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帶魚、鯊海兔子
學名:Chimaeramonstrosa
拉文種名:ChimaeraphantasmaJordanetSnyder(Ratfish)
英文種名:Ratfish
分布區域:大西洋和太平洋各區熱帶和溫帶較深海區。日本、朝鮮、中國和菲律賓一帶水域都有分布。
資源量:中國銀鮫產量極少,世界銀鮫產量主要為南非、南美提供,年產量在300-4500噸左右。
簡介
亦作chimera或ghostshark。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一些與鯊和鰩類近緣,但另分為全頭亞綱(Holocephali)或全頭綱的魚的統稱。與鯊、鰩一樣,其骨骼為軟骨性,雄性具由腹鰭分化而來的體外交尾器官(鰭腳或攫握器),用以將精子輸入雌魚體內。與鯊和鰩不同,銀鮫體側僅各有一個外鰓孔,並與硬骨魚一樣,覆有瓣片。雄性銀鮫在
魚類中有獨具的輔交合器官︰一個額攫握器和一對腹鰭前的鰭腳。銀鮫體後部漸細,胸、腹鰭大,眼大,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長尖棘。尾細長,因而有些種類又有鼠魚之稱。銀鮫約有28個種,長約60∼200公分(24∼80吋),體色由銀白色到灰黑色不等。共分三科︰銀鮫科(Chimaeridae,包括稱為兔魚的種類,特徵為吻圓或錐狀)、葉吻銀鮫科(Callorhinchidae,吻獨特,呈鋤狀且柔韌,故俗稱象魚)及長吻銀鮫科(Rhinochimaeridae,吻延長而尖,俗稱長鼻銀鮫)。銀鮫生活在各大洋的暖、冷水區域,從江河、河口、近海到2,500公尺(8,200呎)或更深的深海區都有分布。遊動能力差,易被捕獲,離水即死。以小型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卵大而長,且具保護硬(角質)殼。銀鮫類可食用,有些地區作為食物出售,肝油可制槍械及精密儀表的潤滑油。銀鮫是一種全長約為1.5米的軟骨魚,生活在200多米深的海底,以軟體動物、貝類以及體形較小的魚為食。早在3億多年前,銀鮫就開始生活在地球上了。因為它們兼有硬骨魚的許多特徵,因此在魚類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並有活化石之稱。這種魚長相奇特,如果翻譯其拉丁文名的話,大概的意思是由許多動物組成的怪獸。這很容易理解,因為銀鮫長著球莖狀的腦袋,兔子一樣的嘴和一條長長的老鼠尾。銀鮫與鯊魚、鰩不同的是,胸鰭藏在一片皮膚下面,這一特徵在硬骨魚中最為常見。銀鮫屬卵生,每個卵都包在一個長而纖細的卵殼裡面。
形態特徵
體長,紡錘形,尾細小而尖。頭大,吻柔軟,高而圓鈍。頭部有明顯的迂迴彎曲的溝狀側線管。雄性在額前方具有一柄狀額鰭腳,其內前方具有一群小刺。眼大,上側位,鼻孔腹位,位於口前,左右鼻孔靠近,前鼻瓣連合伸達牙上,具鼻口溝。外鰓孔1對,位於胸鰭基前。背2個,以膜相連。第一背鰭三角形,前方具一扁長棘;第二背鰭低平,後緣圓形,與尾鰭上葉相隔有一凹缺。臀鰭低平,與尾鰭下葉分隔處有一凹缺。鰭角三駐型。體銀灰色,背部略呈深灰色,腹部銀白色。對銀鮫的洄游習性不了解,通常夏季棲息於深海,冬季在近海也有發現。
銀鮫是在大約3.5億年前,從鮫的祖先分出來的軟骨魚類,到目前仍有“活化石”之稱。骨骼雖然和別的軟骨魚類同樣是軟骨,但鰓孔左右一對,並有鰓蓋,肛門與生殖口分開,也具有硬骨魚類的特徵,是進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魚類。
銀鮫被看成是一種怪物,生活在2400米深的海水裡,一般靠近海底,有時用鰭抵著海床休息。背鰭前端的刺連線毒腺,有助於銀鮫自衛。
生活習性:深海暖溫性底層魚類。銀鮫是軟骨魚類中已發生變異的特殊分支,具自接型頭骨、平板型牙、無鱗、泌尿生殖孔與肛門分離。
產地:大西洋北部、加勒比海
尺寸:1.5米
歷史研究
銀鮫是在大約3.5億年前,從鮫的祖先分出來的軟骨魚類,到目前仍有“活化石”之稱。骨骼雖然和別的軟骨魚類同樣是軟骨,但鰓孔左右一對,並有鰓蓋,肛門與生殖口分開,也具有硬骨魚類的特徵,是進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魚類。
奇特銀鮫
美國的科學家今年夏天在一次海洋考察中捕獲了一條極其罕見的白色銀鮫魚,目前這條奇特的銀鮫魚已經被華盛頓大學列入收藏。
這種軟骨白銀鮫是鰩魚的遠親,身體大多為棕底白斑或黑底白斑,因此可以混入海底而不容易被發現。它們生活在海洋深處,從沙泥中捕食蛤蜊、螃蟹和蠕蟲,然後類似老鼠的齧齒將其咬碎。華盛頓大學博士生喬恩-瑞姆花了整個夏天進行了此次海洋調查,他表示:“白銀鮫非常難看,背部的脊骨坑窪不平,常使它們有刺痛感。”
在一個下著毛毛細雨的寒冷日子裡,研究從員們駛離美國惠德比島,在海洋中撒網打撈上了滿滿一網的海洋生物。瑞姆敏銳地發現了其中有一條珍珠白的銀鮫,據他估計,這條一英尺長的雌性銀鮫大約有2到3歲,是同類中的青少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漁業教授泰德-皮特茲在其40年的職業生涯中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白銀鮫,他說:“我不知道為何它沒有被其它海洋動物吞食掉。就我所知,從未有資料描述過這種白銀鮫,此次發現令我們十分驚詫。”
這條白銀鮫幾乎通體純白,雙眼呈淺綠色,皮膚表層上覆有一層水晶般透明的膜,這使得它全身散發著銀色的光芒。在海洋世界中,幾乎沒有多少白銀鮫可以存活到將這種突變基因傳遞下去,因為這種突變基因會阻礙皮膚色素的生成。瑞姆說:“發現這條白銀鮫後,大家都開始歡呼鼓掌,這實在是太令人興奮了,因此我們將這條一英尺長的雌性白銀鮫養在一個水桶里。一直以來,人們一提到普吉特海峽就會想起其標誌性動物,虎鯨和鮭魚。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銀鮫才是這裡生態系統中最為重要的動物,而它們卻鮮為人知。”
美國漁業及野生動物管理局華盛頓分部的科研人員格雷格-巴格曼表示,任何種類的銀鮫都非常罕見,因為它們喜歡呆在極深的水域中,常常出沒於柔軟泥濘的海底,只有定期撒網打魚的漁民偶爾能碰到它們,銀鮫的數量似乎正在不斷增長。不幸的是,這條白銀鮫已無法將其基因傳遞下去,因為就在它被發現後的夜裡,它就從桶與蓋在桶上的木板縫隙中撲騰跳了出去,之後就死掉了。瑞姆說:“它的死令我們非常非常難過。”
目前,這條銀鮫正漂浮在一個酒精罐中,被列入華盛頓大學魚類收藏之一,成為720萬個標本中唯一的一條純白銀鮫。
太平洋長吻銀鮫
型態特徵:體側扁而延長,向後漸細小。吻尖長平扁而柔軟。雄性的眼前上方具一短柄狀且不可彎曲的的額交腳器。眼中大,上側位。口較小,下位,略突出。上頜前齒板喙狀,邊緣光滑;側齒板寬長,近三角形,外緣具細鋸齒;下頜齒板寬長,前端尖,邊緣光滑。側線幾平直,沿體側中部向後延伸,約至尾鰭下葉前方的1/3處急轉下
彎至尾端;頭部眶上管(supraorbitalcanal),前方微彎,至眼前上方則幾近平直而延伸至吻端;眶下管(infraorbitalcanal)呈波狀,向前延伸至吻前方與眶上管相接,相接點近於吻端與鼻管(nasalcanal)的中點。背鰭2個,以一低膜相連,第一背鰭具一扁長硬棘,斷面呈三角形,邊緣光滑;第二背鰭低平延長,向後漸高至中部而漸低;臀鰭低平,後端尖突,與尾鰭下葉間以一缺刻分隔;腹鰭中大,雄性腹鰭內側具細棒狀之生殖交腳器(pelvicclasper),無前生殖交腳器(prepelvicclasper);胸鰭寬大;尾鰭後端細長,上葉低平,具30多個棘狀突,下葉高於上葉,邊緣平滑。體呈淡灰褐色。Shao&Hwang(1997)發表的新紀錄種,實為非洲長吻銀鮫(Rhinochimaeraafricana)之誤鑒。棲所生態:深海底棲魚類。主要以小型底棲動物為食。生態習性甚不清楚。
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北海道、東海沿岸、台灣的東北部海域、紐西蘭、澳洲南部及東北沿岸。
漁業利用:主要為底拖網捕獲。棲息地較深,故較不常見。一般以下雜魚處理。
黑線銀鮫
黑線銀鮫ChimaeraphantasmaJordanetSnyder(Silverchimaera;銀鮫)中國分布於南海、東海和黃海:世界分布於朝鮮和日本沿海。
中型海產魚類。體長300-600毫米,體重250-600克。最大的個體長達1.5長。體延長側扁,向後漸細小。頭粗大。吻短。眼大。口中大,橫列,具扁薄唇褶。兩頜齒呈板型的。喙狀物。無椎體、脊索不分節。成體無滑。背鰭2個,臂鰭。退化成低平。胸鰭寬大,基底具一寬大肌柄。腹鰭中大,基底具一肌柄。尾鰭上下葉低平延長,與背鰭和臀鰭有一凹缺。分離。尾椎軸延長如線條。雄魚具有腹鰭鰭腳和1個額鰭腳。體銀灰色,鰭暗褐色。
棲息於2000米水深的海洋中,冬季和生殖季節游向近海。以貝類、甲殼類和小魚為食。
肉可食,卵味鮮美,肝可制魚肝油,具有治病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