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醫經著作。五卷。原題宋·王惟一撰。明·王九思等輯。本書是將三國時吳·呂廣、唐·楊玄操、宋·丁德用、虞庶和楊康候等人的《難經》注文加以選錄分類彙編而成。全書按脈診、經絡、臟腑、疾病、腧穴、針法等次序分為13篇。這是現存最早的一種《難經》集注本。書中綜合運用了多種傳統訓詁方法,尤以聲訓運用引人注目,其突破文字形體,從聲音的線索來探求語源,訓釋字義,有別於《難經》其它注本。該書成書於宋代,但宋、元間目錄均未見栽,明代中期國內仍有流傳,至清代《四庫全書》卻未收此書,知其在國內亡佚已久,而日本還存有《集注》仿割本和古抄本。現存1652年日刻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研究概況
《難經集注》(又名《王翰林集注黃帝八十一難經》,以下簡稱《集注》),是現存最早的《難經》注本,它集三國吳呂廣、唐楊玄操、北宋丁德用、虞庶、楊康侯五家注《難經》之文,合為一編,按脈診、經絡、臟腑、腧穴、針法等次序分為十三篇,共五卷。其中呂注是已知《難經》的最早注文,丁注中包含最早的《難經》得以部分保存。另外,書中還多處引用《黃帝內經》等經典醫籍及其他經史書籍之書文,故本書對於後人整理研究古本《難經》、了解《難經》早期注本情況及古醫籍的校勘等均有重要參考價值。從文獻學角度來看,本書較為珍貴。
原著作者
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醫家。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宋仁宗(趙禎)時當過尚藥御,對針灸學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奉旨鑄造針灸銅人兩座。為我國著名針灸學家之一。
王九思, 明官吏(1468-1551年),兼通醫學。字敬夫,號渼陂,鄠縣(今屬陝西)人,為弘治九年(1496)進士,後歷任吏部主事、吏部郎中。曾與人合注《難經》 ,至今有《王翰林集注黃帝八十一難經》五卷行世。
內容簡介
凡診脈於掌後約文。密排三指。頭指半指之前為寸外。陽中之陽。半指之後為寸內。陽中之陰。第二指半指前。為關上陽。半指後。關下陰。(按原本此下有半指之前尺外陽半指之後尺內陰十四字。乃因下文而誤衍也。今刪之。)第三指半指之前。為尺外陽。半指之後。為尺內陰。寸外陽浮散。寸內陰浮大。關上陽弦長。關下陰弦緊。尺外陽沉滑。尺內陰沉澀。此左手脈之陰陽。察其脈狀。明其覆溢。夫夏至之後。陰出二分。故曰天關。冬至之後。陽入三分。故曰地軸。所以人之脈陰出陽入。名曰關也。其立夏陰氣乃終。名曰地戶。立冬陽氣乃終。名曰天門。其關格門戶。是陰陽始終之要。其過於本位。應見而不見。名曰不及。不應見處而見。名曰覆溢。其關格覆溢。是陰陽相勝。皆當不病而死也。立秋處暑否卦所主為陰始生,小滿芒種乾卦所主故陰至立夏而終,小雪大雪坤卦所主故陽至立冬而終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呂曰。心肺在膈上。髒中之陽。故呼其氣出。腎肝在膈下。髒中之陰。故吸其氣入。脾者。中州主養四髒。故曰呼吸以受谷氣。丁曰。經言呼出者。非氣自心肺而出也。為腎肝在膈下。主內。因呼而出至心至肺。故呼出心與肺也。又心肺者在膈上。主外。故吸即隨陰而入至腎至肝。故經曰。呼者因陽出。吸者隨陰入。其呼吸陰陽相隨上下。經歷五臟之間。乃脾受谷味也。又脾者主中州。故言其脈在中也。浮者、陽也。丁曰。謂脈循行皮膚血脈之間。在肌肉之上。則名曰浮也。楊曰。按之不足。舉之有餘。故曰浮。虞曰。陽象火而炎上、故曰浮也。沉者、陰也。丁曰。謂脈循行帖節輔骨。名曰沉。楊曰。按之有餘。舉之不足。故曰沉。虞曰。陰象水而潤下。故曰沉。故曰陰陽也。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丁曰。心者、南方火也。
版本流傳情況
《集注》成書於宋代,但宋、元間目錄均未見載,“王翰林集注黃帝八十一難經五卷,宋志及晁、陳二氏並滑氏匯考之類,俱不著錄”。元末明初呂復提及“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說,而醇疵或相亂,惟虞氏粗為可觀”。明《文淵閣書目》記載“難經集注一部,一冊”,無作者、卷數及版本。明?葉盛《□竹堂書目》僅載“難經集注一冊”。由此可知,《集注》到明代中期在國內仍有流傳。清代《四庫全書》闡幽舉墜,盡加甄錄,卻未收《集注》,知此書在國內亡佚己久。
據有關書籍記載,日本鎌倉(1192~1333年)、室町(1338~1573年)、安土桃山(1573~1615年)時代,相當於中國南宋至元明時期,此間中日交流頻繁,大量的中國文獻典籍由禪僧帶入日本,在當時的京都和鎌倉等地出現以宋、元刻本作版樣而仿刻的版,或仿效這些版樣而刻印的版(即所謂“唐式版”)及大量的寫本,《集注》可能就是這個時期流入日本的。丹波元簡在《集注》濯纓堂重刻本序中言:“舊刻慶安板,雖未見祖本……其樣式仿佛宋槧之遺,不出元明人手者,亦無復疑焉。”序中所言“慶安板”即指現存最早的《集注》版本——日本江戶時期慶安五年(1652年)武村市兵衛刻本(以下簡稱“慶安本”)。此後國內外諸刊本,大都本於此。又據澀江全善、森立之《經籍訪古志?補遺》:“此本雖未見原本,蓋依明版翻刻者……林天瀑祭酒活字擺印,收入《佚存從書》中。”文中林天瀑,即日本人林衡,字述齋,號天瀑山人,又名花朝天瀑,他於日本寬政十一年至文化七年間(1799~1810年,相當於清嘉慶中)收集中國本土久佚而日本尚存的17種古籍編成《佚存叢書》,其中就包括《集注》。書名“佚存”,取自宋·歐陽修《日本刀歌》“徐福行時書未焚,佚書百篇今尚存”之句意。另外,在日本還存有《集注》的古抄本。《解題叢書》本《經籍訪古志》:“後註:元治甲子小春於淺草書肆得難經集注鈔本,體式與慶安板本不同。”
之後,清阮元選取《佚存叢收》7種書籍刻入《宛委別藏》,其中包括《集注》,記載見阮元所撰的《四庫未收書目提要》:“難經集注五卷……是編日本人所活字版擺印。”阮元曾在編撰《四庫全書》時進呈此書,有《揅經室外集》(即《宛委別藏》)卷三提要可證。至此《集注》重新返回中國。清鹹豐二年(1852年)金山(今上海)錢熙祚據《佚存從書》本校勘並作夾注,為後世之《守山閣叢書》。1919年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佚存叢書》本影印為《四部叢刊》本,1922年中華書局又據《佚存叢書》本排印成《四部備要》本。此後又有上述不同版本的再印,如1956年和195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佚存叢書》加句影印本,1963年商務印書館據《守山閣叢書》排印本,1997年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難經集注》點校本等。
國內研究概況
清代及近現代對《集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刊刻及著錄方面:
清·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著錄:“難經集注五卷”,“明王九思等集五家注,五卷。守山閣刊本。又有日本國佚存叢書本。四庫未收,守山即據佚存本。”
清·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著錄:“難經集注五卷,明王九思等輯。佚存叢書本。”
清·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著錄:“難經集注五卷,東洋刊本。”
清·丁丙《八千卷樓書目》著錄:“難經集注五卷,日本刊本,守山閣本,佚存叢書本。”
民國·張元濟等《四部叢刊書錄》著錄:“難經集注五卷。二冊。上海涵芬樓藏日本活字本。”
民國·何澄一編《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著錄:“周秦越人撰。明王九思等集注。影古鈔本。有楊玄操序。二冊。又五卷。日本刊本,有小島質精校醫經朱記。二冊。又五卷。日本刊本,森立之校,五冊。又五卷。日本刊本,尚綱氏校。五冊。”
近年來《集注》的研究工作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1.對《集注》的輯者、成書年代的考證根據歷代書目著錄情況,《佚存叢書》本之前,日本刊本及《中國醫籍考》等皆為宋?王惟一所輯,至《佚存叢書》本,開卷首題“難經集注,盧國秦越人撰,呂廣、丁德用、楊玄操、虞庶、楊康侯註解,王九思、王鼎象、石友諒、王惟一校正”,未註明輯者及年代,書後林衡跋言“明王九思”輯。至《守山閣叢書》本則首題明確“難經集注,明王九思、石友諒、王鼎象、王惟一輯”,後清代諸家書目皆言輯者為“明王九思”。然觀宋?王惟一《難經集注》和明?王九思《難經集注》內容相同,應為同一本書,究竟輯者為何人,成書於何時,許多學者就此做了考證。馬繼興、范行準皆認為《集注》系《難經十家補註》的重刻改訂本,其輯者為南宋李元立,而王九思、王惟一皆為校家,當生於北宋中期以前。何愛華也認為《集注》為南宋李元立輯錄匯刻,但進一步考證得出“琴台”王九思為唐代人。
2.對《集注》版本源流的考查馬繼興、張瑞麟等對《集注》的版本源流做過一些考查,認為《集注》初刊本不存,年代亦不詳,現存傳世本是流傳至日本而得以保存。現存最早刊本為“慶安本”,現藏於日本內閣文庫、上海圖書館及台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日本東洋醫學研究會《難經古注集成》收有影印本。此後,又有日本文化元年(1804年)濯纓堂重刊本、《佚存叢書》本、《守山閣叢書》本。
3.對《集注》圖釋的研究陳婷認為,《集注》中的圖釋當為丁德用之圖,是現存最早的《難經》圖釋,並將《集注》之圖與其他《難經》注本之圖釋相比較,指出丁圖與後世《難經》注本圖釋間的簡單傳承關係。
日本研究概況
日本對《集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集注》的傳抄、刊印由本文第一部分“版本流傳情況”可知,現存通行本《集注》皆源於江戶時期的慶安本,而慶安本刊刻之時《集注》初刊本已亡,但明代重刻本尚存,明刻本當為“慶安本”的祖本。據澀江全善、森立之(《經籍訪古志·補遺》):“此本雖未見原本。蓋依明版翻刻者……林天瀑祭酒活字擺印,收入《佚存叢書》中。而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舉有其本。寬政中醫官千田子敬亦有重刊。”此外,清末民初楊守敬《留真譜》(據《日本訪書志》影印模刻)中收有“王翰林集諸家補註黃帝八十一難經”。
2.《集注》的校勘小島質、森立之、尚綱氏等對《集注》進行校勘,見於民國·何澄一編《故宮藏觀海堂書目》著錄:“日本刊本,有小島質精校醫經朱記,二冊。又五卷。日本刊本,森立之校,五冊。又五卷。日本刊本,尚綱氏校,五冊。”這些校本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3.對《集注》的輯者、成書年代的考證丹波元胤[1]認為《集注》的前身當為《難經十家補註》,乃宋?李元立輯,冠以惟一之名。從排列次序推斷,王九思位於王惟一之前,應和王惟一同為北宋人。岡西為人的觀點:北宋末南宋初,建安書賈合呂楊注及後來北宋三家注為一編,托王惟一之名,題“王翰林集注”,以十三卷本刊行。至明代,加王九思並易為五卷本,由李元立出版,此即“慶安本”之祖本。篠原孝市認為《集注》當成書於1100~1269年間,北宋初王惟一校呂楊注本通行於世,至南宋?李元立又在呂楊注本的基礎上集北宋三家注合而為《集注》,仍冠王惟一之名,與明·王九思無關聯。
從當前《集注》的研究狀況來看,尚未有全面系統、深入細緻的研究,尤其是對諸家注文及早期古本《難經》的研究。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六)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