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琪[紡織機械專家]

陳瑞琪[紡織機械專家]

陳瑞琪,男,出生於1933年1月19日。紡織機械專家、教育家,對高速錠子的研究有專長。所研製光學式錠子振動測定儀、光電式錠子軌跡測定儀,為高速錠子的研究和生產提供了檢測條件;與企業合作研製的具有原創性的分離式高速錠子,為細紗高速高產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陳瑞琪,1933年1月19日出生於上海市,1952年7月畢業於上海中學,同年9月考入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期間(1953年9月-1954年5月)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留蘇預備班學習,1954年6月回到華東紡織工學院機械工程系,進入紡織機械設計本科專業學習,至1957年畢業,後留校在機械工程系紡織機械教研組任教。

1960年,華東紡織工學院成立紡織機械研究室,陳瑞琪任該室副主任,負責新型紡織機械的研究和組織工作。還擔任高速錠子課題組的負責人,參與上海紡織行業組織的細紗高速研究組,並任由錠子製造廠和若干紡織廠組成的錠子高速研究組組長。1966-1971年,科學研究工作中斷。1972年複課,他負責機械工程系的複課及招生工作。1978年學校恢復研究室建制,他又回到研究室繼續從事科研工作,承擔了光電式錠子振動軌跡測定儀的研製工作。

1981年4月-1983年4月,他被紡織工業部選派至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紡織學院作為訪問學者進修,在Emerson教授的指導下從事紡織機械振動及噪聲控制方面的研究。

1984年5月,他被任命為華東紡織工學院副院長;1994年4月從副校長的行政崗位上退下來,仍在機械工程學院指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多年來,他完成了紡織工業部、教育部博士點基金、上海市科委及中國紡織總會等部門安排的七項科研項目,以及一批與企業合作開展的科研項目。獲得了紡織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四等獎一項;上海汽車工業教育基金優秀項目二等獎兩項。指導了15位博士生、18位碩士生、1位博士後。主編出版了兩本專著。在國內外科技刊物上發表了70餘篇研究論文。

技術成就

20世紀60年代,我國紡織廠細紗機普遍使用的是HM型錠子,該錠子的上下軸承系統均為剛性支承結構,當錠子工作在15000轉/分時,錠子即產生異常振動。當時,紡織界就有人認為15000轉/分是錠子的極限轉速,無法再提高。

陳瑞琪[紡織機械專家] 陳瑞琪[紡織機械專家]

陳瑞琪在學習國外有關高速轉子的振動理論後,結合錠子的實際情況,採用自製的光學式錠子振幅測定儀對錠子進行了系統的測試和分析。在對HM型錠子進行了系統研究後,他比較全面地論述了錠子的振動特性:錠子有臨界速度的共振、分諧波共振以及自激振動。根據當時HM型錠子所出現的問題,他認為第二臨界速度遠在30000轉/分以上,而在15000轉/分時所發生的異常振動屬於一種分諧波共振,它是由於下軸承結構設計不合理造成的。他結合對當時國際上比較先進的德國SKF公司的HF型錠子的分析研究,指出採用柔性的下支承系統可防止錠子的分諧波共振,並可穩定地在15000轉/分以上的區域運轉,為當時我國對新型彈性錠子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並與錠子製造廠和使用廠合作研製出了D12系列分離式彈性錠子。這種結構的錠子一直沿用至今。

進入90年代後,國際上先進國家的細紗機普遍採用高速小卷裝,錠子的速度突破了20000轉/分;而現用的D12系列下彈性支承錠子在20000轉/分以上運轉時有振動增大的趨勢。他根據多年的研究結論,指出錠子要越過20000轉/分必須採用上下都是彈性支承的結構。他在1995年完成了紡織總會“雙彈性支承高速錠子”研究項目,通過了技術鑑定。1998年又完成了紡織總會“高速錠子動態結構最佳化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研究項目。

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他還結合指導研究生工作,與本校力學教研組的教師密切合作,提出了多種錠子臨界速度及動力特性計算方法,並將多年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進行綜合、歸納、總結和提高,出版了科技專著《紡紗錠子的理論與實踐》。此書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和較高的套用參考價值,1997年獲得了中國紡織總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他還結合紡織工業中多機台、速度高、噪聲大的特點,收集及研究了各種紡織機械的噪聲源及其產生原因與降噪措施,主編了《紡織機械噪聲控制》專著,作為紡織高校的參考教材,1999年獲得中國紡織總會科技進步三等獎。

他還將機械學科的發展趨勢和內涵與自己的具體研究課題相結合,提出了在“紡織機械”二級學科下建立“高速迴轉機構的動力學和摩擦學”研究方向。其中的高速迴轉機構包括環錠紡細紗錠子、轉杯紡軸承系統、空心錠子、倍捻錠子、粗紗錠翼、高速卷繞頭、變形絲假捻器等現有紡織機械中的一切高速迴轉件;摩擦學的內涵則包括機械中的摩擦、磨損、潤滑機理和材料等方面。從而使對紡織機械關鍵零部件的研究更具科學性、學術性、綜合性和完整性。

他認為要研究高速迴轉件的動力學,測試手段是關鍵。為此他研製了光學式錠子振動測定儀、光電式錠子軌跡測定儀、扭簧式錠子測功儀。這些測試裝置在錠子及其他迴轉件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生產企業的關注,成果轉讓給儀器製造廠批量生產,並獲得了紡織工業部科技進步四等獎。

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上海棉紡行業成立棉紡細紗高速小組。陳瑞琪作為高校的科研人員參與了此項工作,並擔任了其中錠子高速小組組長。當時的研究目標是錠速達到18000 轉/分。

錠子高速研究兵分兩路:一路以棉紡廠為主,在原HM型錠子的基礎上改造以適應高速,簡稱為老錠改造;另一路以錠子製造廠為主,設計新的高速錠子。陳瑞琪在這兩方面都參與了研究工作。

在與上海紡織機械專件廠的合作中,陳瑞琪主張:為防止錠子高速時的自激振動和分諧波共振,新錠子必須剛柔結合,並能自調中心。經過無數次的設計和試驗,一種我國自行設計的分離式高速錠子誕生了。這種錠子能在18000轉/分的速度下穩定工作,而且結構簡易,加工安裝方便,因而很快在全國推廣套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後,分離式高速錠子的研究成果被補評為紡織工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至今已30多年,此種高速錠子仍被部分紡織廠使用,說明了它的技術生命力。

到了90年代,隨著細絡聯技術的成熟,細紗機的發展方向又回到高速小卷裝,國際上發展了新一代適應於20000轉/分以上的高速錠子。陳瑞琪提出了A、B、C型系列高速錠子的設計思想:A型錠子為現有單彈性錠子作局部改進而成,結構簡單,適應於20000轉/分以下的轉速;B型為雙彈性錠子,適應20000轉/分以上高速;C型為雙振動系統錠子,結構較為複雜,速度能達到25000轉/分以上。陳瑞琪還指導博士研究生,從理論上研究了鑲嵌式雙振動錠子系統,證實了結構設計的正確性和合理性,經樣錠測試驗證了理論分析的結果。該錠子在25000轉/分以上高速運轉時穩定性好,振動小,噪聲低。有關高速錠子結構設計思路的論文獲得了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陳維稷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從1999年起,陳瑞琪的錠子研究課題組找到了合作夥伴——上海紡織機械專件總廠和河南第二紡機廠,目前這種新一代高速紡紗錠子正在小批量生產

隨著科技的進步,紡織機械的機電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在20世紀80年代末,陳瑞琪根據市場上對花式紗的需求,考慮到它對機械有著較高的控制要求,向上海市科委申請了“微機控制的空心錠紡花式紗機”的研究課題。

陳瑞琪[紡織機械專家] 陳瑞琪[紡織機械專家]

他所領導的課題組選定的目標是當時國際上最新的一種控制系統:即前後牽伸羅拉、噴射羅拉、卷繞機構和空心錠子等五個部分是單獨傳動和控制的,這種控制方式使得其傳動機構較為簡單,體現了一種新的傳動概念和機電一體化的設計思路。對於其中的微機控制系統,他組織了由機械、自動化和紡紗工藝等多個學科的教師共同攻關。課題組在有限的經費資助下,於1991年完成了一台由6個空心錠子組成的多微機控制的空心錠花式紡紗樣機。經專家鑑定,此項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對於機器中的關鍵部件——空心錠子的結構,他向紡織工業部申請了部級縱向項目,結合多年來對高速迴轉機構動力學研究的經驗,採用現代設計方法,研製出了一種適用於15000轉/分以上的高速空心錠子結構。該研究成果通過了紡織工業部組織的專家鑑定,認為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之後,他又結合指導研究生工作對該課題作了進一步研究,對其中的關鍵技術——微機控制技術進行了改造和深化。例如控制部分由原來的多單片機控制發展到PC機控制多單片機;傳動部分由原來的步進電動機和直流電動機混合傳動發展到多單元變頻電源控制系統。在技術上不斷改進和發展,使這一技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陳瑞琪針對國外並條機逐步採用自調勻整的趨勢,指出自調勻整裝置是一種典型的紡織機械機電一體化系統。在他的指導下,博士生專門設計了帶有預測控制的混合環勻整裝置,理論分析表明此種勻整裝置可克服原開環控制的死角,提高勻整的質量,為混合環控制的使用指出了一條路子。有關自調勻整廣義預測控制的論文獲得了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陳維稷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

陳瑞琪結合指導博士生,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申請“空氣捻結器”研究項目,探索自動絡筒機中空氣捻結裝置的捻結機理及流場分布,為改進空氣捻結器設計提供借鑑。

陳瑞琪針對我國紡織機械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以及多年來我國大量進口紡織機械的現狀,對中國紡織機械工業的發展戰略進行了研究。

他分析了國內紡機企業的競爭力現狀及其原因,提出了14 條建議,並在《中國紡織機械》雜誌上發表,受到了同行們關注。上海太平洋機電集團請陳瑞琪領導的課題組對上海紡機工業的發展提出建議。上海東方論壇還請陳瑞琪作了關於構建上海現代紡機工業的報告。香港和內地的有關雜誌均進行了轉載。

陳瑞琪認為高校的任務不僅是為工業界培養和輸送人才,在產品發展上提供新的技術,而且要在更高的層次上對工業界的發展提供決策建議。他聯合了機械、自動化、紡織、染整、化纖、管理等各學科的教授,承擔了多個有關紡織工業、紡織機械的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為地方政府及紡織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建議。

他對高校與企業的聯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產品的發展有三個階段,即套用基礎階段、技術開發階段和產品開發階段。產學研相結合是一個很好的模式,在這三個階段中,產、學、研三方各有側重,可以發揮各自所長。他的這一觀點為很多企業界贊同,他撰寫的文章《高校與企業的技術進步》曾獲得了上海太平洋機電集團的獎勵。

1984年紡織工業部決定編寫中國近代紡織史,陳瑞琪擔任編寫組副主任。歷時八年,全書共200萬字,填補了中國近代紡織科技和歷史的空白。在全書完成後的慶功會上,紡織工業部授予陳瑞琪突出貢獻獎。2004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決定編寫中國機械史(從古代到當代),其中紡織機械部分委託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撰寫。陳瑞琪組織了近十位教師共同編寫從古代到當代,在紡紗、織造、染整、化纖、針織、非織造、服裝等方面的技術及機械發展歷史,這項工作為我國紡織技術及機械的發展歷史填補了空白。

90年代以來,陳瑞琪從巨觀的角度對教育上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他認為:作為一個有較深資歷的教師,除了在自己有專長的領域和方向上發揮作用外,還要以巨觀的視角,發揮多種學科相互綜合和結合的優勢,在紡織學科的發展、教學改革以及生產技術改革等方面發揮智囊和思想庫的作用。

近年來他所從事的軟課題有中外紡織教育的對比研究,面向21世紀我國紡織高等教育的發展戰略研究等。

陳瑞琪在其數十年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的生涯中,工作認真、負責、踏實、細緻,善於團結其他同志。他本人的座右銘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他對自己的學生不僅在業務上給予悉心指導,而且在生活上也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有一位來自新疆的研究生畢業已經十多年了,但他至今還記得:在一個農曆除夕的晚上,他孤身一人因病躺在宿舍的床上思念著家人。這時,導師陳瑞琪給他送來了年夜飯。他當時的心情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他說:這種感受對他來說是畢生難忘的。

在長期的工作中,陳瑞琪善於團結不同學科的教師進行跨學科合作,而且這種合作都是愉快的、成功的。因為他不僅善於科學地組織人員,尊重他人的意見,而且在名利問題上他堅持平等、公正、謙讓的原則,使其他教師都很願意和他合作。如今,40多年過去了,陳瑞琪寶刀不老,青春常在,仍活躍在他一生鍾愛的紡織機械研究之中,為培養跨世紀的人才,為振興我國的紡織工業發揮著餘熱。

簡歷

1946-1952年 上海市上海中學學習

1952-1953年 華東紡織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習

1953-1954年 北京俄文專科學校留蘇預備班學習

1954-1957年 華東紡織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習

1957-1981年 華東紡織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師

1981-1983年 美國北卡羅列那大學紡織學院進修

1984-1994年 華東紡織工學院副院長(中國紡織大學副校長)

1994年— 東華大學機械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論著

1.陳瑞琪等.氣流紡杯軸承新發展.紡織學報,1988(8)

2.陳瑞琪.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89(3-4)

3.陳瑞琪.高校應成為企業集團研究中心.管理和發展研究,1989

4.李志鋒,陳瑞琪.微機控制空心錠花式紡紗機.紡織學報,1989(11)

5.苗孟河,陳瑞琪.影響空心錠包覆紗性質分析.陳維稷論文獎,1989

6.陳瑞琪、馬淦林、楊正中等.紡紗錠子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90

7.陳瑞琪等.空心錠子動態特性分析.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90(6)

8.苗孟河,陳瑞琪.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91(3)

9.陳瑞琪等..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91(2)

10.陳瑞琪、吳進根、王繩武等.紡織機械噪聲控制.紡織工業出版社,1991 (12)

11.彭超英,陳瑞琪等.三彈性細紗錠子.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94(2)

12.陳瑞琪等.面向21世紀的紡織高等教育.中國紡織,1994(10)

13.陳瑞琪等..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95(1)

14.吳文英,陳瑞琪等.我國紡織機械工業發展趨勢.紡織學報,1995(1)

15.姚洪興,陳瑞琪.高速空心錠子.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96(3)

16.吳文英,陳瑞琪等.雙彈性錠子研製.紡織學報,1997(2)

17.何重輝,陳瑞琪等.

18.陳瑞琪等.紡織機械工業發展對策.紡織機械,1999(6)

19.吳文英,陳瑞琪等.新一代高速紡紗錠子.紡織機械,2000(1)

20.陳瑞琪,吳文英.紡織新技術或產品的生命周期和企業的技術進步.中國紡織,2000(11)

22.陳瑞琪,吳文英,馬曉建.信息技術對紡織教育改革的啟示.紡織教育,2001(5)

23.郭月洋,陳瑞琪.梳棉機自調勻整的模糊分析.東華大學學報,2001(10)

24.許正軍,陳瑞琪.花式紡紗機多單元變頻控制.東華大學學報,2001(2)

25.陳瑞琪,吳文英.構建上海現代紡織機械工業.上海紡織科技,2003(2)

26.郭月洋,陳瑞琪.並條機自調勻整廣義預測控制.東華大學學報,2003(3)

27.吳文英,陳瑞琪,蔡旭初.構建高校的科技創新體系.機械設計與研究,2003(增刊)

28.陳瑞琪,吳文英,馬曉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紡織教育,2002(4)

29.陳瑞琪,吳文英,蔡旭初.中國紡織機械工業的競爭策略及總體發展思路.江蘇紡織,2003(1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