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離家求學
1920年,陳述彭出生於萍鄉市白竺鄉的一個小山村。由於在他前面的兩個哥哥過早地夭折了,陳述彭出生後,家人萬般呵護,為他取了個石堅的乳名。小時求學的路是艱辛的,從國小開始,他就得跟隨教書的父親披星戴月翻越50多里的山路去縣城上學。萍鄉當時沒有高中,從萍鄉中學畢業後他隻身來到了長沙報考了省立第一高中。地理入學考試時,他用幾幅簡單的地圖答完了全部的考卷,受到了校長的青睞,從而成為了學校的一名江西“留學生”。他後來在校刊上發表了《南嶽遊記》一文,又受到教師、校長的賞識和鼓勵。或許這已經隱約成了他日後終身從事地球科學的契機和信號。
1938年,在烽火連天的日子裡,陳述彭僅上了兩年高中就以同等學歷考上了 浙江大學,剛開始,他讀的是教育系,但是,繪畫美麗的大自然依然是陳述彭課餘的最大愛好。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由校長竺可楨親自主持的紀念徐霞客誕辰350周年的大會。竺可楨極力讚揚徐霞客不辭艱辛、終年跋涉,為認識自然獻身的精神,號召莘莘學子效法古人。一番話說得陳述彭熱血沸騰,也煽起了他對地理學的熾情,在自己的強烈要求下,他從教育系轉到了地理系,從而實現了最終的願望,開始邁向中國地學研究領域。名牌大學,嚴師如雲,他得到了葉良輔、張其昀、涂長望等著名教授的指點,得到了系統地學習地學知識和嚴格的野外考察基本功的訓練。畢業後又留校為葉良輔教授的助教兼研究生。
在浙江大學學習和工作期間,陳述彭還得到了竺可楨校長各方面的關心和教誨。竺可楨多次勉勵他努力鑽研,在地理學方面開創新的研究局面,實現地理學的現代化。徐霞客的精神和竺可楨的勉勵鼓舞著陳述彭沿著他們的足跡前進。陳述彭先後撰寫的《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洞穴地貌圖》、《西南地區的喀斯特地貌》、《徐霞客遊記在怒江、騰衝地區的實地驗證》等論著,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1954年,他和周延儒、施雅風教授一同對七星岩的測繪,是中國以立體地圖方法考察洞岩的創舉,並從中總結出了喀斯特洞穴的類型,對洞岩學的研究發展做出了貢獻.
祖國遙感地學界一代宗師的陳述彭,回想起那段往事,總是對人們談到:“我總算沒有辜負竺老的希望,做了我應該做的事。”
步入科教
1950年陳述彭編制一部《中國地形鳥瞰圖》,把透視點放在外層空間的高度上。這種從空間的高度來研究國土的構思,反映了他當時從宇宙觀測地球表層的憧憬。20世紀60年代地圖的製作一向依靠手工作業,進展緩慢,難以滿足實際需要。陳述彭一直思索著革新的道路,主張製圖要有計算機介入,實現輸入、處理、存儲、更新、輸出、顯示的自動化,他提出地圖的內容應當數位化,符號要規範化、標準化,以便與電腦功能相適用。
獻身科學
1960年陳述彭就開始組織手扶跟蹤與光電掃描的實驗,並藉助於航空攝影,倡導航空像片綜合利用與遙感系列製圖。
1970年陳述彭以一個優秀科學家的敏銳強調遙感將為全球研究服務,指出衛星遙感對認識全球地學、生物學規律、分析世界環境問題以及研究外貌地理條件都十分必要,他的《航天遙感對地球的巨觀分析》發表後引起科學界普遍關注。
1973年,應墨西哥總統的邀請,陳述彭出席了西方世界的一個有關遙感套用技術的國際學術會議,那時遙感技術已逐步開始在國際上的廣泛套用。70年代末,他藉助國際衛星數據,開展遙感套用工程實驗,拉開了中國遙感系列製圖的序幕,遙感套用連續在三個五年計畫中被列為國家科技攻關重點。
197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會號召“要重視空間科學遙感技術和衛星套用研究,建成現代化空間研究和衛星套用體系。”他非常興奮,倡導成立全國遙感專業委員會,把分散在各行業的遙感套用引向深入,並走向基層調研全國各部門對遙感的需求與科學力量,為制訂國家遙感發展規劃、組織攻關、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培訓服務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1980年陳述彭又藉助於電腦技術與信息科學,致力於推動中國製圖自動化地理信息系統的進步,從而為我國發展套用衛星與衛星套用,實現地面系統“超前”起步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向地球科學的現代化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桑梓之情
1983年,江西與中國科學院合作組織數百專家、學者和科技工作者開始了歷時2年多的多學科大規模綜合考察,於1985年成立了山江湖開發治理領導小組,把山、江、湖作為一個自然生態體系進行綜合治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決心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在江西的大地上描繪出一幅“青山長綠、碧水長流”的美景圖。在眾多科學家當中,陳述彭院士是最為興奮的一個,作為鄱陽湖、贛江的兒子,他無法忘卻故土。當即提交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在江西省山江湖綜合開發和治理中的套用計畫”。
1992年新年伊始,他致信毛致用書記、吳官正省長,建議成立省遙感信息中心,他寫到了中國遙感技術已經進入實用階段的現狀,寫到了周邊省份遙感事業發展的態勢,表達了他作為江西人願為家鄉建立這一現代化的實驗、推廣基地而效力的願望。書記、省長深受感動,立即回信邀請他回家鄉考察,為籌建省遙感中心出謀劃策。
1993年陳述彭院士帶著報效桑梓的喜悅迫不及待地回到了闊別40年的故鄉。省長設宴為他洗塵並進行了熱烈的交談。接下的幾天,他作學術報告介紹世界遙感的發展趨勢和動態,調查研究摸清省情,出席“江西省遙感信息系統科技發展戰略座談會”,與遙感有關聯的廳、局、院校和企業的負責人以及遙感技術人員座談。隨後,他又去了印滿他青少年足跡的萍鄉,並把湘東區白竺村列為生態試點村。與此同時,他和劉天泉院士一道,寫信給萍鄉籍的十多位知名科學家約稿,倡議為萍鄉“科技興市”出謀獻策,編輯出版一部《萍鄉市資源與投資環境》的文集,探討煤礦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又在萍鄉市計委領導和直接參與下,指導邱方博士、陳如桂碩士主持設計“萍鄉市資源與投資環境評估信息系統”,為萍鄉市招商引資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多媒體的現代化科學決案工具
情系高教
1941年—1998年陳述彭先後兼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等重點大學的教授。陳述彭60年的時間裡,他一邊從事科學研究,開創了我國的遙感事業和地理信息科學,一邊進行教學,由助教到講師,到副教授、教授,到博士生導師,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培養了大批高尖人才
最後時光
2001年,應萍鄉市委、市政府和萍鄉高專的邀請,陳述彭出任了萍鄉高專名譽校長。為萍鄉高專為基礎,申辦一所本科院校作出努力。
2003年元旦來臨之際,陳述彭又親筆致信學校,向高專校領導及全校教職工表示新年的問候,並表示很高興看到學校的發展變化,雖身在北京,但心繫家鄉,心繫學校。並陸續向學校捐贈圖書,在萍鄉高專設立了陳述彭專櫃,供全校師生觀閱,至今已捐書3000多冊,雜誌200多種,外文資料10多捆,他的贈書豐富了萍鄉高專圖書館的館藏特色,對推動學校圖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3年初夏,受萍鄉市政府領導委託,萍鄉高專(現萍鄉學院)黨委書記、校長黎祖謙赴京看望陳述彭,並將萍鄉市市長署名的名譽校長聘書送達。隨後,陳述彭就萍鄉高專的發展暢談了自己的意見,談話時間持續了兩個小時左右。最後,陳述彭還表達了回萍鄉的意願。
2003年5月25日,帶著對萍鄉高教事業的關注之情,陳述彭風塵僕僕從井岡山趕到萍鄉高專,看忘學校領導和師生,為學校“擴規升本”大業出謀劃策,並表示,為了家鄉的高教事業,將貢獻出自己的餘熱。
2008年11月25日晚上8點多陳述彭與世長辭,享年88歲。
學術著作
1 陳述彭.中國地形鳥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54.
2 陳述彭(主編).中國地勢圖(1:400萬).北京:科學出版社,1954.
3 陳述彭.地圖學筆記.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4 陳述彭.地圖素描法.北京:地質出版社,1958.
5 陳述彭(主編).黃河中下游地形圖(1∶20萬)108幅.國家測繪總局,1958.
6 國家大地圖集編纂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國家測繪總局,1964.
7 陳述彭(主編).中國自然地理基礎地圖(1∶150萬)36幅.國家測繪總局,1978.
8 陳述彭(主編).航空遙感圖集(騰衝試驗區).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9 陳述彭,鄭長在,黃絢,勵惠國.陸地衛星影像中國地學分析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10 中國科學院環境委員會,天津市環境保護局.天津市環境質量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11 陳述彭(主編).英漢遙感辭彙.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6.
12 陳述彭.地學的探索(1-3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13 陳述彭,趙英時.遙感地學分析.北京:測繪出版社,1990.
14 陳述彭,鄭威(主編).資源遙感的方法與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15 陳述彭(主編).遙感大詞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16 陳述彭,胡珏.中國開放城市信息系統與電子地圖集.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在城市規劃與管理中的套用國際討論會論文集,1991.
17 陳國達,陳述彭等主編.中國地學大事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18,《地學的探索》(第四卷)(1992)
18 陳述彭等合編.氣象衛星影像環境動態分析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19 陳述彭.地理優勢與區域持續發展(基礎科學專題講座叢刊).科學實驗編輯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20 陳述彭.基礎性研究的全球性.國家自然科學家基礎國際合作交流研討會,1994.
21 陳述彭.地球信息科學與區域持續發展(1994-1995年文集).北京:測繪出版社,1995.
22 陳述彭等.地球系統科學與地理信息科學.地理研究,1996,1(2):1-11.
23 陳述彭.衛星遙感與政府決策(序).北京:宇航出版社,1997.
24 陳述彭主編.地理系統科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5 陳述彭等主編.遙感信息機理.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除了這些著作外,陳述彭院士還合著《遙感地學分析》(1985,1990)及《地理信息系統導論》(1990)兩種研究生教材;主編《地球信息科學》(1997-)及《遙感信息》(1986-)兩種期刊。曾參加編制《中國地形鳥瞰圖集》、《國家自然地圖集》、《衛星遙感分析圖集》等地圖集 10餘種。
主要成就
地理學
陳述彭是著名的地理學家。他提出的《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溶洞地貌圖》、《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徐霞客遊記>在怒江、騰衝地區的實地驗證》等論文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1954年,他和周廷儒、施雅風教授對七星岩的測繪,被譽為我國用立體地圖方法考察洞穴學的創舉。20世紀50年代,他曾手執羅盤、榔頭和地圖,考察了中華大地的南北西東,撰寫出《中國的河流與湖泊》、《中國氣候地貌標誌》、《中國的地表侵蝕與堆積》等大量地理學論著,提出了許多新的認識。
地圖學
陳述彭又是一位地圖學家。從理論到實踐,他對地圖學進行了大量的、系統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他主編的《中國地勢圖》、《中國自然區劃圖》等在領導部門決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綜合景觀製圖”、“製圖區域概括指標和系列成圖方法”,是對地圖學的重要發展。國家編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圖集》,他擔任學術秘書;編制《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他任編輯室主任。他提出的“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圖集》的初步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總設計書”,集中反映了我國地理學、地質學和地圖學的最新成就,被肯定為是“一項重大而有遠見的學術成果”,具有“劃時代意義”。他在地圖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主張是以地理學的規律為原則指導地圖的編繪,又以地圖為依據研究地理學的規律,他在地理學與地圖學的結合上創造出了許多新的經驗。他的成功實踐,推動了我國整個地圖學的進步,他對我國地圖學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
遙感科學技術
陳述彭是中國遙感科學技術的帶頭人。在充分考察、調研和分析國外遙感發展狀況和我國現狀的基礎上,陳述彭所提出的一系列戰略性的發展思想成為我國遙感發展初期的指導方針。這些思想,包括他對遙感的全面獨特的見地,如將遙感理解為物理學基礎、數學方法、計算機技術和地學分析相結合,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科學技術思想;發展遙感的“系列製圖”和“一次試驗,多方收益”的方針;在遙感套用中強調輻射信息定量分析、空間信息定位分析、時相信息趨勢分析以及環境信息綜合分析的思路。
地理信息系統
陳述彭是中國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的開拓者。隨著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探索,特別是遙感的發展,數據或信息的大量積累,出現了所謂“信息爆炸”的現象,地理信息系統就應運而生,陳述彭及時把握國際上的這一最新的動向,早在8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在我國開展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的建議,並率先領導和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地球信息科學
陳述彭是中國地球信息科學的倡導者。他主張以地球系統科學為基礎,側重信息流及其對系統內外循環中物質流、能量流的調控作用;充分利用衛星遙感、全球定位系統、通訊網際網路,以及地面(海面)觀測台站等現代對地觀測與信息傳輸工具,探討全球變化、區域分異規律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模式,以適應實現地球時空尺度相應“縮小”、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生態良化的迫切需求。早在1985年,陳述彭就提出以“海岸線為基線”的設計思想,並在應邀參加倫敦全球資料庫設計會議上作了引導性發言。1992年,陳芳允和他合作提出發展新一代小型衛星群的構想,其重要意義也已經為國內外最新進展所證實。
個人榮譽
1991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生導師獎
1993年,獲得中華綠色科學特別金獎
1992年,獲得國家計委資源與環境學科布局論證金牛獎
1992年,獲得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7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生導師獎
1998年,獲得美國地理學會奧·米納地圖學金獎
1998年,獲得美國地理學會奧·米納地圖學金獎
1999年,獲得陳嘉庚地球科學獎
1999年,獲得國際歐亞科學院一級勳章
1999年,獲得泰國邦英德拉巴亞洲遙感貢獻金獎
2001年,獲得國際岩溶學會首屆榮譽金獎等
2006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人物評價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曾代表北京師範大學為陳院士親筆錄下了歌德的不朽持篇《上帝與世界》中的名句:遼闊的世界,宏偉的人生,長年累月,真誠勤奮。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常常周而復始,從不停頓。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周成虎:“他對於我們整個地理學的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研究發展與建設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何建邦表示:“他一直到最後時刻都在考慮學科的發展、人員的布局。老先生對中國科學界影響非常深。可以說他是我國遙感和地理信息學科的一面旗幟。”
盤點中國陳姓教育家(二)
教育是立國之本,所以我們要尊重教育,大力發民教育。這個任務就是向大家介紹中國陳姓教育家。 |
陳姓名人盤點(二)
盤點陳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