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謙

崇謙(1865-1936年)字仲益,滿族。 崇謙在任期間,頗重教育,致力於培育人才。 崇謙於十一月十二日移交畢,閒居楚雄府西院。

崇謙(1865-1936年) 字仲益,滿族。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來滇,先任南安州(今雙柏縣)通判,後委任鹽井渡厘金局,晉遷麗江府堂。光緒三十四年 (1908年)臘月抵楚,官楚雄府事補用府正堂,辛亥年(1911年)十月移交府事,是楚雄末任知府。
崇謙自幼受漢文化薰陶,造詣頗深,有文士之風。在南安州時,著有《南安憲綱》一卷。到楚後,幾處名勝皆有題跋,並撰有《重建雲泉寺碑記》、《重修楊文烈公衣冠墓碑記》、《楚雄縣誌序》等文,留有題贈劉丕鄉對聯一副:“正喜清談聞客至;偶思小飲報花開。”
崇謙在任期間,頗重教育,致力於培育人才。當時初廢科舉,崇謙從七屬三井籌集資金,興辦新學,開設物理、化學課程,併到日本購置教學儀器,其中兩台5000倍和7000倍顯微鏡,當時尚屬罕見。此外,崇謙又開辦了女子蠶桑研究所、巡警教練所,培養了一批人才。
崇謙受實業救國思想影響較深,認為:“非振興實業不能救貧”。在楚雄曾致力發展蠶桑,他到任不到一年,全縣種桑數百萬株,養蠶百餘戶。據縣誌記載,他曾設局,教以種養之法,令地方人民用心學習。凡二三日,必親往監督,於實業生計,漸有振興之象。此外,又試養山蠶,種植棉花及麻栗、漆臘蟲樹,亦初見成效。宣統元年(1909年)全縣出口絲約500餘斤,次年達2000餘斤。
宣統二年(1910年)他倡纂《楚雄縣誌》,籌集資金,組織人員,禮請原開化府教授沈宗舜主筆。於仲秋伊始,至次年仲夏成稿,僅10月之期,完成12萬字的《楚雄縣誌》,為楚雄留存了可貴的資料。
宣統三年(1911年)五月大水,楚雄北界等村大雨如注,沿河田畝被淹,人民生活困難。崇謙督促下屬清理和豐義倉,將歷年欠借糧食追繳收儲,並親任總管,娠濟災民。
是年,辛亥革命浪潮席捲全國,雲南省爆發了重九起義。舊曆九月十二日,省軍政府蔡鍔電告府、廳、州、縣,謂軍政府已於重陽日宣布雲南獨立。崇謙當即邀集地方士紳,傳閱電文。他雖與清帝同宗,但大勢所趨,審時度勢後,仍表示擁護雲南反正。併到團保局傳齊城廂各街長,囑以成立保甲,宣布條規,對民眾宣告起義事件,於十四日復電軍政府,申明楚雄官紳各界,一體贊同反正。
雲南起義後,軍政府都督電稱:“……滿人自當以漢籍相待,一體任用,該處同胞,亦不得視為異族”,“楚雄崇守謙……若能來歸,尤加優待,各屬流寓滿人,本軍亦必妥籌善法,以相安置,勿自驚擾”。崇謙閱後對此政策將信將疑,但仍積極維持地方治安,準備移交事宜。由於他身為滿族官吏,在“排滿之說更烈”的情況下,十分懼怕,在十八日日記中寫道:“新出大漢滇報,排滿之說更烈,不勝焦灼,為世所不容,擬命玉琴(崇謙之妾)將六兒攜出逃命,夫婦皆殉。而六兒又不忍離,全家盡哭。是時,全家同殉而已,傷哉!”繼聞楚雄將有人與他作難,遂於十月十八日改裝為團兵,佯作巡城,從東南城牆缺口處爬出城外,一路跌跌撞撞,從人或扶或牽,逃至小東村許光亮家躲避。他在十九日日記中寫道:“昨一夜未眠,奔波雖疲,而勞慮千愁,不能合眼;一經思及,中心如焚,前程如何,不堪構想!……擬明日定遠避之策,然又思逃避無所,只好尋一自盡”。
崇謙正擬自盡,恰遇新任滇西兵馬總提調李根源因到迤西平亂過楚,聞知此事,甚為不安,即派員將他接回楚雄,宣布“定極力保護”。崇謙心驚膽顫,一見李根源即雙膝下跪,李根源哈哈大笑,雙手扶起崇謙說:“革命成功,已廢此禮”。隨即將獎扎稿與他示閱,為他頒發獎金五百,讓他入楚雄籍,並委任他為楚雄自治局名譽總董。崇謙感激不盡。李根源又問:“你願從漢或是從滿?’,崇謙回答說:“聽從將軍酌裁,並請求賜姓”。李根源笑著說:“我們都是黃帝子孫,你就姓黃吧!”崇謙遂改姓黃,愧謝返署。後新任知府黃彝又與崇謙聯宗,成為佳話。
崇謙於十一月十二日移交畢,閒居楚雄府西院。不久回省,寓南門外校場頭道巷。民國元年(1912年)10月16日至次年5月在昆明,後乘火車到河口,改乘輪船經香港返京。民國21年(1932年)回四平,民國25年(1936年)卒於福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