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錢關鄉

銅錢關鄉地處旬陽最南端,與湖北省竹山、竹溪接壤。轄7個行政村48個村民小組,總面積76平方公里,1699戶6183人。1996年撤區並鄉將原銅錢、太山兩鄉合併設立。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銅錢關鄉地處旬陽最南端,與湖北省竹山、竹溪接壤。轄7個行政村48個村民小組,總面積76平方公里,1699戶6183人。鄉政府駐地在太山廟村,距縣城55公里,東呂公路貫穿全鄉南北,是通往縣城、對外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七里溝公路直達湖北大廟鄉;境內實現村村通公路。
1996年撤區並鄉將原銅錢、太山兩鄉合併設立。銅錢關鄉處陝鄂邊界,為秦楚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據《旬陽縣誌》載,明末為扼制李自成農民軍餘部的抗清鬥爭,擔心銅錢關孤山難守,移址於七里溝(即現在雙河村七里溝口),關名因此而得。清設銅錢關、七里關、西鋪,錄屬蒙恩里(即現在的南區),民國年間劃歸靖鄉。直到1950年12月,設太山、銅錢兩鄉,隸屬赤岩區管轄。
鄉境內地貌以中山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帶,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1792米(鐵桶寨頂峰),氣候涼爽宜人,年平均氣溫在13℃—15℃之間,最低氣溫—9℃,最高氣溫35℃。全年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900mm以上,降雨季節明顯,主要集中在5—9月。全鄉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3.7公里,一條發源於鐵桶寨林區的小溪呂河貫穿其中。總耕地面積19200畝,其中水田1573畝,耕地11000畝,宜林荒山地1200畝,天然林5.3萬畝。農作物主產水稻、玉米,山上主產玉米、土豆。畝產糧食300公斤左右,間有紅薯、大豆、芝麻、綠豆等雜糧及各類蔬菜瓜果。豐富的天然林資源,孕育著金雕、錦雞、豹、林麝、竹雞、兔、獾、野豬、狐狸、水獺、麂、畫眉等多種野生動物和何首烏、黃芹、五味子、黨參等名貴中藥材。
這裡明目繁多的蔬菜瓜果和各種五穀雜糧使得人們的飲食也頗有特色。其中有:鍋盔、兩摻面(小麥面、豌豆面摻合而成),糊湯麵(名糝糝面),拌湯、攪團。這些飲食都以酸菜水、辣子調味。若逢苞谷將熟時節,漿粑糊饃更是讓人回味無窮。深秋時節家家戶戶熏制臘肉、豬血乾(一種鮮豬血、豆腐、王花肉合成的熏製品),再配上自製的甘蔗酒,定讓你大飽口福,“懶豆腐下酒,好打滿口,主人也捨得,客人不嫌醜。”將磨製好的黃豆漿點上蒿子、青菜,加少量大米,用香油和是好紅辣湯澆上,即當飯又當菜。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積極回響西部大開發口號,抓住政策機遇,實施退耕還林14800畝,荒山造林9000畝。依託天然林資源優勢,通過全鄉上下一致努力,大力發展“姜、桑、畜、竹”四大支柱產業。目前,已載密植桑園4000畝,黃姜3000畝,實現了人均一頭畜。人工栽植青竹25000畝。加上境內自然生長的14000畝山竹、近4000畝竹園形成了百里萬畝青竹長廊基地。工農業生產總值1900萬元,財政收入38萬元,財政支出108萬元,農民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2003年人均純收入1160元。
青山綠水藍天竹海的自然環境,涼爽宜人的氣候,鐵桶寨原始森林,熱情好客的銅錢關人民歡迎社會各界人士來此避署度假,體味秦楚深處的民俗風情。

優勢資源

銅錢關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優勢資源得天獨厚。萬畝天然草場5.3萬畝天然林及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碧水藍天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也是我們懶以生存的根本。
青竹在我鄉歷史悠久,與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很早以前,竹子就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須品,主要用於照明,加工農具家具背簍、曬席、竹簾、笊籬等,小徑竹用做菜架桿、黃姜架桿等,也是造紙業的重要原料之一,即美化環境又增加收入,竹子伴隨著人類的繁衍而發展,人們也與竹子結下了深厚的感情。4萬畝天然竹林及人工造林,點綴著銅錢關的溝溝岔岔、山山峁峁。以山竹、斑竹為主,近年又引進適生的毛竹,筍用竹、材用竹二者兼顧。2003年春,縣上在我鄉建成100畝毛竹苗圃地,為全縣提供充足的良種竹源。目前,青竹已成為我鄉的主導產業,並且是市委書記的持聯青竹基地。
畜牧業是銅錢關人民傳統產業。全鄉依託18000畝的天然草場,建起旬陽縣黃羊養殖中心,並迅速在全鄉推廣人工種草和科學圈養,全鄉共建標準圈舍365間,黃羊養殖51戶,50隻以上27戶,1000戶以上大村2個,全鄉達到人均一隻羊。積極改造傳統豬圈,建磚混結構圈舍,配合高精飲料,生豬養殖加快,經濟效益明顯進加,全鄉生豬存欄3000餘頭,年出欄1500頭。
銅錢關森林覆蓋率達96%,且有鐵桶寨國有林場,每年淨生產木材24000立方米。
交通運輸四通八達。東呂路直通縣城(呂河至銅錢關東埡子);大銅路(銅錢關至湖北大廟)通往湖北;銅錢關至樓房公路的接通,為銅錢開闢了便利的交通環境。聯通通訊在鄉內建機站二座,網際網路的接通,結束了銅錢關信息閉塞的歷史。
廣闊的森林資源,茁壯成長的竹產業和畜牧產業及便捷的交通將進一步推動全鄉經濟的發展。

招商引資

開發礦產。銅錢村穆家溝、太山廟村羅家溝的石碳和煤的儲量大、品位高,目前小批量的開採運銷湖北竹山、竹溪,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據專家介紹,銅錢關煤炭儲量,都處在表層利於開採,每噸煤能量大,質量較好;蓮花山村鷹嘴山還有十分名貴的綠豆石,寨溝鐵礦也很有開採價值。
開發旅遊業。銅錢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很多歷史古蹟。三里溝楚長城,蓮花山古廟遺址,蓮花石刻,張家灣古建築遺址,七里溝唐代吳廳馬贊紮營地自然景觀,鐵桶寨原始森林,安然寨金花娘娘洞,百步梯,龍潭飛瀑,百里萬畝青竹長廊,都是我們休閒度假避暑,享受農家生活的好地方。
通過三五年的努力,鐵桶寨原始森林公園建成,我們可以去領略那千年古樹的風姿,去看那林麝、草鹿、金錢豹、竹雞、斑雞、獾、水獺、娃娃魚等野生動物,甚至可以去享受一下溪邊垂釣的樂趣,讓我們真正接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我們豐富的竹資源是加工的有利條件,與日常生息息相關,竹製品花藍、涼蓆、竹簾等都是人們日常生活必需的。還可以加工竹工藝品,諸如竹根雕等,成為遊覽銅錢關的特色紀念品,鮮、乾竹筍,既是銅錢關的物色采,又是純正的天然綠色食品。
市場服務業應運而起。餐飲、旅遊、娛樂、休閒一體化。原始森林邊緣、竹林叢中、小河畔都是我們避暑、度假的好去處。而我們那純正的農家菜也將受到歡迎。黃花菜、蕨菜、土豆乾、臘肉、凍米花、土雞、土雞蛋、呱呱雞、豬血乾、懶豆腐等既具民俗特色,又極富營養。
社會各界同仁,開放銅錢關歡迎著你們的到來,銅錢關人民和你攜手共同投資建設、共創銅錢關美好的明天。

鄉域經濟

銅錢關鄉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財政不斷增長。
近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決策下,緊抓西部大開展和退耕還林歷史機遇,實施退耕還林,依靠每年國家近2000噸的糧食補助和管護費收入,基本解決全鄉人民的溫飽問題。同時,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姜、桑、畜、竹”四大支柱產業。黃姜留存面積達到3000畝;蠶桑產業按照低潮發展,高潮受益的思想,緊緊抓住2000畝老桑園改造,2000畝新栽密植桑園管理不放鬆,全鄉養蠶550張,新建劣力化標準蠶室45戶58間,成立了蠶桑生產指導站和蠶桑產業合作社,使蠶桑產業實現了技術、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畜牧業發展在市場價格一路上揚的拉動下,極大地調動了養殖戶積極性,有力的推動畜牧生產的發展,轉變傳統飼養模式,按照人工種草、舍飼圈養、以羊為主的牧業發展思路,全年全鄉實現人均一隻羊、戶均一頭牛、出欄一頭豬,家畜存欄6180頭(只),新建畜養圈162間4400m2。培育畜牧大戶107戶,1000隻羊以上大村2個,百隻羊以上大戶3戶;青竹依託天然林保護工程,合理改造老竹園9033畝,管護好天然竹林15000畝,全鄉近3萬畝青竹正布遍全鄉山山峁峁、溝溝岔岔,丹參、玄參、二花等中藥村也被農戶積極引進種植,傳統炒茶地工藝也得以很好繼承和發揚。
大面積的退耕還林使農村富裕勞動力明顯增加。外出打工年平均1200人,人均勞務收入5000元,年收入600萬,僅此一項人均現金收入900元。
小型企業正在茁壯成長。銅錢村穆家溝柯友順煤礦,陳駝子煤礦年採煤量都相對可觀,煤質量好,除向邱家灣和銅錢村人民提供取暖、燃料外,還遠銷湖北、旬陽縣各地。羅家溝煤礦、鐵礦效益也可觀,鷹嘴山綠豆石的開採儘管只是剛起步,但前景都是不錯的。
第三產業迅速崛起。百貨批發零售,餐飲,機車、電器維修,美容美髮日益增多,村級衛生服務室,計畫生育服務室逐步健全,切實為人民的飲食起居住提供周到服務,同時也帶動銅錢關地方經濟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