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坐落在遼東灣北端--遼寧省盤錦市西南約30公里處,是以保護瀕危、珍稀水禽和濱海沼澤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占地面積為12.8萬公頃,有118公里長的海岸線,瀕臨灘涂、淺海(6米水深以內)20多萬公頃。雙台子河穿境而過,還有大凌河、饒陽河、盤錦河、大遼河等20多條河流在這裡匯歸入海。河海的互動作用,攜帶泥沙的沉積,形成了大面積的發育灘涂和沼澤濕地,織就了生機勃然的陸、空、海動植物生物鏈。
這裡是遼河、渾河、太河、饒陽河和大凌河五條河流下游的沉積平原,
保護區內大面積的蘆葦沼澤濕地、豐富的生物資源,為許多鳥類的棲息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成為候鳥遷徙的必經之路,重要停歇地、取食地,也是夏候鳥的繁殖地。每年經此遷飛、停歇的鳥兒數量在千萬隻以上,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丹頂鶴、白鶴、白鸛、黑鸛、黑鸛、金雕;二級保護鳥類有灰鶴、蓑羽鶴、大天鵝、白額雁、黃嘴白鷺達20餘種。這裡既是丹頂鶴最南端的繁殖區,也是丹頂鶴最北端的越冬區。這裡還是世界上瀕危鳥類--黑嘴鷗最大的繁殖地,保護區管理處現已劃出5600公頃的面積,作為黑嘴鷗的永久繁殖地。
保護區豐富的植被除具有淨化水質、降解污染物作用外,還有很強的蓄洪功能,是陸地水入海前的一個天然蓄洪水庫,使大量的營養物質和懸浮物在此沉積,既是營養的供應地,又是營養物質的儲積倉庫,哺育了豐富的海洋和淡水漁業資源。這裡還是太平洋斑海豹的繁殖區,每年早春二月,有黃、東海的太平洋斑海豹百餘只長途跋涉而來,到了五月,它們又拉家帶口地返回到大洋里去。
生物資源
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面積最大,植被類型最完整的生態地塊。作為自然保護區1985年始建,1988年國務院以國發30號檔案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丹頂鶴、黑嘴鷗等世界珍稀瀕危水禽及雙台河口濕地生態環境,是綜合性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屬河流下游平原草甸草原區。
科學研究
科研工作也是保護區最主要的工作內容之一。為摸清本區的資源本底,明確保護目的和對象,加強對區域內資源與環境的保護管理,保護區先後與省鳥類研究中心、中科院瀋陽生態研究所、林業部規劃院濕地資源監測中心等國內有關機構積極開展了科研合作與交流,完成省部級課題3項,其中《盤錦地區鳥類區系調查及利用的研究》獲省部級三等獎。先後與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國際鶴類基金會、國際濕地亞洲濕地局、日本北九州野鳥之會等有關國際組織合作,開展了對丹頂鶴、黑嘴鷗的種群及繁殖狀況、涉禽種類及數量的調查。為保護瀕危珍稀鳥類,保護區對黑嘴鷗的遷徙路線、生育、壽命等科研題目進行了分別研究。
從1995年開始,對繁育的900多隻黑嘴鷗加上了環志,在幼鳥長成後放飛自然。其後受日本黑嘴鷗研究協會的邀請,遼寧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有關人員與雙台河口自然保護區的兩名鳥類專家赴日本北九州市,就黑嘴鷗遷徙路線、棲息規律等方面進行研究。考察中,他們的工作人員驚喜地發現了腿上佩戴雙台河口保護區紅色環志的黑嘴鷗。韓國也先後發現了帶有中國環志的黑嘴鷗。據此,鳥類專家確定,黑嘴鷗在中-日-韓三條路線上遷徙,交替進行棲息。
管理狀況
雙台河口自然保護區是隨著1985年盤錦建市而成立的,成立時為市級水禽自然保護區,1987年晉升為遼寧省級自然保護區,1987年正式組建管理機構,建制為正科級,隸屬盤錦市林業局,編制13人,辦公地址設在盤錦市政府所在地—興隆台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1年組建獨立正縣級事業單位,人員編制定為25人,下設資源管理科、宣傳教育科、治安警察大隊、辦公室及東郭、趙圈河和灘海三個管理站。現有人員65人。
1994年,盤錦市政府批准出台了《遼寧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盤錦市人民政府關於嚴禁在雙台河口自然保護區內亂采亂捕活動的通告》,將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工作納入了法制軌道;1995年,盤錦市政府批准,無償劃撥土地使用權5萬餘畝,使保護區有了自己的“根據地”;1996年初,經盤錦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盤錦市公安局自然保護區治安警察大隊”,為保護區的執法工作鋪平了道路;2000年,盤錦市政府成立了“盤錦市自然保護區協調工作領導小組”,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為整個遼河三角洲的持續發展,奠定了組織基礎。在資金方面:雙台河口自然保護區組建至今,盤錦市政府總計投入資金約1300餘萬元。
在多角度、多層次、多領域的宣傳攻勢下,產生了積極的效應:其一,人們的自然保護意識明顯增強,愛鳥、護鳥、救助野生動物的人次明顯增多。幾年來,共接收民眾救助的傷病鳥類有丹頂鶴、白鶴、灰鶴、白頭鶴、白枕鶴、蓑羽鶴、大天鵝、白鸛、黑嘴鷗、金雕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178隻。
保護區知名度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建區至今先後有國內外知名人士百餘人次來參觀、考察、指導工作。原國家林業局王志寶局長、原中宣部副部長朱穆之同志都曾來考察,並分別題寫“鳥類樂園”、“任飛翔”;原遼寧省副省長林聲、肖作福在參觀後,分別為本區的“放鶴亭”、東大門題了字;中央電視台先後幾次在此拍攝專題片,並分別在中央電視台《人與自然》、《和平樹下》、《綠色家園》等欄目中播出。
建區來,針對違法偷獵現象,狠抓了禁獵與收繳非法捕獵工具等依法治區工作。共進行禁獵檢查500餘次,驅逐可疑車輛70餘台,教育偷獵人員600餘人次,驅逐非法捕魚、網鳥、采蛤、捉蟹人員5000餘人次,沒收獵槍60餘只、子彈近千發、網具50餘片,大大地震懾了偷獵者,保證了鳥類棲息環境的安寧。
據統計數據表明,1996年以來偷獵現象得到了有效遏止,在此繁殖的鳥類種群明顯增多了,遷徙過路鳥類的停留期也明顯增長了。僅以黑嘴鷗為例,90年首次發現只有1200餘只,99年記錄到2700多隻,2001年達到3400餘只,今年的調查數據為5040餘只;1999年濕地國際中國項目辦組織的,與澳大利亞涉禽考察團共同進行的保護區涉禽分布調查中,共記錄到63000隻左右的涉禽,依據涉禽的遷徙規律估計,本區應分布有25萬隻左右的涉禽。並與國內外有關組織、機構建立了長期的交流與合作關係,扶植起了自身科研力量。
1997年保護區加入了東亞—澳大利亞涉禽遷徙航道保護區網路;連續多年被遼寧省林業廳評為全省自然保護管理先進單位;1999年,保護區獲得了國家林業局、國家環保局、國家國土資源部、國家農業部的聯合表彰,被評為全國自然保護區50個先進集體之一;2004年,遼河三角洲被國際濕地公約組織授予“國際重要濕地”。
旅遊資源
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800平方公里。自1988年成立以來,以其重要的生態地理地位和迷人的風光,每年吸引眾多海內外科學工作者和遊人前來探秘。
●紅海灘
●鑫安源綠色生態園
集生態旅遊、觀光農業、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及深加工“三位一體”,占地面積600畝,坐落在盤錦市東郊陳家鄉。這個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以農業帶動旅遊業興旺,以旅遊業促進農業發展的別具特色的農業科技生態園。
2002年,在經過前期大量市場考察和可行性分析之後,鑫安源綠色生態園抓住盤錦市生態立市契機,打造別具一格的 "鄉村樂園"。2003年8月中旬,一期工程投資600多萬元的鑫安園綠色生態園剛一落成,就以其鮮明的農家特色和準確的市場定位得到了盤錦市民的青睞,雙休日、節假日前來參觀、旅遊的市民絡繹不絕。葦海蕩舟、蟹園垂釣、品嘗農家餐、體味農家樂……
交通指引:盤錦市區乘車1個半小時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