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2009年9月10日,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最近,SEAPLEX(斯克里普斯環境塑膠積聚遠征的英文縮寫)成為第一次專門研究加利福尼亞州與夏威夷間海域“塑膠漩渦”的科考之旅。這個巨型“塑膠漩渦”面積相當於兩個美國德克薩斯州,他們在1700英里(約合2700公里)的航行中發現大量塑膠垃圾,形成了東太平洋上的垃圾場。
海洋學家查爾斯·摩爾(Charles Moore)曾在1997年駕船穿過北太平洋環流系統( North Pacific Gyre )時,發現了這個垃圾島。航海家一般都會避免從海洋環流系統經過,因為這種持續不變的高壓系統,即已知的赤道無風帶,沒有可以給水手帶來好處的風和氣流。
摩爾發現,有大量塑膠瓶蓋、塑膠袋、高頻絕緣材料和微小的塑膠晶片漂浮在海面上。陽光和海浪慢慢分解它們,使它們變成小碎片。這些碎片懸浮在海面下,試圖給這個塑膠大陸繪圖的船隻和衛星根本看不到它們。但是在後來用拖網捕魚的過程中,摩爾發現這些碎片的數量是浮游生物的6倍。
形成原因
科學家們現在已確定出了導致這座超級垃圾堆的形成原因。那些被廢棄的空塑膠袋通過下水道進入了海洋,而不斷運動的洋流又使它們聚集在了一起,並最終形成了現在看到的“垃圾島”。由於洋流呈循環式運動,原本分散的小塊垃圾會被逐漸地匯聚在一起。而海洋專家說,這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垃圾島飄蕩在加利福尼亞州與夏威夷之間的廣闊水域,主要由生活垃圾構成,其中80%都是廢棄的塑膠製品,主要來自陸地,重達350萬噸。
危害性
生態學家們警告稱,這些漂浮從海洋上的垃圾將對水生生物構成嚴重威脅。他們解釋說,鳥類會錯誤地將塑膠當成食物,導致消耗系統受到阻塞。這樣以來,誤食塑膠的鳥類最終將因飢餓而死。同時,塑膠的自然降解過程長達數十年。有一些地方政府已嘗試著禁止生產和在商店中使用塑膠袋,並建議消費者們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網兜。
這些微小的塑膠碎片造成的破壞,比那些較大的塑膠垃圾導致的窒息、誘捕和擁堵造成的危害更大。這些塑膠碎片在被小魚誤食以前,就像海棉一樣會不斷吸附重金屬和污染物。它們通過較大的魚、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向食物鏈的上層移動過程中,毒性會不斷被濃縮。
“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說,他們發現至少267種海洋生物因誤食海洋垃圾或者被海洋垃圾纏住而備受折磨。
影響
2009年8月進入東太平洋垃圾場進行調查的一名研究人員,此時的他手持3個塑膠瓶,塑膠瓶被拋進海洋後成為海洋動物的“家”。SEAPLEX成員鮑威爾說:“幾乎每一個大塊塑膠垃圾上都有藤壺或者小蟹存在,紡錘鰺或者石首魚幼仔等小魚則潛伏在垃圾下方。所有這些迷你‘塑膠島’生態系統都在四處飄動,每一個都有捕食動物存在,可能對食物網造成一定影響。”
更為嚴重的是,東太平洋垃圾場並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面積巨大的海洋垃圾場,同時也不是其中面積最大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希望在不久後造訪位於南美洲沿岸的一個大垃圾場。他們對這個垃圾場仍知之甚少。
清理
參與海星項目的道格·伍德林表示,東太平洋垃圾場內有大約80%的垃圾是岸上的人隨意丟到海里的。海星項目是一項關注海洋健康的非盈利性計畫,與SEAPLEX展開積極合作。
研究人員表示,減少流入的垃圾量可能是清理世界海洋的一種最有效手段。不過用這種方法無法收集到微小的塑膠碎片。但是把其餘的塑膠撈上來,總比把它們留在海水中更好一些。該遠征小隊由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資助,包括30名成員。
在收集40噸供再利用試驗的塑膠垃圾的過程中,Brita公司將利用無人機和遙控水面探測器繪製該區域和水下“塑膠大陸”的地圖。伍德林希望用再生燃料驅動他的船隻。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北大西洋里也有塑膠垃圾,但是科研船隻從沒對這些區域進行過研究。如果這項探測任務取得成功,另一個更大的船隊將於2010年開始研究工作。伍德林承認,海星工程有其局限性。
巨大垃圾島遭質疑
據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海洋學助理教授安吉莉奇·懷特(AngelicqueWhite)的最新研究,這種說法不僅毫無根據,還不利於清除太平洋塑膠垃圾的努力。懷特表示,她的研究表明,太平洋塑膠垃圾是一個嚴重問題,必須得到解決。懷特研究發現,太平洋海面飄浮的塑膠垃圾實際數量還不到德克薩斯州面積的1%。懷特說:“毋庸置疑,全球海洋的塑膠垃圾數量令人煩惱,但誇大其辭只會削弱科學研究的可信度。”
環保組織稱,海洋裡面的塑膠垃圾多於浮游生物,而且,加利福尼亞州和日本之間海域的一個所謂“大太平洋垃圾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規模以每十年十倍的速度遞增。懷特指出,這種說法會給公眾造成誤導。她最近參與了一次探險活動,專門了解塑膠垃圾數量及其對微小海洋生物的影響。這次探險活動屬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通過“微生物海洋學中心:研究與教育”(簡稱C-MORE計畫)資助的一項研究。懷特還表示,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實施的最新研究發現,大西洋塑膠垃圾數量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就再沒增加過,雖然在此期間塑膠製品的產量和消耗量不斷增多。她說,多出的塑膠是沉入海底,還是更有效地自然分解,目前尚不得而知。
懷特指出,塑膠垃圾清理工作還會帶來別的問題,例如,在沒有分離浮游植物、浮遊動物和其他生活于海面的小型海洋生物的情況下,嘗試將塑膠顆粒從海水中清理出去。她說:“這些小生物堪稱海洋的生命。”據懷特介紹,在最近一次探險活動中,她和其他研究人員發現,依賴於光合作用的微生物能以不少塑膠顆粒為生。她還談到清理工作中需要考慮的其他因素,如對清理塑膠所需要的巨大人力物力展開評估。懷特說:“另一方面,塑膠製品顯然不屬於海洋。”
處理方式
目前,荷蘭建築學家正計畫收集“垃圾帶”里的塑膠垃圾,希望建造一個能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人工島。提出這一構想的是荷蘭鹿特丹whim公司。公司建築專家說,他們將先在“大太平洋垃圾帶”“就地取材”,收集塑膠垃圾,然後裝入中空的漂浮物里,充當小島的“基座”。他們的最終目的是建造一個面積約為1萬平方公里、可供50萬人居住的漂浮島。在WHIM公司的網頁,這個漂浮島已被命名為“再生島”。由於是漂浮在海中的獨立小島,“再生島”上的能源將依靠太陽能發電設備提供。建築專家還計畫在島上開闢出一塊農業用地,以幫助未來的“島民”實現食物自給自足。這一計畫得到了荷蘭國家建築基金支持。不過,它仍處於調研階段。建築學家正在收集“大太平洋垃圾帶”的垃圾樣本進行研究,並努力尋找能大量收集垃圾且不會影響海洋生物的方法。
地球一小時之地球環境危機類名詞
互動百科發起“知識傳播行動”為您挑選出有關環境危機,節能環保的相關辭彙。協作,傳遞這些詞吧,讓更多的人了解環境危機中的人類生存家園:地球。除了關燈,我們能把環保的理念傳播得更遠!地球關燈一小時,有獎環保任務等你協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