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16年4月4日生於湖北黃陂。
1941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
1941-1945年在西南礦產測勘處任助理工程師。
1945-1949年在南京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構造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員等。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畢生研究構造地質、構造物理、地質力學和地殼穩定性評價,為我國的地學基礎理論和地質力學的發展做出了開拓性貢獻。首次在實驗構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條件和過程以及長期應力作用下岩石非彈性變形等,是李四光先生地質力學的忠實實踐者,始終堅持“從現象追尋本質”的理念,研究地殼運動所產生的各種地質現象發生、發展的規律。
60年代中期,他率隊在西南開展地震地質調查,為攀枝花鐵礦等國家重大工程選址做了大量工作。1966年邢台地震發生後,親歷第一線監測地應力變化趨勢,編寫了邢台地震地質調查報告。1976年唐山地震後,他倡導並組織、指導了北京地震地質會戰。此外還為中國西南地區地震地質、重大工程選址;北京、深圳等城市地殼穩定性評價作出重要貢獻。
1986年提出開展“地域地殼穩定性和地質災害”的國際性研究項目,擔任該項目的國際工作組主席。由他主編的項目研究報告《區域地殼穩定性和地質災害研究》(英文第一、第二、第三卷)的出版,推動了我國地殼穩定性和地質災害評價研究的發展及國際化進程。
長期擔任《地質學報》英文版編輯、名譽主編;還先後擔任過《中國科學》、《地質經濟》和《地質力學學報》主編,積極推動了我國地學出版和學術交流工作。
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獲博士生導師資格,1996年被地質礦產部聘為高級顧問。2005年10月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陳慶宣院士1949-1956年曾在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人物貢獻
在中國首次在實驗構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條件和過程以及長期應力作用下岩石非彈性變形。
提出了在分析岩石變形與應力場的關係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和東西向構造帶形成機制。
為中國西南地區地震地質、重大工程選址、北京、深圳等城市地殼穩定性評價作出重要貢獻。
發現銅官山外圍鐵帽,擴大了銅官山銅礦儲量;為包鋼找到優質耐火粘土;首次發現西康系中含三疊紀菊石化石的海相復理石沉積,解決了其地層時代問題;發現酒泉盆地早第三紀火燒溝組與白楊河組間不整合,重新厘定了盆地第三系地層,為該區石油遠景評價打下了基礎;首次發現祁連山震旦系和海相三疊系,為該區以後區測找礦作出貢獻。。
陳姓名人盤點(二)
盤點陳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