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人民大禮堂

重慶人民大禮堂

重慶人民大禮堂位於人民路學田灣,是重慶市最大的劇場。1950年動工興建,1953年竣工。初名“中蘇大樓”,後改名為“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1955年改為現名。大禮堂占地6.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分禮堂、南樓和北樓三部分。其中禮堂占地1.85萬平方米,禮堂高65米。大廳高55米,內徑46.33米。正廳內設大型舞台一座,四周環繞五層挑樓,四樓一底共4200個座位。大禮堂取中西合璧之建築風格,主體部分仿北京天壇祈年殿及天安門形式,配以廊柱式的南樓、北樓。一色綠色琉璃瓦頂,大紅廊柱,淤塞欄桿。大門為一大牌坊。整個建築布局合諧,雄偉壯觀,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曾先後接待過蘇聯、日本、朝鮮、印度、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的大型文藝表演團體,是重慶市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簡介

重慶人民大禮堂重慶人民大禮堂
重慶人民大禮堂位於人民路學田灣,是重慶市最大的劇場。1950年動工興建,1953年竣工。初名“中蘇大樓”,後改名為“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1955年改為現名。大禮堂占地6.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分禮堂、南樓和北樓三部分。其中禮堂占地1.85萬平方米,禮堂高65米。大廳高55米,內徑46.33米。正廳內設大型舞台一座,四周環繞五層挑樓,四樓一底共4200個座位。大禮堂取中西合璧之建築風格,主體部分仿北京天壇祈年殿天安門形式,配以廊柱式的南樓、北樓。一色綠色琉璃瓦頂,大紅廊柱,淤塞欄桿。大門為一大牌坊。整個建築布局合諧,雄偉壯觀,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曾先後接待過蘇聯日本朝鮮印度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的大型文藝表演團體,是重慶市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歷史背景
重慶人民大禮堂重慶人民大禮堂夜景

1949的重慶,是西南行政區黨政領導機關所在地,當時雖是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是沒有一座稍微像樣可供接待內外賓客下榻的用房。在西南軍政委員會主要領導人劉伯承鄧小平賀龍主持下,於1951年果斷地作出決定,立即籌建一座能容納數千人集會的大禮堂和附建一個招待所。
大禮堂1951年6月動工,1954年4月落成,占地面積25000平方米,建築總高度為65米,其中禮堂高55米,內有五層,現用四層,可容觀眾4206人。

1987年,一部由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和倫敦大學著名專家教授共同主編增訂出版的經典著作一書,首次向世界介紹了新中國建立後國內著名建築共43項,其中重慶人民大禮堂排列第二位。

大禮堂採用了明清兩代的建築特色,其主要特點就是採用中軸線對稱的傳統辦法,配以柱廊式的雙翼,並以塔樓收尾,立面比例勻稱。這類建築華麗、莊嚴,雖不完全實用,但它給人一種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威懾力,是建築結構中最高等級的代表,是繼北京和瀋陽故宮後的精美奇巧的東方建築。

大禮堂酒店是重慶大禮堂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慶歷史最悠久的酒店之一。五十多年來,接待了許許多多的中外領導人、國賓、藝術家、社會名流。今天,經過新的詮釋而全面翻修的大禮堂酒店,既浸潤著傳統的經典,又洋溢著優雅的時尚,更以大跨度的時空感和恢宏的氣勢,彰顯出客人的高端品位。
重慶大禮堂酒店毗鄰重慶市人民政府、人民廣場、中國三峽博物館,緊鄰解放碑商務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酒店擁有高貴典雅的宴會廳,風格獨特的12間豪華包間,精心設計的多功能廳和會見廳,

特點

重慶人民大禮堂夜色中的重慶大禮堂和人民廣場
大禮堂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三個特點:第一,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由於受木材長度、粗細、易燃易腐等局限,建築體不可能很大,除了利用高其的地勢和巨大的台基烘托外,還藉助於群體的有機組合,以取得宏偉壯觀的藝術效果,人民大禮堂不僅地勢高,而且台基寬闊堅實。第二,中國古建築主要以建築圍成的院落為單元,通過明顯的軸線關係,串聯和並聯成千變萬化的建築群組。第三,古建築要比例勻稱。大禮堂屋頂各部份曲線優美、柔和,向上微翹的飛檐,使本應下壓的大帽子屋頂反而隨著線條的曲折,顯現出向上托舉之感,寬厚的正身和寬闊的台基,使整個建築安定、踏實,體現出莊重的美。

這棟建築,琉璃瓦頂,大紅廊柱,白色欄桿,色彩鮮艷,對比強烈。重檐斗拱,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雄偉壯觀。大禮堂的營造經歷了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建設者在沒有大型高吊起重設備的情況下,用“堆積法”,用35000多根楠竹、木板搭架,把總重量為280多噸、厚約1米的雙層鋼架,40000多顆鉚釘連成的36片網架組成的大廳半圓型球殼頂架支撐在混凝土柱上。禮堂中徑跨度長46.33米,整個頂蓋可隨熱脹冷縮,在支點座上,頂殼可內外移動44毫米。

整修

重慶人民大禮堂整修後的金頂
2007年5月曆時九個月、耗資七千萬元人民幣的重慶大禮堂整修近日正式竣工。室內“金頂”共用了26萬張金片,每張金片價值十元人民幣。重慶還希望將大禮堂列入國家級文物

《重慶商報》報導,重慶16日舉行大禮堂修復竣工新聞發布會,整修後的大禮堂預計6月1日正式對民眾開放,大禮堂將作為重慶市第三屆黨代會的會場。大禮堂管理處表示,26萬張金片讓大禮堂更加金碧輝煌,包括南樓、北樓以及金頂等處,均有金片點綴。琉璃瓦的顏色變了:原來的綠色瓦面變成了孔雀藍。為了調配出這種色調,經過組委會數次考察,選中了山東曲阜一家已有七百多年歷史的琉璃瓦廠。為了調出這種色調,作為配方的金屬必須達到合適的比例,以致於用天平來為每種金屬調配量稱重。據悉,在孔雀藍中添加了1.5%的綠,讓大禮堂的瓦面外觀更加接近此前的色彩,整個工程用琉璃瓦達到17萬件。

大禮堂是重慶市的象徵、標誌性建築,而金頂則是大禮堂的標誌。修復後的大禮堂瘦身達到三,但外觀、尺寸沒有絲毫變化。據悉,由於此前的金頂重達11噸,穹頂承受的重量太大。此次修復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替金頂“減肥”。修復時將支撐金頂的木材、混凝土和瓷磚大量拆下,以減輕穹頂的壓力。據悉,被拆下的木材、混凝土被一種輕質鋼材代替,金頂重量隨即下降三噸,但金頂的外觀和尺寸沒有絲毫變化。

 此次修復的另一大變化就是讓“萬”字重新回到了椽子的彩繪中,而以前的葵花樣式被放棄。彩繪設計為金龍和璽彩畫紋飾,此種彩畫屬於古建彩畫的最高等級。據悉,天壇太和殿都是採用此種彩繪。此種彩繪最大特點便是用金色和青綠底色強烈反差作用,在一片凝色的底色上面,遍繪耀眼的金色紋飾,把建築點綴得金碧輝煌。

鄰近景點

重慶人民大禮堂重慶人民廣場和大禮堂

重慶人民廣場

重慶人民廣場是1997年6月與重慶直轄市同時誕生的,面積約3萬平方米,廣場用花崗石鋪就,帶音樂噴泉,常年綠劃如茵,鮮花盛開。廣場後方是享譽海內外的重慶人民大禮堂,重慶人民大禮堂採用中國傳統軸線對稱手法,配以軸式的南北兩翼,觀外金碧輝煌、氣勢恢宏、布局和諧、雕樑畫棟、飛檐走壁;內設大舞台一座,觀眾席四樓一底,座位5000個,是廣場內的主要景點,也是大型慶典、隆重集會和演出的重要場所,深得海內外遊客的讚譽。每到傍晚,市民自發組織上千人在廣場上跳集體舞健身操,構成一道亮麗的市民生活風景線。

三峽博物館

重慶人民大禮堂三峽博物館模擬圖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保護、研究、展示重慶和三峽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與人類環境物證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礎設施。中國三峽博物館與重慶市博物館合併共建,今後將掛兩塊牌子。它位於20世紀亞洲十大經典建築的重慶人民大禮堂的正西端,兩者中間為4萬平方米的重慶人民廣場,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體”的城市標誌性建築群。如果說重慶人民大禮堂是20世紀50年代重慶的標誌性建築,那么,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是21世紀初重慶的標誌性建築,一顆鑲嵌在山水園林的山城重慶心臟的璀璨明珠。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體建築氣勢宏偉,內涵深邃。除正面與人民廣場、人民大禮堂保持三位一體外,其餘部分均順地勢地貌而建,並與山體融為一體,結合地勢高差與建築的圍合與半圍合,呈現出山水主題的園林景觀,舒展平緩變化的體量似從山體中生長雕琢而成。工程總用地面積為2.9316公頃,主體結構長157.3米,寬98.085米,地面以上總建築高度為25.2米,共5層,總建築面積為42497平方米,為一類高層建築,其中地下1層為文物庫房、車庫、設備用房,地上4層為展廳、報告廳、管理輔助用房。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框架抗震等級為三級,建築結構安全等級及耐火等級均為一級,建築耐久年限為100年以上。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總體布局通過以東西走向的人民大禮堂對稱軸為主軸線,並以一個完形將人民廣場與博物館主體建築聯繫起來,主軸線上人民大禮堂、人民廣場、博物館三位一體,一氣呵成,張馳收放灑脫自如,形成“三位一體”的四維效果(包含人群的行為運動)。通過對完形的分解整合、高差變化、肌理對比,形成統一簡約而又內涵豐富的象徵圖形。人民廣場與博物館一體圖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圖案連線。從東端人民大禮堂向西望,博物館主體的玻璃頂在陽光照射下有如水中(前部水池)和群山(展廳山石狀)中升起的紅日,顯出勃勃生機。從西端博物館東望,人民大禮堂在人民廣場和諧曲線環抱的映襯下,昭示出博物館和人民大禮堂兩個不同時期標誌性建築的歷史對話,而人民廣場則成為對話的極佳場所,這種生動、諧趣的對話方式,既強調了歷史和社會的人文關懷,又展示了重慶人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在建中的三峽博物館和廣場三期工程,總投資6.3億元,將為廣場擴大一倍以上的面積。屆時,時廣場與大禮堂、博物館三位一體,相得益彰,將是市區內最大的文化綜合觀光景區。

中國4A景區(二)

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美麗景色多不勝數,其實的佼佼者就是這些4A景區了。就帶你一起去看看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