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鰭尖吻銀鮫

後鰭尖吻銀鮫

後鰭尖吻銀鮫,H. opisthoptera Deng,Xion et Zhan 吻尖長。體較高而側扁,向後漸細小;頭高而稍側扁。雄性頭上眼前方具一彎柄狀額鰭腳。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 後鰭尖吻銀鮫
拉丁名稱 Harriotta opistopterus Deng ,Xiong et Zhen
英文名稱 \
地方名稱 \
作者單位 \
中文門名 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 Vertebrata
中文綱名 軟骨魚綱
拉丁綱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銀鮫目
拉丁目名 Chimaeriformes
中文科名 長吻銀鮫
拉丁科名 Rhinochimaeridae
中文屬名 尖吻銀鮫屬
拉丁屬名 Harriotta
分布類別 海水

形態特徵

吻尖長;體較高而側扁,向後漸細小;體高為體寬的1.6~2.1倍。頭高而稍側扁,全長為其長的3.7~4.1倍,頭寬為頭高的8/10~9/10;雄性頭上眼前方具一彎柄狀額鰭腳,前面具一群小刺。吻背腹平扁呈狹三角形、柔軟;末端略上翹,雌魚兩側光滑,雄魚具圓形硬節瘤;頭長為吻長的1.3~1.5倍,為口前吻長的1.4~1.6倍。眼中大,上側位,呈橢圓形,頭長為眼水平徑的7.1~8.3倍。眼間隔圓凸,眼水平徑為其2.6~4.0倍。鼻孔露出部分呈圓形,位於口前,左右鼻孔分離,口寬為鼻間隔的2.1~2.5倍,前鼻瓣伸達齒板,後鼻瓣不達口隅,具鼻口溝。口中等大,下位,位於眼前緣前方,口寬為眼徑的6/10~8/10,上唇褶薄而窄,下唇褶薄而寬。舌兩側具許多小型乳頭。上頜前齒板1對,喙狀,每側約由10條釉質棒癒合組成,形成一個波曲切面;側齒板近三角形,前部、外緣和中部具許多圓球狀小嵴突,小嵴突排成6行,每行具嵴突1-6顆;下頜齒板1對,寬大,邊緣具3個波曲深凹切面,1個正中央,具6行嵴突,每行具嵴突1--4顆,2個在側面,外緣具不規則球形小嵴突,排成4行,每行具嵴突2-5顆。外鰓孔1個,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鰓膜與峽部相連,眼徑為鰓孔的1.3~1.7倍。
背鰭2個,以一低膜相連。第一背鰭起於胸鰭基底中部或後部(眶後管、眶下管和側線管三支交點後部約為眼徑的1/2處的垂線上方),幾呈三角形,後緣近直;具一長而尖直的硬棘,硬棘斷面呈三角形,棘長為眼徑的2.9~3.3倍,末端稍短於最長鰭條,壓平時伸達第二背鰭基底前部,前緣光滑鋒利突起,後緣大部與鰭條前緣分離,後面中央凹人,兩側各具一排向下的小刺。第二背鰭逐漸升起,約至腹鰭起點上方處稍斜直,眼水平徑為其最大高度的1.0~1.3倍;後緣圓突;基底末端約與尾鰭下葉起點相對。第二背鰭基度末端與尾鰭上葉起點的間距為眼徑的1.1~1.6倍。尾鰭延長成絲狀,全長為尾鰭下葉起點至尾端間距的2.2~2.6倍;上葉較下葉低而短,下葉基底長為上葉基底長的1.1~1.2倍,下葉高為上葉高的1.7~2.9倍;末端光滑。無臀鰭。腹鰭中等大,約為頭長的1/3,後緣圓凸,起於第二背鰭前方近1/3處的下方;雄魚鰭腳呈細棒狀,尖端稍膨大,具一些指向基部的尖棘,肛門稍斜,腹前鰭腳內側約具4枚指向內前方的尖硬鉤。胸鰭寬大而長,具一厚的肌肉基柄,鰭端不達或伸越腹鰭基,前緣弧形,後緣、里緣連合成廣圓形。
側線微曲,約在尾鰭下葉1/2處急劇下彎並沿著尾鰭基底向後延伸消失。左右橫枕管在背中央相連,連線處向後尖突。眶上管波曲,至眼前上方處幾呈直線伸至吻端兩側。眶下管波曲,向前伸至吻端的2/5~1/4處與上頜管外支相遇。舌頜管和下頜管分離有一短的間隔。上頜管向前約伸至吻後部的1/4~1/3處分成內、外兩支,內支左右約在吻的中部相連成頜圈,中央縫合處為深凹狀;外支約在眼前吻長的2/7處與眶下管相連,呈弧形,在內支相連的前方幾呈直線並向前伸至吻端。
體棕褐色或灰白色。頭部腹面、腹部和各鰭邊緣均呈暗褐色。

習性

生活習性 \
繁殖習性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