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茶

退茶

既然定茶(或吃茶)、合茶分別象徵著訂婚、成親(圓房),那么,退茶自然也就意味著退婚。

既然“定茶”(或“吃茶”)、“合茶”分別象徵著訂婚、成親(圓房),那么,“退茶自然也就意味著退婚。儘管封建社會有“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等倫理道德的繩索捆綁著廣大婦女。但是對於封建思想統治較為薄弱的少數民族地區及邊遠(偏僻)地域,按照本民族世代傳承的習俗風情,他們的婚戀風習禮儀還是比較自由的。因而武陵山區、“五溪”流域等地長期流行著“吹木葉”、“跳蘆笙”、“借東借西”、“結伴趕場”以及“火把迎親”、“‘槍親’”等婚俗,[10]所以,貴州侗族舊時姑娘如果對父母包辦的婚姻不滿意,不願出嫁,就用紙包一包乾茶葉親自送往男家,對男方父母虛與周旋,表達婉轉辭謝之意,把茶葉包放在堂屋桌子上,轉身即走。只要不被男家人抓住,婚約就算廢除。也就是“退茶”,退掉了“訂親禮”。不僅如此,就是成親(圓房)以後,夫妻不和,還可離婚。男家用飯簍裝飯和魚給女方吃,女方把飯簍扔掉,即表示各自分手,互不往來。
“退茶”是貴州三穗、天柱和劍河毗鄰地區侗族姑娘的一種退婚方式,侗語叫做“退謝”。這種方式不知起於何時,一直興到解放前夕。

被父母包辦訂婚的姑娘,倘若實在不願嫁,就用“退茶”的方式退婚。做法很簡單:姑娘用紙包一包普通的乾茶葉,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親自拿著茶葉到未婚夫家去,跟郎家父母講:“舅舅,舅娘啊沒得福份來服侍你們老人家,你們另去找一個好媳婦吧!”說完,將茶葉放在堂上,轉身就走。簡單倒是簡單,但要做到卻是不容易。這既要有膽量,又要有計謀。

因為這是對包辦婚姻的一種反抗。如果當時在郎家走不脫,被未婚夫或他族裡的人抓住,按老規榘可以馬上殺豬請客成婚。所以,事先就得打聽他家的環境,進出的路線,特別要選好時機,既要趁郎家父母在屋,又不要撞見別的人。作為一個姑娘來說,是很不容易辦到的。因此,敢於“退茶”,而且又退得成功的姑娘,是要被眾鄉親(特別是婦女們)稱讚的。

姑娘“退茶”,儘管要挨父母罵,有的還挨打。但打罵以後,一切具體的退婚手續,父母還是去辦了,而且以後許給哪家,多少還得聽聽姑娘意見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