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鰭莫鯔

長鰭莫鯔

長鰭莫鯔,鯔科,體延長呈紡綞形,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背無隆脊。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長鰭莫鯔
科中文名:鯔科
俗名:豆仔魚、烏仔、烏仔魚、烏魚、長鰭凡鯔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舄湖、礁沙混合區

形態特徵

頭短,圓筒形。吻短;唇薄,下唇有一高聳的小丘且具有長長的、纖毛的、有間隔的唇齒,上唇則有短且分散的唇齒。眼圓,前側位;脂眼瞼不發達,僅及眼眶緣;前眼眶骨寬廣,占滿唇和眼之間的空間,前緣有缺刻但隨著成長而變為平直。口小,前位;上頜骨末端遠於口角後緣,尖刀狀,不特別寬大,末端微彎曲向下;舌骨、鋤骨和翼骨上長牙齒,骨則無。鼻孔每側各一對。在稚魚期為圓鱗,隨著成長而變為膜性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側線數目11-12條;側線鱗37-43(通常為38-39);胸鰭末端前之側線鱗12-13;第二背鰭起點垂直線前之側線鱗23-26;環繞尾柄上之側線鱗17-18(少數為15-16)。鰓耙繁密細長,第一鰓弓下枝鰓耙62-75。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硬棘IV,第二背鰭鰭條I,8;胸鰭上側位,具14-16鰭條,基部上端具黑點,腋鱗發達;腹鰭腹位,具鰭條I,5,腋鱗發達;臀鰭具鰭條III,9;尾鰭分叉;幽門垂數5-7條;具沙囊胃。新鮮標本的體背灰綠色,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背鰭、臀鰭及尾鰭淡色而具暗緣;胸鰭淡色,胸鰭基部無色,但在基部的上端有一黑藍色的斑點。與同屬莫鯔極為相似,常互相混淆而被誤鑒。長鰭凡鯔(Valamugilcunnesius)為其同種異名。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而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亦常見其蹤跡,亦常侵入河川下游。群棲性,常成群洄游,幼魚在受到驚嚇時,會有躍離水面的動作。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水域,由南非至索羅門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及馬歇爾群島,南至澳洲及東加等。台灣四周海域除東部外均有。

經濟價值

經濟性魚種,主要為沿岸流刺網或待袋網等法捕獲,但產量不多,且因本種魚體型較小,又沒有烏魚有飽滿的卵,故經濟價值不像烏魚來的高,魚肉適合煮湯或紅燒皆不錯。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三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