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蝦蛄[蝦蛄網路名]

口蝦蛄[蝦蛄網路名]

口蝦蛄,又名螳螂蝦,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掠蝦亞綱,口足目(這個亞綱下面就一個目),其中除全為化石種類的古蝦蛄科(Sculdidae)外,現生種分4個總科:深蝦蛄總科(Bathysquilloidea)、指蝦蛄總科(Gonodactyloidea)、蝦蛄總科(Squilloidea)和琴蝦蛄總科(Lysiosquilloidea)。全為海生。掠蝦類起源於中生代的侏羅紀,現存500餘種,絕大多數種類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少數見於溫帶;中國沿海均有,最常見的品種是蝦蛄科,口蝦蛄屬的口蝦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中國各海域中均有分布。南海種類最多,已發現80餘種。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蝦蛄蝦蛄

口蝦蛄( Oratosquilla oratoria):頭胸甲前緣中央有一片能活動的梯形額角板,其前方有能活動的眼節和觸角節。腹部寬大,共六節,最後另有寬而短的尾節,其背面有中央脊,後緣具強棘。第一觸角柄部細長,分三節,末端具三條觸鞭,司觸覺。第二觸角柄部二節,上生有一條觸鞭和一個長圓形鱗片。口器、大顎十分堅硬,分為臼齒部和切齒部,都有齒狀突起,能切斷和磨碎食物;大顎觸鬚三節,不顯著,有感覺作用。第一小顎小,原肢二節,其內緣具刺毛。第二小顎呈薄片狀,由四節構成,內緣具密毛。這二對小顎能輔助大顎撕碎食物。胸部具八對附肢,前五對是顎足,後三對是步足(與十足目三對顎足、五對步足正好相反)。第一對顎足細長,末節末端平截並具刷狀毛;第二顎足特彆強大,末節(指節)側扁,有六個尖齒,可與掌節的邊緣凹槽部分吻合,為捕食和禦敵利器,稱為掠肢;第三至第五對顎足比第一對短,末端為小螯。這些附肢能將捕捉到的食物送入口中。五對顎足皆無外肢,但基部具圓片狀的上肢。步足細弱無螯,原肢三節,下接內外肢,不適於爬行。雄性第三步足基部內側有一對細長的交接棒。腹部前五腹節各有一對腹肢,由柄節和扁葉狀的內外肢構成,有游泳和呼吸的功能。鰓生在外肢的基部,有許多分枝的鰓絲。每一腹肢的內肢內側有一個小內附肢,與相應另一側的小內附肢相互連線,使一對腹肢聯成整體,便於游泳。雄性第一對腹肢的內肢變形,成為執握器,交配時用以握住雌體。腹部最後一對附肢為發達的尾肢,原肢一節,外肢二節,內肢一節,片狀。原肢內側有一強大的叉狀刺突,稱基突或雙刺突,伸於內外肢之間。尾肢與尾節構成尾扇,除具有游泳功能外,並可用以掘穴和禦敵。蝦蛄類的口位於腹面兩個大顎之間,口經食道通入胃,後接腸道,縱穿腹部,向後通至肛門。肛門開口於尾節腹面。心臟呈長管狀,從頭胸部背面的後部直伸到第五腹節,心臟向兩側和前後伸出動脈血管,通往各部器官組織。雌性生殖孔成對,多在第六胸節的腹面開口,卵巢位於身體背部心臟的下方,懷卵時從頭胸部向後伸展,經腹部直至尾節。雄性的一對生殖孔在胸部末節的腹面。頭部第2觸角基部的小顎腺為排泄器官。

生活習性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蝦蛄多穴居, 常在淺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為“U”字形。口足類動物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此類動物能以尾肢摩擦尾節腹面或以掠肢打擊而發聲。

蝦蛄性情兇猛,視力十分銳利。由於善於游泳,因此其獵物大部分為底棲性不善於游泳的生物,包括各種貝類、螃蟹、海膽等。它們能夠輕易破壞獵物的外層硬殼,享用內里的肉。

螳螂蝦非常善於打埋伏。強烈的攻擊可將敵人置於死地。披著鈣化裝甲的龍蝦、立著腳尖悄然路過的螃蟹也常成為螳螂蝦的攻擊對象。螳螂蝦兩個錘節的猛烈打擊可以毀壞蟹的神經系統並使它當場斃命。用它頭下帶倒刺的臂飛快地刺向食物,這一點頗像螳螂。有一種有掌節的螳螂蝦更是厲害。有掌節的螳螂蝦體重較輕,其保護裝置已進化得能夠抵禦連續不斷的打擊,像古羅馬的角斗,它們戰鬥時躲在由捲曲的尾巴做成的盾牌後面,以躲避敵人的攻擊。螳螂蝦極為好鬥,而且常常表現得無所畏懼,它能抓住比它身體大10倍、重10倍的頭足類動物。章魚等頭足類動物找到一個裂縫藏起來,三思後才敢接近螳螂蝦的巢。魚類是螳螂蝦的主要敵人。在露天地帶被抓住後,它們總要進行鬥爭,在獵手嘴裡掙扎的螳螂蝦很難咽下去,許多又被原封不動地吐了出來。

這種聰明的海洋生物長著一對兒強大的夾子,在發動攻擊時相當有力,可擊碎玻璃,甚至夾斷人的指頭。生物學家表示,螳螂蝦在動物攻擊速度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僅次於兵蟻的大顎。部分品種的螳螂蝦甚至在身體下面藏有的一對兒能以60公里速度出擊的“錘”。當它攻擊獵物時可以在10萬分之一秒內將錘彈射出去,彈射的衝擊力度最高竟能達到60kg,瞬間由摩擦產生的高溫甚至能讓周圍的水冒出電火花。

生長繁殖

卵的忠實守護者卵的忠實守護者
皮皮蝦皮皮蝦

口足類動物雌雄異體, 但雌雄口蝦蛄( Oratosquilla oratoria) 在外形上較相似,區別在於雄性個體略大,且胸部最後一對步足雌雄異形。雄性第二顎足粗壯,胸部最後一對步足基部內側有一對棒狀交接器,極個別的第7胸肢也有一根交接器。雌性則無。繁殖期雌性胸部第6~8胸節腹面出現白色“王”字形膠質腺。1周年性成熟,交配時間多數學者認為在9~11月雌口蝦蛄米蛻皮之前;也有人認為足在產卵前不久進行交配;還有認為在產卵前幾個月已交尾的。一般進行一次交配,再次交尾也時有發生。其繁殖期為4~9月,盛期在5~7月。繁殖季節,卵巢胸部第4節至尾節呈黃褐色,背面有黑色素分布,體軸中線上色素較集中。在第5、6節處卵巢厚度最大,尾節處擴大,充滿尾節,呈扇形。精巢呈乳白色。口蝦蛄平均產卵量3萬~5萬粒,多者20萬粒。產卵量與其頭胸甲長有關。據報導,口蝦蛄第一次性成熟的生物學最小型在80毫米左右。口蝦蛄的卵巢發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節內可多次進行育苗。產卵之後會守護它的卵。

澳大利亞科學家最新發現,螳螂蝦能通過發出色彩鮮艷的螢光來恐嚇警告敵對者或者吸引性配偶,這種利用螢光來進行信息交流的行,在海里動物中還是首例。在最新出版的一期《科學》雜誌上,一項國際聯合研究報告指出,這是一種常見的大西洋螳螂蝦。當螳螂蝦需要保衛領地或者抵抗敵對者時,它就會擺出警惕的姿勢,並利用身上的黃色螢光斑紋來增強這種警告信號。研究學者還發現當雄螳螂蝦碰到雌螳螂蝦時,仍然發出類似的螢光。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副教授賈斯廷-馬歇爾說,螳螂蝦的螢光不僅用來警告敵對者,而且也用來吸引異性配偶。當螳螂蝦進行警告或者性吸引時,它把頭和胸高高抬起,並展開它那嚇人的附屬肢體,這使得它看起來更加高大威猛,同時也能突顯出它身上的顏色斑紋。這些色斑不僅反射普通的黃光,同時也發出黃色螢光。研究學者指出,由於水的光過濾作用,一般的視覺信號在水裡是不可靠的。但由於螢光能夠與水裡的藍光(由於藍天光線的反射)形成強烈的對照,因此螢光在水裡比在空氣中更鮮明。螳螂蝦還具備一種迄今為止人類所知的最複雜的色彩視覺系統。馬歇爾說,那些低級甲殼類動物的顏色接收能力比人類要強得多,比如它們能看得見我們肉眼所無法看得見的紫外線。

分布範圍

口蝦蛄( Oratosquilla oratoria)分布範圍極廣,從俄羅斯的大彼得海灣到日本及中國沿海、菲律賓、馬來半島、夏威夷群島均有分布。

營養價值

各種口足類動物的攻擊附肢各種口足類動物的攻擊附肢

蝦蛄是一種營養豐富、汁鮮肉嫩的海味食品。其肉質含水分較多,肉味鮮甜嫩滑,淡而柔軟,並且有一種特殊誘人的鮮味。每年春季是其產卵的季節,此時食用為最佳。肥壯的蝦蛄腦部滿是膏脂,肉質十分鮮嫩,味美可口,可惜殼多肉少。但其蛋白質含量高達20%,脂肪0.7%,以及維生素、肌苷酸、氨基丙酸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蝦蛄性溫、味甘。有補腎壯陽、通乳脫毒之功效。

據測定,口蝦蛄體部乾重含蛋白質72.12%,脂肪7.88%,灰分7.91%,鈣0.38%,磷2.21%;胺基酸含量全面,組成合理,易於人體消化吸收,尤其是賴氨酸等必需胺基酸含量較高,富含谷氨酸、甘氨酸,故食用口感味道鮮美。

科學分類

掠蝦亞綱轄下僅有口足目一個目。口足目之下共存在過三個亞目:古口足亞目(Palaeostomatopoda)、昔口足亞目(Archaeostomatopoda)及單盾亞目(Unipeltata)。不過,除了單盾亞目以外,其餘兩個亞目現時只餘下化石物種。以下為單盾亞目旗下現存物種所分屬的總科與科:

深蝦蛄總科(Bathysquilloidea)

深蝦蛄科(Bathysquillidae)

印度蝦蛄科(Indosquillidae)

指蝦蛄總科(Gonodactyloidea)

Alainosquillidae

半指蝦蛄科(Hemisquillidae)

指蝦蛄科(Gonodactylidae)

齒指蝦蛄科(Odontodactylidae)

原蝦蛄科(Protosquillidae)

假蝦蛄科(Pseudosquillidae)

卓蝦蛄科(Takuidae)

紅蝦蛄總科(Erythrosquilloidea)

紅蝦蛄科(Erythrosquillidae)

琴蝦蛄總科(Lysiosquilloidea)

冠蝦蛄科(Coronididae)

琴蝦蛄科(Lysiosquillidae)

小蝦蛄科(Nannosquillidae)

方蝦蛄科(Tetrasquillidae)

蝦蛄總科(Squilloidea)

蝦蛄科(Squillidae)

寬蝦蛄總科(Eurysquilloidea)

寬蝦蛄科(Eurysquillidae)

仿蝦蛄總科(Parasquilloidea)

仿蝦蛄科(Parasquillidae)

養殖方法

選運

皮皮蝦菜品皮皮蝦菜品

親蝦蛄可選擇人工養殖或自然海區已交配的雌口蝦蛄。 雖然體長在8厘米以上就能繁殖,但為了保證質量,提高抱卵量,宜選擇體長在11厘米以上、體重在30克以上的。另外收購親蝦蛄時,要注意蝦蛄離水時間要短,性腺發育程度較好,身體健壯,附肢齊全,無傷痕,活力強,體色鮮艷,對外來刺激反應敏感。

親蝦蛄收購後應儘快運至育苗廠,放入池中暫養培育。運輸方式有活水船運輸、尼龍袋充氧運輸,乾法保濕運輸和帆布桶帶水運輸等。親蝦蛄首先經200×10⁻⁶的甲醛藥浴3分鐘後,選附肢齊全、活潑的放入事先消毒處理過的水泥池(9米×4米×1.2米),加入經過濾的清新海水,充氣,使其恢復活力並暫養。親蝦蛄暫養池中的水溫前1~3天以比海區高1~2℃為宜,如果水溫提升太快太高,容易使親蝦蛄早產或流產。以後以0.5~1.0℃/天速度升溫至21~22℃的條件下暫養20~30天,投餵少量新鮮的沙蠶、小蝦、雜色蛤肉等,使性腺進一步育肥。雖然口蝦站在生殖季節雌體基本停止攝食,幾乎胃都是空的,但當溫度22℃性腺係數多達14%以上時,產出的卵團中的卵粒清晰,基本上呈團形,即為成熟卵。

管理

親蝦蛄培育是指將已經過交配、卵巢已發育成熟的雌性口蝦蛄,或是卵巢雖發育但不成熟的雌性口蝦蛄,放入專門的培育池中飼養,使其性腺成熟、產卵、抱卵孵化,直至假蚤狀幼體孵出的培育過程。其促熟培育與抱卵孵化在培育池中進行,培育池具有口蝦蛄適合的環境條件,因而促熟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親蝦蛄培育的目的是使口蝦蛄卵巢發育基本同步,產卵、幼體排放整齊,能得到數量較大的假蚤狀幼體,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親蝦蛄的培育池有2種,一種是室內池,只一種是室外池。室內池一般為水泥池,室外池為土池。親蝦蛄培育應特別注意水質管理、餌料管理和日常管理。

1.水質管理

水體保持溶氧在5ml/L以上,日換水1/4~1/3,透明度在30~50厘米。口蝦蛄屬變溫性兇猛的甲殼動物,其生長發育和生命活動直接受環境水溫的影響。其生活區域的水溫大致在6~31℃,最適溫度在20~27℃,屬於廣溫性種類。實驗室條件下,把口蝦蛄從17℃直接移入5℃的海水中,身體馬上弓起,慢慢伸直後昏迷。把它移入33℃的海水中,口蝦蛄先是上下竄起,接著側倒在底部,只有游泳肢能擺動,3分鐘後昏迷。因而認為它的耐溫範圍在5~33℃。水溫慚變的情況下,耐溫範圍會增大。親蝦蛄培育時,應特別注意溫差,一般來說,培育時,水溫控制在20~30℃。水溫是口蝦蛄性腺發育的抑制因素,在適溫範圍內,水溫愈高發育愈快。若夏天氣溫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溫太高而影響親蝦蛄的抱卵、孵幼,甚至引起死亡。在水溫25~30℃下,卵從受精至孵出幼體,需7~15天。

2.餌料管理

口蝦蛄對魚、蝦、貝均能攝食,但以鮮活的小型貝類為佳,可避免污染水質。餌料以小塊為好,要均勻散投,以便攝食,井提高餌料食用半及減少因搶食而相互殘殺。根據口蝦蛄晝伏夜出的特點,每日傍晚投餌1次即可,投餌量為親蝦蛄重量的5%~20%,並隨親蝦蛄的抱卵情況、水溫高低、天氣情況、餌料種類與質量狀況等適當增減。培育前期,可適當增加投餌量,以供性腺發育充足的營養需求。親蝦蛄抱卵時鑽穴,並基本不攝食,故估計大多數親蝦蛄抱卵時,宜減少投餌量。另外,親蝦蛄孵幼後,轉入生長,攝食量大增,還干擾其它抱卵蝦蛄,因而最好用地籠網等誘捕出池。

3.日常管理

培育期間,巡塘是必需的工作,檢查進排水情況、口蝦蛄活動和攝食情況、水質情況,尤其是幼體排放情況。一旦發現親蝦蛄排放出假蚤狀幼體,即集幼體入育苗池進行育苗。

孵化

口蝦蛄的產卵繁殖對環境條件尤其是對底質、洞穴和光線要求嚴格,沒有合適的條件便不產卵,或即使產卵也不孵化。因此要在玻璃纖維圓缸(直徑2米×1.0)底部放入采自潮間帶的軟泥(厚20~30厘米),鋪平,加上海水至離泥面30厘米處,用次氯酸鈉浸泡24小時消毒,再中和、洗滌,並使缸內海水pH值與過濾海水一致,再用黑布遮蓋備用。

挑選性腺發育成熟的個體大、活潑、附肢齊全的親蝦蛄(性腺係數在15%以上)16尾,經甲醛消毒處理後再放入上述孵化缸中。口蝦蛄挖掘洞穴的能力很強,只要底質和環境條件適宜,性成熟的親蝦蛄能在很短時間內完成“u”形洞穴的營造,而且是一大一小2個口,大口直徑5~7厘米,小口直徑2厘米左右。當水溫提升到24~25℃時,親蝦蛄開始在洞內產卵抱卵。

口蝦蛄產出的卵團為黃色,直徑在1.5~3厘米之間。成熟的卵細胞呈圓形,直徑約410~450微米,一次性排完,並用顎足抱在口上而且不停地轉動,只要卵團不破碎或不受外界刺激會一直抱著,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如果有外來刺激如強光、急流水、水溫差大等都會將卵團迅速拋掉。口蝦蛄受精卵的卵裂形式為表面卵裂,在26~28℃的水溫條件下,經20天左右流水孵化,培育至口蝦蛄假水蚤幼體(即口蝦蛄幼體)。這期間水流量應加以控制,以不使缸中沖混為宜,出水與進水應等量,用100目的篩絹換水。缸內的溶解氧含量應大於5毫克/升。產卵、孵化至幼蟲都是在洞穴與母體一起完成,當幼體離開洞穴及母體,在水中浮游時,即為變態的口蝦蛄幼體。從口蝦蛄幼體變態為幼口蝦蛄需3~4個月的時間。這時幼體應從原培育缸中分離。

培育

從l相假蚤狀幼體入池到仔蝦蛄出池的這段培育過程為幼體培育。育苗海水需經沉澱、沙濾處理,為防重金屬離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鈉鹽2~5毫克/升。換水是保證良好水質的重要措施。將剛孵化出浮游的幼體用虹吸法,從原孵化缸分離出並移到另一含泥底的缸中繼續培育,水溫控制在26~28℃。每天分4次混投單胞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和小球藻等)、輪蟲和鹵蟲無節幼體,其密度分別為(5~10)×10⁴個細胞/毫升、10個/毫升和5個/毫升,並每天換水2次,每次約1/3體積。用黑布遮蓋缸面。然後在一個2米×2米×1.2米水泥池中,底部鋪上10厘米厚的泥沙質軟泥,經消毒處理後再將上述已在缸中培育了22天的幼蟲移進。由於玻璃纖維缸體積小,幼蟲密度大,水溫下降太快,換池後需以0.5~1.0℃/天的速度逐漸將水溫降至自然水溫。前期以投餵輪蟲5~10個/毫升、鹵蟲無節幼體5wh/毫升為主,輔投少量蛋羹,每天需換水1/3體積,適量充氣。後期隨著幼蟲的發育,投餵大個體的鹵蟲、小蝦、蛤肉碎塊及魚用人工配合餌料。口蝦蛄是深受歡迎的海鮮佳肴,但其育苗技術尚處於試驗階段,還存在許多技術問題,因此未被廣泛推廣養殖。這需要科技工作者繼續努力,對口蝦蛄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方面的技術有所突破,以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需求,同時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

育苗

1.育苗準備

蝦蛄在人工育苗季節是由雌性蝦蛄的性腺發育季節所決定的。浙江沿海黑斑口蝦蛄的雌雄交配時間在水溫降至15℃的秋末及水溫升高到15℃以後的春、夏季;但是雌性蝦蛄的卵巢發育在水溫高於15℃的春、夏季節。因而,它的繁殖期為4~8月(水溫20~30℃),繁殖盛期為5~6月(水溫為20~29℃)。另外,蝦蛄的卵巢發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節內可多次進行育苗。

蝦蛄的人工育苗設施可借用對蝦育苗廠全套設備。但是從的親蝦蛄培育效果來看,室內水泥池培育親蝦蛄效果 較差,跟不上育苗生產的需要;而室外上池培育親蝦蛄效果較佳,其成活率、抱卵率均較理想。故在育苗設施上,需另外配 備暫養、培育蝦蛄親體用的土池,面積隨育苗規模而定。土池水深宜在1.5米以上,且進排水方便,能安裝集幼網箱。

2.選擇運輸

親蝦蛄可選擇人工養殖或自然海區已交配的雌蝦蛄。雖體長在8厘米以上,蝦蛄就能繁殖,但為了保證質量與提高抱卵量,宜選擇體長在11厘米以上、體重在30克以上已交配的雌性蝦蛄。收購親蝦蛄時要注意:蝦蛄離水時間要短、性腺發育程度較好、身體健壯、附肢齊全、無傷痕、活力強、體色鮮艷。

親蝦蛄收購後,應儘快運至育苗廠,放入親蝦蛄池中暫養培育。親蝦蛄運輸可採用活水船運輸、尼龍袋充氧運輸、乾法保濕運輸、帆布桶等帶水運輸等方法。

(1)活水船運輸:此法運輸密度高,運輸成活率也高,適合長途運輸。運輸密度 40~60千克/米³,運輸時間為30小時,運輸成活率可達95%以上。但需注意海區間的鹽度差與渾水區的不利影響。

(2)尼龍袋充氧運輸:尼龍袋用厚薄膜(12絲以上)製成。50厘米×50厘米×25厘米的袋放3千克,運輸時間24 小時,成活率在95%以上。但需注意密度不能太高,以防擠壓受傷。

(3)乾法保濕運輸:在泡沫箱中放多層蟹苗箱,每層放2千克左右,運輸時間12小時,成活率可達90%以上。需注意氣溫的高低和防止親蝦蛄脫水。

(4)帆布桶等帶水運輸:備好充氣泵,運輸密度30千克/米³,運輸20小時成活率為90%以上。長途運輸時,注意水質變化,適時換些新鮮海水。

3.親體培育

親蝦蛄培育是指已交配的雌蝦蛄,放入專門的培育池中飼養,使其性腺成熟、產卵、抱卵孵化;直到假蚤狀幼體孵出的培育過程。其促熟培育與抱卵孵化宜在土池中進行。因為水泥池培育親蝦蛄遠不如土池。水泥池中的親蝦蛄雖然少數能抱卵,但池水稍有驚動,卵袋就脫落;而大部分親蝦蛄不但不抱卵,反而性腺退化,培育成活率也低;且親體體質差,手握無掙扎感,體表受機械損傷嚴重,甚至出現體表或附肢腐爛現象。而土池培育的親蝦蛄抱卵、孵化順利,且其孵化出的幼體具有強趨光性,質量好;同時親體體質好,掙扎感強;也無損傷現象,成活率高。這主要是土池中有其適合的環境:水溫20~30℃、泥底質或泥沙底。因而促熱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

蝦蛄的促熟培育與抱卵孵化的管理工作如下:

(1)水質管理:保持溶氧在5毫克/升,日換水1/4~1/3,透明度在30~50厘米。水溫控制在20~30℃,鹽度各海區基本適合。水溫是蝦蛄性腺發育的制約因素,在20~30℃適溫範圍內,水溫越高發育越快。若夏天氣溫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溫太高從而影響親蝦蛄的抱卵、孵幼,甚至死亡。在水溫25~30℃下,卵從受精至孵出幼體,需7~15天。另外,鹽度也是制約因素之一,鹽度低於7.7‰,會導致胚胎髮育停止和出膜幼體死亡,尤其是鹽度突然變化,且變化幅度較大時,還會引起親蝦蛄大量死亡。

(2)餌料管理:蝦蛄對魚、蝦、貝均能食,但以貝類或沙蠶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餌料為好,這是蝦蛄繁殖的需要。餌料要均勻散投,以便蝦蛄攝食、提高餌料利用率及減少因搶食而殘殺。根據蝦蛄晝伏夜出的特點,每日傍晚投餌一次即可,投餌量為親蝦蛄總重量的5%~20%,並隨親蝦蛄的抱卵情況、水溫高低、天氣情況、餌料種類與質量狀況等適當增減投餌量。親蝦蛄抱卵時鑽穴並基本不攝食,當估計大多數親蝦蛄抱卵時,宜減少投餌量。由於,親蝦蛄孵幼後,轉入生長,攝食量大增,還干擾其他抱卵蝦蛄,因而最好用地龍網等誘捕出池。

(3)日常管理:培育期間,巡塘是必須的工作,檢查進排水情況、活動情況、攝食情況、水質情況,尤其是幼體排放情況。一旦發現親蝦蛄排放出假蚤狀幼體,即收集幼體放入育苗池中進行育苗。土池培育親蝦蛄效果雖好,但收集幼體有一定難度。採取放水集幼方法是可行的,但池子必須有適當的高度差,且要有一定的流速,流速太小放不出幼體,流速太快,幼體容易被粘在網上。利用蝦蛄假蚤狀幼體的趨光性,採取燈誘方法集幼也可以,但要注意幼體粘網與幼體太密造成擠傷。

4.幼體發育

親蝦蛄孵出的幼體中文名稱為假蚤狀幼體或偽蚤狀幼體。其幼體發育有明顯的變態現象,日本學者T.Hamano等根據口蝦蛄的假蚤狀幼體的形態特點,將其假蚤狀幼體分成Ⅱ期。而黑斑口蝦蛄的幼體分期,作者根據其假蚤狀幼體的形態特徵、活動狀態、生態及營養特點,再結合生產性育苗需要,將其假蚤狀幼體分成三大相(稱相與Ⅱ期分期法以示區別)。分相及特徵如下:

第Ⅰ相(卵黃營養階段):體長1~3毫米,以卵黃營養為生,不攝食。幼體主要在水底部活動。前期以爬行為主,具背光性;後期活動能力增強,趨光性明顯。複眼為柄眼,其頭胸甲呈近橢圓形,中間刺強大,僅具第一、二胸肢。需脫皮2次。

第Ⅱ相(浮游階段):體長4~11毫米,此時卵黃已耗盡,並開口攝食小型浮遊動物,營浮游生活,趨光性強,頭胸甲柔軟,手感無硬刺。此階段前期活動力差,僅能平游,後期活動能力增強,能翻轉及倒立。形態上,出現了第5~8腹肢及第2觸角鞭,頭胸甲呈近三角形,尾扇開始出現。需脫皮7~8次。

第Ⅲ相(底棲階段):個體體長達12~20毫米,以大型浮遊動物為食,活動水層為水體的中下部,活動能力很強,常在水中翻轉或倒立。形態上,尾扇明顯,並出現分節,腹部寬度增加,頭胸甲及刺堅硬,手握有針刺感,頭胸部中間刺逐漸退縮,各胸足進一步分節完善。需脫皮2~3次。

仔蝦蛄:個體體長在16毫米以上,頭胸甲兩側刺消失,腹部明顯增寬,腹寬大於頭胸甲寬,體型上與成體相似,開始穴居生活。

在水溫23~30℃,黑斑口蝦蛄Ⅰ相假蚤狀幼體需經20多天的培育,才能變態成仔蝦蛄,完成整個幼體發育過程。若營養條件、生態條件等不適宜,蝦蛄的假蚤狀幼體有延緩變態現象。

幼體培育

從Ⅰ相假蚤狀幼體入池到仔蝦蛄出池的這段時間的培育過程為幼體培育。

(1)幼體密度:

由於其個體較大,故培育密度不宜過高。合理密度為:Ⅰ相幼體10萬~15萬尾/米³左右;Ⅱ相幼體5萬~7萬尾/米³;Ⅲ相幼體1萬~2萬尾/米³。

(2)水溫調節:

蝦蛄的假蚤狀幼體在水溫為20~30℃時都能正常發育,但在適溫範圍內,隨著水溫升高,幼體發育有加快趨勢。因而,在整個幼體培育期,水溫宜控制在25~30℃,並水溫以逐步提高為佳。

(3)鹽度調節:

蝦蛄幼體對鹽度的適應性較廣,對各個海區的海水基本能適應。在育苗時鹽度以13‰~33‰為宜。

(4)充氣量調節:

育苗池中的散氣石以1~1.5個/㎡為度。充氣量Ⅰ相幼體期為小波狀,Ⅱ相幼體期為波浪狀,Ⅲ相幼體期為沸騰狀。

(5)光照調節:

蝦蛄的假蚤狀幼體對一定的光強(100~1000勒)有較強的趨光性,但對強光(>1500勒)則表現為背光性。在高水溫(28~30℃)時,光照過強,不僅引起絲狀雜藻叢生,而且刺激幼體向池底或池角集中,增加幼林間的互相殘殺的機率。因而,育苗時宜採取遮光措施。

(6)餌料管理:

由於假蚤狀幼體個體大且有強大的掠足,因而需要顆粒較大的餌料。在I、Ⅱ相幼體期,其適口餌料為鹵蟲無節幼體、株足類和枝角類,以活體為宜,也可輔以蝦皮粉和蛋糕。Ⅲ相幼體期以鹵蟲成體、鮮活小型幼貝為佳,輔以鹵蟲乾品、新鮮魚、蝦、貝肉等。選擇適宜的幼體餌料,是育苗高產的關鍵之一。

(7)水質調節:

育苗海水需經沉澱、沙濾處理,為防重金屬離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Na鹽2~5毫克/升。換水是保證良好水質的重要措施,各期換水量為:Ⅰ相幼體期為30%~40%,Ⅱ相幼體期為40%~70%,Ⅲ相幼體期為70%~100%以上。吸污也是改善水質的良好措施,每天或隔天池底吸污,有利於水質的穩定。

(8)預防互相殘殺:

幼體個體大、掠足強大是殘殺的主要原因,另外,餌料不足或不適宜、培育密度過高、光線太強等也都會導致殘殺。防止殘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投餵並投足適宜的餌料、培育密度不宜過大、遮光、用藻類或其他物質調節水色、池中懸掛密網片等。另外,第Ⅲ相幼體具有明顯的底棲性,在池底適當放些泥巴會提高幼體的變態率與成活率。

(9)出苗:

養殖戶對仔蝦蛄與Ⅲ相的後期幼體都能接受,但喜歡仔蝦蛄。因而,育苗池中仔蝦蛄比例在50%以上,就可出苗。另外,對黑斑口蝦蛄Ⅲ相假蚤狀幼體及仔蝦蛄的鹽度適應性試驗表明,其適宜的養殖水體鹽度為8‰~33‰ 因而,出苗前必須根據養殖場的鹽度與育苗場的鹽度差異進行鹽度調節逐步馴化,以提高放養成活率。

幼體出池

對蝦類一般以仔蝦變齊4天后才能出苗,但對不同種的蝦的出苗規格有不同的要求,如中國對蝦體長為0.7厘米以上,長毛對蝦的體長也要在0.7厘米以上,刀額新對蝦應為0.5厘米以上,而斑節對蝦則要在1.5厘米以上。由於蟹類的民眾性中間暫養水平差異,在出苗規格上差異很大。如河蟹的出苗規格一般以大眼幼體變齊3~4天后出苗,而鋸緣青蟹要在第2~5期幼蟹才能出苗。

視覺特點

蝦蛄的眼睛最為奇特。其每一隻眼睛均由上萬隻六邊形組成,視覺非常好,能夠識別出許多人類看不見的顏色以及不同波長的光線。

視覺系統

蝦蛄的視覺系統能夠對太陽光進行過濾。研究發現蝦蛄充分利用它們的視覺系統的各種怪現象。它們吸收特殊的胺基酸來過濾它們表皮的紫外線,而這紫外線卻又被它們的眼睛所利用。

瘋狂的眼睛

蝦蛄敏銳的眼睛中有12個光感受器(以下簡稱光感器),而人類只有3個。蝦蛄身上12個光感器的排列決定了它們處理顏色的器官並不是大腦而是眼睛。人類有一雙低配的眼睛,但卻有一個具有強大處理能力的CPU大腦。

猛蝦蛄與斑琴蝦蛄猛蝦蛄與斑琴蝦蛄

蝦蛄的光感器集中分布於眼睛中部地帶,被一些較簡單的細胞包圍著。它們的眼睛似乎永遠都在掃描它們的生存環境,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它們在給自己的世界著色。

過濾光線
蝦蛄體內有能夠過濾光線的細胞,其光感器里有5、6個用於接收紫外線,研究人員正試圖找出這些特殊的視色素。研究人員發現,當蝦蛄的眼睛吸收紫外線以後會發射極微弱的螢光,而這對人類來說是可視的。其濾光器是由一種叫MAAs的類菌胞素胺基酸構成,這種胺基酸在海洋生物的表皮上很常見,一般用於吸收紫外線,蝦蛄卻用它來吸收眼睛中的特定紫外線光波。不同的濾光器負責不同的光線,特定波長的光波在蝦蛄的眼睛裡是分區吸收運用的。

蝦蛄只用2個視色素就能檢測多個波長,並通過消除光譜的無用光波減輕它們眼睛感光的壓力。這是一個跟人類完全不一樣的視覺系統。

色彩感知

螳螂蝦是一種性情狂暴的海洋甲殼類動物,實際上它並不是真正的蝦類動物,而是軟甲綱口足類動物。與昆蟲和甲殼類動物一樣,螳螂蝦也是複眼結構,這種眼睛的結構與脊椎動物的眼睛有很大不同。一種觀點認為,螳螂蝦眼睛中的每個色素都能對一種色彩產生反應,就像人類耳蝸中的毛細胞能對一種音頻產生反應一樣。在這種情況下,較大的色譜範圍能讓它看見更多的顏色。

毫無疑問,螳螂蝦能看見色彩,其色覺範圍可以覆蓋人類所能看見的所有光譜,並且還能看見我們人類看不見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某些螳螂蝦的色彩分辨能力甚至能達到16種。螳螂蝦獨特的眼睛結構使得它們也能看見偏振光,許多動物也有這種視覺能力,比如,某些蜘蛛、昆蟲和候鳥等,鳥兒甚至還能利用偏振光來導航。然而,螳螂蝦不僅能識別線偏振光,而且還能看見圓偏振光(這種光波呈螺鏇狀傳播,或者向左鏇,或者向右鏇)。螳螂蝦這種獨特的視覺能力歸因於其複眼中有6排數量眾多的小眼。基於光覺細胞在一些小眼中的排列方式,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感光神經生物學家賈斯廷·馬歇爾認為,螳螂蝦這種獨特的視覺結構讓它們能看見圓偏振光。於是,馬歇爾和他的同事對螳螂蝦進行了測試,以便弄清這種甲殼類動物能否分辨各種不同的光線。結果他們發現,4種螳螂蝦中有3種能夠正確識別左鏇圓偏振光,而在另外3種螳螂蝦中有2種能分辨右鏇圓偏振光。馬歇爾認為,螳螂蝦的圓偏振光視覺在尋找配偶過程中可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螳螂蝦的甲殼中含有大量糖分,因而它們的部分甲殼能反射圓偏振光,看上去就像閃閃發光的珠寶。螳螂蝦利用圓偏振光與潛在配偶進行交流時不易被掠食者發現,因為其他動物可能看不見這種特殊光線。

海洋動植物

生物的起源來自海洋,我們的地球有三分之二是海洋,在這深不可測的浩瀚大海中孕育這無數奇特的物種,這些物種的奇特生活習性、來源、繁殖是很吸引人們的視線的,讓我們一起來遨遊於大海中去探秘吧!

十足目

十足目是節肢動物軟甲綱的一目。體分頭胸部及腹部。胸肢八對,前三對形成顎足,後五對變成步足。包括各種蝦類、寄居蟹類、蟹類。多數可供食用,是經濟意義最大的一類甲殼動物。
雄壯須蝦(綠須蝦)
蹄肢米蝦
三疣梭子蟹(萊州灣群體)
三疣梭子蟹(遼東灣群體)
江西沼蝦
海島沼蝦
喻氏米蝦
長棍米蝦
異指米蝦
滇池米蝦
海南米蝦
巴馬米蝦
江西米蝦
細螯沼蝦
短刺米蝦
劉氏米蝦
角突米蝦
賈氏米蝦
貴州米蝦
南方沼蝦
浙江米蝦
秉化米蝦
雲南米蝦
葛氏米蝦
異齒米蝦
中華虎頭蟹
凹指招潮
廣西沼蝦
北方凹指招潮
斑節沼蝦
清白招潮
福建米蝦
朝鮮米蝦
變態(蟲尋)
安氏白蝦
擬巴氏米蝦
直額(蟲尋)
鋸齒米蝦
武士(蟲尋)
鈍額(蟲尋)
長肢米蝦
大卵米蝦
安徽米蝦
福建沼蝦
花紋愛潔蟹
美麗沼蝦
乳指沼蝦
闊指沼蝦
貧食沼蝦
細足米蝦
太平洋長臂蝦
斑銹(蟲尋)
宮池長臂蝦
無齒沼蝦
字紋弓蟹
胖掌沼蝦
喻氏沼蝦
毛螯沼蝦
條紋方蟹
鋸額米蝦
廣東米蝦
中國對蝦(海陽島群體)
中國對蝦(乳山灣群體)
中國對蝦(海州灣群體)
中國對蝦(渤海灣群體)
中國對蝦(遼東灣群體)
中國對蝦(黃海1號)
廈門米蝦
劍額米蝦
彎額米蝦
近親長臂蟹
瘤突斜紋蟹
裸掌盾牌蟹
痕掌沙蟹
擬須蝦
光手酋蟹
擁劍梭子蟹
韓氏沼蝦
縴手梭子蟹
多刺米蝦
鈍齒(蟲尋)
狹顎絨螯蟹
雙刺靜蟹
顆粒仿權位蟹
繡花脊熟若蟹
光手滑面蟹
端正關公蟹
疣粒團扇蟹
細紋愛潔蟹
廣闊疣扇蟹
東方深對蝦
遁形長臂蟹
隆線強蟹
潔白長臂蝦
台灣招潮
粗糙沼蝦
紅星梭子蟹
正直愛潔蟹
銀光梭子蟹
皺紋團扇蟹
平額石扇蟹
逍遙饅頭蟹
中華新米蝦
秀麗白蝦
弧邊招潮
克氏原螯蝦
錦繡龍蝦
中國對蝦
中國龍蝦
口蝦蛄
日本對蝦

被稱為活化石的動物排行榜

美國《連線》雜誌網站在2008年12月,對自然界中的堪稱活化石的動物進行了盤點,迄今只發現兩條的皺鰓鯊、金色的“火星”螞蟻等古老物種均上榜。這些物種歷經數百萬年進化,幾乎沒有任何變化。也許,在幸運之神的眷顧下,縱然人類滅亡了,這些活化石仍會存在下去。

紫蛙| 侏羅紀蝦| 三眼甲蟲| 天鵝絨蟲| 鱷魚| 鴨嘴獸| 鸚鵡螺| | 火星螞蟻| 腔棘魚| 口蝦蛄| 皺鰓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