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縣

夏縣

夏縣古稱安邑,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因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建都於此而得名,地處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連線處的山西省西南端,中條山西麓,南接平陸縣,北鄰聞喜縣、垣曲縣,西連鹽湖區,東隔黃河與河南澠池縣相望。 夏縣國土總面積1352.6平方公里,共有耕地59萬畝,地貌為“七山二川一丘陵”,地理坐標為東經111°02′-111°41′和北緯34°55′-35°19′,南同蒲鐵路、候風線、臨夏線、大運、運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至2014年,夏縣下轄6鎮5鄉、256個村委會、812個自然村,總人口34.27萬,榮獲“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優質棉基地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國家蔬菜基地縣”等稱號。2018年9月7日,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准夏縣退出“省定貧困縣”並向社會公告。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夏縣,古稱安邑,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

歷史沿革

夏縣夏縣
夏禹分中國為九州。安邑屬冀州,為侯國地。公元前21世紀,夏禹之子啟建都於此。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啟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建安邑"。
周屬晉國地,周成王封叔虞於此。
戰國時期稱安邑。
韓、趙、魏三分晉地後,魏斯治魏,都安邑。
秦稱安邑縣,屬河東郡,為郡治所在地。
漢設安邑縣,縣治在今禹王城。
三國(魏)、晉,因襲舊制,稱安邑縣。
北魏神元年(428年)為北安邑,在安邑南20公里處設南安邑。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縣城遷至北安邑縣城東7.5公里處,更名為夏,為夏縣得名之始,屬秦州河北郡。
北周改屬安邑郡,郡治在今禹王城。隋開皇十六年(496年)置虞州,大業初年廢州,縣隸河東郡。
唐廢河東郡改虞州縣屬。貞觀十七年(643年)改屬絳州。大足元年(701年)改屬陝州,不久復屬絳州。至德之載(756年),更名虞邑。乾元二年(759年)復屬陝州。
宋屬陝州。
金貞祐三年(1215年)屬解州。
元仍襲舊制。
明屬平陽府解州。
清屬直隸解州。
民國初,廢解州,屬河東道;
夏縣夏縣
民國19年(1930年)撤銷道建制,直屬山西省
民國26年(1937年)屬運城第七行政區;
民國31年(1942年)成立夏縣抗日民主縣政府
民國32年(1943年)底,夏縣同蒲鐵路以北地區劃為稷麓抗日民主縣政府;
民國33年(1944年)春,在中條山南河村成立康傑抗日民主縣政府(簡稱康傑縣),姚暹渠以南劃為安夏辦事處,翌年冬撤銷康傑縣、安夏辦事處;
民國35年(1946年)撤銷稷麓縣恢復原建置;屬太岳行政區第三專署管轄;
民國36年(1947年)7月14日解放,建立民主政府;
民國37年(1948年)12月改屬晉綏邊區呂梁區管轄;
民國38年(1949年)夏屬運城專區,同年6月屬晉南專區。
1950年屬運城專區;
1954年屬晉南專署;
1958年10月,夏縣、聞喜及絳縣大部分地區合併為聞喜縣,縣治設在聞喜縣城;
1961年5月復置夏縣;
1970年5月21日屬運城專署。
2000年10月31日,運城撤地建市,夏縣屬運城市。

行政區劃

至2014年,夏縣下轄:瑤峰鎮、裴介鎮、廟前鎮、泗交鎮、埝掌鎮、水頭鎮、禹王鄉、胡張鄉、尉郭鄉、南大里鄉、祁家河鄉等6鎮5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夏縣位於山西省運城市中偏東南部,南接平陸縣,北鄰聞喜縣、垣曲縣,西連鹽湖區,東隔黃河與河南澠池縣相望;地理坐標為東經111°02′-111°41′和北緯34°55′-35°19′,東有中條山,西有稷王山,鳴條崗橫臥其中,山區面積占到國土總面積的70%。夏縣縣城位於中條山瑤台腳下西2.5公里處,距運城市30公里,距太原市398公里,距北京市917公里。

地質

夏縣境內地層發育較為齊全,由老至新有太古界、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中生界。上第三系和第四系遍及轄區,但厚度不大,厚度較大的主要集中在山下平川地區及邊山台地。夏縣處於運城裂陷邊沿,主要的地質構造為中條山山前大斷裂帶。該斷裂帶主要位於中條山西北坡山腳下,呈向南東凸出的弧形,全長約120km,其演化到新生代時,相對中生代應力方向而反向活動,形成運城新裂陷,晚新生代斷裂活動較為強烈,表現為中條山強烈抬升,運城盆地的強烈下降,沿斷裂還有熱水分布。轄區海拔在250—1583米之間。

地貌

轄區地貌可分為三大部分:東部山地、中部邊山台地和西部裂陷盆地。地勢東高西低,分為山區、丘陵、平川三個區域。東部山地分布於縣境內東南部,以中條山為主,呈北東—南西走向,地勢高峻,石多土少,面積為91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9.4%;中部邊山台地分布於縣境內山地和裂陷盆地之間,多是黃土丘陵,稱峨眉嶺,從南到北,鳴條崗橫貫其中的丘陵面積為13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8%;西部裂陷盆地分布於縣境內北西方向,屬運城盆地。涑水河和青龍河從縣境穿過,流經地帶為平川區,面積為27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0.8%。

水文

夏縣地表水豐富,地下水緊缺。地表水資源約為1.2億方/年,可利用地表水約為4931.7萬立方米;地下水儲量8670萬立方米,實際開採量10300.5萬立方米。地表水:境內河流眾多,總長209公里,總流量1.2億方。其中涑水河流域3294.9萬立方,黃河流域8845萬立方。受地形限制,可分為黃河支流水系、姚暹渠水系和涑水河水系三大水系,共有較大河流27條,其中直接入黃河支流的5條,通過姚暹渠入涑水河的22條。地下水:總儲量1.0027億立方/年,分5個區:低山層基岩裂隙水區、基岩裂隙岩溶水區、黃河丘陵孔隙水區、山前傾斜平原孔隙水區和淺埋中等富水區。

氣候

夏縣地處暖溫帶,屬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為205天左右,年日照時長為2293.4小時。冬季多呈現乾冷少雪,平均氣溫為-5℃;夏季呈現高溫高濕,平均氣溫25.1℃;秋季往往出現陰雨天氣,平均氣溫13.3℃;春季氣溫極不穩定,空氣較乾燥,平均氣溫12.9℃。夏季降水占45%,秋季降水占30%,冬季降水占5%。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夏縣總耕地面積69.7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34%。其中水澆地36.3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2%;山區耕地面積130700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8.8%;農業人口人均耕地2.2畝。轄區有褐土、草甸土2個土類,7個亞類,22個土屬,61個土種。其中褐土面積占總面積76.4%,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區、丘陵區及前山傾斜平原區,地勢較高,起伏不平,耕層淺,肥力低,土壤熟化度差;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鳴條崗西側的青龍河、涑水河沖積平原區,土壤條件好。

礦藏資源

夏縣地層出露較全,從中部到東南部依次由老到新而分布,斷裂構造,成礦條件較為良好。已探明20多種礦產,在中部主要有金、銅、鋁、鋅、矽、水晶、磷灰石、大理石等;東南部主要有煤、鐵、鋁礬土、硫鐵及石灰岩、白雲岩等。

生物資源

夏縣夏縣
動物資源主要有禽類、獸類、兩棲爬行魚類、昆蟲類等。其中禽類共9目21種62個品種;獸類共有6目14科29種:食蟲目、蝟科1種,鼬科5種,偶蹄目、豬科1種,鹿科3種,兔形目、兔科1種,齧科1種,齧齒目、松鼠科4種,鼯鼠科1種,倉鼠科3種,鼠科4種;兩棲、爬行、魚類主要有賽麗須鰍、草魚、青蛙、蟾蜍、蟹、鱉、泥鰍、無蹼壁虎、蛇等;昆蟲類主要有蜜蜂、赤眼蜂、蝗蟲、螞蚱、金龜子、蟋蟀等。
植物資源有藥用植物、纖維植物、單寧植物、澱粉及糖料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觀賞植物等7大類300多種。其中野生藥用植物150多種,主要有連翹、酸棗、黃苓、遠志、山茱萸、五味子、血倍子等;纖維植物主要有蘆葦、荊條、葛藤、荻等;單寧植物主要有油松、白樺、栓皮櫟、遼東櫟等;澱粉及糖料植物主要有櫟貴、板栗、槲樹等;果實類主要有梨類、海棠類、山楂類、山桃、黑棗、山葡萄、彌猴桃、沙棘等;油脂植物蘊藏量較大的有核桃、化榛、花椒、蒼耳、臭椿、山杏、銀杏、香椿、漆樹等;芳香植物主要有側柏、藿香、香薷、百里香、薄荷、柴丁香、荊公、蒼太等;觀賞植物主要有白皮松、圓柏、線柏、檜柏、龍柏、雪松、水杉、梧桐、黃櫨、五角楓、合歡、山杏、柴丁香、黃連木、黃刺梅、金銀花等;牧草主要有草木樨狀黃芪、達烏里黃芪、牡羊草等。

水資源

轄區水資源總量為13046萬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資源總量為9331萬立方米,可開採每年僅有4945萬立方米。地表水分布於泗交、祁家河山區及廟前、埝掌、南大里部分山區;地下水資源分布在山前洪積扇區、青龍河谷平原區、鳴條崗地區和涑水河谷平原一帶;地熱水處於中條山前大斷裂斜切熱田東南部,現有8眼水井,常用4眼,日開採量約1400立方米,屬高溫弱鹼性氯化鈉溫泉。

人口

至2012年底夏縣戶籍人口365670人,常住人口35688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129人,農業人口328541人。出生人口4827人,死亡人口1315人,人口性別比為107.4(以女為100)。其中,城鎮人口93737人,鄉村人口26314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36‰,城鎮化率為26.27%。

經濟

概況

夏縣夏縣
2013年,夏縣生產總值完成41336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7571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7992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780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9.5%。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3.0∶26.1∶30.9;完成投資419872萬元,同比增長22.6%;財政總收入完成19037萬元,同比增長12.6%,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905萬元,同比增長22.2%。主要產業是加工製造、醫藥化工、農副產品加工、鎂、小麥、玉米、棉花、蔬菜、養殖業等。

第一產業

至2013年,夏縣農村總人口32.4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1.7%以上,勞動力18.8萬人,耕地總面積64萬畝。農業主要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制,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等。特色農產品梅禹杏、紅提葡萄、油桃、梨棗等。

第二產業

2013年,夏縣工業總產值累計實現190698萬元,同比增長19.6%。其中工業銷售產值累計實現163455萬元,同比下降3.1%;工業增加值累計實現50089萬元,同比增長15.7%。

第三產業

2013年,夏縣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002萬元,同比增長14.4%。其中批發業商品銷售額96359萬元,同比增長22.2%;零售業銷售額232094萬元,同比增長15.6%;住宿業營業額17268萬元,同比增長6.5%;餐飲業營業額17931萬元,同比增長14.9%。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2年夏縣投資20餘萬元對轄區主要幹線進行更換,架設電視“村村通”工程器材設備1335套,移桿架線8.7公里,保證有線光纜電視信號的暢通,數位電視已發展6800餘戶。

教育事業

2012年高考夏縣六大類二本以上達線611人,達線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中考全縣600分以上348人,合格率、總均分及各學科統計指標都比歷年有大幅度的攀升。完成了投資320萬元的裴介國中學生宿舍樓、餐廳新建工程,完成了投資400萬元的中留、南大里、牆下、西村幼稚園改擴建工程,完成了投資230餘萬元的學校“天眼”工程和設施設備配備工作,完成了投資560餘萬元的農村中國小硬化、綠化工程。

旅遊

概況

夏縣夏縣
夏縣古稱安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物古蹟較多,有古文化和革命遺址共201處,其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處,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處,運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7處。主要有:司馬光祖墓、禹王城遺址、堆雲洞等。一代名相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為政治通史,治國安邦,警誡後世;黃帝元妃嫘祖植桑養蠶,始於夏縣西陰;東晉書法大師衛夫人,傳技授道王羲之;唐代威震邊關的名將薛嵩、諫官陽城,元朝教育家歸陽、明代詩人王翰等長留史冊。夏縣完成了堆雲洞的景點修復、司馬溫公祠涑水書院和餘慶禪院牌樓的重建、瑤池溫泉山莊星級賓館的建設等,形成了以泗交、溫泉為主的生態旅遊線,以司馬溫公祠、宇達工藝雕塑園、堆雲洞為主的人文旅遊線。

景點

夏縣夏縣
瑤池溫泉度假村風景區位於春燕山下.白沙河畔,依山傍水,群峰掩映,溫泉水溫達48℃,被中國旅遊協會列入《中國景區景點名錄》,在國內旅遊業享有盛名,已接待國外遊客30萬人次。
泗交自然生態旅遊區群峰聳立,古木成林,環境清幽,最為著名的景觀有瑤台夜月、黑龍潭、飛壁崖、黃河小三峽等。盛產天然水晶石的佳寶山,現代狩獵場,秦王李世民安營紮寨的秦王寨,明嘉慶年間朝廷開發的銀礦溝,康熙治罪礦監的斬公槐,佛祖釋加牟尼打座悟佛的菩提樹等的開發使景區步步是景點,處處是傳說。
人文景旅遊區以嫘祖和禹王青台的根祖文化、司馬光的治國文化,介子推的忠義文化、堆雲洞的道教文化、古建築藝術和河東特委舊址為根基,以藝術雕塑園為點綴,讓遊人在人文景觀旅遊熱線中體味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興衰滄桑的浩瀚歷史,透視禹都大地從古至今的文化遺產。

名人

夏縣夏縣
衛夫人,晉代著名書法家。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書,衛夫人是“書聖”的啟蒙老師。
司馬光,主要著作是《資治通鑑》,其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司馬光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革命戰爭年代以嘉康傑為代表的1290名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為國捐軀。新中國成立後,著名女攝影家侯波、電影導演李俊、音樂家樊步義、美術家張映雪、邵仲節、勞模劉清泉等都從禹都大地走出。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