足300米,幼時常到這裡玩耍的我竟不知此處為一古代寺廟。只是這些年因工作關係,才知崇明寺的所在。五一期間,回老家時順便重訪崇明寺,所見所聞不僅印證了舊志的記載,而且竟有意外發現。
歷史與今天
![崇明寺](/img/f/094/nBnauM3X3MzMwAzNycDOwYjNwUTM4QjN0IjMzQTNwAzMxAzL3g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崇明寺建成後,因其位於縣城和百家岩正中,且是縣城去百家岩的必經之處,因此無論善男信女還是文人騷客,慕名前往百家岩的,無不先到崇明寺或先禮佛,或作小憩,又因這裡風景絕佳,由此崇明寺之名大噪,遂成一處名剎兼名勝。張琬碑稱其“負太行而揖嵩少,東連乎蘇門、百泉之幽勝,西接乎濟水、盤谷之清雅,風氣淳淑,民物繁伙,加以水竹之明秀,村落之旁午,稻塍蔬圃,雞犬相聞,故高人勝士聯鏕並駕,游詠不乏,盛境振名於懷衛”,贊其為“實中土之傑區,空門之福地”,而何瑭碑則記其“北負太行,東連百泉,西去海蟾宮裡許,宮之前有泉湧出,下流寺側,蓋寧城之勝地也”。
崇明寺代有修葺,有明確記載的有:至正年間,住持僧因資、因全重修。因資俗姓霍氏,河內人,出家於河內天聖院;因全,俗姓師氏,清華人,為因資師弟,因資圓寂後繼任本寺住持。此次重修,由當時的翰林文字同知兼國史院編修官奉議大夫禮部郎中張琬為之作記。明代成化年間,僧官祥俊及其弟子妙淳、妙慶重修,由當時的河南按察使楊徽為之作記;嘉靖二年(1523年),由當地耆老杭鑒及其子杭彪州捐銀一百兩及當地信士共同資助,本寺住持廣堅、清應等主持重修,歷時兩年半,於嘉靖四年十月完工,重建雷音殿五間、伽藍殿三間、東西方丈六間。此次重修,由當時的禮部右侍郎何瑭為之作記。另據道光《修武縣誌·寺觀附》記載,百家岩寺曾一度傾廢,其僧眾皆居於五里源之崇明寺,由此可見當時崇明寺規模之盛。但至道光年間,雖然該寺頗具“花木竹柏之勝”,但已牆垣頹敗,寺僧寥落無存。其後有無重修,不得而知。2001年,五里源村有心之士根據當地老年人的回憶,繪製了民國時期的崇明寺示意圖,閱圖可知,當年的崇明寺有山門一間,東西廊廡各五間,中佛殿三間,大佛殿五間,中佛殿東南有鐘樓一座,大佛殿東側有觀音殿一間,觀音殿還有地下室,另有東西配殿各五間,最後為僧房十一間。當地百姓傳說,廟中大殿樑上雖然長年無人打掃,卻從無積塵,也無本寺一奇。
據現在主持募修的五里源信徒郝小具說,此寺在日偽時期被徹底拆除,用於修建本村炮樓和碉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五里源公社在原崇明寺的廢址上興建了公社衛生院,原來寺院的碑刻也散落各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當地善男信女開始籌劃重建崇明寺。九十年代後期,信眾集資購買了鄉衛生院後院作為安神之所,原碑刻文物也逐漸被找回,其中就有著名的唐代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和北宋魯遷之詩碣。
歷史記載
![崇明寺](/img/5/a9d/nBnauM3X2czM1MTM1cDOwYjNwUTM4QjN0IjMzQTNwAzMxAzL3g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心情稍寬難如舊,勝跡依然日日新。鶴怨猿驚嗟往事,再來山色似迎人。元符戊寅春崇明寺魯千之。延昌寺僧賜紫僧道準立石。當年匹馬度荒村,青眼相逢是此君。重到故鄉歸興動,一竿風月以何人。宣和辛丑初春京畿提型劉師忠題。珎重東平入鳳城,錦箋雙羽蹙南征。馬蹄不懼攔關雪,一駕須騎萬里逞。狀元李士祥。
魯千之,北宋時詩人,文獻中存詩僅此一首。元符為宋哲宗年號,元符戊寅即元符元年(1098年)。雖然立石落款不是本地之人,為陝西銅川延昌寺的賜紫僧(賜紫即朝廷對得道或有德高僧的一種嘉獎恩寵)道準,但又有“崇明寺魯千之”之名,因此為魯千之特地來游此寺而作。道準或是陪同,或是此寺的掛單僧人,或是受派而來的本寺的住持,似乎後者的可能性更大。另百家岩的崇寧四年(1105年)《百家岩寺僧智深經幢銘》有智深弟子道英之名,年代、名號與道準相近,兩人應是同時代同輩分的僧人。此碣為草書,筆力遒勁,且最後題名“魯”字之下“千之”二字相連綴,如花押狀,頗能令人臨摹玩賞。
劉詩忠的落款時間為宣和辛丑初春,宣和為宋徽宗年號,宣和辛丑即宣和三年(1121年),晚於魯詩16年。劉師忠的官職為京畿提刑,提刑即提點刑獄公事,設於各路,主管所屬各州的司法、刑獄和監察,兼管農桑,其官署稱“憲司”。除各路外,北宋在京畿地區設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掌京畿地區縣鎮刑獄、治安、場務(考場)、河渠。仔細體味該詩,據其“重到故鄉歸興動”之句,劉師忠或為五里源一帶或本縣之人,但史志不載,只能存疑。此詩也有風致,但惜書法一般。
從魯詩和劉詩來看,可知五里源崇明寺在宋時已是一地名勝。另外,宋代石刻除二人詩碣外,舊志還記有《崇明寺大佛殿功德記》,但又雲當時已經佚失,只有錢大昕的《天一閣碑目》記載,此碑為元符庚辰(即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李潛撰書。
最後一詩,雖然署名為狀元李士祥,但既無時間也無籍貫,上網收搜一無所獲,實為憾事。又據其“馬蹄不懼攔關雪,一駕須騎萬里逞”,倒很符合狀元及第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心態。此詩縣誌不載,則推測李士祥為道光之後的清末之人。此為我此次重訪崇明寺的意外收穫。
魯詩石刻幾乎占去石碣一半,劉詩和李詩合占一半,後二詩皆為楷書,字型也明顯小於魯詩。
此外,道光《修武縣誌》載有明末本縣人王賓王的《讀書崇明寺》,其詩云:“梵宮綠蔭圍,境靜客來稀。怪石侵枯樹,春禽噪夕暉。開窗趣翠入,卷幔放雲飛。到寺才三日,翛然與世違。”王賓王,字太之,號句湖,生性孝友敦睦,購書萬卷,著有《浮園集》、《句湖集》、《水明樓集》等詩文集,舊志另外儲存有其所撰的民間故事《異鳥記》,中崇禎己卯科(1639年)副榜,為本縣名士。
總之,修武縣崇明寺雖堙沒已久,但其在歷史上的“中州傑區、空門福地”的地位昭然史志,最珍貴的唐代《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和宋代詩碣基本保存完好,另有多處明清碑刻和造型獨特的蓮花盆香爐,且其西臨通往雲台山的雲台大道,北接馬坊泉和海蟾宮,東北鄰李固濁鹿城和古漢山漢獻帝禪陵,而其本身風景幽致,足以與以上諸名勝古蹟連成一體,成為雲台旅遊線路的重要一處人文景觀。雖然目前囿於資金尚未開發,但隨著焦作市和修武縣對人文旅遊重視力度的加大,崇明寺所閃爍的歷史之光必為世人所嘆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