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奠禮

釋奠禮

釋奠禮是祭祀禮的一種,它是古代在學校設定酒食以奠祭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後成為國家和社會祭祀孔子的一種公祭形式。曲阜孔廟漢代時由孔子嫡長孫四時祭祀,而官方祭祀則一年只有兩次,作為祭祀先聖先師的大型禮儀,對國家意識形態與民眾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釋奠禮釋奠禮

祭祀孔子的典禮,稱為“釋奠禮”。釋、奠都有陳設、呈獻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最初釋奠禮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後增為春秋二次。從後齊開始,每月朔日,國子祭酒要帶領博士以下及國子諸學生以上,太學四門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學諸生,到大成殿的階下“拜孔揖顏”。後來,人們又在陰曆八月二十七日(相傳為孔子誕辰)舉行大祭。這一天的祭孔儀式隆重,連在私塾念書和在學堂里學習的學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

參加釋奠禮的人員,最初只限於孔氏直系子孫。後來,祭孔被當作國家的大典,但“家祭”仍照常進行。國祭多由皇帝專門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親至闕里孔廟致祭。

歷史沿革

由來

釋奠禮在周制中已經存在。但在《儀禮》、《周禮》和《禮記》中並無釋奠禮程式和禮規的詳細內容。這表明,釋奠禮是在後世逐步完善起來的。

釋奠屬於“三禮”中的“君師”之禮。早在商周之時,中國就已有官學的設定,周代的官學中,就有釋奠先聖先師的禮儀,《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周禮中的祀典,有釋奠、釋菜和釋幣等名目,因奉獻給祭祀對象的主要是幣帛,也稱釋幣。釋奠是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而沒有屍;釋菜是以菜蔬設祭,為始立學堂或學子入學的儀節;釋幣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幣(或帛)奠享,不是常行固定的禮儀。釋奠釋菜禮,最初只是入學的一項儀式,先聖先師到底是哪些人,也沒有具體的確指。”。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過闕里以太牢禮祀孔子,當時還只是將孔子當作一個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來紀念。漢武帝以後,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一躍而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師也就由儒者擔任了。到東漢時,孔子被稱為“先師”, 後來,又被尊為先聖,成了帝王們尊崇膜拜的對象。古代人們認為,不僅君主是接受天命而立;師,也是天之所命。

發展

釋奠禮釋奠禮

魏晉南北朝期間,有時又以孔子為先聖,以顏回為先師奉祀。拜孔揖顏之禮更多是在國家太學舉行,往往是國子監祭酒負責典禮。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釋奠孔子用樂奏登歌,此為釋奠孔子用樂之始。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公元539年)兗州刺史李珽修建孔子及十弟子容像,立碑於廟廷。

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二年(619年)於國子學中立孔子廟和周公廟,親往釋奠。至此以後這項祭祀活動就多由皇帝和皇太子親自祭奠了。唐太宗以孔子為先聖,以顏回為先師,並昭尊孔子為宣父,在曲阜作孔廟,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由皇太子釋奠,並作初獻,以國子祭酒為亞獻,以兗州刺史攝司業為終獻。以二十二位儒家學者配享。唐玄宗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初定十哲配祀孔子廟,在先聖廟樹立孔子、顏回等十哲雕塑坐像,並在牆壁繪上七十位孔門弟子和二十二位賢人的畫像。在東西二京,用太牢犧牲,一起舉行祭祀,音樂規格為宮懸,舞為六佾。這一切已是僅次於天子的規格了。

宋代是孔氏受朝廷恩寵較為興盛的時期,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親謁孔子廟,詔增修祠宇,繪先聖先賢先儒像,釋奠用永安之樂。三年(公元962年)詔祭孔子廟,用一品禮,立十六戟於廟門。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賜孔子廟經史,又賜太宗御製御書一百五十卷藏於廟中書樓。二年春二月,詔立孔子廟學舍。三月頒孔子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制。夏五月詔追封孔子弟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三年(公元1010年)頒釋奠儀注及祭器圖,建廟學。

從元到清,孔廟神靈的設定,都基本沿襲宋朝確定的格局。

明初,朱元璋尊孔循禮,規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個丁日,皇帝降香,遣官祀於國學。以丞相初獻,翰林學士亞獻,國子祭酒終獻。

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廟,順治十四年(1657年),就曾在弘德殿祭先師孔子。順治定都北京後,在京師國子監立文廟,廟內有大成殿,專門用來每年舉行祀孔大典。文廟中還有啟聖祠,燎爐、瘞坎、神庫、神廚、宰牲亭、井亭等設施。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祀禮規格又上升為上祀,奠帛、讀祝文、三獻、行三跪九拜大禮,儼然與天、地、社稷和太廟的規格平起平坐。

民國初年,袁世凱復辟曾妄圖借祭孔表明稱帝合法化。其後的祭孔活動,已經失去了帝王特權的象徵意義。民國期間最後一次祭孔是在1948年。

從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恢復公開祭孔。2002年和2003年曲阜祭孔大典擴展為孔廟開廟儀式、祭孔巡遊和大成殿祭孔活動的組合。

2004年,祭孔活動由原來的民間祭孔活動轉為官方主導的大型公祭。在孔廟舉行盛大的開廟儀式,幾百人組成的祭孔儀仗隊進行祭孔巡遊。

2005年為全球聯合大祭孔。以曲阜主會場的祭典規模、規格和檔次大幅度的提升,創歷年祭孔活動之最。

基本特徵

釋奠禮釋奠禮

1、釋奠禮作為一種祭祀禮儀,保持著祭祀禮儀的基本程式結構。亦即齋戒、陳設、降神、三獻、辭神等。

2、釋奠禮不設屍位,而且,即便是較早的釋奠禮也不設屍位。

因為先師的思想和意圖在一個傳統的精神生活中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沒有人能夠代表先師受祭。任何代表機制,即便是祭祀中禮儀性的代表機制,都可能存在擾亂教義的風險。

3、釋奠禮是國家最高等級的禮儀,並有公祀的較大規模。

這一點可以從正壇的“籩豆各十”,以及“成化十二年、增樂舞為八佾、籩豆各十二”看出。祭祀時的籩豆數,樂舞為多少佾,以及與祭者的身份,是表明祭祀規格的指標。籩豆十二和八佾。這是最高等級的規格。

祝文中所謂“皇帝遣具官某、致祭於大成至聖文宣王”,即它是皇帝委派某官來祭祀。實際上,過去二千多年,漢以後,共有十一位帝王、十八次到曲阜孔廟祭祀過孔子。這也表明釋奠禮是最高等級的祭祀。

同時,它也是最廣泛的公共祭祀。各地的孔廟和學校均可以舉行釋奠禮。甚至,現代人也可以從齋戒“與祀帝王同”的禮儀要求中,也可以看出它的禮儀規格。由於釋奠禮是公祀,祭祀規模較大,所以,禮儀程式中,須有通贊唱引,方能組織和協調眾多參祭者的施禮行為。

4、釋奠禮要有樂舞。

普通祭祀禮儀可以省約樂舞,但樂舞在祭祀孔子的釋奠禮中有發揚禮樂精神的特殊涵義,所以,不可省約。

5、祝文的重要性。

不同於普通祭祀中,祝詞只是表達對祭祀對象的禮敬。釋奠禮具有通過釋奠所選擇和尊重的先師來表明對何種文教傳統的認同、繼承和發揚,從而表明國家遵循何種道統的憲制性嚴重禮義。要完成把祭祀孔子落實為宣示奉行何種道統的禮義,必須經過祝文的闡發,才能獲得實現。在這個意義上說,釋奠禮具有特殊的政治性和宗教性。

6、釋奠禮有講經的傳統。在舉行釋奠禮之前或之後,講儒教六經或十三經中的某一經或某一經中的某一章,是古代釋奠禮的傳統。目的為了傳揚經典。

祭祀對象

釋奠禮的祭祀對象,在周代比較多,有先聖、先師、先老、行者之先(行神)等,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釋奠對象逐漸只剩下先聖、先師。可以說,自漢代起,釋奠幾乎就成了祭孔的專名, 因此後世釋奠禮的對象固定為作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孔門弟子及其歷代有重大成就的儒門聖賢和儒學家。

正位

孔子孔子

是至聖先師文宣王孔子。四配位上,是復聖顏淵,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十哲位

是先賢閔子、冉子、端木子、仲子、卜子、冉子、宰子、冉子、言子、顓孫子。

東廡位

是先賢澹臺滅明、原憲、南宮适、商瞿、漆雕開、司馬耕、有若;先賢巫馬施、顏辛、曹卹、公孫龍、秦商、顏高、壤駟赤、石作蜀公夏首、後處、奚容蒧、顏祖、句井彊、秦祖、縣成、公祖句茲、燕伋、樂欬狄黑孔忠;先賢公西蒧、顏之仆;先賢施之常、秦非;先賢申棖、顏和先儒穀梁赤、高堂生、毛萇、後芬、杜子春、韓愈、程顥、邵雍、司馬光、胡安國、楊時、張栻、陸九淵、許衡。舊有堂邑候顏何、蘭陵伯荀況、彭城伯劉向、司空王肅、司徒杜預、今黜。中牟伯鄭眾、良鄉伯盧植、滎陽伯服虔改祀於鄉。萊蕪侯曾點、泗水侯孔鯉、改入啟聖祠從祀。

西廡位

是先賢宓不齊、公冶長、公晰哀、高柴、樊須、公西赤、梁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上甫下皿)澤、任不齊、公良、公肩鄡單罕父黑、榮旂、左人郢、鄭國、原亢、廉潔、叔仲會、公西輿如、邽巽、陳亢、琴張、步叔乘,和先儒左丘明、公羊高、伏勝、孔安國、董仲舒、王通、周敦頤歐陽修張載程頤、胡瑗、朱熹、呂祖謙、蔡沉、真德秀、薛瑄、王守仁、陳獻章、胡居仁。

所有這些被祭祀或配享祭祀的歷代重要人物,構成孔子及其儒門所建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傳統,通過歷代祭祀而被確認為文化的正統,並被繼承和發揚。

典禮陳設

正壇

釋奠禮陳設分布釋奠禮陳設分布

按會典舊制,先師祭籩豆各十。成化十二年,祭酒周洪謨奏準籩豆各十二。嘉靖九年,釐正籩豆各十,去左籩糗餌,右豆食、糝食。

犢一(九體,外祭不用)羊一(五體)豕一(五體)
豋一,實以太羹(煮肉汁,不用鹽醬)
鉶二,實以和羮(以豬腰羊膂肉造)
籩十,實以形鹽藁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白餅(白面造)黑餅(蕎面造)
豆十,實以菁菹芹菹鹿醢韭菹(以韭切去本末,取中四寸)醢(豬肉鮓,用鹽酒料物調造)兎醢筍菹魚醢脾析(牛羊百葉,切細,湯熟,塩酒造)豚胉(豬肩上肉)
簠二,實以黍、稷
簋二,實以稻、粱
篚一,實以制帛(壇東南,西向)

共設酒尊三爵三(獻)饌盤一祝文案(壇西)罍洗盥盆二(台下東西向)

四配四壇

每壇羊一(五體),豕一(五體),鉶二,爵三,簠二,簋二,籩十,豆十(今籩豆各八)
一饌盤一

十哲(東哲五位總一壇。西哲五位總一壇)

每壇共豕一(分五體,每位一體),篚一,爵三(獻),饌盤一

每位爵一,鉶一,簠簋各一,籩豆各四。

東廡(西廡同)

共豕(舊一,景泰六年增為三解,四十八分),篚一,爵三,酒尊一,罍洗一,盥盆一,饌盤一。

每三位為一壇,簠簋各一,籩豆各四,爵四。

樂器目

鍾十六、磬十六、柷一、敔一、建鼔一、搏拊二、琴六、瑟二、篴六、笙六、鳯簫二、橫笛六、塤二、篪二、翟鑰各四十八、麾一引節二共樂生四十一人、舞生五十人、歌六人。

祭奠程式

釋奠禮是祭祀孔子的傳統禮儀,其儀程在中國典籍中有明確記載,以明代釋奠禮儀程為正統。

準備

釋奠禮釋奠禮

1、齋戒。

前期十日移會諸司。前四日散齋,演樂,滌牲。禮卿,奉常,祭酒,司業,鹹往觀焉。部寺屬官繼之,博士書祝。外郡國則先一日演樂齋宿。

2、省牲。

祭前一日,執事者設香案於牲房外。贊引者引獻官常服。

贊引唱:詣省牲所。唱:省牲。

執事者牽牲於香案前過,贊引唱:牲省畢。

遂宰牲以毛血少許盛於盤。其餘毛血以淨器盛貯,祭畢埋之,是日觀樂並習儀。

3、排班。

正祭日,將行禮。起鼓初嚴(遍燃庭燎香燭)、鼓再嚴(樂舞生執事者各序立於丹墀兩傍)、鼓三嚴(贊引引各獻官至戟門下立候)。

通贊唱:樂舞生各就位。

樂舞生各以序進立於殿庭奏樂之所,司節者分引舞生至丹墀東西兩階,各序於舞佾之位。司節在東,則退至東四班舞生之首。在西,則退至西四班舞生之首。相向立。

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

各執事亦各以序進就位訖,通贊唱:配祭官各就位。

各贊引引各分獻官至拜位,各贊引退立東西訖。通贊唱:獻官就位。(贊引引獻官至拜位,贊引退立於獻官東西兩傍相向立訖。

4、瘞毛血

通贊唱:瘞毛血。執事者捧毛血,正廟由中門出,四配東西哲由左右門出,兩廡隨之,瘞於坎,遂啟俎蓋。

祭祀過程

祭祀過程分為迎神、奠帛初獻、亞獻、終獻(即三獻禮)、飲福受胙、撤饌、送神、望燎等十個部分。

釋奠禮釋奠禮

1、迎神。

樂長唱:樂奏“鹹和之曲”。

在樂聲開始後,由禮生四人提雙燈、雙爐做前導,另由禮生六人持雙斧、雙鉞、扇、傘隨行在後,排列成東西兩行,依序走出大成門,迎接始祖神靈降臨(全體禮生齊唱:恭請孔聖人神靈降臨),這是以誠敬心情追念聖賢的儀式,所謂敬神如神在,迎神與至門外恭迎貴賓的性質相仿。

迎神隊伍由大成門中門進入至天井中央時,通贊唱“全體肅立,行三鞠躬禮”,全體參禮者同時向孔子神靈行禮)。

2、初獻。

樂長唱:樂奏“寧和之曲”後,麾生舉麾,節生舉節,樂舞並起。

主祭者至《始祖神位》香案前獻爵、獻帛(獻花)、獻果。

3、亞獻

樂長唱:樂奏“安和之曲”後,麾生舉麾,節生舉節,樂舞並起。主祭者隨引贊詣神位前行亞獻禮、獻爵、行三鞠躬禮。

4、頌文

通贊唱:恭讀祖德頌、全體肅立。
主祭者、副主祭者隨引贊詣香案前,引贊趨前唱:跪,誦讀禮生唱:跪,與祭者等肅立於原地。
接著由禮生恭讀頌文,誦讀時舞樂暫停。
恭讀畢,亞贊唱:“興”
通贊唱:恭讀祖德頌畢全體行三鞠躬禮,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樂奏。
亞贊唱:“請裔孫主祭者”復位。(樂止)。

5、終獻。

樂長唱:樂奏“景和之曲”後,麾生舉麾,節生舉節,樂舞並起。主祭者隨引贊詣神位前行終獻禮、獻爵、行三鞠躬禮。

6、飲福受胙。

通贊唱:飲福受胙。主祭者隨引贊詣香案前,副主祭者等肅立於原地。

引贊唱:飲福。香案前禮生持“供神的酒”遞呈主祭者,主祭者飲。

7、撤饌。

通贊唱曰:撤饌。(麾生舉麾)唱:樂奏鹹和之曲。

執事者(禮生)撤饌。主祭者、副主祭者暨所有與祭者肅立。

8、送神。

釋奠禮釋奠禮

通贊唱:送神。(麾生舉麾)唱:樂奏鹹和之曲。(擊柷作樂)

通贊唱: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各官俱拜訖,樂盡,麾生偃麾,櫟敔,樂止。
9、望燎。

通贊唱:讀柷者捧祝,進帛者捧帛。

執事者各詣神位前,待讀祝者先跪取祝文,捧帛者跪取帛,齊轉身向外立。

通贊唱:各詣瘞所。

正殿右中門出,四配十哲由左門出,兩廡執事者取帛隨班出。

通贊者唱:望燎

麾生舉麾,唱:樂奏鹹和之曲。

擊柷作樂,捧柷帛者過訖。贊引唱:詣望燎位。

各贊引引獻官分獻官陪祭官至燎所。

贊引唱:祝板一帛一段數至九段。

待焚訖,樂盡,麾生偃麾,樂止。贊引通贊同唱:禮畢。

10、捧祝帛詣燎所

樂奏鹹和之曲。司祝者捧祝文,司帛者捧帛詣燎所,將祝文及帛燒掉。  

祝文

祝文,也就是祭文,古代釋奠禮,祭文基本是固定的,僅將歲月乾支依時變更。《大唐開元禮》等歷代禮書都有明確的範文。均沿用古來慣例,參考歷代祭文,撰定藍本以推行開來。一般的格式如:

維某年歲次某甲子某月朔某日某甲子某衙門某官某等,敢昭吿於至聖先師孔子。惟師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茲惟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以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尚。

文化影響

在歷史上,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中華文明所及之處,無論南北,還是台灣、海南,都有孔廟的存在。在古代漢文化圈內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地,也無不如此。

韓國

成均館釋奠禮成均館釋奠禮

在歷史上,朝鮮半島是除中國本土之外,儒家化最為徹底的地區。至21世紀,儒家思想在韓國的影響,依然隨處可見,其中最具象徵意義的是成均館的釋奠禮。

成均館的釋奠禮儀,完全遵從古代中國的習慣。成均館釋奠用八佾舞,樂舞生由禮儀學校的學生擔任,他們手持籥翟,在鐘磬之聲中翩翩起舞。前往外國遊客甚眾,競相攝像或拍照,表現出對東方儒家文化的極大興趣。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成均館祭孔的儀式,包括服裝、樂曲、禮器等,都是明朝時傳去的,至今沒有變化。祭孔的樂曲,朝鮮王朝曾經加以記錄,故保存至今,而中國已經失傳,故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而經過明、清的變故,北京、曲阜兩地孔廟的祭孔服裝是清朝的式樣。

成均館是以每月朔日為焚香日,此日還邀請學者前往講論《四書》、《孝經》等,用焚香和讀書來紀念孔子。

香港

香港以孔子的生日作為教師節,雖然沒有釋奠的儀式,但表達了廣大教師對中國的第一位教師、堪稱萬世的師表的孔子的敬意。

文化意義

1、釋奠禮所要表達的,是對古老的中華文明的敬意,具有鮮明的提倡文教的意義。

在古代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不在少數,但都奉孔子為正之宗,惟其如此,歷史上不論政權如何更迭,中華文化始終綿延不絕。

2、釋奠禮是在國學或者州縣學等學術機構舉行的,因此,釋奠禮往往與學術活相動伴隨。

從文獻記載來看,至遲從魏晉時期開始,皇帝、皇太子每通一經,都要行釋奠禮。類似的記載,史不絕書。

學者為帝王講論儒家經籍,也每每安排在孔廟。各地州縣學的情況,也是如此。

3、孔廟中的受祭者,包括了歷代學術精英,奉祭者所看到的,實際上是一部濃縮了的中國學術史;此外還包括像諸葛亮、韓琦、李綱、文天祥、陸秀夫、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有名節、卓行者,站在這群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名人面前,不能不在多方面受到激勵和教育。這是它的正面意義之所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