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丘友期

陳太丘,字仲弓,東漢末年人。曾做過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出處】選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古代筆記小說集

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末年人。曾做過太丘長,人稱“陳太丘”)與(和)友期(約定)行(同行),期日中(正午)。過中不至(到),太丘捨去(離開),去後乃(才)至。元方(即陳紀,陳寔的長子,元方是他的字)時(當時)年七歲,門外戲(做遊戲,玩耍)。客問元方:“尊(zūn)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不在?尊君,古代尊稱對方的父親。不,現在寫作“否”)?”答曰:“待(等,等待)君久不至,已(已經)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丟下,拋棄)而去。”元方曰:“君(古代尊稱對方,可譯為“您”)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就)是無信(不守信用);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cán,慚愧),下車引(牽引,拉)之。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
【譯文】陳太丘和朋友約定一同出行。(他們)約定在正午動身,過了正午朋友沒到,陳太丘便離開了,離開之後朋友到了。(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回答說:“等您很久您都沒到,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定同行,卻丟下別人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沒到,就是不守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父親,就是不講禮貌。”朋友感到很慚愧,走下車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進門去,連頭也沒回。
【內容】這則短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陳太丘和一個朋友約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過了正午還沒到,陳太丘就一個人走了。他走了之後,朋友才到。這時陳太丘七歲的兒子陳元方正在家門口玩耍。朋友從陳元方那裡得知陳太丘走了,非常生氣,罵陳太丘不是人。陳元方據理反駁了父親的這個朋友,認為他不守信還罵人,是無信無禮之人。朋友聽後覺得很慚愧。
【主題】“信”是立世之本,陳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陳太丘七歲的兒子亦知其不可,對他很不以為然。“信”之重要於此可見一斑。要引導學生認識這一點,從小做一個守信的人。
【出處】選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古代筆記小說集,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主要記述了東漢末年到晉代之間士大夫清高放誕的言談逸事。
【作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