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體育項目,運動]

蹴鞠[體育項目,運動]
蹴鞠[體育項目,運動]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漢族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遊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簡介

蹴鞠蹴鞠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遊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2004年初,國際足聯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足球活動。

起源歷史

概述

蹴鞠在中國起源非常早,可以上溯至戰國時代。到了漢代,蹴鞠已經發展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並且有比較健全的比賽規則。漢朝皇室中的蹴鞠規模很大,設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牆和看台。在當時比較正規的蹴鞠比賽分為兩隊,雙方各有十二名隊員參加,以踢進球門的球數的多少來決定勝負。由於蹴鞠的對抗性強,在當時多盛行於軍隊的軍事訓練中。東漢李尤《鞠城銘》述:“圓鞠方牆,仿像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

至唐宋,蹴鞠的形制有的很大的改變,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有宮庭的數百人一起參加的大型活動,也有家庭式的幾個人的小比賽。宋代除了設有球門的比賽形式以外,還盛行以表現個人技巧的踢法,謂之“白打”。既有單人表演,亦有二三人乃至十餘人的共同表演。《水滸傳》中所述的高俅就是因球藝高超而成為皇帝的寵臣。至清代,愛好溜冰的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被現代足球所取代。

2004年初,國際足聯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足球活動。《戰國策》《史記》是最早記錄蹴鞠的文獻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流行蹴鞠活動,後者則記載,蹴鞠是當時訓練士兵、考察兵將體格的方式(“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

齊國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為足球)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遊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漢朝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鬥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鬥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鬥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鬥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蹴鞠蹴鞠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于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唐代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髮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蹴鞠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鬥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鬥雞賭博的。

宋朝

蹴鞠蹴鞠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蹴鞠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裡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準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博納養生杯:蹴鞠杯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元朝

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里”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蕩行為相聯繫的娛樂。

明朝

蹴鞠蹴鞠
《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百科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裡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被現代足球所取代。

清朝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

現代

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最終,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說:“目前有據可查的中國最早的蹴鞠團體杭州齊雲社,比131歲的曼聯足球俱樂部早誕生800年。”南時期,臨安(杭州)就成立了“齊雲社”,又稱“圓社”,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宋元時代的蹴鞠專業書籍多次提到齊雲社。包括《水滸傳》在內的許多歷史文獻上都有關於齊雲社的記載。但是關於“齊雲社”的許多史實尚待考證。朱炳仁表示,“齊雲社的具體地址尚未考證,但以當時在御街附近進行蹴鞠買賣的史實可以斷定齊雲社就在御街,而御街就是現在的中山中路。”2009年7月,曼聯赴杭州參與比賽,朱炳仁將介紹“齊雲社”的紀念冊贈送給曼聯。曼聯隊員說:“這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現代足球俱樂部和世界上最早的古代足球俱樂部之間的一次奇妙碰撞。”

運動特色

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蹴鞠比賽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直接對抗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簡介對抗

在專門的競賽場地--鞠城,球門兩廂對應,兩邊隊員相對進攻,進球為勝由雙球門競賽演變而來的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白打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歷史淵源

蹴鞠宋朝時期的蹴鞠紋銅鏡
蹴鞠《宋太祖蹴鞠圖》
關於蹴鞠的淵源,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經法》記載:黃帝蚩尤“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劉向《別錄》稱:“蹴鞠,黃帝所造,或雲其於戰國”, 並指出“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盛行“蹴鞠”,臨淄之民無不蹴鞠( 《漢書-蘇秦列傳》 ); 《漢書•藝文志》 “兵家技巧類”有《蹴鞠二十五篇》 (已佚),《漢書•霍去病傳》記霍去病出征塞漠,“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會稽曲錄》亦指出“漢末三國鼎峙,年興金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對文獻史料的研究表明,至遲在戰國時期,中國已出現了“蹴鞠”,它是兼有嬉戲取樂、強體健身為目的的運動形式;不僅具備了廣泛的民眾基礎,成為軍中訓練的基本科目,而且已演為社會時尚。漢代李尤曾作《鞠城銘》 ,記錄和描述了當時蹴鞠的形式方法、裁判規則和道德規範。

宋代盛行蹴鞠運動,踢球方法以娛樂健身性的單球門踢法逐步替代了競技性的多球門、雙球門踢法,規則與技法已日趨成熟。還有一種非競賽性、以娛樂為目的無球門踢法。可個人進行,也可多人相互之間進行。踢球時,可以用頭、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觸球,靈活變化,隨心所欲。這種方式以踢出花樣多少作為評判和取勝依據,宋人稱其為“白打”,宋代帝王尤善此舉。《宋太祖蹴鞠圖》(原畫已佚,原作者為北宋蘇漢臣,元代臨摹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描繪的便是宋太祖與其弟趙光義、宰相趙普等六人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戲的場景。如今,“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現代足球的起源”不僅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而且已為國際足聯所認同。

從春秋時期到元明時代,蹴鞠經歷了發展到高潮的過程,但到了清代,這項活動卻走入了衰落。1863年,現代足球運動在英國誕生,揭開了足球發展的又一歷史篇章。

歷史軼事

第一個因踢球名垂史冊的人
蹴鞠蹴鞠
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于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蹴鞠位置分工的形成

漢代蹴鞠是訓練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較為完備的體制。如專門設定了球場,規定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兩端各設六個對稱的“鞠域”也稱“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場地四周設有圍牆。比賽分為兩隊,互有攻守,以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決定勝負。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時期蹴鞠活動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巔球次數的“打鞠”,有場地中間掛網、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還有了設立球門的比賽,這種方式每隊有一定人數和固定位置,規定隊員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動。

史上第一份首發名單

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了“築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恐怕是歷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了。

踢球發跡

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傳承意義

流行了數千年的蹴鞠的興衰,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變化、新陳代謝的歷史規律。跨越時間上的歷史距離,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興盛的現代足球中獲得新生。

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淄博被正式確認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期間,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臨淄是足球的故鄉,不僅是你們的驕傲,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的驕傲,是所有喜歡足球、喜歡世界盃的人的自豪。”

2006年4月,作為德國世界盃的一部分,德國漢堡足球博物館正式開館,向觀眾展示豐富的足球歷史文化,包括作為足球起源地的燦爛的中國蹴鞠文化。

後續發展

蹴鞠蹴鞠
《史記》《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遊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鬥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鬥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鬥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蹴鞠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鬥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于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髮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鬥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鬥雞賭博的。

蹴鞠蹴鞠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裡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準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裡”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蕩行為相聯繫的娛樂。

《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百科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裡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

列為遺產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蹴鞠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意思及讀音

蹴鞠蹴鞠

(1)踢:~鞠(踢球)
(2)踏:~踏。一~而就。

(1)養育,撫養:~育。~養。
(2)彎曲:~躬。~躬盡瘁。
(3)大,窮極:~凶。
(4)幼小:~子(稚子)。
(5)窮困:“爾惟~自苦”。
(6)告誡:“陳師~旅”。
(7)古代的一種皮球:蹴~。
(8)一個姓。

影視作品

作品名稱

《一腳定江山》

劇情介紹

蹴鞠蹴鞠
一八七八年英國曼聯球會成立前,在球會興建的工地發現一雙真金打做的靴——故事回到金靴製造的地方——中國;當時為北宋仁宗年間,地點為民豐物阜的臨安城。

臨安城裡,蹴鞠名家柳三復之子柳復生,對足球有著無比的狂熱,而且悟性特強,雖然年紀輕輕,已是太和樓球社的次球頭,加上文武全才,令太和樓女儀仗隊隊員深深著迷。但因為少年得意,養成好強、冷傲和孤僻的性格,對球技不如他的人,都嗤之以鼻。

球社儀仗隊領隊月娥,美麗大方,生性爽直,對復生一往情深。但復生背附父親厚望,視足球為第一生命,希望—朝成為頂級球星,對月娥情義毫不領會只視之為妹妹。

月娥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認識了出身寒微的賣燒餅的青年張俊,俊對月娥一見鍾情,公然違抗母親雲姐——絕對不能踢球之命令,為追求月娥,千方百計加入太和樓,俊雖然喜愛蹴鞠,但面對嚴格訓練感到苦不堪言,雲姐知道俊加進球社,便大鬧太和樓,意外地與當年暗戀雲姐的范老兒重遇。

范老兒因為太和樓球員年紀不輕,擢升復生為球頭並挑選俊當次球頭,但復生認為俊生性好玩,難成大事,而俊亦只為追求月娥,根本無心於球賽,兩人互不配合,結果比賽大敗,太和樓因此被更大的球社豐樂樓收購,復生心裡極之後悔,在范老兒開導下,終於明白足球運動是講究團結合作,並非個人表演。

豐樂樓要求太和樓球員及儀仗隊都要通過考試篩選,連范老兒也不例外,復生順利過關,俊得復生幫助,僥倖入選,月娥亦憑實力進入豐樂樓,三個年青人齊心合力,終於在豐樂樓站穩腳。

在這個二男一女三角關係顯得微妙時,第四角人物,性格任性,好強的黃寶珠突然殺到,寶珠與復生原有婚約,這次到來,實為催婚,見到月娥,大吃其醋,主動挑戰。幾番比拼下,月娥琴、書、畫都不如寶珠,幸好張俊在旁鼓勵使月娥重新振作。

復生對寶珠的任性妄為,非常不滿,坦言自己只想踢好足球,不會想其它。此時,寶珠說出父親黃金福有意悔婚,逼她嫁給端王趙佶為妃妾,攀龍附鳳。

復生為了婚約之義,決定向趙佶討回公道,趙佶欣賞復生的勇氣,提出相互比試,決定寶珠誰屬;復生在書法上不敵趙佶,寶珠聞訊,一走了之,其實趙佶根本無意納寶珠為妃將她還給復生。

寶珠出走,反令復生可以再專心球事,終於與俊並肩考入全國著名的超級球社——齊雲社,同時入選者尚有日後宋朝太尉——高俅

高俅球技精湛,但心術不正,為了正選位置,不惜用計謀殘害隊友,復生一一看在眼裡,和俊設法令俅自食其果,最後高俅被逐出齊雲社,從此對二人懷恨在心。

寶珠出走後不慎被強盜擄帶,賣入青樓,情急智生,扮成醜女,被李師師所收留為婢女;寶珠憑才藝令李師師聲名大噪,成為一時無兩的名妓。

齊雲社、圓社,兩大球社即將正面交鋒,備受社會民眾注目,不義之徒欲操縱賽果,涉及巨額金錢上落,城中富貴公子,土豪劣紳或明或暗都在參與。

名成利就的復生與俊,終於嘗到球壇的假球黑哨危機,復生正義凜然,因為不踢黑球,被黃金福使人打斷腿,張俊則在榮華富貴與體育精神中表現得左右逢源;在一個偶然機會下,俊遇上李師師及寶珠。

復生在范老兒和月娥千呵百護下,醫好了腿傷並被月娥真情感動,與月蛾心心相印,俊與寶珠各為所愛,聯手對復生和娥的感情搞破壞,最終二人得逞令月蛾誤會復生,盛怒之下,入宮作蹴鞠女仕,高俅見色心起,對月娥多番追逐,幸好月娥利用趙佶維護,才不致被高俅欺負,俊和寶珠不為意地,在吵吵鬧鬧中滋長愛情。

宋、金蹴鞠大賽在即,已為皇帝的趙佶組成國家隊,生、俊二人入選,高俅對兩人百般為難,趁機公報私仇。黃金福和高俅合計,要宋國必輸,以贏取大量財富,便派人追殺復生,范、娥、雲知道復生被害的訊息後,決心助俊戰勝金國,俊在危急中仍是舉棋不定。

雲及范合力研究“蹴鞠心經”戰術,希望從中找出得勝之道;其間,二老朝夕相對,舊情復熾,但礙於面子,仍以吵鬧掩飾。

大戰開鑼,高俅與黃以為俊已被收買,大造其賭球生意,想不到,球場中的俊卻表現神勇,運用范老兒所教及心經中的戰術,加上鬼主意的變陣一路與金隊咬緊,但是金隊實在氣力充盛,而且踢法強橫粗野,俊難以力挽狂瀾,緊急時劉,復生出現宋隊,徽宗、娥、范,雲以至所有觀眾都精神大振,復生與俊的巧妙配合,反敗為勝,宋國大勝,舉國歡騰,徽宗特賜金靴子復生。

就在所有人都沉醉在勝利中,復生和俊帶著范娥、雲和寶珠為逃避高俅追殺,悄然離國,遠走西域將中華蹴鞠之戲,播於世界。

電影《蹴鞠》

蹴鞠蹴鞠
孟衛國導演執導的電影《蹴鞠》經國家廣電總局批准,由山東電視台,市委宣傳部,臨淄區委、區政府,北京中視遠圖有限公司聯合拍攝,該片於2009年10月份完成,除在全國各影院上映外,還將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播出,最後在各地電影台陸續播出,國家有關部門還將此片列為國慶60周年的獻禮影片。
一、演員表

桑偉淋王瑾孫傳信王勇迪

二、參加演出人員

馬子淇

三、職員表

導演:孟衛國
技術總監:尚德學
副導演:程乙軒
場記/統籌:孔青寧
副攝影:
攝影助理:劉建新
副美術:
道具:劉濤
錄音助理:阿拉木斯何延立
化妝:王延
化妝助理:張國霞
服裝:何文
服裝助理:李群
照明:李樂義
照明助理:王海峰李志強曹愛
外聯製片:李玲時建濤
場工:閆巧陸小龍小溫
劇務:王岩孫海鵬

四、主題歌詞

演唱:劉家楠
演奏:北京愛舞音樂交響團

五、製作單位

協拍單位:中共臨淄區委臨淄區人民政府
攝製單位:北京中視遠圖科技有限公司
時光行者(北京)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淄博三禾宇宙星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聯合攝製

蹴鞠在陶瓷界

中國古代流傳了2000多年的蹴鞠,是現代足球的原型。蹴鞠起源於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曾出現“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蹴鞠在現代足球中獲得新生,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蹴鞠已成為現代淄博重要的城市文化代表元素。淄博博納科技作為文化發源地的一家陶瓷公司,特地製作蹴鞠杯來紀念。
博納能量養生杯:蹴鞠杯
博納科技研發的蹴鞠杯優雅的畫面和器形形象地表現了蹴鞠活動“萬人同向青霄望,鼓笛聲中度彩球”的精彩場面。

該蹴鞠杯比普通陶瓷杯多了健康功能,具有抗菌,易潔,活化水等作用,更有益於人體健康。並成為最受歡迎的商務禮品,政府採購禮品,外事活動禮品等,深受到大眾的喜愛。

蹴鞠小史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有種叫蹴鞠的體育遊戲,有好事者稱此藝乃現代足球的鼻祖。其實,只能說蹴鞠與足球很相似,從球本身的構成及運動遊戲規則來看,二者並非一回事。晉人郭璞在《三蒼解詁》中稱,蹴鞠是一種毛丸,可蹋戲。漢朝劉向認為,蹴鞠為黃帝所創,是當時的一種軍中遊戲。劉向的話當然是信不得的,蹴鞠大概起源於戰國時代,《史記》曾記載戰國時山東臨淄一帶就流行蹴鞠。

漢高祖劉邦的父親早年曾是一踢球高手,劉邦當了皇帝後,其父一天到晚踢不著球十分鬱悶。《西京雜記》記載:“高祖竊因左右問,(劉邦父)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販少年,鬥雞蹴鞠以為欣,今皆無此,故不樂也。”劉邦也不是當年的街頭蠱惑仔了,端著高皇帝的架子放不下來,宮中好手又太少,自然不好組織一支皇室球隊來娛樂自己的父親。相比之下漢武帝就比較放得開。漢武帝在東部巡狩,封禪泰山之後,意興所致,也喜歡踢上幾腳蹴鞠,還讓文官們寫賦來讚頌自己。據說漢武帝平定西域(大概是匈奴藩屬下的西域邦國)後,得了一胡人俘虜,身長善躍,蹴鞠技藝十分了得,“蓋炫其便捷跳躍,帝好而為之。群臣不能諫。”看來這位胡人很有范巴斯滕的手段,他也許是歷史上最早引進的外籍球員了。

曹操也是踢球高手,至少是位超級球迷。《魏略》稱有個叫孔桂的,蹴鞠玩的實在太好,“故太祖愛之,每在左右。”三國時蹴鞠也很盛行,《會稽典錄》曾說:“三國鼎峙,互興金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所以,如果有人大話歷史,稱鄉村地主出身的張飛是超一流的鋒線殺手,倒也並非是空穴來風。

唐人踢球場面甚為火爆。唐朝仲無顏寫了篇《氣毬賦》,文中說,“廣場春霽,寒食景研,交爭競逐,馳突喧闐”,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冬春之交,萬象更新,正是唐人踢球的好時光,場面上對抗激烈,節奏快捷。賦中還說“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以月圓”,看來唐人對低平球和高空球的控制技巧掌握的很熟絡。

《水滸傳》中第一回中提到街頭幫閒混混高逑,因球踢的好得到了端王即後來的宋徽宗賞識。當年端王在玩蹴鞠時,球落到了高逑面前,只見高逑,抖擻精神,使了一個漂亮的“鴛鴦拐”,把球踢還給端王。高手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高逑憑這個鴛鴦拐,一下子把全場的人都給鎮住了。高逑如果活在今天,李毅怎么也出不了名。高逑會被球迷尊稱為“高逑大帝”,並有體育記者為其撰寫“高逑本紀”。羅納爾多也會在記者招待會上一臉真誠的說:“我的護球,很像中國的高逑。”大宋流行的是踢球,球技不高的人難免會受到排擠。就拿那個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來說吧,雖使得一身好槍棒,卻踢得一腳臭球。難怪幫閒混混高逑還能執掌白虎堂,林沖卻最後家破人亡,被逼上梁山。估計武松、魯智深輩也不是踢球的料,三五腳都停不了球,一場比賽下來還會把蹴鞠踹壞幾隻。球場不得意,前途沒有希望,所以這些人最後只好上了梁山。這真是:月兒彎彎照九州,幾人踢球幾人愁。只要球藝超一流,皇上面前充大牛。

《水滸傳》畢竟是文學作品,人物、情節都是虛構的。不過歷史上真有象高逑這樣的,以高超的蹴鞠技藝,受到皇帝的欣賞進而升官發財的。《宋史王榮傳》曾提到,宋太宗一次談話中說:“張明起賤微中,以蹴鞠事朕,潔己小心,見於輩流。”可見蹴鞠並非不入流的雜藝,只要機遇好,蹴鞠技藝高超,就如身負登龍術一般,前途不可限量。

中國歷史上,自戰國以來,漢、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有不少人參與蹴鞠活動,高手也很多,後來到了清朝不知怎么回事就完全失傳了。到了清末民初,全中國都找不到一個會踢蹴鞠的。難怪西方人死活不承認蹴鞠是現代足球的祖宗。所以到了現代,中國足球很魚腩,長年與雄起無緣。道理很簡單,為“往聖”繼不了“絕學”嘛,一切都從零開始,起點太低,後天努力又不夠,自然技不如人。(秦大路)

《舊唐書》中記載高麗人擅長踢球,“人能蹴鞠”。就是說,在古代高麗,基本上人人都會踢球。蹴鞠在中國古代雖然很流行,也沒有做到這么普及。韓國有這么好的歷史傳統,難怪在2010年2月10日以前,中國足球還“逢韓不勝”。(秦大路)

蹴鞠消逝

蹴鞠運動的興衰,與統治者的政策、提倡也是分不開的。

唐宋皇帝大多都重視蹴鞠運動,並把它當作一種軍事訓練手段,遇到比賽時都親臨觀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沿成風,廣泛開展,這是唐宋時期蹴鞠運動興盛的重要因素。

元朝是由生活在馬背上的蒙古族建立的,出於生存習慣和民族隔閡等多方面的原因,他們對漢民族的遊戲類型和體育項目不適應,更不提倡。蹴鞠運動不得不從官辦轉移到民間,逐漸成為民間的純娛樂性文化活動。

朱元璋稱帝以後,嚴禁軍人蹴鞠,並下旨“蹴鞠者卸腳”,但由於蹴鞠運動本身的魅力所在,蹴鞠在民間依然盛行。

清朝入關後,喜歡射獵的滿族統治者,對漢民族的蹴鞠也實行了禁止政策。順治皇帝曾口諭禁止踢球,對蹴鞠要“即行嚴禁”。後來,乾隆皇帝乾脆明令禁止蹴鞠活動,民間的蹴鞠運動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仿古

蹴鞠是影響了中國和世界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和體育項目,“蹴”即用腳踢,“鞠”是皮製的球,“蹴鞠”就是踢球。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都臨淄,在漢唐宋時期得到發展並走向全面繁榮,為中國和世界人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確認: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臨淄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我國生產的仿古蹴鞠,在2004年7月舉辦的北京第三屆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受到包括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等國際足聯、亞足聯官員的認可和高度評價,確立了中國的蹴鞠作為足球的始祖在世界足球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為足球起源地的最終確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足球起源地和蹴鞠已成為淄博臨淄乃至中國的一張耀眼的名片。
2004年7月15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展覽會展區,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為臨淄仿古紀念鞠簽字。
2004年7月15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展覽會展區,亞足聯主席哈曼先生為臨淄仿古紀念鞠簽字。
2004年7月15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展覽會展區,亞足聯秘書長維拉潘先生為臨淄仿古紀念鞠簽字
梅西來中國踢蹴鞠
2007年7月21日下午,新球王梅西中國行正式從北京拉開大幕。在北京的5個多小時時間裡,梅西領略到了中國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的精髓,隨後這位新球王一行便馬不停蹄地從京城直飛泉城濟南,開始此次中國行的第二站活動。當梅西帶著一貫的大男孩燦爛笑容出現在濟南電視台直播室時,在場球迷的期待指數隨著歡呼聲不斷飈升,而阿根廷金童也用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蹴鞠,充分展現了自己高超的球技和“炫變“風采。
眾所周知,2004年國際足聯正式承認足球的發源地是距離濟南約100公里的山東省淄博市。作為本次梅西中國行的主辦方別出心裁地邀請了一隊來自淄博的“蹴鞠達人”來到現場,向梅西展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足球運動。看著幾位身著古裝的蹴鞠高手們精彩配合顛球表演,坐在一旁的梅西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在現場球迷熱情的鼓動之下,阿根廷新一代球王終於按奈不住內心衝動,三下五除二地便套上了最古老的足球戰袍,加入到了2對2的蹴鞠對抗中。這場蹴鞠較量沒有任何身體對抗,一方只需要經過不間斷的配合將球通過球門上方的圓環送到對方半場,再等待對手將蹴鞠踢還回來。
儘管蹴鞠的質地和現代足球有著很大區別,不過這絲毫沒有難倒梅西,他不僅用出神入化的顛球和停球博得了現場一陣陣尖叫,而且還多次親自將球成功地送到了對方半場,真不愧那套古裝胸前的兩個字—球頭!比賽結束後,梅西早已經對眼前的蹴鞠愛不釋手,並且主動申請要收藏這個特別的足球。
在活動現場,梅西除了與眾多球迷大玩互動遊戲外,還親自為“球王爭霸賽”濟南賽區獲獎的選手進行了頒獎。接過梅西頒發的獎盃,這幾位草根英雄臉上露出自豪的表情。活動即將結束的時候,一位女球迷上台送給梅西一副裝裱畫,作為獻給自己偶像的20歲生日禮物,借用畫中的中國龍期待梅西能成為世界足壇的真正巨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