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黃芽

霍山黃芽

霍山黃芽產於安徽省霍山縣,屬於黃茶,為中國名茶之一。該茶外形條直微展,勻齊成朵、形似雀舌、嫩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濃厚回甘,湯色黃綠清澈明亮,葉底嫩黃明亮。唐朝李肇《國史補》把黃芽列為14品目貢品名茶之一。自唐至清,霍山黃芽歷代都被列為貢茶。據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檢測顯示,霍山黃芽的香氣成分共有46種之多,同時還富含胺基酸、茶多酚、咖啡等生化成分,具有降脂減肥、護齒明目、改善腸胃、增強免疫力等功效。2006年4月,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霍山黃芽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09年霍山黃芽茶在第十六屆上海國際茶文化節名茶評比中獲金獎。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歷史淵源

霍山黃芽霍山黃芽

霍山黃芽自明代列為貢品。六安州志載:明時六安貢茶制定於未分霍山縣之前原額茶二百袋,霍山辦茶一百七十五袋。霍山縣誌載明人曹琥"注黃芽茶疏"中說:臣查得本府額貢茶歲不過二十斤,祖宗以來聖賢相承不聞以為不足……寧府正德十年之貢(1515年)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細茶六千斤,不知實貢朝廷幾何……芽茶一斤,賣銀一兩,猶恐不得。

隆四十一本(6-2)《霍山縣誌》貢茶產地載:六安茶六安與霍山所並產也其以六安名者當霍未建縣已有貢額從其朔也。《天啟志》謂以六安寨得名以似鑿(寨本名六萬,訛稱六安)。顧霍邑山多繞確六地既廣且饒(產茶實浮於霍而貢額州不縣之什二)……產茶之地惟東山最早,而東山皆屬州境,每年大府薦新及本縣貢品,率皆州民於雨前,赴縣售賣;霍產悉出西南,遲在雨後,幫不及入貢,則茶之專名六安,亦紀實也。今為詳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較可睹矣。東山……貢茶歲居其八九(東山25處屬縣境的有磨子潭、與兒街、但家廟、單龍寺、東西溪等21處)。又據《霍山縣誌》載:“光緒年間,以南鄉霧迷尖(即烏米尖),掛龍尖二山所產為一邑最採制既精,價亦倍於各鄉。”

唐代

霍山黃芽在唐朝即負盛名,明代被列為貢品,清朝更定為內用,清末民初作為貢茶忽然絕跡。霍山產茶歷史悠久、據古籍測之當始於秦漢,如華佗《食論》中有:“苦荼久食、益思意”。“華佗(?~208)三國譙人,譙即今亳縣、距霍山不遠、可證。但尚未見到確切的文字記載 ,最早見諸文字的當推陸羽《茶經·八之出》(書成於758年左右):“淮南以光州上,義陽 郡 ,舒州次(原注盛唐縣生霍山者與衡山同也)稍後李肇《唐國史補》(書成於806~858年為翰林 學士時作):“風俗貴茶,茶之名品亦眾……壽州有霍山黃芽。”此時方見霍山黃芽的名號。蓋霍山初曰盛唐縣屬壽州,後改霍山、劃歸六安,故所謂壽州黃芽實乃產自霍山。又據《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楊億等撰、書成於1005年)“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二月詔壽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內之茶園。”可見當時霍山茶園之多、地位之重。

唐時茶葉雖然餅茶、散茶與末茶並存,甚至還有炒青的出現,如劉禹錫(772-843年)的《西 山蘭若試茶歌》:“自傍芳叢摘鷹咀,斯須炒來滿室香。”但這僅是極少數或偶爾為之,仍 是以餅茶為主的。霍山黃芽當亦系此種蒸青餅茶。楊華的《膳夫經手錄》(書成於858年)中 有:“壽州霍山小團”之語可證。餅茶又叫團茶、片茶。據唐《食貨志》:“貞元(785-804 年)江淮茶為大模一斤到五十兩”,所謂“霍山小團”當系指此斤把重的小餅茶。餅茶製法 、陸羽《茶經》記述是:“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乾矣。” 霍山黃芽之製法當亦如是。

宋代

宋朝制茶改搗為碾,並向小巧精緻發展,反受其局限,加之“失茶真味”,故逐漸改餅為散並終為散茶所替代。元人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書成於1310年)中說:茗有片有散、片即龍 團舊法,散則不蒸而乾之如今之茶。始知南渡以後茶漸以不蒸為貴矣。”其同時人王楨在《 農書》(書成於1313年)上始有:“鮮葉微蒸放筐箔上攤晾,然後乘濕用手揉捻,最後入焙烘 乾”的記載。據此可知中國綠茶制茶工藝在元朝已基本形成,而此時霍山黃芽在製法上當亦系如此。

明代

明朝是中國制茶工藝全面發展繼往開來的光輝時代。元朝貢茶仍為團茶,飲茶仍為烹飲。到了明朝“殺青”就改蒸為炒(粗茶蒸、嫩茶炒),飲茶亦由烹改為沖泡(點)末茶產量也大減, (末茶在今天我縣,山區仍未絕跡),從而形成散茶獨盛的局面。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命罷貢龍團鳳餅改為制芽茶以進。明人許次紓在其《茶疏》(書成於1597年)中說:“炒茶:生葉初摘香氣未透,必借火力以發其香。然性不耐勞,炒不宜久。多取入鐺則手力不勻,久 於鐺中過熟則香氣散矣,甚至枯焦不堪烹點。炒茶之器最忌新鐵,鐵腥一入不復有香。尤忌脂膩害甚於鐵。……炒茶樹枝不可乾葉,乾則火力猛熾,葉則易燃易滅。鐺必磨瑩、鏇摘鏇炒。一鐺之內僅容四兩。先用文火焙軟,次用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炒轉以半熟為度。微俟香發,是其侯矣。急用小扇之被籠,純棉大紙襯底烘焙。積多候冷,入瓶收藏。人力若多 、數鐺數籠。人力若少僅一鐺、二鐺、亦須四五竹籠,蓋炒速而焙遲。燥濕不可相混,混則 大減香力。一葉稍焦全鐺無用。然雖忌猛,尤嫌鐺冷則枝葉不柔。以意訊息、最難最難”。這裡描述的制茶方法與我們今天綠茶的製法何其相似。同書中他對霍山茶的製法亦有專門記 載,則是:“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實產霍山縣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陝人皆用之,南方謂其能消垢膩 ,去積滯亦甚寶愛。顧彼山中不善製法,就於食鐺火薪焙炒,未及出釜業已枯焦,詎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笥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斗。”其同時人屠隆在《茶箋》上(書成於1577年)說:“六安茶品亦精,入藥最效。但不善炒,不能發香而味苦 ,茶之本質實佳。”這裡記述的製法與今天霍山黃大茶製法基本相同。特別提到綠枝、紫筍 輒就萎黃這當是霍山黃芽(黃小茶)製法濫觴。這也正是黃茶與綠茶製法上的區別所在——“ 渥黃”過程(黃小茶的攤黃、黃大茶的渥悶)。

清代

到了清王朝,所謂康、雍、乾百年盛世,農民得到較長時期的休養生息。特別是資本主義的萌芽商業的繁榮,使茶葉生產得到了較快地發展。因為茶葉比其他農產品更富有商品性。但芽茶仍屬貢品,霍山黃芽更被定為內用。據《清會典》(書成於1690年、阿世坦等撰);載:“順治七年(1650年)禮部照會:產茶各省布政司每年穀雨後十天起解(貢茶)轉送該衙門供用。各有定數具列於後…江南省六安州霍山縣芽茶仍另委官起解。於進到時會同光祿寺〖ZZ( 〗交送內務府以供內用〖ZZ)〗,並定額數為:“廬州府六安州霍山縣三百斤(原註:實解三 百六十袋,每袋一斤十二兩,共芽茶六百三十斤)。又據姚范《援鶉堂筆記》(書成於18世紀 60年代):“六安茶產自霍山。第一蕊尖、無汁。第二貢尖、即皇尖,皇尖只取一旗一槍。第三曰客尖。第四曰細連枝。第五曰百條。……六安茶以穀雨前為上品,立夏後則無毛而生 骨。其產地周回八百里,可用者僅六處。仙人沖、黃溪澗、烏梅尖、佛寺嶺〖KG-*3][H T5,6]蒙〖HT5〗潼灣共五處、脫一。其不佳者沿口東、西石筍、次則管駕渡、舞旗河、野雞 嶺、石盆、傅埠園。”這段文字對霍山黃芽的產地、採摘時間、標準和質量關係清楚道出。明清時黃芽僅取一芽一葉曰貢尖、皇尖;一芽二葉曰客尖;一芽三葉的細連枝則屬黃芽(黃 小茶)之次者。黃小茶有白毫。有枝有梗的則為黃大茶矣。

歷史的重複如同當年龍團餅茶一樣,明清之際綠茶大量的興起(特別應該說這是在我們霍山 ,因為綠茶在全國來說比黃茶早,比黃茶廣)並逐漸取代了黃小茶。民國以後貢茶隨著末代皇帝垮台而被取消。據徐柯《可言》(書成於1924年)卷十二上載:“六安茶之通行者曰毛尖 ,亦有旗槍之名,與龍井同。”這裡指定是綠小茶。可見民國時黃芽已瀕絕跡。解放後在黨和政府大力扶持下,我縣茶葉生產發展很快。為了發掘歷史名茶,恢復黃芽生產 ,曾組織專人深入茶區調查。在技術人員、老茶工、老茶農的共同研究針對“黃”字與“芽 ”字上反覆揣摩,終於在一九七三年第2次試製出“霍山黃芽”並送交廣交會展銷,及時投放市場頗受好評。85年獲省優,90年獲部優。年產量在3萬~35萬公斤左右。新的“霍山黃芽”採制要求極嚴,有“一要雨前采、二要芽頭齊,三要槲炭火、四要炒烘功”之說。質量要求條索緊湊,體態勻稱,芽頭壯實。峰毫顯露,有獨特的甜和清爽的“熟板栗香”。要達到外觀 金黃、湯色黃綠、葉底嫩黃的“三黃”。形成上述優良品質和原因除要求茶芽具有優良的內 質因素外,在加工工藝上對“渥悶”—黃小茶的“攤黃”,黃大茶的“堆悶”—過程要掌握 恰到好處。雖然“渥悶”對茶葉機理作用及變化情況尚未完全弄清。但國內外專家認定 :“渥悶”不是通過化學作用,而是在“濕熱”作用下破壞酶的活性,促進葉內化學變化, 使酯型兒茶素自動氧化和異構化。裂解作用改變了多酚類化合物的原來的苦澀味。從而形成 黃茶特有的金黃色和較綠茶醇和獨特滋味。

推介會推介會

由於黃小茶採制技藝難度較大,不能象黃大茶那樣普及和暢銷不衰。故清王朝除貢奉朝廷的黃芽外,我縣綠茶生產有很大發展,有梅花片、蘭花頭、松蘿春、銀針、雀舌 等名茶。民國以後黃芽瀕絕。當時霍山黃芽的產地也似乎不 是今天的大化坪金字山。因之我們恢復黃芽生產應主要著眼於“黃”字與“芽”字上狠下功 夫。要突出名茶的特點來。應選擇自然條件優越的劃片生產,嚴格掌握茶芽嫩度,保證茶芽具有優良內質,採制工藝要定型,逐步走向工藝數據化,產品規範化。要達到“三黃”的要 求和其獨有的“熟板栗香”與甜和清爽的滋味來。霍山黃芽-中國名茶――霍山黃芽推介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國名茶――霍山黃芽2008北京推介會於4月27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霍山黃芽是久負盛名的歷史名茶,為了提高霍山黃芽的知名度,擴大市場占有率,做大做強支柱產業,霍山縣委、縣政府跨出山門,走向市場,把名茶推向都市。這次活動邀請了有關領導、中直部分單位、近30家在京茶葉企業、60餘家新聞媒體參加。霍山縣委書記束學龍、縣長陳俊率四個班子的領導、縣直單位、產茶鄉鎮和企業負責人參加了這次推介會。

霍山自古產名茶,有據可考的種茶歷史已有2000年,清光緒《霍山縣誌》記載:“霍山黃芽之名已肇於西漢”。史載“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在陸羽《茶經》、李肇《國史補》中均有記載,可見霍山茶葉歷史悠久。

霍山自然環境優越,屬北亞熱帶溫濕氣候,境內群峰競秀,竹茂林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茶樹生長,所產霍山黃芽,滋味濃郁,清香持久,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霍山茶葉基礎良好,全縣11.5萬畝茶園,年產乾茶4500餘噸,產值1.5億元。全縣90%農戶擁有茶園,10萬多人從事茶葉的生產、加工和行銷,銷售網路已遍布北京、上海、江蘇、山東、安徽等地,銷售行情呈上漲趨勢。

霍山茶葉品質優良,由於自然環境的優越和經營管理的精細到位,霍山茶葉已有近10萬畝通過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認證,2008年可望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基地縣的驗收。喝霍山茶葉就是喝放心茶葉,就是喝健康飲品。

2008年春,為促進茶葉產業的發展,霍山縣委、縣政府又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茶葉產業建設的意見》、《加強霍山黃芽茶質量保護的意見》,這些政策的出台將有力地促進霍山茶葉、霍山黃芽的健康發展。

史書記載

清乾隆四十一年《霍山縣誌·物產志》

茶,本山貨屬以茶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銀針(僅取枝頂一槍),次曰雀舌(取枝頂二葉之微 展者),又次曰梅花片(擇最嫩葉為之)、曰蘭花頭(取枝頂三五葉為之),曰松蘿(仿徽茗之法 ,但徽制葉,霍制全葉)。皆由人工摘制,俱以雨前為貴。其任枝幹之天然而製成者最上,曰毛尖,有貢尖、蕊尖、雨前尖、雨後尖、東山尖、西山尖等名(西山尖多出雨後,枝幹長大,而味勝東山之雨前)。次曰連枝,有白連、泉城紅、泉城綠、綠連、黑連數種,皆以老嫩分等次也。至茶 既老而不勝細摘,則並其宿葉捋而雉之曰翻柯 ,皆為頭茶。至五月初,復茁新莖,其葉較頭茶大而肥厚,味稍近澀。價不及頭茶連枝之半,是為子茶。

——清乾隆四十一年《霍山縣誌·物產志》

《史記記載》

《史記》稱: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六霍舊壽春故也。一曰仙芽,又稱壽州霍山黃芽。六安州小峴春,皆茶之極品,明朝始入貢。自弘治七年分設霍山縣,州縣縣貢,縣戶採辦者例應匯州總進。

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物產》

貨之屬,茶為第一。茶山環境皆有,大抵山高多霧,所產必佳,以其得天地清淑之氣,懸岩石罅偶得數株,不待人工培植,尤清馨絕倫,故南鄉之霧迷尖、掛龍尖二山左右,所產為一 邑最,採制既精,價亦倍於各鄉。茶商就地收買,倩女工檢提分配花色,裝以大簍,運至蘇州。蘇商薰以珠蘭、茉莉,轉由內洋至營口,分銷東三省一帶。近亦有與徽產出外洋者。次則東北鄉與西南近城一帶,多北運至亳州及周家口,半薰茉莉,轉售京都、山西、山東,而西鄉自土地嶺以西,迤邐而南,茶葉厚,微苦,枝桿粗大,采焙不精,皆青齊茶商於大化坪 、五溪河收買,運銷山東一路。諸佛庵以北數保,則由土人運潮枝至州境之流波石童,西商收買,自行焙制,運銷山西、外蒙古等處。極西之九五保,所出極微,味制具遜,多為鄂人收買。至前志所載諸名目花:如銀針、雀舌,則茶始萌芽者; 梅花片、蘭花頭、松羅春則茶初放葉者;統名之為小茶,價既數倍,采以維艱,故惟近城及 柳林河、諸佛庵數處有之,運銷京都為多。氣候則東南稍暖,穀雨前即可採摘,故有雨前、 毛尖之名。西山谷雨後,始能開山,間數日,採摘一次,須二旬始畢。故有頭道、二道、三 道、四道之分。最後,並宿葉而擷雉之,曰翻 柯老茶,為民間常用。春茶既畢,五六月復生 新苗,謂之子茶。其乾扁而味微澀,價亦半減。然愛惜茶株者,恆蓄不採,取次春茶必茂盛。

又一種名苦丁茶,雖名為茶,實則木本,枝葉似茶而大,有二種:一葉小上有刺;一葉大而 圓,皆天然自生深山岩石間,無子種,與茶同時採制,味苦,其性極涼,可入藥,極難長成。

《博物志》

飲真茶者,令人少眠。

《潘志》

六安茶,六與霍所並產也,以六安名者,當霍未建縣,已有貢額,從其朔也。《天啟志》謂以六安寨得名似鑿(寨本名六萬,訛稱六安)。顧霍山多磽确,六地既廣且饒,產茶實浮於霍,而貢額不及什二。考州志有州茶黑、縣茶黃之說,恐亦傅會。惟產茶之地,東山最早,而東山皆屬州境,每年大府薦新及本縣貢品,率皆州民於雨前赴縣售賣;霍產悉西南,遲在雨後,故不及入貢,則茶之專名六安,亦紀實也。

《吳志》

土人不辨茶味,唯燕、齊、豫、楚需此日用。每隔歲,經千里挾資而來,投行預質。牙獪負諸賈子母,每刻削茶戶以償之:銀則熔改低色;秤則任意輕重;價則隨日低昂,且多取樣茶。茶戶莫能與較;雖迭經告誡,申詳各憲,嚴飭鄉保稽查,茶戶稍潔實惠,然弊 端猶未能盡除也。按茶之為利雖厚,工則最勤苦:日採摘,夜炒焙,恆兼旬不得安枕。人力不足,又須厚雇客工,茶值稍昂,猶可相償。軍興後,厘捐日益浮費繁多。商人成本既重,則轉而抑減民值。行戶漸增,竟有匯緣茶商,預計價值把持行市者。黠販收買,則又攙老葉加水潮,茶商得以藉口,故茶價愈趨愈下。光緒以來,每斤銀不過錢余,賤時才七八分,以是民用益絀。近徽郡仿外洋以機器烘焙,制精工省,頗獲其利。本邑紳商,如能集股,設公司,精其製造,則利權操之於我,諸弊不禁自除矣。西人亦云:霍茶香味較勝徽產。

《霍山縣誌》

霍山黃芽霍山黃芽

六安州歲貢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

十二兩。自明弘治七年分設霍山縣後,隨定額分辦,州辦茶二十五袋,縣辦茶一百七十五袋……

國朝因之,至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增辦一百袋,州承辦三十七袋,計六十四斤十二兩,縣承辦 二百六十三袋,計四百六十斤四兩。每年州備價發縣代買一色芽茶……

本縣農戶揀雨前極品,新芽一槍一旗,依法擇制,以黃絹為袋封貯,共四箱,用龍旗龍袱恭進。康熙四十七年,貢茶一千二百袋,雍正七年增辦一百袋。乾隆元年貢茶七百二十袋。

——清乾隆十四年《霍山縣誌·茶考)

今天下產茶處不下數百,致貢者僅十餘處,而明朝上供專用六安,其餘悉以市焉。每歲上供 ,霍多至三百六十封,又有副封以補其乏。州額不及什二,是霍倍其力,而六享其成。

——清順治十七年《霍山縣誌·貢茶》。

自然地理

產地分布

霍山黃芽現產於霍山縣西南大別山腹地的大化坪鎮、以及佛子嶺水庫上游大化坪、姚家畈、太陽河一帶,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雞山,太陽的金竹坪,諸佛庵的金家灣,姚家畈的烏米尖,即“三金一烏”所產的黃芽品質最佳。黃芽產區位於大別山北簏,地處縣境西南的深山區,可謂“山中山”。這一帶峰巒綿延,重岩疊蟑,山高林密,泉多溪長,三河(太陽河、漫水河、石羊河)蜿蜒,二水(佛子嶺水庫、磨子潭水庫)浩淼。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升,生態環境優越。

霍山黃芽鮮葉細嫩,因山高地寒,開採期一般在穀雨前3-5天,採摘標準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黃芽要求鮮葉新鮮度好,採回鮮葉應薄攤散失表面水分,一般上午採下午制,下午采當晚制完。

生長環境

霍山黃芽霍山黃芽

霍山山脈在安徽省西部,與豫鄂皖邊境的大別山相接,主峰白馬尖海拔1774米。縣以山為名,霍山縣境內西南的大別山和霍山山脈,由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地勢南高北低。西南一東北走向的霍山與西北—東南走向的大別山呈劇烈轉折,習稱“霍山弧”。佛子嶺水庫以上“霍山弧”內的東淠河上游,為現時霍山黃芽主要產區,主要以太陽鄉金竹坪。

“霍山弧”沿霍山縣西北、西、南、東南部邊境構成了山嶺相連的一道道屏障,形成外圍比中部腹地高,僅佛子嶺水庫大壩一帶為一狹長的峽谷水口。“霍山弧”內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區,山高、坡陡、谷深,冬季寒冷,茶樹稀少。海拔400一800米的支脈、山肩,生態環境宜種茶,高檔霍山黃芽多出產在這一帶。東淠河上游低山河谷盆地,坡積、殘積物較厚,土地肥沃,又有佛子嶺、磨子潭水庫調節氣候,是霍山黃芽(也是霍山茶葉)重要產區。霍山縣地跨北緯31度—31度31分,東經115度55分-116度43分。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冷熱適中,區域差異和垂直變化大。

氣溫年平均氣溫15.1℃, 7月份平均氣溫27.87℃,1月份平均氣溫2攝氏度 ,酷暑和嚴寒較少,持續時間也不長。≧0℃的持續天數336天,年積溫4700℃。最高氣溫隨海拔升高遞減率比通常要大,尤其是夏季可達0.7一0.8℃/100米,山區夏季溫涼。山地800米以下常有顯著逆溫。≧35℃的高溫天氣,城關有23天,但垂直遞減率大,500米以上山地幾乎沒有高溫天氣出現。

光照年輻射總量平均488.18千焦/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達2 000一2 200小時,年日照率47%(歷史上最多53%,最少40%)。

降水常年降水量1 100-1 600毫米,一般海拔升高100米,平均降水量增加60一70毫米,山里降水比山外多。春夏季降水約占全年的70%,秋冬季較少。

濕度常年相對濕度80%,全年≧80%的日數200天左右,低濕乾燥天氣較少。

霧日全年累計24-33天左右,里山比外山多。據縣氣象局觀測,海拔500米的大化坪鎮百家山(正宗黃芽產地)年降水量1 818毫米,年平均霧日達181天。

土壤廣泛分布在中、低山區和高丘陵地帶的是黃棕壤,多呈酸性、弱酸性反應(pH5一6.5),粗骨性黃棕壤占96.84%。成土母質為多種岩石風化的殘積、坡積物,土壤處於幼年發育階段,具有“粗骨”和“薄層”性特點(屬礫質土大類型,土層多小於30厘米),通透性良好,保肥性差,適種性廣。據1984年縣土壤普查測定,各種養分平均含量:有機質2.5%,全氮0.12%,速效磷11毫克/千克,速效鉀86毫克/千克。

霍山黃芽主產於霍縣海拔600米以上山區大化坪鎮、金竹坪、金雞山、火燒嶺、金家灣、烏米尖、磨子潭等地,這裡山高雲霧大、雨水充沛、空氣相對濕度大、漫射光多、晝夜溫差大、土壤疏鬆、土質肥沃、PH值5.5左右,林茶並茂,生態條件良好,極適茶樹生長。

主要品種

1949年前是自采自種本地茶園種子,1949年後,茶園建設曾引進省內外茶籽直播。1981年至1982年按安徽省茶樹地方品種資源調查規划進行調查鑑定。霍山縣茶樹地方群體品種組成比例大致是:大葉種(葉長×葉寬為40一69平方厘米)占10%;小葉種(20平方厘米以下)占20%;中葉種(21-39平方厘米)占70%。在桃源河鄉棋江村、西鎮鄉東河村、大化坪鄉金子山村這三個點調查結果:中葉型的棋江中葉種、漫水河中葉種和大化坪金雞種為本縣當家地方群體良種,其形態特徵、物候期、化學成分見表1,表2。

三個品種形態特徵和物候期
單位:厘米、克

品種 形態特徵 生長物候期(月、日)
樹高 樹幅 新梢 長度 著葉數 葉形 葉長 葉寬 芽三葉 長度 芽三葉 重量 萌發期 1芽1葉 1芽2葉
棋江中葉種 漫水河中葉種 大化坪金雞種 68.2 114 83 116.5 x 96.7 135 x 179 70x 110 52.5 42 46.5 21 22 16 橢圓 長圓 長橢圓 9.05 9.03 12.1 3.79 3.86 5.3 7.6 5.5 5.3 59.7 39 69 3.16 4.7 4.12 4.12 4.19 4.24 4.18 4.28 5.5
三個品種化學成分分析表
茶樣 多酚類(%) 水浸出物(%) 兒茶素總量(%) 胺基酸總量(%)
棋江中葉種炒青 漫水河中葉種黃大茶 大化坪金雞種黃芽 28.8140 27.7315 28.9973 43.3289 43.4450 44.9842 15.0114 14.5076 13.8311 4.2908 3.9734 4.9779
註:1982年10月16日安徽省祁門茶葉科學研究所測定。

上述三個茶樹良種長勢健旺、芽頭粗壯、葉質軟嫩、適制性強。該縣良種茶園面積約2400公頃,其中棋江中葉種100公頃,主要分布在諸佛庵、與兒街、佛子嶺、單龍寺、東西溪等地;漫水河中葉種約1300公頃,主要分布在漫水河、大化坪、磨子潭等地,大化坪金雞種約100公頃,主要分布在大化坪的金雞山和烏米尖一帶。另有引進的祁門櫧葉種和湖南安化大葉種等,約1500公頃。
80年代開始重視引進繁育無性系良種,縣農業局茶葉技術人員從諸佛庵茶場祁門櫧葉種中選育了早芽單叢定名“霍山早”,它發芽早,分枝較密,已扦插繁殖建立母本園。大化坪金雞山茶園1979年發現一棵樹高1.40米,樹幅3.40米,其鮮葉炒制黃芽品質極佳,用短穗扦插繁殖3532株,建立母本園。全縣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不足10公頃。

栽培技術

有性繁殖:每年霜降前後採收當地茶園裡已成熟的茶籽,12月份或次年1月份用水浸泡5至7天,除去輕飄、顆粒小的茶籽,每穴播下3至5粒飽滿茶籽。

無性繁殖:每年10月份,選用當地茶園性狀優良的茶樹枝條,利用短穗扦插技術集中育苗,次年10至11月,大田移栽。

加工工序

霍山黃芽茶藝表演霍山黃芽茶藝表演

霍山黃芽原料要適時分批按標準進行採摘,採摘手法採用折采,總體要求幼嫩勻淨。幼嫩即偏嫩採摘。勻淨即勻齊一致,不帶其他雜質,使外形整齊美觀,達到形狀、大小、色澤一致。採摘時嚴格進行揀剔,並做到“四不採”,即無芽不採,蟲芽不採、霜凍芽不採、紫芽不採。採回經揀剔後薄攤在團簸內,厚約3-5公分,晴天露水葉攤放2-3小時,陰雨天攤放4-5小時,散發青草氣和表面水份,待芽葉發出清香,葉色由鮮綠轉為暗綠即可付制,一般上午采,下午制,鮮葉不過夜。 製作工藝包括殺青(生鍋、熟鍋)、毛火、攤放、足火、揀剔復火等五道工序。

殺青

分生鍋、熟鍋。生鍋要求高溫、快炒,鍋溫掌握120—130度左右,以鮮葉下鍋後有炒芝麻聲為度,葉片無炸邊爆點。手炒每鍋投葉量50—100克,鮮葉下鍋後用雙手或單手抹抖,抹得淨,抖得開,充分散發水分,至葉軟色暗時轉入熟鍋。做形手勢是抓甩、抖翻結合,葉下鍋後先炒,使葉受熱均勻後四指併攏,拇指張開,抓住茶葉向鍋內側然後甩開直至當手感稍燙手時即改用抓抖散發水分,如此反覆抓、甩、抖相結合,直至芽葉收攏呈雀舌形時出鍋。。

毛火

溫度110-120℃,投葉量3—4鍋殺青葉,採取高溫、翻勤、快烘,2人名左右翻烘一次,約烘5分鐘至茶銷有刺手感,香氣溢出約七成乾時下烘。

燜黃

毛火下烘時趁熱攤放在團簸內,燜黃24-48小時至葉軟微黃後上烘。

足火

烘頂溫度90℃,投葉量為0.5-0.75公斤,每3-4分鐘翻烘一次,翻烘動作要輕慢,歷時15分鐘,手握有刺手感,茶葉捻之即斷碎,九成乾時下烘攤涼即成黃芽毛茶。

揀剔復火

復火前揀去飄葉、黃片、紅梗等雜質。拼配花色,使色澤一致。復火溫度90℃左右,每烘籠投葉量1.5—2公斤,每4-5分鐘翻一次,並隨著茶葉乾燥程度的提高逐次縮減,翻烘要輕、快、勤,時間15-20分鐘,烘至茶葉手捻成末,茶香濃郁,白毫顯露,下烘,趁熱裝筒。進入市場銷售或入庫保鮮。

主要品種

霍山黃芽霍山黃芽

1949年前是自采自種本地茶園種子,1949年後,茶園建設曾引進省內外茶籽直播。1981年至1982年按安徽省茶樹地方品種資源調查規划進行調查鑑定。霍山縣茶樹地方群體品種組成比例大致是:大葉種(葉長×葉寬為40一69平方厘米)占10%;小葉種(20平方厘米以下)占20%;中葉種(21-39平方厘米)占70%。在桃源河鄉棋江村、西鎮鄉東河村、大化坪鄉金子山村這三個點調查結果:中葉型的棋江中葉種、漫水河中葉種和大化坪金雞種為本縣當家地方群體良種,其形態特徵、物候期、化學成分見表1,表2。

三個品種形態特徵和物候期

單位:厘米、克

品種 形態特徵 生長物候期(月、日)
樹高 樹幅 新梢 長度 著葉數 葉形 葉長 葉寬 芽三葉 長度 芽三葉 重量 萌發期 1芽1葉 1芽2葉
棋江中葉種 漫水河中葉種 大化坪金雞種 68.2 114 83 116.5 x 96.7 135 x 179 70x 110 52.5 42 46.5 21 22 16 橢圓 長圓 長橢圓 9.05 9.03 12.1 3.79 3.86 5.3 7.6 5.5 5.3 59.7 39 69 3.16 4.7 4.12 4.12 4.19 4.24 4.18 4.28 5.5

三個品種化學成分分析表

茶樣 多酚類(%) 水浸出物(%) 兒茶素總量(%) 胺基酸總量(%)
棋江中葉種炒青 漫水河中葉種黃大茶 大化坪金雞種黃芽 28.8140 27.7315 28.9973 43.3289 43.4450 44.9842 15.0114 14.5076 13.8311 4.2908 3.9734 4.9779

註:1982年10月16日安徽省祁門茶葉科學研究所測定。

上述三個茶樹良種長勢健旺、芽頭粗壯、葉質軟嫩、適制性強。該縣良種茶園面積約2400公頃,其中棋江中葉種100公頃,主要分布在諸佛庵、與兒街、佛子嶺、單龍寺等地;漫水河中葉種約1 300公頃,主要分布在漫水河、大化坪、磨子潭等地,大化坪金雞種約100公頃,主要分布在大化坪的金雞山和烏米尖一帶。另有引進的祁門櫧葉種和湖南安化大葉種等,約1 500公頃。

80年代開始重視引進繁育無性系良種,縣農業局茶葉技術人員從諸佛庵茶場祁門櫧葉種中選育了早芽單叢定名“霍山早”,它發芽早,分枝較密,已扦插繁殖建立母本園。大化坪金雞山茶園1979年發現一棵樹高1.40米,樹幅3.40米,其鮮葉炒制黃芽品質極佳,用短穗扦插繁殖3 532株,建立母本園。全縣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不足10公頃。

價值功能

保健功能

降脂減肥

黃芽為不發酵自然茶,保留了鮮葉中的天然物質,富含胺基酸,茶多酚,維生素、脂肪酸等多種有益成分。茶多酚可以清除動脈血管壁上膽固醇的蓄積,同時抑制細胞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攝取,從而達到血脂,預防和緩衝動脈硬化的目的。

護齒明目

牙組織的基本成份是氟、磷、石灰質,它使牙齒光滑堅硬,耐酸耐磨。黃芽茶葉含氟量較高,每公斤含氟約75-100毫克。因此,常飲茶能攝取足夠的氟,以滿足人體對氟的需求,對護牙堅齒是有好處的。而且茶水還可防齲齒。因人機體的抗齲能力與牙體硬組織內含氟元素的多少有關。常飲黃芽茶或用茶漱口,是防治齲齒的有效方法。

益思提神

黃芽含適量的咖啡鹼,茶兒素的存在,使它的弊端不在體內發揮,而適量刺激骨胳肌,加速骨胳肌的收縮有興奮中樞神經之功。加上茶葉中的揮髮油清香芬芳,飲之令人心曠神怡,即有提神醒腦之效。在緊張工作、勞動之餘,飲黃芽茶一杯可以振奮精神、解除疲乏;在辦公時飲黃芽茶一杯可以提高功效。

抗禦輻射

電腦輻射不僅危害我們的健康,而且影響到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經常使用電腦者可飲用黃芽茶,補充特異性植物營養素,消除因電腦輻射引起的黑眼圈。黃芽所含有的濃縮茶多酚,能抑制自由基對皮膚支持纖維造成破壞,是目前一致公認最有效的抗自由基因子。黃芽含有防輻射的有效成分,實驗證明主要是茶多酚類化合物、脂多糖、維生素C、維生素E及部分胺基酸。其作用機理也是針對輻射引起量自由基並導致過氧化毒害而產生的解毒作用,茶多酚類化合物可以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因而達到抗輻射效果,起著一種輻射保護劑的作用。

增強免疫力

人體具有其自身的免疫功能以抵抗外來微生物的侵襲,保持機體的健康。這種免疫防禦系統是通過免疫蛋白體的形成以識別入侵人體的病原,然後由人體中的白血球和淋巴細胞產生抗體和巨噬細胞來行使圍殲任務。飲茶可以提高人體中的白血球隊和淋巴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以及促進脾臟細胞中白細胞間素的形成,因則增強了人體的免疫功能。

抗衰益壽

黃芽能讓女人更美麗,那是毋庸置疑的。黃芽中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其中的類黃酮,更有效地增加了維生素C的抗氧化功效。兩者的結合中,對維持皮膚美白,年輕可說是有珍品的效果。

食療作用

幫助消化,改善腸胃

霍山黃芽茶葉中的兒茶素類化合物消除口臭有如下四方面的作用:①清除口腔中的口臭物質—甲基硫醇;②與口腔細菌作用的基質—胺基酸相結合;③對口腔中細菌有殺菌和制菌作用;④純化口腔唾液中的酶類。

飲霍山黃芽茶一方面可以消除口臭,另一方面可以有助於消化。這是因為茶葉中含有芳香物質,這類物質不但能刺激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吸收,而且能消除胃中積垢,減輕口乾、口臭等症狀。

作為鹼性飲料,黃芽中的礦物質能中和酸性食物,保持人體體液的正常酸鹼度(呈微鹼性),從而幫助人們遠離“亞健康”、“富貴病”。加上黃芽中的鞣質具有攝製細菌的作用,咖啡鹼又能增強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因此常飲黃芽茶,還能擁有強健的腸胃功能。

生津止渴,消熱解暑

據《茶譜》記載:“人飲真茶能止渴”。《日用本草》中記載:茶能“除煩止渴”。在孫大緩著《茶譜外集》中:“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茗之利,其功若神。”飲茶可以解渴,人所共知。盛夏酷暑,一杯綠茶頓感滿口生津。除了茶湯為人體補充水分外,還因為茶葉中的多酚類化合物、游離糖、胺基酸、維生素C和皂甙化合物與口腔中的唾液反應,使口腔得以濕潤,產生清涼感覺,也起到明顯止渴的效果。

茶葉還是一種清熱消火的飲料。中國著名古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從中醫學角度而言,茶葉,特別是綠茶,是一種清火的涼性食品。

品茗指南

沖泡方法

"茶茲於水,水籍於器,湯鹹於火"。茶、水、器、火是泡茶的必要條件。要想泡好一杯茶,還須具備沖泡技藝。沖泡技藝包括對所泡茶葉的了解,對泡茶所需水溫、時間的掌握,以及沖泡的手法、程式。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沖泡方法,下面就霍山黃芽的沖泡方法簡介如下:

霍山黃芽霍山黃芽

1.備器:沖泡黃芽宜用無色透明玻璃杯,以便更好地欣賞茶葉在水中上下翻飛、翩翩起舞的仙姿,觀賞黃芽湯色、茸毫。此外還須備有水壺、茗爐、杯托等。

2.擇水:陸羽茶經》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正點"。泡茶用水以泉水、溪水、雪水、雨水為上,其次則為江河水。若用自來水,需靜置24小時,以使氯氣揮發掉。沖泡黃芽,要選擇清輕甘活的軟水。

3.候湯:"活水還須活火煎",燒水要用武火急煮。沖泡黃芽的水溫宜在80度左右,即古人所謂的"蟹眼湯"。

4、潔杯:清潔茶杯。

5.投茶:茶與水的用量比例適中,泡出來的茶就清香宜人。沖泡黃芽,茶葉與水的比例大致為1:50,即每杯投茶葉2克左右,沖水100毫升。

6.浸潤:候蟹眼乍起、松風欲鳴之時,採用"迴旋注水法",輕輕地將水沿杯子周邊鏇轉著沖入,注水量約占杯容量的1/4-1/3。浸潤時間20-60秒,目的使黃芽吸水膨脹,便於內含物的析出。

7.沖泡:提高水壺,讓水由高處向下衝去,並利用手腕的力量,將水壺由上向下反覆提舉三次,這一動作被稱之為"鳳凰三點頭"。注入杯約七成左右,意為"七分茶,三分情"。"鳳凰三點頭"的作用,一是讓杯中的茶葉在水的衝激下上下翻滾,促使茶葉中的有效成份迅速浸出;二是對賓客表示敬意,三點頭象徵著謙遜、真誠,如同行鞠躬禮。

品飲技巧

品飲之前,先賞茶湯,觀色、聞香、賞形,然後趁熱品啜茶湯的滋味。黃芽形似雀舌、嫩綠披毫,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濃厚、回甘,湯色黃綠、清澈明亮。第一泡品茶之鮮醇和清香;第二泡茶香最濃,滋味最佳,要充分體驗茶湯甘澤潤喉、齒頰留香、回味無窮的特徵;第三泡時茶味已淡,香氣亦減。三泡之後,一般不再飲了。

等級標準

依其品質分為特一級、特二級、一級和二級。外形挺直微展,色澤黃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濃厚鮮醇回甘,葉底微黃明亮。

存儲方法

1、乾燥貯藏:茶葉吸濕性強,含水量高時容易氧化變質,也會生霉變質。因此,茶葉必須乾燥後貯存,貯存容器內必須放入適量的塊石灰或乾木炭等吸濕劑,以防返潮。

2、低溫貯藏:茶葉在低溫時質變緩慢,高溫時則容易變質。因此,茶葉必須在低溫通風處貯存,有條件的可把裝茶葉的容器密封后放入冰櫃或冷庫中貯存。

3、防潮貯藏:防潮包裝是選用防潮性能優良的包裝材料和加入乾燥劑而防止茶葉吸水的包裝方法。

4、避光貯藏:光線中的紅外線會使茶葉升溫,紫外線會引起光化作用,從而加速茶葉質變。因此,必須避免在強光下貯存茶葉,也要避免用透光材料包裝茶葉;如用玻璃瓶或透光食品袋袋貯茶葉,應選茶色者為好。

5、密封貯藏:氧化反應是茶葉質變的必須過程,如果斷絕供氧則可制止氧化抑制質變。因此,必須隔氧密封貯藏茶葉。

6、真空貯藏:真空包裝貯藏是採用真空包裝機,將茶葉袋內空氣抽後立即封口,使包袋袋內形成真空裝態,從而阻滯茶葉氧化變質,達到保鮮的目的。

7、單獨貯藏:茶葉具有極強的吸附性能,如與樟腦、汽油放在一起,馬上可吸附其氣體。因此,茶葉應單獨貯藏。即裝貯茶葉的容器不得混裝其它物品。

8、充氮貯藏:即用惰性氣體二氧化碳或氮氣來轉換茶葉包裝袋內的活性很強的氧氣等空氣,阻滯茶葉化學成分與氧的反應,達到防止茶葉陳化和劣變。

獲獎榮譽

霍山黃芽霍山黃芽

七十年代以來,霍山黃芽每年都特貢中央國家機關為辦公用茶。

1915年,霍山黃芽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

1990年霍山黃芽獲商業部農副產品優質獎;

1993年霍山黃芽獲安徽省科技進步四等獎、全國“七五”星火計畫銀獎;

1999年霍山黃芽獲第三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

2000-2004霍山黃芽連續五年獲國際茶博覽交易會名茶評比金獎;

2000年500克極品霍山黃芽在安徽省博物館以11800元高價成功拍賣,並被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

2001年霍山黃芽獲中國杭州國際茶葉博覽交易會國際名茶評比金獎,並獲2001年日本茶葉評比大獎;

2001年霍山黃芽是第八屆上海國際茶文化節唯一推薦產品;

2004年“霍山黃芽”證明商標被省工商局評定為“安徽省著名商標”和“安徽省最受消費者喜愛的商標”稱號;

2006年霍山黃芽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2007年“霍山黃芽”茶獲第七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

2007年“霍山黃芽”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霍山黃芽”茶被評定為“奧運五環茶”,指定作為外國運動員及駐中國使館專用禮品茶;

2008年,霍山黃芽在第七屆國際名茶評比(韓國大會)上獲得二金一銀三項殊榮;2008年霍山黃芽還被指定為國家政協機關用茶;

2009年“霍山黃芽”商標被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安徽省著名商標;

2009年霍山黃芽茶在第十六屆上海國際茶文化節名茶評比中獲金獎。

茶葉文化

曹雪芹筆下的霍山茶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賈府喝茶進行了描述,文中寫道:“賈府中常喝養生茶,六安茶是 賈寶玉最愛喝的養生茶”。明代文霍亨《長物志》曾註:“此茶產於六安州霍山縣宜人藥品 茶之本性實佳”。

張星煥稱諸佛庵仙人沖的茶為“仙人茶”

這位清朝文學家、旅行家在《皖遊記聞》中曰:“霍山仙人沖以左元放故里得名,如今左姓 最多,皆為元放之後裔也。其地產石灰……亦產茶,賈人美其名曰‘仙人茶’”。

鄭板橋作聯讚譽菊花茶

揚州八怪之一,清詩人、畫家鄭板橋,生平嗜霍山菊山茶。鄭板橋曾作聯云:“白菜青鹽芡 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可見菊花茶是他的生活必需品。安徽茶葉專家陳椽教授考證此茶 主要產於霍山諸佛庵、品質極佳。當地恢復了這一名茶,頗受顧客青睞,1990年一李姓台商一次就訂購1000公斤。

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霍山在宋代時,年出售茶葉已超過五十萬斤,占 當時全國出售茶葉總量的百分之五這位北宋政治家、科學家在該書記載:“國朝六 榷貨務:十三山場都貢茶。歲一千五十三萬三千七百四十七斤半,租額錢二百二十五萬四千 四十七貫四十……。霍山山場賣茶五十三萬二千三百九斤,賣錢三萬五千五百五十五貫四百 八十九。

歐陽修稱:自唐代開始霍山黃芽就上貢朝廷。

他在《新唐書》中記載:“壽州、壽春郡士貢絲、布匹、茶、生石斛”。從這位北宋大文學 家 記述中,可以看出霍山茶葉,唐時即為貢品。因當時霍山屬壽春郡,茶、石斛均為霍山出產。(霍山古時曾屬壽春)

高一涵

高一涵身回故園贊新茶高,六安人,愛國主義教育家。1956年6月到佛子 嶺水庫參觀,時值茶市旺季,沿途欣賞新茗,觸動情懷,賦詩表達回鄉之情。詩曰:“雲霧 山中旭日紅,飽賞新茗腋生風,茶歌聲里聞鄉語,真箇身回故園中”。

孔德

孔德成為李傳軾《中國茶詩》題名李傳軾生長在茶葉之鄉霍山,長期從事 茶葉工作,編輯《中國茶詩》一書在台灣出版。孔子後裔,台灣國民黨考試院院長孔德成先 生為該書題名。台灣漢學家蘇瑩女士為該書作序,極力向海內外推薦,同時宣傳了霍山名茶——黃芽。

陳椽

陳椽指導霍山名茶開發世界農業科技名人,中國科技專家,安徽農業大學 教授陳椽對霍山的名茶開發,非常重視和關心。八十年代期間,他多次委派安農茶葉教授、 講師到霍山指導茶葉開發,自己也多次親臨霍山。霍山恢復創製的名優茶都得到了他的指點 和審評。他鑑定的霍山黃芽品質特徵是:芽葉細嫩多毫,形似雀舌,葉色黃綠,湯色黃綠, 滋味濃厚鮮醇,有清燉熟板栗香味;小峴春的品質特徵是:形似三叉嫩竹葉,大小形狀較一 致,色綠披毫、嫩香,高爽持久,滋味鮮濃甘爽,水色黃綠清澈、明亮,葉芽完整,稍有青 味;菊花茶的品質特徵是:數十芽條紮成串,形似菊花,大小勻齊,色澤墨綠,稍有暗葉,味嫩香高,滋味醇和,水色黃綠,明亮,葉底形如菊花怒放,嫩黃綠明亮。1988年,他還親 自在桃源河鄉上谷園村指導生產綠茶,因為得到陳椽教授的指點和評審鑑定,故質量好,名氣大,銷路廣,發展快,在中國名茶中占有一席之地。

王澤農

王澤農指導精製“桃源金針”、“桃源雲霧”原省政協副主席、安徽農學 院著名茶葉教授王澤農,對霍山茶葉開發十分關注。他多次到霍山鼓勵和指導名茶的開發。1991年,當他看到桃源河鄉在安農老師的指導下開發的名茶,十分高興,當即以《吟桃源河 名茶》為題,賦詩祝賀。他在引言中寫道:霍山桃源河鄉創製的名茶桃源金針、桃源雲霧, 外形緊湊,色澤翠綠,滋味醇甜,品質優異,特此賦詩祝賀:“桃源仙境絕凡塵,羽化登仙 真有神;守舊閉關嘆自鎖,創新開放任飛騰。黃芽瓜片貢天子,名茶新茗惠庶人;玉液清清 今勝昔,金針雲霧無比倫”。表達了王教授對霍山茶葉開發的無比關心和喜愛之情。

中國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