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昌藏札

趙鳳昌藏札

《趙鳳昌藏札》又稱“近代史料信札”,現藏於國家圖書館名家手稿庫,共三十六函,一百零九冊。系清末民初立憲派代表人物趙鳳昌與當時政界、商界、教育界、軍界、藝術界等各界高層人士往還信件、電報的合輯,其中包含部分其子趙尊岳的信件。該信札合輯涵蓋清末民初約60至70年的歷史,彩色信箋,名人手跡,所議之事,無論巨細,均為當時歷史之見證,是研究清史、民國史、辛亥革命史及當時社會風情的重要史料佐證。

基本信息

藏札來歷

《趙鳳昌藏札》是原趙鳳昌、趙尊岳父子收藏、整理、裝幀的書札集冊、經折裝、上下木夾板,內中主要收藏各家致趙氏父子的書札,以及趙鳳昌做張之洞文案時收藏的各家致張之洞書信,還有部分晚清至民國初年的電報稿、奏摺稿等,約2739通(件)。趙鳳昌早年以佐幕湖廣總督張之洞而聞名,辛亥革命時期,在戊戌變法、東南互保、《蘇報》案中,皆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影響巨大的傳奇式人物。人稱“山中宰相”、“民國產婆”、“民國諸葛”。其子趙尊岳是著名詞學家,曾出任偽職。
趙鳳昌幕僚出身,記憶超群,做事極有條理,自佐張之洞起,往來信函均細心收藏。據趙鳳昌外孫楊小佛回憶:“外祖父深恨清廷和慈禧,喜歡接近維新人士,鏇且同情革命黨。他雖退出官場,但仍與政界人士和江浙名流交往。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正當南北和議在上海舉行之時,孫中山從海外回到上海,第二天就到惜陰堂去看外祖父,雖然他們以前從無交往,此後又多次去那裡商量統一建國諸事。一九一二年一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南北雙方以惜陰堂為幕後議事地點,當時爭執討論的記錄和往來信件均由外祖父裱成簡牘,分門別類保存在書櫥里。一九三七年“八一三”前夕,我隻身從華界市光路九十二號家中逃出,避難於惜陰堂約一年,嘗見外祖父取出書櫥中的信札翻閱欣賞,回憶過去的活動。”

史料瑰寶

國家圖書館所藏《趙鳳昌藏札》保存完好,均系原件裝裱,原封不動地保持了原件面貌。這些函札,是從光緒十年張之洞到廣東履任開始,直到趙尊岳生前所保留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大約可區分為三個部分。其一是張之洞本人在兩廣總督、兩湖總督任內的函電底稿及其與張佩綸、陳寶琛、寶廷等友朋往來書札;其二是趙鳳昌與張謇、楊銳、熊希齡等同事文人之間的往來函電。最後是趙尊岳生前所保存的友朋之間詩詞唱和及往來信函。
歷史學家 孔祥吉先生稱趙鳳昌藏札為“美不勝收的晚清史料”。贊趙氏“所藏之信札,真可謂是尺牘之精華,史料之瑰寶,謂其價值連城亦不為過” 。
當年北京圖書館(國圖前身)檔案資料《檢查函札工作報告》曾對這批資料的內容作了一個粗略的分類,大致如下:

各項歷史資料

中法戰爭、中日戰爭、義和拳辛亥革命、討袁、討復辟、加入協約、政局醞釀及演變、統一黨、
變法自強、外蒙獨立、外交(中俄、中英、中法、中日)、邊防、建設(修路、造船、煉鐵)、財政、農民運動、兵匪擾亂、張勛兵擾民、 直奉戰爭

刻書印書的資料

刻君憲紀實、刊刻張文襄遺奏稿、刻夢窗詞、刻粟香叢書、刻常州續詞錄、刻何詩孫詩稿及晏詞、印黃克強詞、廣州開書局刊書、刻書譯小說及譯史、印馮煥章日記、刻沈文起左氏補註沈西莊孔注辨偽、印國朝詞綜補 五十八卷、觀古閣叢刊北江先生集經世文編、印佛書 。

編著書的資料

蓼園詞選、叢書書目彙編、丁氏詁林、吳湖帆八聲甘州等詞、輶軒書、繪渤海圖、劉子庚名家詞集、果報錄、張文襄遺稿、廖平擬左傳經律長編、勸學編、邵瑞彭詩詞書札、洪憲曆書、葉恭綽書札詩詞、張佩綸管子大義及莊子微言、朱一新春秋述義規過考信、樊增祥之書札及詩、趙椿年蒐集金石文字擬匯為一編、趙叔雍詞綜集。

文化教育機關的資料

廣東廣雅書院、東方圖書館、康有為辦時務報、劉岳雲辦商務報、在上海籌設圖書館、同文館改為譯學館、製造局設翻譯館、熱河故宮古物、胡元倓函擬辦大學。

近代人物和人物關係資料

趙氏藏札涉及眾多在晚清史、民國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趙氏與張之洞、張謇、陳寶箴黃體芳、譚鍾麟等多人保持著父子或祖孫幾代人的交往。

文化教育方面的史料

如張之洞《為粵省開設書局折》就較詳細地提供了廣東首開書局的數據。開篇先講辦書局之意義“刊布經籍,乃興學之要務,致用之本原。近年江、浙、楚、蜀諸省,各設書局,刊行甚多,廣東嶺海名區,人文薈萃,此舉未備,殊為闕如。”其次講如何解決經費問題“惟是此舉經費繁重,粵省兵食艱難,不易籌劃,查本衙門,向有海關公費一項,本部堂到任以來,一概發交善後局,專款存儲,涵充公用,今即將此款提充書局經費,專刊經史有用之書,即在菊坡精舍設立書局。”最後是關於書局的人事安排“委蔣署運司總理局事,委候補知府方功惠提調局事,延請順德李學士為總纂,南海廖太史延相,番禹梁太史鼎芬,番禹陶孝廉福祥為總校。已備具書帑,專往延聘,其分校收掌各員由總理提調博訪通人,親往延訂,擇日開局,並將詳細章程。議擬詳定,略仿鍾前運司刊刻各書辦法,參酌盡善,總期事事核實,屏除浮冗,是為重要。”

詩詞、戲曲、梨園資料

趙鳳昌的兒子趙尊岳早年隨詞學大家況周頤、朱祖謀等學習填詞,與民國間許多詞學家和教授學者都有書信往來和詩詞唱和。同時他還酷愛戲曲,和梨園行熟稔,與梅蘭芳程硯秋及為其寫劇本的金兆棪、羅惇曧齊如山等有較深的交情。

家族史資料

藏札中還有數量不少的親屬間的通信,或問候或討論家事,含有大量家族史的信息。對於研究趙鳳昌其人及趙氏家史家譜的人來說,無疑是非常難得的數據。著名語言學家、音樂家趙元任,是江蘇武進趙氏家族子弟,趙鳳昌侄孫,《趙鳳昌藏札》中收有趙元任家書兩通。
根據當年有關專家對趙鳳昌藏札所含史料的分類,可以知道這批藏札幾乎涉及晚清至民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事件,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名家大觀

趙氏父子交遊廣闊,出身名門,藏扎中信函幾乎涵蓋了當時主要的社會名流。
辛亥前後革命人物:孫中山、楊銳、黃興陳其美
民國間政界、實業界人物:汪精衛、熊希齡、馮國璋、湯化龍、湯壽潛、唐紹儀、盛宣懷、黃郛、沈恩孚、張謇、伍廷芳、宋教仁薩鎮冰、黃體芳、袁昶、梁敦彥、倪文蔚、龔易圖、張之萬、岑春煊、陳寶琛、陳寶箴、蔣方震;
著名書畫家:吳昌碩、王仁東、葉衍蘭、莊蘊寬、王秉恩譚澤闓、吳湖帆、陶浚宣、鄭孝胥、陳喬森;
學者及作家:劉鶚沈增植、張佩倫、廖平、楊守敬、李瑞清、繆荃孫、王韜、張元濟、孟森、嚴復
外交家:許景澄伍廷芳
滿清官員:張之洞、胡林翼、彭玉麟、端方
詩人:陳三立、樊增祥;
文化教育界:王懿榮、黃遵憲、章太炎章士釗黃炎培、葉恭綽、況周頤、朱祖謀、龍榆生、夏承燾、陳衍、仇采、程頌萬、邵瑞彭、鄭文焯、屠寄、辜鴻銘、許寶蘅、羅振玉君勱、趙元任、朱一新、梁鼎芬、胡元倓
民國時期藏書家:鄧邦述、潘承厚、徐乃昌、丁福保、潘祖蔭
民國時期梨園名家:王瑤卿、王鳳卿、朱素雲、程硯秋、金兆棪、羅惇曧;
與趙尊岳有來往的漢奸文人:梁鴻志王揖唐、王克敏、湯爾和;
佛教界人物:印光法師、林大任、陳裕時(陳圓白)識本;
趙鳳昌藏札內珍藏著珍貴資料,有些人雖經歲月流失漸被淡忘,手跡墨寶也在戰亂和運動中不知所終,其稀缺更是無處可覓。例如梁敦彥是首批留美幼童,曾任外務部會辦大臣兼尚書,民國後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二○○七年春,梁家後人八十多歲的梁世平先生特意從香港來到國家圖書館查看趙鳳昌藏札中的梁敦彥手跡,他談到他們家已經沒有前輩的任何手稿墨跡了,他回去後要把這些複製件彩色放大掛起來。又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以及許景澄、袁昶等人,在青壯年就被清政府殺害了,家人朋友都受牽連,他們的書札很難保留下來。若非趙鳳昌藏札,今人何由得見他們如此多的珍貴書札手跡。
在國家圖書館名家手稿文庫中,民國時期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的手稿都有。獨缺語言學家趙元任的手稿,而他長期居住美國,無法徵集,十分遺憾。在整理《趙鳳昌藏札》中,意外發現了趙元任的手跡。作為武進趙氏後人。留過洋的趙元任用鋼筆豎寫給叔公趙鳳昌的信札被精心保留下來,彌足珍貴。信中所談及話題寬泛而深入,反映了在國家利益受到威脅的歷史背景下,趙元任對祖國事務的關注以及對叔公的信任、崇敬和倚重。
趙鳳昌藏札不僅所涉人物眾多,數量巨大,而且裝幀大方,保存完好。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各色花箋素箋紙,配同時期著名人物和書畫家的行、楷、草、隸各種墨跡,的確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既是年代久遠、存世稀少的珍貴文獻史料,又絕對是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精美文物。

收藏風波

趙鳳昌去世後,這批藏扎保存在惜陰堂。抗戰勝利後,因為趙尊岳的附逆,惜陰堂作為敵產被沒收,但是可以把衣物、書籍帶走。趙尊岳夫人王季淑亦為著名女史,對書很重視,丟掉是不行的,乃租下愚園路岐山邨一屋?存放取出的書籍、信札等。不知不覺過了十幾年?可能由於不勝房租負擔或其它考慮,王季淑決定處理掉這些書籍,大部分捐給上海圖書館,小部分交趙鳳昌元配洪夫人之女趙汝歡保存。因此她雇三輪車分批將書籍從岐山邨運到安亭路七十一號三樓她住的公寓裡加以處理。王季淑認為“文管會都是老先生,最懂這些東西,會把書保護起來的。”
後來藏扎由文管會交給上海圖書館保藏。1955年,北京圖書館請調藏扎部分信函作為研究辛亥革命的史料,後因為中央有關機關常常用這批資料,經文化部協調,上海圖書館決定撥歸《趙鳳昌藏扎》為北京圖書館入藏。

影印出版鑒於《趙鳳昌藏札》所特有的多重價值,國家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連手對其進行了全面整理並全部影印出版。將封存多年的私人藏札變成方便廣大學者和讀者硏究學習的史料文獻叢書,這對於促進學界對中國近代史和民國史的硏究,訂正以往文獻的謬誤,梳理一些歷史謎團,更全面、細微地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關係,以及更加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無疑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