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丘友期行

《陳太丘友期行》是一篇文言文,通過元方的言行舉止,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堅持原則的人。通過友人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知錯就改。而友人又作為一個反面教材告訴我們信用的重要性。通過陳太丘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守信用的人。

作品原文

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zūn)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不守信用);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cán),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注釋

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末年人。曾做過太丘長,人稱“陳太丘”
與:和
友期:約定
行:同行
日中:正午
至:到
捨去:離開
乃:才
元方:即陳紀,陳寔的長子,元方是他的字
時:當時
戲:做遊戲,玩耍
尊君在不:你父親在不在?尊君,古代尊稱對方的父親。不,現在寫作“否“
待:等,等待
已:已經
相委:丟下,拋棄
君:古代尊稱對方,可譯為“您”
則:就
無信:不守信用
慚:慚愧
引:牽引,拉
顧:回頭看

作品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約定一同出行。(他們)約定在正午動身,過了正午朋友沒到,陳太丘便離開了,離開之後朋友到了。(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回答說:“等您很久您都沒到,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定同行,卻丟下別人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沒到,就是不守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父親,就是不講禮貌。”朋友感到很慚愧,走下車去拉元方得手以表示歉意。元方走進門去,連頭也沒回。

內容

這則短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陳太丘和一個朋友約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過了正午還沒到,陳太丘就一個人走了。他走了之後,朋友才到。這時陳太丘七歲的兒子陳元方正在家門口玩耍。朋友從陳元方那裡得知陳太丘走了,非常生氣,罵陳太丘不是人。陳元方據理反駁了父親的這個朋友,認為他不守信還罵人,是無信無禮之人。朋友聽後覺得很慚愧。

主題

“信”是立世之本,陳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陳太丘七歲的兒子亦知其不可,對他很不以為然。“信”之重要於此可見一斑。要引導學生認識這一點,從小做一個守信的人。

道理

通過元方的言行舉止,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堅持原則的人。 通過友人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知錯就改。而友人又作為一個反面教材告訴我們信用的重要性。通過陳太丘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守信用的人。

出處

選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古代筆記小說集,也是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此文《陳太丘與友人期》為方正。主要記述了東漢末年到晉代之間士大夫清高放誕的言談逸事。

作者

劉義慶(403年--444年)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