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起源地

足球起源地

2004年初,國際足球聯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足球活動。《戰國策》和《史記》是最早記錄蹴鞠的文獻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現屬淄博市)流行蹴鞠活動,後者則記載,蹴鞠是當時訓練士兵、考察兵將體格的方式(“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

起源確認過程

足球是當今世界上最具神奇魔力的體育運動,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大運動,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世界上經常參加比賽的球隊約80萬支,登記註冊的運動員約4000萬人,其中職業運動員約10萬人,全球有狂熱足球迷達28億人,世界盃期間觀看人數達100億人次,全球從事足球產業的人數達1億人,其影響遍及全球。

足球運動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源遠流長。現代足球運動起源於英國,從英國走向歐洲,從歐洲走向世界——現代足球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成為了世界第一運動!足球最早起源於我國古代的一種球類遊戲“蹴鞠”,後來經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發展成現代足球。所以說,足球的故鄉是中國。

1958年7月,國際足聯前任主席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

1985年,在中國舉辦的首屆“柯達杯”世界少年足球錦標賽開幕式上,當時的國際足聯主席阿維蘭熱先生在致辭中說,足球運動起源於這裡,並且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是無可爭議的。當時擔任國際足聯技術委員會主任的布拉特說,足球起源於中國,後來通過戰爭傳播到了西方。

2001年,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在亞洲足聯舉辦的教練員訓練班上所作的《國際足球發展史報告》中,又再一次強調:“足球發源於中國”。

2002年3月16日,球王貝利到中國訪問。受中國旅遊總局的委託,徐州師範大學的體育史學者劉秉果教授在長城腳下為貝利先生安排了一場漢代蹴鞠表演,引起了貝利先生的極大興趣,當場他和中國足球隊前主教練米盧蒂諾維奇先生一起加入“表演”。

2004年2月4日,國際足聯副秘書長熱羅姆·項帕涅在倫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宣布:“雖然不少國家認為自己是足球發源地,但歷史學家以確切的證據表明,足球起源於中國的蹴鞠。”

同年5月8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前往吉隆坡參加亞足聯成立50周年慶典活動,他在接見中國代表團時明確表示,經過專家考證,足球運動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蹴鞠,並向中國足協頒發了“足球運動起源於中國”的象徵性獎盃。他同時希望,應借2004年中國亞洲杯足球賽之機,隆重宣傳這一概念。

2004年7月15日,亞足聯秘書長維拉潘先生代表國際足聯和亞足聯,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開幕式後召開的足球起源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宣布中國是足球的起源地。在北京開幕式上,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參觀臨淄展區並為臨淄仿古蹴鞠簽名留念。

足球起源地 足球起源地

2005年5月20日,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的國際足聯百年慶典閉幕式上,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為足球起源地臨淄頒發了“足球起源地證書”。國際足聯秘書長烏斯·林茨題詞:因為我的名字叫林茨,所以我對足球起源於臨淄更感到驕傲,感謝中國為世界創造了足球!

足球起源地 足球起源地

足球的起源

蹴鞠的起源

公元1世紀劉向的《別錄》:“蹴鞠,黃帝所造,本兵勢也,或雲起於戰國,古人蹋蹴以為戲”。

據《戰國策·齊策》載:蘇秦做了趙相,為趙合縱,聯齊抗秦,他出使齊國對齊宣王說:“……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由此可以看出,齊宣王(公元前319年一公元前301年)時,距今2300年前,在齊國臨淄就已經廣泛地開展了蹴鞠運動。

又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臨淄城就有七萬戶,人民富庶殷實,其民無不以“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躐鞠者”為樂。《史記·集解》引劉向《別錄》日:“跆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

蹴鞠運動興於齊國是與齊國繁榮的經濟、濃郁的思想文化、發達的科學技術、尚武的社會風習等是很有關係的。齊國歷代君王大多喜獵尚武;齊國是先秦時代諸國中產生政治家、思想家、經濟學家、軍事家、軍事理論家最多的國家。齊國兵學最發達,有“齊國兵學甲天下”之說。齊桓公、管仲時期,又是以武力征伐為基礎首霸諸侯的強國。到戰國時期,齊國軍隊以兵強馬壯、勇武善戰而著稱天下。

蹴鞠形狀演變

1.春秋戰國,四片蹴鞠,實心。

2.漢代六片蹴鞠。

漢代蹴鞠之鞠叫 “毛丸” 。在《漢書·藝文志》中的《蹴鞠》二十五篇下,唐人顏師古還做過這樣的解釋:“鞠以韋為之,實以物,蹴踏之以為戲也。……”

3.唐代蹴鞠空心八片,十二片。內縫法製作。

據 《蹴鞠譜》 和 《蹴鞠圖譜》的記載:唐代的鞠已非漢時的“以韋為之,實以物”的鞠,而是有球皮和球膽的氣球。

“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毬戲。古用毛糾結為之,今用皮。以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

“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閒氣如常在,惹拳招踢卒未休。”

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香皮十二”片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四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

蹴鞠的比賽方式

雙球門的直接對抗

漢代的球場叫鞠城,《鞠城銘》是鏤刻在球場奠基石上的銘文,一共只有十二句:

鞠 城 銘

員鞠方牆,放象陰陽。

建長立平,其列有常。

端心平意,莫怨其非。

法月衡對,二六相當。

不以親疏,不有阿私。

鞠政猶然,況乎執機。

漢代的蹴鞠場稱作“鞠城”,四周圍有矮牆,球門稱作“鞠室”,象座小房子,每邊六個球門,十二名隊員上場比賽,有正副裁判執法,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是主要的軍事訓練項目。

已故體育史學者唐豪先生根據漢代蹴鞠史料,繪製了一幅《漢代宮苑內校閱蹴鞠競賽示意圖表明漢代的鞠城四周有牆,中間有檢閱台,一邊有六個球門,球門前各有一人防守,場上一隊有六人進攻,這個圖能夠表現漢代雙球門對抗方式的基本情況。但也有缺點,如檢閱台不是“左城右平”,鞠城不是正方形,鞠室不是“屋勢如鳥翼”,場上缺少裁判等,但作為了解漢代競賽蹴鞠的參考還是可以的。

單帶球門間接比賽

唐宋開時,出現了中間隔著球門的間接對抗,球門設在場地中央,兩根高高的竹竿上結一網,網之上部留一直徑為一尺左右的洞,裝飾華麗的球門,稱為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

雙方簇居隊員沒有直接的身體對抗。雙方各七名隊員上場,設正負兩名裁判,其餘隊員分列兩邊。雙方的比賽規則大致是這樣的,開球後球不能著地,著地則輸一籌,把球度過球門贏一籌。雙方蹴鞠隊員角色和職責都非常分明,球頭的職責是專門把球度過球門的風流眼,其他隊員如正挾、副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都採用各種解數保持球不著地,並為球頭創造度球的機會。對陣雙方一般分為左軍,右軍,上場人數不等。

比賽可以進行三局五局不等,一局叫一籌,“略勝一籌”,“拔得頭籌”。

無球門的蹴鞠比賽――白打

宋代還非常盛行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形成整套花樣和動作,使“球終日不墜”。由比賽射門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不用球門的散踢俗稱“白打”,白打除了用球之外不用其他器械,場地也極為簡單,只要一塊平坦的地方,一般選擇在風景幽靜的地方,白打踢法強調的是花樣,引人興趣,開展的比較廣泛。白打踢法可以一人獨踢,兩人對踢或者三人或更多的人輪踢。

民間足球組織

宋代,踢球的藝人們組織了自己的團體,稱為“圓社”,專門推廣蹴鞠活動和比賽。

當時的民間還出現了足球組織,時稱“齊雲社”或“圓社”。

據《蹴鞠譜》的記述,該球社在京城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流傳著“若論風流,無過圓社”,“人都道齊雲一社,三錦獨爭先”。這些話都是對球社的反映和稱譽。參加球社的人,要遵守社規,如不許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險動作。還規定“狂風起不踢,酒後不可踢”等,提出了踢球時應注意運動衛生。

蹴鞠的服飾

看出圖中玩球的人的著裝有以下特點。

1.在服裝的選擇上,注重實用性,選擇結合競技運動的圓領袍,並把前襟掖紮起。宋代李公麟《五馬圖》中所示,此種“袍”掖扎在右胯,利於騎馬、射箭等劇烈運動,能夠充分解放四肢,擴大四肢的活動範圍,配合四肢的柔韌度,符合蹴鞠運動的需要。

2.在局部造型設計上:如“交領”和“團領開敞翻折”都是在領部形成“V”字的造型。從功能上講,“V”字造型,一方面便於頸部運動,另一方面劇烈運動時宜於散熱。

3.在配飾的選擇上採用交腳幞頭、幅巾等帽式包裹頭部,將頭髮束緊,以防頭髮散落妨礙運動。

蹴鞠的復原

在足球起源地的論證和確認的歷史性機遇面前,淄博率先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優勢,開發出了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濃郁的臨淄地方特色的系列產品,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和商標。產品仿古蹴鞠,在2004年7月舉辦的北京第三屆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受到包括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亞足聯秘書長維拉潘先生等國際足聯、亞足聯官員的認可和高度評價,確立了中國的蹴鞠作為足球的始祖,在世界足球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為足球起源地的最終確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05年5月,在瑞士蘇黎世舉辦的國際足聯百年慶典閉幕式上,國際足聯以最高規格的禮儀,接待了來自足球起源地的中國代表團,以感謝中國古代的蹴鞠對世界足球的巨大貢獻,古代足球----蹴鞠,成為閉幕式上的明星。國際足聯、五大洲足協的官員爭相為此簽名留念。現在,足球起源地和蹴鞠已成為淄博臨淄乃至中國一張耀眼的名片。

足球起源地 足球起源地
足球起源地 足球起源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