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銀鮫

長吻銀鮫

長吻銀鮫,銀鮫目(Chimaeriformes),軟骨魚綱全頭亞綱的1目,本目有3科6屬約30種。體長60~200厘米,雌魚較大於雄魚。體延長側扁。吻短而圓錐形,或延長尖突,或延長平扁似葉鉤狀。棲息於深海2600米或更深處。夜間較活動,出水即死亡。食貝類、甲殼類和小魚。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和太平洋。

基本信息

簡介

銀鮫目(Chimaeriformes)

軟骨魚綱全頭亞綱的1目,本目有3科6屬約30種。

形態特徵

長吻銀鮫長吻銀鮫

體長60~200厘米,雌魚較大於雄魚。體延長側扁。吻短而圓錐形,或延長尖突,或延長平扁似葉鉤狀,如黑線銀鮫。兩頜齒呈板型的喙狀物。背鰭棘活動,能豎垂,第二背鰭低而延長,或短而三角形。尾歪形,下葉比上葉大,尾椎軸稍上翹;或圓形,尾鰭上、下葉約相等,尾椎軸平行;或線形。 體光滑,有時幼體頭及背上具盾鱗。雄體除鰭腳外,還具腹前鰭腳及額鰭腳。卵大,圓筒形或橢圓形。腸具3~3.5螺鏇瓣。心臟的動脈圓椎具3列瓣膜。鰓絲與鰓間隔幾等長。鰓裂4對,外被一膜狀鰓蓋,後具一總鰓孔。上頜與腦顱癒合。無椎體,脊索不分節地縊縮;腰帶的左、右兩半部分分離。無泄殖腔。體內受精。呼吸時水流主流主要經鼻孔的鼻口溝至口內,口一般閉合。游泳緩慢,依靠身體後部,第二背鰭和尾部波動前進。胸鰭起推進和平衡作用。

習性

棲息於深海2600米或更深處。夜間較活動,出水即死亡。食貝類、甲殼類和小魚。

用途

肉可食,肝可制魚肝油

屬種分布

長吻銀鮫長吻銀鮫

分布於大西洋和太平洋。

葉鉤吻銀鮫科有1屬約4種,分布於南美紐西蘭、南澳大利亞、南非等地的沿海。

銀鮫科有2屬20餘種,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沿岸。中國有2屬4種,分布於東海南海長吻銀鮫科有3屬:新尖吻銀鮫屬約有2種,分布於西非,加勒比海南部;長吻銀鮫屬有6種,中國有太平洋長吻銀鮫;產南海;尖吻銀鮫屬分布於大西洋、日本、紐西蘭、美國沿海;中國有1種,產南海和東海。

代表科

長吻銀鮫長吻銀鮫

長吻銀鮫科 Rhinochimaeridae

分類:銀鮫目長吻銀鮫科

種類:台灣地區計有魚種2種

生態:深海魚類,棲息深度可達200-2000公尺,卵生,以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長吻銀鮫科魚類的身體是偏長的側扁型,越靠近尾端越形纖細。尖尖的吻部成扁平狀,上下兩頜皆有齒板,有些種類的前齒板冠面會成脊狀突起;幼魚的身體沿著背脊中線有兩列大而明顯的結刺,會隨著年紀成長而消失。體表光滑,尾鰭上也有一個脊狀突起,某些種類身上還會覆蓋大小不等的盾鱗。背鰭有二,第一個背鰭近似三角形,有一根粗大的棘,高高地揚起像是小風帆,第二個背鰭相形之下較為低矮細長。後端圓凸的腹鰭略大,臀鰭偏小且與尾鰭下葉分離,或者根本沒有臀鰭。胸鰭的位置較低,像水袖一般又長又寬大。尾鰭形狀則像對應吻部似地狹長尖細,上下葉低平。長吻銀鮫整體外型看來像是被壓扁的紡錘,雄魚的生殖交接腳呈細棒狀,沒有分枝,末端膨大且有許多小刺。

屬於深海底棲魚類的長吻銀鮫,以無脊椎動物和小魚為主食,平日看到它們的機會不多,在漁船進行底拖網作業時,偶而會隨著其他魚種一併被拖上來。目前溫帶及熱帶皆有它們的蹤跡,全世界計有3屬約6種,台灣海域計有1屬2種,占了三分之一。

太平洋長吻銀鮫

長吻銀鮫長吻銀鮫

太平洋長吻銀鮫軟骨魚類可分為三大類:鯊魚、??魚和銀鮫,而這三種軟骨魚類台灣均有分布。此種銀鮫的特點就如其名,吻部柔軟特長向前突出,雄魚眼前上方具有一短柄狀交接器,沒有鱗片構造,第一背鰭前有一長硬棘,斷面呈三角形。

太平洋長吻銀鮫屬於銀鮫目的長吻銀鮫科,但以往僅有在日本北海道澳洲紐西蘭等處才有紀錄,一直到近年來深海底拖漁業的進展,才開始在台灣海域有太平洋長吻銀鮫的紀錄。

太平洋長吻銀鮫以以小型底棲生物為食,棲息於300~1140米深的水層。

四眼魚類

長吻銀鮫長吻銀鮫

長吻銀鮫,生活在深達1000米的海水中,自然科學家在過去120年的時間裡已經對這種魚有所了解;不過苦於其生活在較深海底,人們一直沒有捕捉到活動樣本進行研究。

德國圖賓根大學教授華格納在位於太平洋湯加海島上有幸捕捉到一條長吻銀鮫,華格納和他所在的團隊使用閃光攝影術來證實這種魚的眼睛具有向上和向下的凝視功能。進行該試驗的布里斯托大學教授帕特里奇證實了只有這種有脊椎魚類才能在漆黑的海水裡反射光線。帕特里奇教授表示,在有脊椎動物進化的5億多年的時間裡,無數有脊椎動物先後滅絕了;然而這種魚類是唯一一種靠使用所有眼睛解決視力問題的,它知道如何看清周圍的事物——使用眼睛反射光的原理。
據了解,長吻銀鮫生活在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和紐西蘭,這種魚使用兩隻眼睛時刻注意著海面的動靜和潛在的食物。另外兩隻眼睛看起來像長在頭部一側的腫塊,這兩隻眼睛時刻觀測著海水中下面的情況。這些支囊型的眼睛在有脊椎動物里顯得非常獨特,因為這種魚類使用光線的反射方式來看清周圍的物體而不是像其它動物那樣使用眼睛的晶體來獲取物體的圖像。
長吻銀鮫眼睛的反射是通過眼球內的微小感光系統——科學家認為很可能是鳥嘌呤晶體將微弱的光線進行多層層疊,讓光線變得更強。為了證實這個想法,帕特里奇教授使用計算機模擬出了長吻銀鮫眼睛的構造,通過試驗發現該魚類的眼睛能夠通過反射其它物體的光線,非常精確的得出物體的圖像以及位置,並將這一切傳送到其視網膜上。使用這種反射效果來獲得物體圖像比僅使用晶狀體獲得物體的圖像具有更高對比度,圖像更為清晰。這一點給這種魚在深海生活中帶來非常大的方便,它能夠憑藉著深海中微弱的光線,區分出食物,並避免被吃掉的危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