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體

賦體,辭賦學名詞。賦體是指辭賦的體制或體裁,對於辭賦的創作有其相應的創作規範。辭賦體裁不同,風格也會有相應的變化。根據辭賦的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法不同,辭賦的體裁被分為若干種。 賦體的變化是隨著辭賦的發展史而產生和演變的。屈原的作品《離騷》開啟辭賦史的源流,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和演化,已形成了騷體賦、漢大賦、駢體賦、駢文律賦、白話賦等不同的發展時期,辭賦隨著體裁的變化而形成了多種風格和多種流派。

基本信息

學者將賦體分為四種: 一曰古賦,二曰俳賦,三曰文賦,四曰律賦。

一、古賦

古賦包括戰國末期荀子的《14賦篇》和漢賦荀子《賦篇》分別寫了禮、知、雲、蠶、箴等5種事物,以韻散相間和問答體的結構方式 ,“ 遁辭以隱意譎譬指事”(劉勰文心雕龍·諧隱》)。漢賦淵源於荀子《賦篇》,並在文學體制上接受了楚辭戰國恣肆文風的影響。漢賦又包括漢初賈誼《鵩鳥賦》、《吊屈原賦》為代表的騷體抒情賦;西漢前期至東漢中期以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為代表的散體大賦;東漢後期以趙壹《刺世疾邪賦》為代表的抒情小賦。其中,漢代散體大賦是為正宗。

二、俳賦

俳賦,賦體的一類。即駢賦。以句尾有韻腳而別於駢文。“俳”的本義是遊戲。宋代稱對句為“俳語”,因稱注重對仗的賦為“俳賦”。“駢”即對偶的意思,所以又稱之“駢賦”。
俳賦,魏晉體制未嚴。其特點是通篇基本對仗,兩句成聯,但句式靈活,多用虛詞,行文流暢,詞氣通順,音韻自然和諧,未講四聲八病。如曹植的《洛神賦》基本上順語勢作流水對,有三言句、六言句及騷體句。而西晉陸機的《文賦》以六言句為主,兩句對聯,體制已趨嚴整,但句式不避參差。
俳賦,南朝體制特點是,通篇對聯,技巧出新;煉詞熔典,講究聲律;漸趨四六,漸近律賦。如庾信的《小園賦》,除連線轉折的虛詞外,句子字數雖有參差,但基本為四六節奏,兩句一典,隔句對仗,猶如對聯串綴成文。但較之唐代律賦,則四六未嚴,平仄欠備。所以程杲說:“四六盛於六朝,庾、徐推為首出。其時法律尚疏,精華特渾。”——《識孫梅(四六叢話)》

三、文賦

文賦的產生和古文運動密切相關,古文家們的創作理論如句式取其自然、好用議論、注重借鑑秦漢文章等正是文賦產生的理論基石,而當時文壇上破體為文的創作風氣以及律賦、詠史懷古詩陸贄駢文的盛行等,也從實踐的方面刺激了文賦的產生。
文賦,文賦尚理而失於辭,故讀之者無詠歌之遺音,不可以言麗矣。至於律賦,其變愈下,始於沈約四聲八病之拘,中於徐、庾隔句作對之陋,終於隋唐宋取士限韻之制,但以音律諧協對偶精切為工,而情與辭皆置弗論。

四、律賦

唐代時科舉制度盛行,詩賦列入科舉考試科目,於是產生了考試專用的試律賦,叫做律賦。律賦在駢賦的基礎上更注重對仗與聲律的工整嚴密,並對全篇字句數和韻式作了嚴格的限制。“律”是格律,指作賦必須遵守的對仗、聲韻的限制。唐代進士科舉考試命題作賦,除須遵守俳賦對仗聲律要求外,還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韻腳字,一般為四言兩句八字,即限八韻。宋代試賦沿襲唐制。後世便通稱這類限制立意和韻腳的命題賦為“律賦”。
南朝俳賦的對仗、聲韻有一定講究,但未形成格律唐代進士科試詩賦,使士人必須熟悉對仗技巧和四聲八病,掌握俳賦寫作技能以應付考試,律賦,是對駢體賦的進一步規範。從四六文體在唐宋時的地位看,它是唐宋時代最廣泛使用的文體,四六文的套用比起古文來還要廣泛。
宋代是律賦的發展期,宋代科舉考詩賦,所以一般的文學家也都從事於律賦的寫作金代的科舉也沿用了律賦,但成就不高,名家更寥寥。元代、明代不以律賦考試,所作的就很少,清代是律賦的高峰,無論數量上還是成就上都遠遠超越前代。有清一代,律賦名家輩出。律賦名家往往也是以才情學識見長的詩人學者
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晉代陸機在《文賦》里曾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學者將賦體分為四種: 一曰古賦,二曰俳賦,三曰文賦,四曰律賦。漢賦淵源於荀子《賦篇》。從真正作為獨立文體的賦來看 , 荀子之賦還很不成熟 , 僅僅只是開端 , 真正為漢賦體制奠定規模基礎的應是宋玉,代表作是《高唐》、《神女》、《風賦》。“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真 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賦”的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荀況的《賦篇》。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賦體歷史

辭賦可以分成騷體賦文體賦、駢體賦、律體賦四種體裁,這四種體裁在歷朝歷代有著源遠流長的發展脈絡。用列表形式把賦體分類源流展示如下:
★一、賦體分類發展源流
騷體賦:先秦(屈賦)—漢朝(擬騷,下同)—六朝—唐朝—宋金—元明清
文體賦:先秦(屈原卜居〉、〈漁父〉、荀賦、宋玉)―漢代文體大賦—漢末文體小賦—六朝文體小賦—唐朝仿漢大賦、文體小賦—宋朝仿漢大賦、一般文體賦、歐蘇新文體賦—元明清文體賦
駢體賦:六朝—唐—宋—元明清
律體賦:唐—宋金—清
由上表可見,騷體賦從先秦到清代源流不斷,只是有屈原楚辭體和後世擬騷體的區別;文體賦從先秦到清代也是源流不斷的,不是到宋代才突然出現一種文體賦;駢體賦從六朝誕生,其發展史一直貫通到清朝;律賦與科舉考試制度內容變化相關聯,出現在唐朝、宋金和清朝三個時段。
以下再就宋代各體賦的特徵用列表和舉例的方式分別予以說明。
★二、宋代騷體賦
宋代騷體賦不能一概論之,可以將其分成三種:其一、以四言或六言為主,且有大量「兮」字的騷體;其二、基本上無「兮」字,且句式整齊的騷體;其三、以「辭」為名,形同歌行的騷體。列表如下:
通篇有大量「兮」字的騷體基本上無「兮」字的騷體以「辭」為名或以「篇」「操」之類為名的騷體
晁補之北渚亭賦〉 〈黃庭堅別友賦〉(送李次翁)晁補之〈望渦流辭〉、黃庭堅〈明月篇贈張文潛
例如,晁補之是北宋擅長騷體的賦家,他的〈北渚亭賦〉寫道:「登爽丘之故墟兮,睇岱宗之獨立。根旁礴而維坤兮,支扶疏而走隰。」這就是一般有大量「兮」字騷體的典型句式。至於某些文體賦中某一段有騷體句式者,不屬此例。
又如黃庭堅有〈別友賦〉(送李次翁)寫道:「曩聞義孫李,指尊選以見招。惜予行之舒舒,日其夜以為朝。予望道於垣,見萬物之富有。」這種句式就是蔡梅枝所謂的「齊言體」,其實顯而易見,在上句的末尾加一「兮」字,這種賦就與典型的騷體沒有區別。
再如,晁補之《雞肋集》巻三收有〈望渦流辭〉、〈追和陶淵明歸去來辭〉等十多篇以辭為名的騷體賦作。黃庭堅《山谷集》卷一有〈楚詞七首〉,其中如〈明月篇〉(贈張文潛)寫道:「天地具美兮生此明月,升白虹兮貫朝日。工師告余曰斯不可以為佩,棄捐櫝中兮三歲。不會霜露下兮百草休,抱此耿耿兮與日星游。」〈龍眠操三章〉(贈李元中)寫道:「吾其行乎道,渺渺兮驂弱。石岩岩兮川橫,日月兮在上。風吹雨兮晝冥,吾其止乎。曲者如幾,直者如矢。」這類作品雖然不以辭賦為名,但讀來顯然是騷體賦句調。
★三、宋代文體賦
宋代文體賦不能一概論之,可以將其分成三種:仿漢文體大賦,一般文體小賦,歐蘇式新體文體。列表如下:
仿漢文體大賦一般文體小賦歐蘇式新文體賦
張耒大禮慶成賦〉張耒〈吳故城賦〉張耒〈秋風賦〉、〈鳴蛙賦〉
例如:蘇門學士張耒有〈大禮慶成賦〉,這是一篇仿漢式的散體大賦。祝堯《古賦辨體》卷三〈子虛賦〉評語云:「此賦雖兩篇,實則一篇。賦之問答體,其原自〈卜居〉〈漁父〉篇來,厥後宋玉述之,至漢此體遂盛。此兩賦及〈兩都〉〈二京〉〈三都〉等作皆然,蓋又別為一體。首尾是文,中間乃賦。世傳既久,變而又變。其中間之賦以鋪張為靡而專於辭者,則流為齊梁唐初之俳體;其首尾之文以議論為騁而專於理者,則流為唐末及宋之文體。性情益逺,六義澌盡,賦體遂失。然此等鋪敘之賦,固將進士大夫於台閣發其蘊而驗其用,非徒使之賦詠景物而已。須將此兩賦及揚子云〈甘泉〉〈河東〉〈羽獵〉〈長揚〉,班孟堅〈兩都〉 ,潘安仁〈藉田〉,李太白明堂〉〈大獵〉〈圜丘〉,張文潛大禮慶成〉等賦並看。」這段話充分說明了張耒此賦與漢代以來散體大賦一脈相承的關係。
張耒另有二十多篇文體小賦,則與漢式大賦或歐蘇式新文體賦關係不大,觀其在〈吳故城賦〉後的一段跋文:「予近讀曹植諸小賦,雖不能縝密工致,悅可人意,而文氣疏俊,風致高遠,有漢賦餘韻。是可矜尚也,因擬之雲。」可以證明張耒的文體小賦自有所本,並不一定都是學歐蘇文體的。其他作家也有類似的文體小賦。
至於歐蘇式文體,則是以散文的方法寫賦,脫離了賦鋪敘和言情的本質特點,專門以說理議論為主。歐蘇式文賦大約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在句式上,不像駢賦或律賦那樣專講屬對的精密工切,雖間有偶句,但主要是由散體句式來表現,參差錯落,富於變化。二是在押韻上,沒有試賦那種限韻的束縛,在韻腳上沒有嚴格的講究,只是隨著行文的需要而靈活變化。三是在用詞上,但並不像傳統的漢代散體賦那樣著意於辭藻的修飾和鋪排,語言往往清新流暢,平易淺近。四是在表達方式上,往往注重說理議論。成功的範例,除了〈秋聲〉〈赤壁〉之外,有黃庭堅〈苦筍賦〉、張耒〈秋風賦〉、〈燔薪賦〉、〈鳴蛙賦〉之類,差可比擬,其他則罕見其匹。
★四、宋代駢體賦
宋代駢體賦,具備前代駢體賦的一般特徵,如注重對偶、用典、聲律、辭藻等等,此外或篇幅短小,或與律賦相近,或與文賦相近。列表如下:
篇幅短小的駢賦與律賦相近的駢賦與文賦相近的駢賦
黃庭堅〈放目亭賦〉米芾〈動靜交相養賦〉黃庭堅〈劉明仲墨竹賦
黃庭堅的〈放目亭賦〉寫道:「放心者,逐指而喪背;放口者,招尤而速累。自作訿訿,自増憒憒。登高臨遠,唯放目可以無悔。防心以守國之械,防口以挈瓶之智。以此放目焉,方丈尋常而見萬里之外。」全文短小精悍,對仗工穩。
又如米芾〈動靜交相養賦〉首段雲:「天地有常道,萬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終靜,濟之以動;性不可以終動,養之以靜。養之則兩全而交利,不養之則兩傷而交病。故聖人取諸〈震〉以發身,受以〈復〉而知命。所以《莊子》曰智養恬、《易》曰蒙養正者也。」此段與律賦之破題並無二致
再如黃庭堅〈劉明仲墨竹賦〉,全篇句式對偶基本工整,但又有「黃庭堅曰」、「蘇子曰」之類散句錯綜其間,仿佛是用散體文的結構來寫作駢賦,表現出駢體向文體過渡的態勢。
★五、宋代律賦
律賦最重要的特徵是韻腳限制。宋人王楙《燕翼詒謀錄》說:「國初進士辭賦押韻不拘平仄次第,太平興國三年九月,始詔進士律賦平仄次第用韻;而考官所出,官韻必用四平四仄。辭賦自此齊整,讀之鏗鏘可聽矣。」由此可見,宋代官方規定的律賦押韻規則比唐代更為嚴整。不過,要完全熟悉和達到考試規定的押韻規範是有一個過程的,而且非考場所用的律賦也不必嚴格實行四平四仄的押韻規範,加之由於傳抄版刻諸因素,造成部分律賦所限韻腳有脫落的現象,造成後人辨認賦體的困難。

各朝賦體

★一、從體裁特點上看,漢代辭賦有三種基本形式[5] :
1.詩體賦,四言為主,隔句用韻,篇幅較小,蓋由《詩經》演變而來,與詩比較,趨向於散體化。
2.騷體賦,形式與楚辭大體相同,乃由楚民歌演變而來抒情性強。
3.散體賦,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韻散結合,以體物為主,一般直書其事,鋪采摛文,排比鋪陳,多以問答體形式展開描寫,辭藻富麗,篇幅龐大。主要由諸子問答體、戰國縱橫遊說之文和楚辭演化而來。
★二、唐代之後的賦作體裁
中國傳統文學的體裁大致可以分成「有韻為文,無韻為筆」(《文心雕龍·總術》)兩種。在韻文之中,詩歌與辭賦是主要的代表性文類。辭賦的體裁,按照我的分類,可以分成騷體賦、文體賦、駢體賦、律體賦四種,簡稱為騷賦、文賦駢賦律賦(詳參拙撰〈宋代辭賦辨體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3年)。騷體賦文體賦是從先秦戰國到漢代形成的文體,駢體賦是六朝形成的文體,律賦是唐代形成的文體。唐代及其以後各個朝代,騷、文、駢、律四種賦體都有所發展,根據社會功能和個人愛好,逐漸有所分工,正如清代賦家侯心齋所說:「今之作者,遇大典禮或用古賦(按:包括文賦駢賦);言情適志之作或雜用騷賦、文賦;考試所用皆律賦也。」(引自程祥棟編《東湖草堂賦鈔》初集卷首)認為賦體之選擇,是由表現內容的需要所決定的。侯心齋的講法是不錯的,不過,如果從唐代以後現存賦作的數量來考察,哪種賦體流傳最多呢?事實上,律賦卻是留存數量最多的一種賦體。
★三、清代賦學家採用了賦體「三分法」。清初陸葇編《歷朝賦格》十五卷,匯選歷代之賦,起自荀子宋玉,下迄元明,先按照賦體總分為三格:曰文體、曰騷體、曰駢體。
林聯桂《見星廬賦話》繼承這種三分法。首先指出「古賦之名始於唐,所以別乎律也」,接著區分古賦之體為三種:
「一曰文賦體。以其句櫛字比,藻飾音諧,而疏古之氣一往而深,有近乎文故也。」
自周荀卿〈禮賦〉、宋玉風賦〉至唐杜牧阿房宮賦〉,以及宋元明以下之文體賦皆屬此類。
「一曰騷賦體。夫子刪詩,楚獨無風。後數百年,屈子乃作〈離騷〉。騷者,詩之變,賦之祖也。後人尊之曰經,而效其體者,又未嘗不以為賦。」
從漢賈誼之〈旱雲賦〉至明陶望齡之〈述志賦〉、伍士隆之〈惜士不遇賦〉之類,皆屬此體。
「一曰駢賦體。駢四儷六之謂也。此格自屈、宋、相如,略開其端,後遂有全用比偶者。浸淫於六朝,絢爛極矣。唐人以後,聯四六,限八音,協韻諧聲,嚴於銖兩;比如畫家之有界畫勾拈,不得專取潑墨淡遠為能品也。」

相關評論

★宋代文體賦的評價存在著古今差異,造成評價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古今學者關注的重點有所不同,古代賦論家關注的重點在於辨體,當代學者關注的重點則在於新變;二是宋代辭賦文體分類相當混亂。造成宋代辭賦文體分類混亂的原因,追溯起來,應該要檢討明人徐師曾《文體明辨》的賦體分類。徐氏之分類來源於祝堯《古賦辨體》,但由於其對《古賦辨體》之誤讀,遂將賦體分為古賦、俳賦文賦、律賦四種。按照徐氏的分類法,人們需要在古賦俳賦、律賦之外,來找文賦,這就給宋賦辨體造成很大的困惑。當今學者對徐氏分類不滿意,相繼提出「詩體賦」或「齊言賦」之分類新說,但未成定論。
★有學者主張按照「約定俗成」的學術慣例,將辭賦分成騷體賦、文體賦、駢體賦、律體賦四種體裁。針對宋代辭賦之特點,再將每類體裁一分為三,用列表和舉例的形式,予以清晰的說明。至於騷、文、駢、律四體賦類之間的流變關係,則需就整個賦史作歷時性之深入考察,亦需另文專題討論。也許本文的研究,只能夠使我們對宋代辭賦體裁的認識前進一小步;針對宋代賦學有關問題作詳盡闡釋的鴻篇大作,寄希望於將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