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①猶“榆塞”,泛指北方邊塞。
②山海關古稱榆關,又稱渝關、臨榆關、臨渝關、臨閭關。商屬孤竹,漢屬遼西郡,隋開皇三年(583)築關,名臨渝關。
榆關榆關鎮位於撫寧縣中部地區,西距縣城二十里。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平原梯次分布。全鎮總面積153.37平方公里,人口4.97萬。轄72個村委會:榆關、呂莊、嵐山、賈莊、沙河、東甸、聶口、安莊、香房、董莊、李莊、河西、后庄、榮莊、西嶺、石門、肖莊、馮莊、台上、付莊、龍腰、荒地、五王莊、韓義莊、大劉莊、紫草塢、東新寨、捎弓寨、王家莊、古城子、小科坨、駙馬寨、永順莊、鄭家店、溫家莊、鐵官營、岩子口、泉眼溝、窪兒莊、代山頭、寺後頭、西周莊、修理莊、高家店、崔李莊、博士營、北董莊、白家嶺、往子店、大科坨、東周莊、平市南、北車廠、龐家溝、興隆寨、龍口店、鴨兒峪、窪子溝、牛蹄寨、北紙房、平市北、北郁家溝、小新立莊、大新立莊、北楊各莊、大米河頭、官石東溝、官石西溝、西郁家溝、上徐各莊、下徐各莊。
榆關鎮榆關村東有臨渝山(又稱馬頭坡,今稱馬奔山,明清時期曾設馬頭鋪於此,102國道經此),其西有渝河(後改稱戴家河、戴河,今南、北戴河因居其下游而名),古稱渝水。東漢時期,臨渝縣治曾設於此,但此時並無“臨渝關”。《後漢書·郡國志》記載,遼西郡有城五:“陽樂、海陽、令支(有孤竹城)、肥如、臨渝”。臨渝縣,即此地。
榆關地處北部高山背牛頂與南部渤海之間,形勝險要,進可攻,退可守(古代“榆關”是範圍廣泛的軍事防區概念,南至海、北至山,東至山海關,西北抵青龍都山,地域要遠遠大於今榆關鎮所轄地域)。隋唐時期,榆關作為中原漢王朝防禦遼東高麗入侵的重要的軍事重地,設關紮營,屯集大批兵馬,因此“臨渝關”、“渝關”之名屢見諸史冊。
隋文帝開皇年間設臨渝關,煬帝大業年間又置臨渝宮。《隋書·地理志》記載:“北平郡統縣一:盧龍(舊置北平郡。大業初置北平郡。有長城。有關官。有臨渝宮。有覆舟山。有碣石。)”《隋書·帝紀·高祖》記載:“開皇二年五月己未,高寶寧寇平州,突厥入長城。”“十八年春二月乙巳,以漢王諒為行軍元帥,水陸三十萬伐高麗。六月丙寅,下詔黜高麗王高元官爵。秋九月己丑,漢王諒師遇疾疫而鏇,死者十八九。”《隋書·帝紀·煬帝》記載:“大業十年春二月辛未,詔百僚議伐高麗,數日無敢言者。三月壬子,行幸涿郡。癸亥,次臨渝宮,親御戎服,禡祭黃帝,斬叛軍者以釁鼓。夏四月甲午,車駕次北平。秋七月癸丑,車駕次懷遠鎮。甲子,高麗遣使請降,囚送斛斯政。上大悅。八月己巳,班師。”涿郡,隋置。煬帝大業初,廢幽州總管府(治今北京城西南),置涿州太守,從三品。轄薊縣(治今北京城西南)、良鄉(治今北京城西南良鄉鎮)、安次、涿縣(治今河北涿州)、固安、雍奴(治今天津武清)、昌平、懷戎(治今河北涿鹿西南)、潞縣(治今北京通縣)等9縣。此“臨渝宮”當為“臨朔宮”之誤,臨朔宮在今北京市西南。《隋書·長孫晟傳》記載:“宣帝時,突厥攝圖請婚於周,以趙王招女妻之。至開皇元年,攝圖曰:‘我周家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復何面目見可賀敦乎?’因與高寶寧攻陷臨渝鎮,約諸面部落謀共南侵。高祖新立,由是大懼,修築長城,發兵屯北境,命陰壽鎮幽州,虞慶則鎮并州,屯兵數萬人以為之備。”
《北史·突厥傳》記載:“沙缽略勇而得眾,北夷皆歸附之。隋文帝受禪,待之甚薄,北夷大怨。會營州刺史高寶寧作亂,沙缽略與之合軍,攻陷臨渝鎮。上敕緣邊修保鄣,峻長城,以備之。”《北史·高麗傳》記載:“開皇十七年,上賜璽書,責以每遣使人,歲常朝貢,雖稱藩附,誠節未盡。會(湯)病卒,子元嗣。文帝使拜元為上開府儀同三司,襲爵遼東公,賜服一襲。元奉表謝恩,並賀祥瑞,因請封王。文帝優冊為王。明年,率靺鞨萬餘騎寇遼西,營州總管韋世衝擊走之。帝大怒,命漢王諒為元帥,總水陸討之,下詔黜其爵位。時饋運不繼,六軍乏食,師出臨渝關,復遇疾疫,王師不振。及次遼水,元亦惶懼,遣使謝罪。上於是罷兵。”
唐代置榆關守捉、臨渝關於此。唐貞觀十九年春,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過往臨渝關。
《舊唐書·高開道傳》記載:“隋大業末,河間人格謙為隋師所滅,開道與其黨百餘人亡匿海曲。復出掠滄州,招集得數百人,北掠城鎮,臨渝至於懷遠,皆破之,悉有其眾。武德元年,隋將李景守北平郡,開道引兵圍之,連年不能克。”北平郡治在今盧龍縣城。
《舊唐書·本紀·太宗》記載:“貞觀十八年十一月壬寅,車駕至洛陽宮。庚子,命太子詹事、英國公李績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左領軍常何、瀘州都督左難當副之。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麗。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親統六軍發洛陽。乙卯,詔皇太子留定州監國;開府儀同三司、申國公高士廉攝太子太傅,與侍中劉洎、中書令馬周、太子少詹事張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五人同掌機務;以吏部尚書、安德郡公楊師道為中書令。三月壬辰,上發定州。夏四月癸亥,遼東道行軍大總管、英國公李績攻蓋牟城,破之。五月丁丑,車駕渡遼。甲申,上親率鐵騎與李績會圍遼東城,因烈風發火弩,斯須城上屋及樓皆盡,麾戰士令登,乃拔之。六月丙辰,師至安市城。丁巳,高麗別將高延壽、高惠真帥兵十五萬來援安市,以拒王師。李績率兵奮擊,上自高峰引軍臨之,高麗大潰,殺獲不可勝紀。延壽等以其眾降,因名所幸山為駐蹕山,刻石紀功焉。賜天下大酺二日。秋七月,李績進軍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師。冬十月丙辰,入臨渝關,皇太子自定州迎謁。戊午,次漢武台,刻石以紀功德。”《新唐書·本紀·太宗》記載:“十八年七月甲午,營州都督張儉率幽、營兵及契丹、奚以伐高麗。十一月甲午,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李世績、馬周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十六總管兵以伐高麗。十九年二月庚戌,如洛陽宮,以伐高麗。四月癸卯,誓師於幽州,大饗軍。癸亥,李世績克蓋牟城。五月己巳,平壤道行軍總管程名振克沙卑城。庚午,次遼澤,瘞隋人戰亡者。丁丑,軍於馬首山。甲申,克遼東城。六月丁酉,克白岩城。已未,大敗高麗於安市城東南山。九月癸未,班師。十月丙午,次營州,以太牢祭死事者。丙辰,皇太子迎謁於臨渝關。戊午,次漢武台,刻石紀功。”《新唐書·高開道傳》記載:“隋大業末,依河間賊格謙,未甚奇之。會謙為隋兵圍捕,左右奔散,無救者,開道獨身決戰,殺數十人,捕兵解,謙得免,遂引為將軍。謙滅,與其黨百餘人亡海曲。後出剽滄州,眾稍附,因北掠戍保,自臨渝至懷遠皆破有之。復引兵圍北平,未下,隋守將李景自度不能支,拔城去,開道據其地。武德元年,陷漁陽郡有之。有鎧馬數千,眾萬人,自號燕王。”《舊唐書·李忠臣傳》記載:“李忠臣,本姓董,名秦,平盧人也,世家於幽州薊縣。忠臣少從軍,在卒伍之中,材力冠異。事幽州節度薛楚玉、張守珪、安祿山等,頻委征討,積勞至折衝郎將、將軍同正、平盧軍先鋒使。及祿山反,與其倫輩密議,殺偽節度呂知誨,立劉正臣為節度,以忠臣為兵馬使。攻長楊,戰獨山,襲榆關、北平,殺賊將申子貢、榮先欽,擒周釗送京師,忠臣功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平盧軍節度使,鎮撫室韋、靺鞨,統平盧、盧龍二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榆關守捉,在營州城西四百八十里,管兵三百人,馬百匹。”《新唐書·賈循傳》記載:“循有大略,禮部尚書蘇頲嘗謂今頗、牧,及為益州,表署列將。張守珪北伐,次灤河,屬凍泮,欲濟無梁。循揣廣狹為橋以濟,破虜而還,以功擢游擊將軍、榆關守捉使。地南負海,北屬長城,林埌岑翳,寇所蔽伏。循調土斬木開道,賊遁去。”《舊唐書·郭英傑傳》記載:“開元二十一年,幽州長史薛楚玉遣英傑及裨將吳克勤、烏知義、羅守忠等率精騎萬人及降奚之眾以討契丹,屯兵於榆關之外;契丹首領可突乾引突厥之眾拒戰於都山之下。官軍不利,知義、守忠率麾下便道遁歸。英傑與克勤逢賊力戰,皆沒於陣。其下精銳六千餘人仍與賊苦戰,賊以英傑之首示之,竟不降,盡為賊所殺。”《新唐書·郭英傑傳》記載:“英傑,字孟武,為左衛將軍、幽州副總管。開元二十三年,長史薛楚玉遣英傑與裨將吳克勤、烏知義、羅守忠帥萬騎及奚眾討契丹,屯榆關。契丹酋長可突於拒戰都山下,奚眾貳,官軍不利,知義、守忠引麾下遁去,英傑、克勤力戰死。”《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嬴蟲之孽:開元二十二年八月,榆關虸蚄蟲害稼,入平州界,有群雀來食之,一日而盡。二十六年,榆關虸蚄蟲害稼,群雀來食之。”
《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記載:“自范陽行數十程,過薊州、平州,至榆關沙塞之地,略無供給,每至宿頓,無非路次,一行乏食,宮女、從官但采木實野蔬,以救飢弊。”《舊五代史·契丹傳》記載:“契丹者,古匈奴之種也。代居遼澤之中,潢水南岸,南距榆關一千一百里,榆關南距幽州七百里,本鮮卑之舊地也。其風土人物,世代君長,前史載之詳矣。”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記載:“又東南,渤海,又東,遼國,皆與契丹略同。其南海曲,有魚鹽之利。又南,奚,與契丹略同,而人好殺戮。又南至於榆關矣,西南至儒州,皆故漢地。西則突厥、回紇。”“距幽州北七百里有榆關,東臨海,北有兔耳、覆舟山。山皆斗絕,並海東北,僅通車,其旁地可耕植。唐時置東西狹石、淥疇、米磚、長揚、黃花、紫蒙、白狼等戍,以扼契丹於此。戍兵常自耕食,惟衣絮歲給幽州,久之皆有田宅,養子孫,以堅守為己利。”《新五代史·晉家人傳·高祖皇后李氏》記載:“自幽州行十餘日,過平州,出榆關,行砂磧中,飢不得食,遣宮女、從官,采木實、野蔬而食。又行七八日,至錦州,虜人迫帝與太后拜阿保機畫像。”
遼代初設榆關驛。既是馬驛,又負責稽查行旅,徵收過境貨稅,因此地為契丹陷沒,關隘已無軍事價值。《遼史·兵衛志》記載:“其南伐點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鴛鴦泊。及行,並取居庸關、曹王峪、白馬口、古北口、安達馬口、松亭關、榆關等路。將至平州、幽州境,又遣使分道催發,不得久駐,恐踐禾稼。出兵不過九月,還師不過十二月。”《遼史·聖宗本紀》記載:“四年十一月庚午,以政事令韓德讓守司徒。壬申,以古北、松亭、榆關徵稅不法,致阻商旅,遣使鞫之。”《遼史·地理志》記載:“遼國其先曰契丹,本鮮卑之地,居遼澤中,去榆關一千一百三十里,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里。”
《金史·闍母傳》記載:“闍母為南路都統,討回離保。耶律奧古哲等殺回離保於景、薊之間,其眾遂潰。張覺據平州叛,入於宋,闍母自錦州往討之。覺將以兵脅遷、來、潤、隰四州之民闍母至潤州,擊走張覺軍,逐北至榆關,遣俘侍書招之。復敗覺兵於營州東北,欲乘勝進取南京。”
明洪武十四年九月,大將軍徐達在今山海關置山海衛,並將榆關之“關”移于山海關,故山海關有“榆關”之別名。又將榆關驛遷到今深河,仍沿用其名。從此,榆關喪失軍事防禦作用,僅存其名而已。儘管歷盡滄桑變遷,“榆關”這一古老的地名一直延續至今。明李東陽編《大明會典》記載,撫寧縣有榆關驛。
清光緒三年《撫寧縣誌》記載,此地設有東沙河堡,轄東沙河、玉皇廟、高家莊、紫草塢、韓家莊、小泥河頭、大李各莊、金家莊、小李莊;榆關鎮堡,轄榆關、后庄窠、前莊窠、泥河、馬家莊、襲家莊、惠家莊、劉家莊;五王莊堡,轄五王莊、興福莊、安家莊、駙馬寨、賈家莊、溫家莊、稍弓寨、上白石鋪;徐各莊堡,轄上徐各莊、下徐各莊、牛蹄寨、窪里、董家莊、戴家山頭;平市莊堡,轄平市莊、古城寺、莊河、東同野、西同野、大新立莊、小新立莊、北寺後、上不老、紙房、馬家莊、方家河、前坨莊、店子上、白家嶺、鴨兒峪、呂家莊、大科坨、小科坨、香房;東新寨堡,轄東新寨、東郁家溝、聶口、東口莊、興隆寨、簸箕營、東周家莊、龍腰、秀里莊、傅家莊、董家莊、西周家莊、台上、鄭家莊、馬家莊、龍口店、李家莊、蕭家莊、猩猩峪。
民國二十一年《撫寧縣誌料》記載,撫寧縣第三區(駐榆關鎮),下轄第一鄉榆關鎮(轄榆關后庄、榆關河西)、第二鄉大泥河(小泥河)、第三鄉見駕坡(襲莊、馬莊、劉莊、惠莊)、第四鄉五王莊(黃土坡、下白石鋪)、第五鄉興福莊(賈莊、溫莊)、第六鄉安家莊(馬家寨、稍弓寨)、第七鄉牛蹄寨(下徐各莊、窪兒莊)、第八鄉戴家山坨(上徐各莊、董莊、往家店)、第九鄉東新寨(興隆寨)、第十鄉博士營(壽里莊)、第十一鄉聶口(岩子口、猩猩峪)、第十二鄉周莊(東郁家溝、鄭莊、西郁家溝、董莊)、第十三鄉傅莊(龍口店、蕭莊、台上莊、王莊)、第十四鄉龍腰莊(泉眼溝、石門、車廠)、第十五鄉鴨兒峪(紙房、白家嶺、香房、窪子溝)、第十六鄉平市莊(腰莊、前坨子、甸子)、第十七鄉新立莊(小新立莊、呂莊、大科坨)、第十八鄉深河鎮(西場、北甸子、後營)、第十九鄉大毛莊(小毛莊、華義莊)、第二十鄉韓義莊(大炮上、邊家溝、小炮上)、第二十一鄉東桐葉莊(上不老、馬莊)、第二十二鄉古城子(西桐葉莊、龐家溝、科坨後寺、小科坨)、第二十三鄉北莊河(方家河、丁莊子、螞蟻溝)。
1949年撫寧縣第五區(平市莊)。
1950年7月,撫寧縣第五區轄牛頭崖、太和寨、馬坊、長不老口、盧王莊、蒲蘭、渠子口、王各莊、南戴河、榆關、小李莊、興福莊、楊各莊、上徐各莊、鴨兒峪、大科坨、平市莊、龍腰、傅莊、興隆寨、安莊鄉。
1956年9月,第五區撤銷,設榆關、東新寨、王莊、大新立莊、王各莊、太和寨、盧王莊鄉。
1958年9月,建榆關、東風(牛頭崖)人民公社。
1958年11月撫寧縣建制撤銷,撫寧區設榆關公社;東風公社劃屬北戴河區。
1961年6月恢復撫寧縣建制,設榆關工委轄榆關、上徐各莊、馮莊(1961年10月原王莊公社改稱)、東新寨人民公社;東風(駐牛頭崖)工委轄牛頭崖(1961年10月原太和寨公社改稱)、盧王莊、棗園(1961年10月原王各莊公社改稱)公社。1963年5月東風工委撤銷,所屬3個公社併入榆關區。
1981年1月建立榆關辦事處,1984年3月改建榆關區,轄榆關、東新寨、上徐各莊、馮莊4個公社;1980年3月建牛頭崖辦事處,轄牛頭崖、盧王莊、棗園3個公社。1984年3月榆關、牛頭崖辦事處撤銷,改建榆關區公所,公社改鄉。
1985年時榆關區下轄榆關鄉(榆關、駙馬寨、賈莊、興福莊、榮莊、五王莊、永順莊、后庄、河西、韓義莊、鄭家店、北楊各莊、大劉莊(大劉莊、小金莊村)、沙河、西嶺、紫草塢、東甸、鐵官營、崔李莊、高家店、大米河頭)、東新寨鄉(東新寨、岩子口含岩子口和倉房村、聶口、博士營、興隆寨、修理莊、嵐山、捎弓寨、安莊、溫家莊)、馮莊鄉(馮莊含馮莊、鄭莊、朱峪村、石門、北車廠、西郁家溝、北郁家溝、西周莊、東周莊、龍腰、李莊、肖莊、泉眼溝、北董莊含北董莊、南山村、王家莊、付莊、台上、龍口店)、上徐各莊鄉(上徐各莊、龐家溝、荒地、古城子、官石東溝、官石西溝、白家嶺、平市南、平市北、呂莊、小科坨、寺後頭、大科坨、北紙房、窪子溝、鴨兒峪、香房、窪兒莊、小新立莊、大新立莊、董莊、牛蹄寨、下徐各莊、代山頭、往子店)、盧王莊鄉(盧王莊、大泥河、北坊、柏新莊、渠子口含渠子口、朝陽莊、老鴉窩含大老鴉窩、小老鴉窩、鄧家窪、沙坡馬莊、沙坡張莊、桃園、賁莊、蒲蘭含蒲蘭、楊各莊、滿井、嶺上)、牛頭崖鄉(牛頭崖、小米河頭、張馬坊、藥馬坊、馬坊甸、楊戶屯、高家嶺、孫家莊、長不老口、周營、劉馬坊、朱馬坊、富新莊、郭高馬坊、閃水莊、太和寨)、棗園鄉(棗園、獅子河、南甸子、南新莊、都寨、王各莊、西陸莊、白玉莊、洋河套、蔣營、南孟莊、南戴河含南戴河、小王莊村、洋河口農業、洋河口漁業)。
1988年1月,榆關區撤銷,組建榆關、牛頭崖鎮、盧王莊、上徐各莊鄉。
1996年1月,上徐各莊鄉併入榆關鎮,盧王莊鄉併入牛頭崖鎮。
現今榆關鎮轄榆關、駙馬寨、賈莊、興福莊、榮莊、五王莊、永順莊、后庄、河西、韓義莊、鄭家店、北楊各莊、大劉莊、沙河、西嶺、紫草塢、東甸、鐵官營、崔李莊、高家店、大米河頭、東新寨、岩子口、聶口、博士營、興隆寨、修理莊、嵐山、捎弓寨、安莊、溫家莊、馮莊、石門、北車廠、西郁家溝、北郁家溝、西周莊、東周莊、龍腰李莊、肖莊、泉眼溝、北董莊、王家莊、付莊、台上、龍口店、龐家溝、上徐各莊、荒地、古城子、官石東溝、官石西溝、白家嶺、平市南、平市北、呂莊、小科坨、寺後頭、大科坨、北紙房、窪子溝、鴨兒峪、香房、窪兒莊、小新立莊、大新立莊、董莊、牛蹄寨、下徐各莊、代山頭、往子店72個村。
境北寶峰禪寺、清河塔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象山旅遊景區。
榆關街里馬氏家族一直沿襲尚武之風。清鹹豐十年馬鴻圖一舉考中武狀元,授乾清門頭等侍衛(正三品銜)。光緒元年署蘭州城守營參將。二年改署陝甘督標左營參將。三年署洮岷協副將。遷任甘肅鎮海協副將。後辭官歸里,卒於家。直隸總督李鴻章贈“捍衛鄉邦”匾,懸於狀元府第(今榆關國小)。
馬鴻圖堂兄馬壯圖,道光二十九年考中武舉人,任山西太原營中軍守備。壯圖弟馬雄圖,鹹豐十一年武舉,兵部差官。同治三年,補澤州攔軍營中軍守備。六年,改補太原營中軍守備、護理澤州營參將。七年於澤州與捻軍張宗禹大戰七晝夜,大敗捻軍,民送“威震山河”匾,因功署翔州營都司。八年,護理太原營參將。光緒二年題補寧武營都司。留京為提督宋慶營辦理軍務,積勞致疾,卒於京寓。年51歲。
馬鴻圖弟馬鵬圖,同治元年武舉,兵部差官,分發山西,委署代州東路營中軍守備。
馬鴻圖侄馬遇春,同治三年武鄉試解元,同治四年武進士,賞加二等花翎侍衛。
歷史劃分
唐設臨渝關守提。明初建關設衛時,因其倚山面海,故名山海關。清乾隆二年(1737)為臨榆縣縣城。地勢險峻,地理位置重要,北依燕山,南臨渤海,是華北通向東北的咽喉要道,京山、瀋山鐵路在此聯結,古來即有“兩京鎖鑰”之稱,為兵家必爭之地。著名戰爭如明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與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之戰,1922、1924年直奉兩系兩次石河之戰、1933年日軍攻占山海關並由此侵略華北及1945年山海關阻擊戰等,均發生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